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丈田 撰文\摄影
在岳阳南湖西岸的圣安寺西侧,有一个小巧玲珑的江南小院, 临湖傍山, 紧贴寺院,院内曲径通幽,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一幢最宜居的庭院式小楼, 也是集山水、建筑和灵气于一体的江南民居, 然而, 主人却把它装修成一个古色古香的茶楼, 雅名“莲心堂”。
位于岳阳南湖西岸的圣安寺
古色古香的“莲心堂茶楼
茶楼分上下两层, 一楼为品茶间, 大厅正面悬挂木制中国禅宗始祖 “达摩祖师” 像,厅中设一实木茶台、字画四壁、茶香淡淡,茶客们常在此轻声闲聊或安然品茶;二楼为培训场地, 以培训茶艺、古琴为主,茶艺培训室里整齐摆放着十多个品茶台, 各种茶具琳琅满目,构思新奇,令人爱不释手; 古琴培训室里陈列着一排古琴,典雅清新, 朴拙纯真,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整个茶楼充满着平和、祥瑞、优雅的气息。
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莲心堂
这样的气息中,我同茶楼主人熊岳华边品茶边有一句没一句地交流着对人生、事业、事物的看法,熊总举止文雅、落落大方,甜美的微笑中带着父母赐予的一对小酒窝, 交流中透露出爱学习、勇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主人告诉我, 她酷爱茶艺,酷爱茶艺表达的恬美沉静。
说到她与茶结缘,是因为母亲爱茶,经常陪母亲到市场上买茶叶, 在家里主动帮妈妈泡茶,妈妈用于盛茶一只红色小桶,编织着妈妈和我们姊妹三人童年时代的故事,于是有了和茶的缘分。少年时,开始痴迷中国古老的戏曲文化。痴迷那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有时把自己扮成深闺绣楼的大小姐或聪明活泼的采茶女;青年肘开始喜欢茶道、琴道和香道。
说到这里, 我便问起了熊总:“你喜欢茶道, 又从事茶艺培训,对茶艺培训有怎样的体会?”
她告诉我:2012年,结合自己对茶艺的理解,我创造出一套茶艺,加入文字和语言的元素,参加湖南省茶艺比赛, 受到好评。今年打破了传统茶道的界限,以剧情的方式去演绎并诠释茶文化的神韵和内涵,把戏曲艺术、语言艺术、文字艺术运用到茶艺中,创作编导黑茶茶艺《相思》, 参加在广西南宁举行的首届中国—东盟茶艺仙子大赛,获得了银牌。专家们说, 增添戏曲艺术,使茶艺更添风姿;注入语言艺术,使茶艺愈发沉静将;融进文学艺术,茶艺唯美动人!
茶楼主人熊岳华编导茶艺《相思》, 获首届中国—东盟茶艺仙子大赛得银牌
我作为茶文化研究者, 特意要主人播放了获奖作品--《相思》, 《相思》是以唐朝煎茶法为主,器皿的选择是铜官窑的茶具,三位茶仙子身着精美绝伦的汉服,大胆采用以白色和红色为主色系的曲裾襦裙,仿古人的站姿、坐姿、跪姿、走姿,茶艺的手法、眼神、身形,到唐代煎茶法的全部流程,从备茶、碾茶、洗器、备水、生火煮水、调盐、投茶、回汤、分茶、到三位茶仙子端坐饮茶,无不体现出优雅、大气、端庄、沉静的茶道之美。仙女灵动的身姿,一踏步一抬手,仿佛一幅优雅、和谐、美丽的图画。仙女如玉,眉清目秀, 月貌花容,文彩精华,见之忘俗。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使我点头称奇、惊叹不已。
也许是主人的有意安排, 二楼古琴室里传来悠扬的琴声, 琴声刚劲有力,干净利落,豪放跌宕,朴拙纯真,像深山里的秋谭水落的声音一样清脆;有时又像别无杂声的山中的水涛声,没有杂音掺杂;有时又像有山谷的回声一样逼真。不禁使我想起唐代著名诗人 张祜《听岳州徐员外弹琴》: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我被这琴声陶醉了, 便去二楼采访古琴师。
抚琴小姐是熊总的侄女, 芳名玲玉。大学毕业后在湘北女校任教, 被姨妈挖了“墙脚”, 她爱学习, 肯钻研, 是主人的得力帮手 。她告诉我, 下个月去日本进修古琴, 研修日本茶道。
千年岁月万物有缘,茶韵飘香水土有情。 在今天物质发达、经济发达、科技发达的时代,莲心堂作为传统文化女子学堂,带给现代女子的不仅是一个远离浮躁现实的心灵静谧空间,更是一种高雅茶香生活的方式。在这里,外界匆忙的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在琴音淙淙、茶香袅袅中,让人回归本真,找到真、善、美的自己。
古琴培训室里陈列着一排古琴,典雅清新, 朴拙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