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学校 >> 学校动态 >> 内容阅读

试论神农与茶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5年09月15日   作者:陈文华   来源:(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南昌·330039)   浏览次数:

 

    在探讨茶叶起源的问题时,人们经常引用一则流传很广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证明人类饮茶始于神农时代。陆羽《茶经·六之饮》中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乎鲁周公。”然而,这则传说出现的年代很晚,是迟到清代晚期才出现,而在此以前的有关神农的传说中都没有关于神农以茶解毒的传说记载,因而许多学者都持否定的态度,认为神农时代不可能有饮茶的现象发生。

如果单从文献记载来考证,神农饮茶的传说是无法证实的。但是,如果我们从考古学和民族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却可窥视这则传说所折射出来的历史影子。本文就此做点尝试,以求教于茶文化界同仁。

   1有关神农的诸种传说

    我们首先综观一下有关神农传说的早期记载。据统计,有关神农传说的记载多达53种[1]。其中较重要和较早的文献记载有下列诸条:

    (1)《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2)《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3)《周易·系辞》:“包牺氏殁,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4)《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

   (5)《管子·轻重戊》:“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6)《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7)《白虎通义·号》:“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8)《拾遗记》卷一:“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附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9)《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

   (10)《太平御览》卷833引《周书》:“神农氏耕而作陶。”

   (11)《路史·后记三》罗苹注引小司马《史记》:“神农磨蜃,百草是尝。”

   (12)《农政全书》卷一引《典语》:“神农尝草别谷,?民粒食,后世至今赖之。”

   (13)《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从上引1、2条可以看出,神农时代是处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当时没有文字,只会结绳记事;从8、13条可以看出,神农将一些野生谷物引种栽培为粮食作物。所谓“丹雀衔九穗禾”,衔来的应是野生的禾穗。所谓“天雨粟”,可以理解为野生的粟粒被大风吹起从天空降落。这些野生作物生长、成熟,引起神农的注意,将之引种栽培;从6条的“尝百草之滋味”、9条的“鞭百草”、11条的“百草是尝”、12条的“尝草别谷”,说明神农在栽培粟类谷物之前,已考察过各种野生植物,最后才确定种植粟类作物,并非“天”一“雨粟”,“雀”一“衔穗”,他立刻就它种植的;从5条的“树五谷淇山之阳”,说明神农当时是将各种可供人们使用的野生谷物都加以种植,并非只种一种粟。8条的所谓“九穗禾”,可理解为是一种长势良好、穗多粒大的野生谷物(如黍、稷之类)。这似乎表明,神农是选择穗多粒大的野生谷物加以种植,可视为原始选种意识的萌芽;从6、7条可以看出,神农发明农耕之前,过的是“采树木之实”、“食禽兽肉”的采集渔猎生活。人工种植谷物的原因是因为“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说明人口压力、食物缺乏是发明农业的客观原因;从6、7条的“相土之宜”、“因天之时”、“分时之利”,说明神农已懂得选择适宜的土地来种植谷物;从3、7、11、13条可知,神农为种植谷物而发明了耕作农具(耒耜)、中耕农具(锄耨)和收割农具(蜃,即蚌刀蚌镰);从10、13条条,说明神农已经会烧制陶器;从4条可以看出,神农时期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已能制作衣服。……

    但是,上述各条均没有涉及神农与茶的关系问题。原因可能是当时饮茶之风并未盛行,人们自然很少关心茶叶的起源问题,也就不大可能去编撰神农与茶的神话传说。

    2有关神农与茶的传说

    有关神农与茶的传说,是迟至清代才出现的。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出版的陈元龙的《格致镜源》饮食类“茶”中才提到:“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孙壁文的《新义录》(又名《六艺通考》)卷九十六“饮食类”又加以引用:“六经无茶字,只有荼字耳。……《本草》则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

