——回顾我的科普创作之路
岳阳市教科院 胡兆谦
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人不要立志当大官,要立志干大事。”此言经家父多次熏陶,幼龄时起,即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大学毕业参加教育工作,无心于仕途发展,只想在教书育人方面贡献一点力量。如果说还有什么想法的话,也仅仅是想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专业知识,做点工作,不让光阴虚度。
一、初写科普,激情满怀不逢时
上世纪的50—70年代,我在长沙市一中、雅礼中学任教高中生物课。可能是由于平时阅读书籍较多、知识面较广吧,讲课颇受学生欢迎。他们纷纷反映,我的课堂生动、有趣。也许是这个原因,60年代初,有一家名为《湖南科学小报》的报纸,为提高市民科学素质,开辟了一个“植物知识讲座”的栏目,邀我撰写系列科普文稿。要求文章短小精悍,内容通俗易懂,行文有滋有味。我乍闻此讯,十分高兴,连夜就提笔撰文,一篇稿子一挥而就。但是,当我兴冲冲地将初稿交到编辑老师的手里时,却被毫不留情地退回,令我碰了一鼻子灰。原来,编辑认为,文章太专业化了,市民肯定难以看懂。于是,我又赶忙进行修改,赶出了二稿。可是,编辑又说,再稿像个教案,体例机械死板,内容枯燥乏味。究竟该怎样去写科普文章呢?初生牛犊不畏虎,我抱着不肯认输的态度,反复细读老作家的科学小品文,多次向名家请教,一点一滴地改进文风。终于,在主编老师的殷切关怀下,“张老师讲植物”的栏目,得以在《湖南科学小报》上与读者见面了。于是,我一鼓作气,每周创作、发表两篇,历时三个多月,讲完了植物的“一生”:从播种、发芽,到开花、结果,道出植物的成长历程。行文上理论结合实际,体例上侃谈渗透故事,颇得好评:市民爱看,学生更是喜欢。先前相识的读者和学生,故意“张冠李戴”,亲昵地戏称我为“张老师”。我深受鼓舞,从此“咬定青山不放松”,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写作理论和方法,个人的科普创作生涯,从此滥觞。
有一年暑假,报社邀请我去武岗县考察那里的特产铜鹅,同行的还有省农业厅的领导和专家学者。长沙是国内有名的火炉城市之一,到湘南调研,一避暑,二求知,机会真是求之不得。于是,我们一行,访铜鹅专业户,游名胜古迹,观武岗军校旧址,参观和学习,相得益彰。归来不久,我就分别在《湖南农业》《湖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谈湖南水稻栽培农谚》《四季芽接,柑桔速生》《杏花春雨话发霉》等文章。
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要理论结合生活现实,否则学生听之乏味,自己教学的长进也不会很大。我在长沙市一中执教期间,带领学生建立“植物园”,开辟“绿色教室”,结合相关教材,有计划、有目标、有次序地在“绿色教室”上课,边讲授生物知识边演示鲜活实物,学生手脑并用,师生问答结合,十分默契;而植物园的花红草绿,更令莘莘学子激情满怀,于是,生物科成绩不断攀升。更为有趣的是,语文教师反映,学生作文的内容丰富不少,语文成绩进步颇大。学校领导得此喜讯,也到园内观摩听课。不久,湖南省团委发文推广了我的教改经验。另外,我据此经验撰写的《植物园给了我们什么?》一文,在《人民教育》杂志1956年第3期上刊出。长沙市一中原校长袁宗凯同志认为,“生物老师作了贡献,为城市中学闯出了一条教改新路子。”是年恰逢加薪,工资被破格增加二级。评委戏称:“嘴上没毛,莫想晋级;这次,你开全校先河。”得此喜讯,年少的我内心自然高兴,但也很快冷静下来,我想起了父亲教诲我所用的孙中山先生的名言,更以梁启超的《志未酬》赋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向前。此时的我,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但是,造化弄人。时隔一年,我便蒙受了“白专”典型的批判。初遭厄运,激情满怀的我,一下子心灰意冷,很长的时间里,科普创作的热情降至零度。那个时代啊,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不可思议!
