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协会文库 >> 内容阅读

著名茶学专家赵丈田认为:信阳毛尖仍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4年11月24日   作者:   来源:中国名茶网  www.zgmcw.cn  2008/11/26   浏览次数:


 
 
       2001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君山银针》一书,把信阳毛尖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本网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茶学专家赵丈田先生。

        赵丈田先生认为,信阳毛尖是全国茶人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不存在信阳毛尖被“踢出”中国十大名茶这回事。

     其一,信阳毛尖系传统名茶,历史悠久。信阳产茶在唐代陆羽《茶经》和唐《地理志》中就有记载,1941年《河南通志》载:“茶,信阳出,罗山亦有之,固始、商城间有,俱不甚佳。”1996年信阳茶园面积6600余公顷,总产毛尖130余万公斤。从产茶面积和产量来看,数量虽不及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名茶,但评选“十大名茶”并不是以面积和产量定论的。

      其二,信阳毛尖工艺独特,品质优异。信阳毛尖均为1芽1叶或1芽3叶,分级均匀,采摘要求严格,制作分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再复烘七道工艺,从而有“形美、色翠、香高、味甘”的称誉,是我国绿茶毛尖中的杰出代表。“信阳毛尖”1913年定名,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定为全国十大名茶,以后在多次名茶评比中获奖,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不必争论的事实。

  其三,茶叶界习惯于将五十年代评出的十大名茶即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祁门红茶、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六安瓜片、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为中国十大名茶。我国目前对名茶的评选并非国家统一评定,而是不同年代、不同部门进行评选,因此,只能说明在某一次评选中,没有该茶,而不能笼统地将某一茶叶被“踢出”十大名茶。

     赵先生认为,中国十大名茶是指历史名茶,是带有地域性的产品。对这些地域性名茶,要实施原产地保护,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严格质量标准,防止假冒伪劣产品,使名茶逐步向品牌过渡。
 

 


拿什么拯救你,信阳毛尖

□ 欧阳道坤(2009/12/9)

摘要发表于《大河报》

 

    引言
    大约自2007年开始,有关信阳毛尖被踢出“中国十大名茶“的议论突然多了起来:从虚拟的网络波及到现实媒体,从信阳毛尖产区、业内波及到产区外和行业外,从民间从业者波及到专家、学者、甚至到相关政府官员,范围甚广。

    作为中国历史名优茶的一个品类,信阳毛尖能够引起这样的关注和热议,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信阳毛尖的历史地位崇高,二是信阳毛尖的现实状况堪忧!。

    从1959年开始有了“中国十大名茶”的说法,几个版本中,信阳毛尖都显赫在列。民间还有“中国四大名茶”和“中国八大名茶”的说法,其中也都有过信阳毛尖的名字。但1999年以后的几个“中国十大名茶”版本里就没有了信阳毛尖的身影,有关信阳毛尖被踢出“中国十大名茶”的热议由此而来。

    “拿什么拯救你,信阳毛尖!”这是一种爱的呼唤,也隐藏着一种恨吧。

    谨以此篇文字献给对信阳毛尖“爱之深,恨之切”的人们。

 

历史名茶待字闺中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中国众多的历史名优茶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知名度、美誉度,还是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都有了大幅提升,相对之下,信阳毛尖却待字闺中。

    河南省是信阳毛尖的故乡,中原大地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与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碰撞,引发了河南省的茶叶消费量的井喷式增长。但在以铁观音和普洱茶为代表的外地茶大举进驻之后,信阳毛尖在自己的基地市场方寸大乱,丢了半壁江山,大多数局部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被铁观音超越,只有个别局部市场还略占上风。《逍遥财富》刊登的40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在郑州市场,铁观音较受消费者青睐,其所占比例为32.5%,其次为信阳毛尖30%,普洱20%,红茶10%,大红袍5%。其他占2.5%。

    在省内市场尚且只有招架之功,在省外市场当然毫无进攻之力。信阳毛尖在省外市场的表现只是星星点点。

    在近几年的全国性茶事活动上,难寻信阳毛尖的身影。在各种茶著作、茶文献里,信阳毛尖也正在被逐渐淡化……

    所以,信阳毛尖被踢出“中国十大名茶”,应该比较真实和客观地反应了信阳毛尖的市场状况。对此,热爱信阳毛尖的人都表达了自己的焦急和忧虑。笔者也曾多次向媒体坦言,照此下去,信阳毛尖走不出国、冲不出省、守不住河南、保不全产区。