   “本草”是古代对中药的统称,大多数的医书都称为“本草”,陈元龙和孙壁文书中所说的《本草》是据说成书于战国或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或《神农本草经》,这是一部托名神农所著的最早药物专著,而且原书早已失传。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就指出:“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其中有些文字经辗转引录,仍保存在唐宋的一些本草书中,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和宋代的《证类本草》等书,但是至今并未发现有神农得茶解毒的相关词句。不仅如此,有学者查阅了《格致镜源》、《新义录》以前的所有《本草》著作,也都不见有神农得茶解毒的记载。

    按照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提出的古书辨伪原则:“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证引而突然出现者,什有九伪。“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因此可以认为,所谓“神农法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传说,在历史上找不到文献根据,很可能是陈元龙在《淮南子》“一日而遇七十毒”基础上增添上去的。

    在民间还有一些神农与茶发生关系的传说,大体有下列几个版本:

    玉体鉴茶  神农一生下来,是个水晶肚子,肝脏肺腑看得一清二楚。神农开始尝百草,头一天,他尝了一片小绿叶儿。这叶儿在肚皮里上下洗擦,就像来回巡查一样,神农就称呼它为“查”,后人叫别了,称它为“茶”。……[2]有的则传说:神农的肚子是透明的,从外头可以看到肠胃消化食物的情况。尝到有毒的食物时肚子里就涌现黑水,就会得病,头昏脑胀,四肢无力。后来吃了一种开着白花的绿色树叶,就将那些毒汁清洗掉了。因为这种树叶能巡查内脏驱逐毒素,就取名为“查”,后来仓颉造字就造了个“茶”来代替“查”字。(这些传说肯定是后来产生的,因为在唐代以前称茶叶为?、槚、?、荼、茗等,唐代以后才称茶。因此以茶的谐音“查”来编撰传说只能是唐代以后的事情了)。

    赭鞭鉴草  天帝为了便于神农鉴别百草的性质,就赐给他一根赭色的神鞭。各种草木用神鞭一打就现出各种颜色,显出药性:红色表示热性,白色表示寒性,黑色表示有剧毒,绿色则表示能够解毒。神农就是用神鞭发现了茶叶的解毒功能的(这则故事很明显是从晋代干宝《搜神记》的记载衍化而来的)。

    滴水得茶  神农在尝百草时中毒,昏倒在一棵大树下。树枝上的露珠正好滴在神农的嘴里,使他慢慢苏醒过来。他好奇地将这树叶放在嘴里咀嚼,结果完全恢复了健康。于是才知道茶叶的功能。

    煮水得茶  据说神农尝百草时,还用煮水的方法来鉴定各种树木的药性。有一天,神农正在烧水,突然有一片树叶飘落到锅里,水滚之后,现出颜色和香味,神农喝上几口,觉得浑身舒畅,精神百倍。抬头看见头上的茶树,知道它能治百病。茶叶就是这样发现了。[3](显而易见,上述两个传说是人们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揣测神农的行为,在古籍中找不到根据。最多只能说明古人在生活中往往会从一些偶然的发现中得到启发而留心各种事物的可利用性,终于获得一些意外的成功。)

    由此可见这些民间的传说并没有历史根据,缺乏学术价值,不能证明历史上确实存在神农发现茶叶的事实。但是,我们否定有关神农与茶的神话传说的科学性,却并非说神农与茶没有关系。要了解神农与茶到底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就得先了解神农时期的年代及其社会背景。

    3神农属于什么时代

    神农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他生活于什么时代?距今到底有多少年?按传统的说法,神农属于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之一,甚至将其生活年代具体到“公元前2737年”。这自然不可信,而且也太晚。

    根据上节所引的古文献记载的传说来看,神农生活时期是“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他首先将野生谷物引种栽培为粮食作物,他发明农具,教民耕作,并发明陶器、纺织技术,是农业的发明者。因此他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某个时代某个氏族部落的领袖人物,他这些功绩实际上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成就,他仅是代表人物而已。