二、开门办学,科研成果获大奖
1972年8月,我回原籍华容,在县一中教书。当时全国大兴开门办学热潮,华容是鱼米之乡,但是缺木少柴,乡亲们的生活很不方便。面对实际,我提出,结合教学,带学生搞速生树种——水杉的成长科研。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很快就成立了兴趣小组,建立“水杉科研园地”,开地整畦,进行“四季扦插育壮苗”“小老头水杉换头促高长”“树干箍扎促结籽”“实生苗与扦插苗长势对比实验”等实验。为了提高科研质量,我先后到湖北省林科所、利川县水杉母树林地、南京林学院等单位取经。这样,“学、教、用”三结合,增长了新知识,积累了新数据,几年之后,终有所得。
首先,创新视域,扩展科研领域。科技兴国,科研兴林。校内1956年栽的几株水杉树,又粗又高,就是不开花结籽(据说要50-60年后才开花)。能否控制营养生长,促使其早些生殖发育?我依据N/C比原理,用铅铁箍扎1-4个圈,进行实验。三年过后,奇迹出现了,有两株水杉开雌雄花结籽,第二年育出实生苗。这是洞庭湖区破天荒出现的首批母树,比常规提早20多年,不可谓不奇。
其次,产教结合,速育水杉树苗。为了扩大水杉壮苗繁殖系数,满足乡村种植需求,学校又增加1亩地试验田。我们指导学生采用“选(实生苗)、修(去交叉枝、虫伤枝等)、抚(中耕施肥)”等措施育树。一年生苗高近1米,二年生苗接近矮楼,引起广大乡村干部的兴趣,纷纷来校取经、购苗。特别令学校领导高兴的是,水杉标本送省博览会评展,因根、茎、叶、花、果齐全,又是本校“土产”,荣获一等奖,创校史之最。
去年回华容探亲访校,环视田间野地,但见郁郁苍苍的水杉树如饱醮翠绿的巨笔昂扬挺立,直冲苍穹。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再作冯妇,撰写科普书籍。看到自己积累的这些成果,我的科普写作梦又一次萌发了。可是,三天不练手生,我都十几年没有写作科普文章了,心里十分茫然。写什么?为水杉立传,寻根问祖!一为学术交流,圆自己的科普创作之梦,二想推广速生树,为父老乡亲们做点实事。于是,我利用星期日,到旧书店“掏金”,几经寻觅,终于获得水杉树定名人胡先骕的《水杉歌》和有关注释,不禁喜出望外。由此得知,此树起源于北极,而独存中华鄂西800里小区内,有速生、材良、姿美、少病虫害、适应性强、易栽活等特点,特别适合江南水乡栽种。实践得真知,我大胆澄清《辞源》《辞海》等权威辞书上“水杉”条目有关发现人和发现年月的错误提法,得到当时还健在的中国林科院老院长郑万钧教授的首肯。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1979年,我字斟句酌写就的《水杉的一生》一书,由湖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湖南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发布消息,肯定本书论点正确,资料翔实,富有推广价值。
是啊,当初,在长沙期间,笔者还只能发表一些小“豆腐块”;回家乡后,埋头苦干,居然出了部十万多字的“大部头”!这说明了什么?兴趣和信念,对一个人来说,实在重要!它们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双翼。有了它们,人生就有了奋斗的源泉和方向,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也许,因为时代、社会或者其他原因,到达的时间有早有晚,但它们却能够给予保证,人生一定不会偏离航向!现在的年轻人,生逢盛世,政策宽松,条件宽裕,领导开明,才智勃发,更要好好地珍惜这个时代赐予的大好机会,做出一番事业!
三、教、研结合,高考两度占鳌头
上世纪80年代初,鉴于我的成绩,省林业厅拟调我前去工作。斯时,中学恢复生物高考项目,岳阳地区教育局教研室(现为岳阳市教科院)缺生物教研员,也向我的单位发出了商调函。考虑到自己的专业和志趣所在,我便舍弃了林业厅的席位,来到了教研室(后改称教科所),担任生物教研员。熟悉的人都知道,教研人员的工作担子很重:一要下县辅导教学,评课议教到位;二要收集有关信息,及时传达到校;三要编写高考资料,指导升学考试。但是,工作虽苦,我却收获颇多。我利用下沉基层、外出学习的机会,广泛结交各类层面的人士,虚心地听取他们对生物教研的意见和建议。湖南教育出版社曾约我编写《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纲要》一书,以指导全省师生备战高考。书籍出版后,有教师反映,举例不精,文笔欠活。我便结合听课体验,删繁就简。进行修改时,我又察纳雅言,增加一题多解例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提高解题能力。最后,改书名为《高中生物复习指导》,交由湖南、广东、河南三省教育出版社于1985年联合出版。此书甫一问世,就颇受师生欢迎。是年10月,获颁“中南五省(区)优秀教育读物甲等奖”。编辑告知,此书“精、新、活”,文笔准确生动,科普思想寓含其中,准备连年再版。一本复习指导,获此殊荣,固然有赖多方人士的批评指正,也和我多年创作科普打下的坚实基础息息相关。
我教学、研究三十余年,工作起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历经几年的高考检验,我市生物科的高考成绩,一直稳居全省前列。尤其是1990、1991连续两年生物科高考成绩,两占全省鳌头。这固然与我市生物教师素质好,勤奋拼搏有关,但是,我们教科所编撰的高考辅导资料,也功不可没。
我又好为人师,不少教师试学撰写科普文章,都喜欢听取我的意见。我也好不谦让,总是把自己的建议和盘托出。这样,经我润色、推荐的文章,发表的也不少。不少教师凭着发表的论文,又顺利通过职评。曾有老教师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来表达自己蒙受教研工作指导、使用生物教研资料之后的感受。每当听到这类信息,我都很高兴。孔子是“述而不作”,而我们岳阳的教师,是既“述”又“作”,这一点是“超过”孔子了!
