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协会文库 >> 内容阅读

湘北云溪茶事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5年12月31日   作者:李渔村   来源:   浏览次数:

    自古以来,古镇云溪就一直氤氲在茶的清香中。
    典籍记载,云溪镇“有溪水自东向西流经,设有船埠,每逢春夏,茶商云集,故名云溪”。“昔日方圆数十里,盛产茶叶,每逢春夏,茶商云集于此,故称云溪”。可见云溪与茶,有不解之缘。
    云溪镇地处洞庭湖与长江交汇之处,地多丘陵,气候温润,多雨多雾,最宜茶树生长。与茶马古道江南起点的聂市镇,为同一茶区,是湘北茶区的中心地带。早在唐朝,“湖茶”早就扬名于世。
    有民谣形容湘北“湖茶”产区:
    七十二峰多种茶,山山栉比万千家;
    朝暮伏腊皆仰此,累世凭此为生涯。
    宋元明至清代,官府实施“茶马政策”,以“湖茶”与蒙古人进行茶马交易。到清初,中俄茶叶之路形成,湘北“湖茶”凭水运便利,云溪河装船,经黄盖湖入长江,经汉口,至樊城老河口上岸,改用大车陆运,万匹骆驼和车辆,逶迤五千里,穿河南至山西大同,再北运至外蒙古,西运至新疆乌鲁木齐。
    清代至民国,湘北“湖茶”分为三种,一是青茶(亦称绿茶),二是红茶,三是黑茶(亦称老茶)。
    青茶(绿茶)就是毛尖,多是谷雨前后采摘的嫩茶,在大龙巢锅中炒熟,在锅里用双手揉搓。灶火的大小和揉茶的力度,都大有讲究。炒揉之后,只能置于特制的竹笼上以木炭火烘焙,不能在太阳下晒,晒了的茶有日晒气。焙干了的绿茶,质厚味浓,香气醇和,现出银毫,即上等毛尖。
    春茶过后,采下的茶叶片老厚,在锅炒后,置于高过人肩的大木桶中,用双脚踩揉。踩茶人手扶桶沿,脚板下的茶叶卷成圆筒,沿桶边滚动,踩茶人一脚一脚用力踩踏,如踩水车,如踏风轮,绿色茶汁横流。踩茶的季节,七房李最会踩茶的玉叔、乔叔,一双脚总是茶绿色,且带茶香。踩完以后的茶叶,经过码堆发酵,再摊于晒垫上晒干,茶叶和茶梗略现红色,此谓红茶。
    茶树秋秀,摘下的叶更长更粗,即为老茶。有茶贩上门收茶,运到云溪、聂市制成茶砖。临湘云溪的砖茶(黑茶),质地可与湘中安化茶媲美。
    春光明媚,茶歌悠扬。茶园中,每个茶兜前飘着白褂,妇女都忙着摘茶。肩挎横篮,手提独脚茶凳,面对茶兜坐下,左手攀枝,右手上下翻飞,眨眼间手中抓了一把,往篮中一抛,又上下采摘。我的大姐霞如和梅生(母亲的养女),都是摘茶高手,能左右开弓,两手同摘,半上午就摘一大篮。
    摘茶季节,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大家都手脚不停。都要抢季节,因为“一年老个耶,一夜老园茶”啊。
    摘茶季节,女人摘茶,男人揉茶、踩茶,细伢子更是乘兴打闹,在茶地边摘乌泡(刺莓),扯野菜,追兔子,大叫大笑,快乐逍遥。
    第二天或第三天,茶做好了,屋场上到处飘着茶香。男人们用叉口(口上缝制成燕尾形的大布袋)装了,挑到云溪、岳州茶市,换成白花花的大洋。太阳落水时归来,叉口里装的是洋油、肥皂、红糖、皮蛋,女人们要的花布,细伢子要的糖包子、肉包子……
    云溪周边,家家种茶,人人喜欢喝茶,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般排在第七位的才是茶,云溪人却将茶排在第一位。茶饭茶饭,似乎茶比饭更重要。“你屋里几个人吃茶饭?”“我屋里四个人吃茶饭你那家。”
    农家火塘上,柴火烧得旺旺,火上必有一把铜吊壶,壶里的水先嗡嗡细吟一阵,随即泼泼沸腾。自己想喝或有客来临,主妇赶快摆茶盅,切川芎,抓茶叶。家家都有吃川芎茶的习惯。
    我长大以后才明白,一坨坨黑疙瘩如鸡屎的川芎,是上好的中药,活血去湿,对心血管疾病有极好的防治作用。如今颇受欢迎的良药救心丹,首味药就是川芎。
    泡川芎茶,先将这鸡屎坨以刀切或剪刀剪成碎片,适量放人茶罐,与茶叶一同冲泡。再将茶罐置于火塘边的燃灰中煎熬片刻,让川芎的清甜与浓香充分析出,再分筛入盅,各人捧盅在手,慢慢品用。
    这筛川芎茶有个细节,必须特别讲究。筛茶人左手持盅,右手提罐,将筛未筛之时,身子要微微一仰,右手晃动,罐中茶汤回旋,罐嘴对盅一倾,适量茶叶和川芎鱼贯而出,一盅香气四溢的川芎茶递到客人的手中。如果筛茶人姿势协调和谐,能保证在座的客人盅里都均匀拥有茶叶和川芎,不至于有多有少,或前有后无。关键是要仰动身子。身子不仰,茶盅不晃,倒出的尽是茶汤,客人盅里没有茶叶和川芎,只饱了筛茶人自己的口福。“筛茶不仰,留给自己肿颈”,是骂那些筛川芎茶不会仰罐,或不愿仰罐的婆娘的话。
    川芎要防潮防霉,霉了的川芎失香失味。为此,许多妇女将川芎坨坨装在对襟褂的荷包里。所以七房李的妇女身上,少脂粉气,多川芎香。出门在外,如果闻到妇女身上有川芎的芬芳,不用探问,那必定是云溪镇、桃李桥一带的女人。
    而这芬芳,必撩起游子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