    如果我们这样来看待神农,就会发现这个时代正和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相当。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特征,正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出现了农业,有了耒耜等原始农具,种植了粟、黍、稷、稻等粮食作物,会制作陶器,有了原始纺织技术。我国考古学者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如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湖南澧县彭头山和浙江余姚河姆渡、桐乡罗家角、浦江上山等遗址,都证实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可以将神农视为原始农业初始阶段的代表人物或者时代象征。而考古学已经探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也是农业的发明年代)为距今八九千年至1万年左右。如此,神农就不是生活在4700多年前,而是生活在八九千年甚至一万年以前。如果说神农和茶叶有关系的话,那茶叶的历史就可以追溯至一万年前。

    4神农是男是女

    神农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王符《潜夫论·五德志》说:“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神农的母亲任姒虽为少典妃,却是感神龙首而生神农。神农仍然是“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人身牛首”、感于常羊等等,反映神农出身于游牧氏族。神农姓姜,长于姜水,表明他的氏族是今甘肃一带羌人的支系,迁移到陕西宝鸡一带。今陕西宝鸡市南七里有姜城堡,城南有姜女。《水经注》即认为有?氏(神农母亲)居住过的姜水。[4]羌人本来就是以放牧羊群为生的游牧部落。自神农发明农耕之后,生活在羌水一带的游牧氏族就转变为农业氏族。有可能是神农母系氏族的图腾崇拜,故被后代神化为“人身牛首”。也有人认为神农是蛇氏族女子和牛氏族男子婚配所生。[5]那么,牛就是神农父亲这一氏族的图腾了。至于“以火德王”、“为火师而火名”、“号炎帝”等等,说明神农创造了火耕方法,即用火焚烧地面上的野草,将野地垦为农田,所以古书上说神农氏又叫“列山氏”,列山即烈山,意为放火烧山,类似今天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刀耕火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何光岳先生认为神农起初是氏族首领,以后氏族繁衍,首领之名便变成了氏族之名,继承氏族首领的人,也就因袭原来的称号。[6]因此,后来这支氏族迁移到南方了,南方(如湖南)也就有了神农的墓葬了。

    既然,发明农业的那个神农氏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其领袖也应该是个妇女才对,那神农就应该是个女性。可是所有的古籍文献都说神农氏是个男子,这不有点奇怪了吗?如《易·系辞下》<正义>就说神农氏“纳奔水女曰听淡,生帝临魁……”。既然娶妻生子,当然是个男子。汉代画像石上的“神农执耒图”更是明确画成男子掘土的形象。这是因为那些古文献的作者们都是父权社会的文人,他们无法想象那个从遥远的年代起就长期受到崇拜的农神竟会是个妇女。至少可以说,他们所描绘的神农已经是转入父系氏族社会的领袖人物,而不是最早的那个神农。

    最早的那个神农应该是个妇女(或者说是妇女的代表)。在民间口头传说中就有将神农说成是个妇女的。如流行于辽宁省岫岩县的满族神话中就有一则《神农婆与百谷仙姑》,说的是天上的神农婆看到人间受饿,便纷纷洒下面粉,人们吃不完,连猪狗都跟着吃。神农婆发现人们糟蹋粮食又不体恤穷人,于是就下起白雪让人们误以为是面粉,装回家后都化成了水。人们又挨饿了,死了不少人。神农婆于心不忍,派百谷仙姑送点五谷到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庄稼。[7]彝族经典《物始纪原》也将农业起源的发明归功于妇女:“很古的时候,浑浑沌沌的。不会做农活,食物也不多。”“有个女人啊,她带领大家。她领去烧坡,带领去播种。播了许多种。女的有知识,女的有智慧。从此以后,知道种荞了。女人掌大权,就是这样的。” [8]这位有知识、有智慧、掌大权的妇女,称之为神农婆倒是很合适的。

    据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农业发明之前,人们是靠采集、渔猎为生。而最早的自然分工是妇女负责采集,男子负责渔猎。妇女们在“采树木之实”、“尝百草之滋味”的采集过程中,经常会采集野生果实,谷物以及一些树木的嫩芽幼叶来烧煮充饥,如果附近有茶树林的话,那也一定会采摘茶芽、茶叶来食用。因此,茶叶就是这些妇女们发现的。在母系社会,氏族部落的领袖是由妇女担任的,称之为“神农婆”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5神农时期有没有茶