基于上述因素,我市师生“教”与“学”生物课的热情高涨,解题思维敏捷。因为实践证明,科普创作,只要精心对待,不但不影响业务,反而会促进教与学工作,提高单位的知名度。
曾有人问过我,科普创作,有什么诀窍没有,是不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想说,平日里,大家都有工作在身,那就要注意素材的积累和零碎时间、机会的利用。我有一个习惯:常常随身带个小本子,以搜集新鲜知识、新奇实例和典雅词句等。多年积累,已有大小10余本。这对促进我的科普写作,十分有益。我还利用外出开会的机会,游山访古,获得许多古树名木知识和照片。平时,常常忙里偷闲,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写作。经过三年辛勤的笔耕,《古树趣谈》一书,也已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1年10月,我光荣退休,在教学、教研上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科普创作,却兴趣和热情不减,信念依旧。当山西《生物报》闻说我的名声,聘请我担任该报特约副主编时,我又欣然答应了,主审该报科普类文稿。
四、耄耋之年,创作犹上一层楼
人们常戏言,“人老退休万事空”。我却想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院退休者多,有的学健身舞,有的上老年大学,有的帮子经商,各有所乐,各有所成。我呢,不打牌,不闲侃,闲来赏花卉,忙罢听鸟鸣,执着穷究科普之理。
科普创作,当于无疑处探究有疑。退休后,我曾笼养相思鸟约10年。这种鸟为何名“相思”?书上讲,两鸟相伴寻食,永不分离,习性之谓也。有一天,我在鸟笼放食后,忘记了关笼门,雄鸟逃跑了,雌鸟留在笼内,鸣叫不安,无可奈何,只得诱雄鸟回归,起初用细线系雌鸟脚,开笼门招归失败,后用食物劝降也未果。哪知夕阳西下,它恋旧巢,返回窗前,高声啼叫,好像报告主人,“我回来了!”开始不敢进笼,仅站在笼上观望,待笼内情侣“叽喳”催促下,才钻进笼。两鸟别后重逢,“喳喳”不休,亲热劲头,无语言状。有此经验教训,我便大胆试行放飞活动,在单飞到双飞前,先让它处于半饥饿状态,每次飞出,仅在楼前楼后附近树木里遨游和歌唱,待有饿意,便回笼进食喝水。此鸟恋侣恋巢,诚“相思”也。原来如此!不久,我撰写的《相思鸟饲养记》《放飞》等文章,相继在《花鸟世界报》发表,引起读者很大的兴趣。
科普创作,当随时代发展更新立意。我的故乡华容县面湖枕江,四周是水,为何1911—1975年,三度出现猛兽金钱豹?兽从何来?第三只巨豹,我解剖时,仅见独卵,真是奇闻。豹子今后是否再来?于是,我长期研豹探奇,走访遭受豹伤老人,专访资深学者,收集华容县金钱豹的故事,试以新的角度,用原生态情景,再现当时惊险场景。历经三稿,我的《华容豹事传奇》一书,也即将出版。我更希望,以后读到本书的朋友,能对野生动物多一份爱心!
科普创作,当永葆志趣坚持不懈。退休20年间,我先后在国内大小报刊发表科普近百篇,其中五篇获得全国科学小品征文和第二届湖南科普征文奖。特别有趣的,在去年“湖南省科普征文获奖名单”上,我写的《古树的内涵》和《辣椒情结遍环宇》两文,分别获奖于同一榜上(全榜仅10人)。有评委称,这是从数百篇征集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同榜一人两得,全国独一无二。同时,年已83岁的我,在去年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成立卅周年大会上,还被授予“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家”证书。为科普事业贡献余热,能不乐乎?
我的科普创作生涯,历经50余年。虽说不是经国纬世的大事业,却也让人颇感事业有成。由此生发开去,深感人生旅途也就如同船行大海,如若随波逐流,将是一大憾事。要使遗憾无存,就要挂起兴趣和信念这两盏人生的指路明灯,让它们时时指引你的人生航向,从而充实地到达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