    在一万年前的神农时代有没有茶呢?当时的生活是处于什么状态呢?据《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淮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之肉。”描述的就是原始先民的采集、狩猎生活。所谓“采树木之实”,就是采集一些草木的芽叶和果实来充饥,这是人类在发明农业之前从事采集狩猎活动中的必然现象。当时人们的渔猎技术还相当低下,充饥的食物基本上是树叶、野草、野菜、野果以及野生谷物之类的植物性食物。如果附近有野生茶树存在的话,那么就有可能采集茶芽和嫩叶作为食物。这种现象甚至早在人类发明用火烧煮食物之前就已发生。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用火烧煮食物的时候,只能生吃各种植物性的食物,当然也会吃茶树的芽叶。这从民族学的材料中可以得到证明。

    生活在云南省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佤族、哈尼族等,其历史非常古老。他们至今还有吃生茶叶的嗜好。如云南沧源县勐懂镇埙卡乡的佤族妇女就常常在采茶时直接将茶牙齿塞进嘴里咀嚼,吃得津津有味,说明茶叶确实可以生吃,这应该是最古老的一种吃茶方式的孑遗。而云南的基诺族则是将采下的鲜嫩茶芽搓揉后放入大碗中,再拌上红辣椒、黄果汁和捣碎的蒜泥、盐巴等作料,然后加入山泉水调匀就成为清爽美味的“凉拌茶”直接食用。布朗族和德昂族是将鲜嫩茶芽晒萎后拌上盐,紧塞进竹篓中,数日后即可拌上些香料直接放到嘴里细嚼,称为“盐腌茶”,这些也是生吃茶叶的古老遗风。既然茶叶是可以生吃的充饥食物,其历史就非常古老,可以早到采集、渔猎经济的时代,也就是旧石器时代。

    据人类学家的研究,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20万年以前),原始人就已经出现图腾意识,即把某些动物和植物当成自己的血缘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由此产生了许多图腾神话,以原始逻辑思维方式来解释某种生物为何会成为本氏族的图腾。在我国一些老茶区中至今还有一些以茶为图腾的神话流传,反映了这些地方的先民与茶叶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如云南省德宏地区的德昂族的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意思是“祖先的传说”)就叙说:当大地还是一片混沌的时候,没有生物,没有人类,是天上102个茶叶兄弟姐妹下凡赶走了黑暗,驱退了洪水,割下身上的皮肉给大地披上锦绣,彼此结成51对夫妻,繁衍了人类,从此以后才有了德昂族的祖先[9]。生活在湖南省西部的土家族敬奉的女始祖叫做“苡禾娘娘”。传说她在少女时期上山采茶,口渴时,采把茶叶放到嘴里咀嚼,结果就怀孕了。3年6个月后,一次生下8个兄弟。苡禾娘娘无法抚养,便把他们丢到山里。谁知8兄弟见风长风,靠吃虎奶长大成人,以后成为土家族的氏族神祖[10]。因吃茶叶而怀孕生子,可见茶叶是土家族的始姐,是属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时期的植物图腾崇拜。子吃虎奶则是属于稍晚的狩猎经济时期的动物图腾崇拜。这说明土家族远古祖曾长期与茶叶频繁接触,经常食用茶叶,才会将之作为本民族的图腾。

    根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动物图腾意识的产生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而植物图腾的产生又早于动力图腾。茶图腾属于植物图腾,其最早产生的年代就有可能在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当时人们因经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撷取茶树芽叶作为充饥的食物,从而产生了崇拜心理,后来就将他视为本氏族的图腾。由此可以推断,我们先祖食用茶叶的年代就有可能开始于20我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了。又据古植物学家的研究,茶树大约诞生于距今6000万年前的第三纪至第四纪之间,当时遍布大陆各地。至距今2500万年前的第四纪渐新世晚期。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气候变得寒冷,出现了冰期和间冰期。在冰期时气候十分寒冷,冰川覆盖大地,许多茶树都被冻死了。直到13000年前的全新世晚期,最后的一次冰期结束,气候变暖,冰川开始消退,当时未被冰川覆盖的东南沿海、华南、西南及华中的一些地方,“劫后余生”的茶树才可能保存下来并逐渐繁殖茂盛。因而这些地区的先民就有可能采食茶树的芽叶充饥。所以,生活于一万年至八九千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的先民食用茶叶当是完全可能的。

    6神农时代怎么吃茶

    神农时代的先民是怎么食用茶叶的呢?当然,生吃茶叶的习惯仍会被延续下来,佤族、基诺族不是至今都还在生吃茶叶吗?如果是熟食,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原始社会先民们的熟食方法大体上有烤、煮、蒸三种。烧烤早在狩猎经济朝代即已采用,最适合于动物性食物,茶叶显然不适合用烧烤。煮、蒸则是在农耕时代才发展起来的,因为当时已经发明了陶器,有了陶器才便于蒸煮食物。其中又以煮食最为普遍。它是利用沸水的热力使食物变熟,特别适用于谷物的煮食,可将米粒煮烂,使淀粉溶解在水里,营养得到保存,又便于吸收,味道也更好。同时煮食还方便于将谷物和其他食物混合烧煮,如可以在煮饭的陶罐(或釜、鬲、鼎)里添加蔬菜或肉、鱼、盐及其他调味品,就更加美味可口。尤其是在原始农耕时代,谷物生产还不发达,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常常是将采集来的野菜,嫩叶及植物块根与米粒放在一起煮成“菜饭(粥)”充饥,其中当然也会有茶树的芽叶(后代不是还有吃“茶粥”的遗风吗?),于是人们就有可能会发现煮熟的茶叶会比生吃的味道更好。逐渐地人们也会将茶叶单独煮熟以后食用。而茶叶一旦被煮就有了汤法,人们就会发现茶汤的味道比茶叶本身更美妙,这就为茶叶成为人们理想的饮料创造了前提。

    于是我们可以推测茶叶在新石器(神农)时代不但会被当做食物,而且也有可能被当做饮料。民族学的资料告诉我们,有些少数民族并不懂得农业,还靠采集渔猎为生,但他们已经采集一些野生植物来作为饮料。如东北的鄂伦春族过去是泡黄芹叶子和一种叫做“亚格达”植物的叶子来饮用[11]。陆羽《茶经·七之事》引《桐君录》说:“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菝葜取根,皆益人。又巴东……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可见古代民间经常利用一些野生植物来做饮料,这些习惯很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考古学的一些发现也能佐证这个推测,如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新生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距今近7000年的大量野生植物的果、叶堆积,“一些树叶甚至连第三、第四级微细网脉、着生绒毛,也都清晰可辨。”有的学者就认为它们就是作为原始茶的原料[12]。不家学者指出,在河姆渡遗址附近的农村,至今还采集广泛生长于溪畔、石缝、路边的一种艾科植物“元结草”,在初夏时割下洗净晾干,至盛暑前熬成茶,其叶苦烈,喝了生津解渴,提神通气,还可防暑,可能就是从河姆渡时期沿袭下来的,也就是说,河姆渡先民可能就是采集“元结草”作为饮料[13]。后世民间的苦丁茶、绞股兰茶等各种“非茶之茶”也都起源于远古时代传统保健饮料,都可能是“神农尝百草”的子遗。

    至于煮饮的方法自然是将采来的枝叶放在陶容器(釜、鼎、鬲、罐等)里加水烧煮,然后饮用其汤汁。至今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煮茶的方法就是直接将茶叶放在陶罐里烧煮的。如云南拉祜族的烤茶,就是先用当地出产的小土陶缸放在火塘上烤热,再放入新鲜茶叶进行烘烤,待到茶叶焦黄时,冲入适量开水,去掉表面上的浮沫后,再加入一些开水,即可倒入碗中饮用。云南白族的响雷茶,则是将采来的鲜茶叶投入砂罐内烘烤,等茶叶烤得焦香,立即将开水冲入砂罐内,罐中会发出雷鸣般响声,稍煮片刻后将茶汤倒入茶盅奉客饮用[14]。这种将新鲜茶叶直接煮饮的方式应该是原始形态的煮茶方式。估计原始先民也是用新鲜茶叶直接煮饮的。可喜的是,考古学家们在浙江省州市附近的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陶釜,釜中有一捆植物枝条,釜底有烟熏的痕迹,显然,当年是用这些植物枝叶来熬煮汤汁饮用的。虽然由于叶子已经不存在,无法确定是茶树还是其他树木的枝条,但至少说明原始先民已经有用植物枝叶煮汤来饮用的习惯。联系到云南佤族、傣族有种煮茶的习俗是采一枝有五六那么,跨湖桥先民五六片嫩叶的茶树枝,在火上烤黄后投入锅中熬煎,再倒出茶汤来饮用。那么,跨湖桥先民当然也很有可能采摘茶树枝叶来熬煎法饮用。尤其是跨湖桥遗址中还出土一颗同样年代的茶树籽,说明当时附近生长着野生茶树,先民们曾经在茶林中采集过茶树的枝叶,连带着将茶籽也捎带回来,否则就不会在遗址中发现茶籽实物了[15]。

    由此可以推测,早到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的先民,很有可能已经有喝茶的习惯了。那么,说神农时代已经懂得饮茶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当然,当时饮茶的目的是为了提神、消化、解毒等保健功能,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

   7结语

    通过能上的考查,可否得出如下的结论?

   (1)“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的传说在明代以前的古籍中找不到记载,是迟到明清以后才出现在个别人的著作中,因此不是信史,不能当做真正的历史。虽然如此,从这个传说中还是可以窥见人类发现茶叶、食用茶叶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影子。对研究茶文化起源问题还是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不能排斥为“无稽之谈”。

   (2)“神农”不是具体的历史人物,他只是远古时代发明农业的氏族部落领袖,后不成为这个氏族部落的名称,凡是担任这个氏族部落的领袖都可被称作神农。在与其他部藻的斗争过程中向南迁移,在各地留下一些踪迹,因此在陕西、湖北、湖南等地都留下了一些有关神农的遗迹和传说,但是其时代是有先有后的,只能算作最早的那个神农的后代。

   (3)“神农”既然是农业的发明者,其生活的时代应该属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神农”是在发明农业的过程中“采树木之实”、“尝百草之滋味”时发现茶时的功效的。而考古学已经证明农业的发明始于1万年前,因此最早的那个神农距今应有1万年左右,而不是过去传说中的只有四五千年。

   (4)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属于母系社会,其领袖是由妇女担任,所以当时的“神农”应该是个女的。当时的原始分工是男子从事狩猎,妇女负责采集。妇女们就是在采集野生植物的芽叶充饥过程中发现茶叶的功效,因此发现茶叶的功劳应归属于妇女,称之为“神农婆”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5)茶树在地球上的出现在6000万年以前,经过多次冰期的冰川覆盖,很多地方的茶树都被淘汰了。到了距今13000年前的全新世晚期,最后的一次冰期结束,气候变暖,冰川开始消退,当时未被冰川覆盖的东南沿海、华南、西南及华中的一些地方,未被冻死的茶树变保存下来并逐渐繁殖茂盛。因而这些地区的先民就有可能采食茶树的芽叶充饥。所以,生活于一万年至八九千年以前的神农时代有茶树,先民们食用茶叶当是完全可能的。

   (6)神农时代已经有了陶器,可以用它来烧煮各种食物,也可能会用陶制容器来烧煮茶叶作为饮料。烤煮的方法是采摘新鲜带叶的茶树枝条放到陶釜里面加水烧煮,然后饮用茶汤。这是人类饮茶的起源,也是饮茶文化的发源。因此,陆羽《茶经》所说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虽然没有科学的论证,但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最后的结论就是:神农是发明饮茶方法的始祖。

 

 (作者简介:陈文华(1935-),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茶叶协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顾问,中国茶文化著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