    “生于忧患”,我们要有勇气承认和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代名茶的没落之势,不应该给我们造成太过悲观和绝望的情绪,我们应该以强烈的危机意识来审视现状、反思过去,寻求信阳毛尖的浴火重生之道。

    应该说,近年来,信阳政府、茶叶企业和茶农并非无所作为。作为政府,早在1992年,信阳市就开始举办“信阳茶叶节”;2004年,喊出了“打造中国茶都”的口号,将“信阳茶叶节”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信阳政府的格局、高度和雄才大略不言而喻。2006年,信阳市人民政府广泛动员,召开了声势浩大的“信阳市茶产业发展大会”,颁布了振奋人心的“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信阳的众多茶叶企业更是左冲右突、八方出击,有三家企业甚至把品牌广告做上了央视(虽非主流频道,也非黄金时段)。信阳的茶叶商贩则有“千军万马”。

    反观“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以来的4年,只有“发展目标”中的“茶园基地建设指标”一项通过行政手段得到了强有力的落实,而对规划中的其他内容似乎无处着手、漫无章法,或者“只听雷声不见雨点”,当然也就见不到值得圈点的成效。没有耕耘,哪能有收获。

    这种源头推力有余、市场拉力不足的战法,如何能使信阳毛尖突出重围?茶行业的人士担心:只在源头强加推力的“产能大跃进”,可能反而会引发信阳茶产业的深重灾难!

    对于以小农经济和个体经济为绝对主体的中国茶产业,当地政府是茶产业兴衰之功过的唯一担当者!在商品经济逐渐成熟的当今,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怎么才能握住市场那只无形的手?这首先考验的就是当地政府的智慧。

    信阳毛尖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双重身份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信阳毛尖的产地,涉茶人口至少有百万之众,所以振兴信阳毛尖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信阳毛尖:优秀品质铸就荣耀历史
历史悠久 荣誉满身
    信阳产茶至少有2300年可以考证的历史。茶圣陆羽在唐代就划分出了中国的八大产茶区域,信阳所处的淮南茶区为其一,并对信阳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淮南茶,光州上”。饮遍中国名茶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信阳茶更是赞叹不已:“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当地还流传着 “神农氏”、“华佗”、“武则天”、“杨贵妃”、“杨八姐”、“朱元璋”等历史名人喝信阳茶的传说,1956年,信阳车云山的几名党员曾经把信阳毛尖敬献给开国领袖毛泽东。

    20世纪初,信阳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而于1913年得名“信阳毛尖”。1915年,信阳毛尖远渡重洋亮相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博得最高荣誉:金奖。参展的中国产品中,同获这一殊荣的还有中国的“贵州茅台酒”。

    1988年,信阳毛尖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在全国14个产茶省选送的100多种名优绿茶评比中夺得总分第一名,荣获国家金质奖,同时参评的当然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历史名优绿茶。

    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授予信阳毛尖“中国茶文化名茶”的称号,1999年“五云山牌”信阳毛尖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7年在日本静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绿茶大会上,以“龙潭”、“文新”为代表的信阳毛尖大放光彩,夺得了总数20个最高金奖中的6个。信阳毛尖获得的其它奖项和荣誉更是不甚枚举。

内淳丰厚 外秀娇美
    信阳毛尖的历史地位绝不是炒作的结果,而是源自其独一无二的优秀品质。

    信阳毛尖内淳丰厚。信阳位于北纬32度,是中国最北的产茶区之一,相对于其它的产茶区,气候较为寒冷,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因而信阳毛尖的生长期长,只在每年的春季采摘一次,加之信阳西部山区特殊的气候因素和土壤条件,使得信阳毛尖的叶底肥厚、香气高远、口味浓郁、耐冲泡,更重要的是,信阳毛尖富含的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功能性成份远远高于其它茶类和茶品,这一点已被现代科技手段所证明。

    信阳毛尖外秀娇美。信阳毛尖不但有其非常独特的制作工艺,而且从采摘、炒制、储藏,到冲泡时的用水、用具和冲泡方法都十分考究,上等的信阳毛尖绝对需要用心呵护方会展现其白毫满披、汤色嫩绿、条索紧、细、光、直、丰满圆韵的姿色。

    内外兼优,既是信阳毛尖的特点和卖点,也是其营销难点:感知性强、生产成本高、营销成本高。

    成本高当然是相对销售价格低而言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信阳毛尖卖不上价,利润空间狭小,这使得信阳毛尖在营销过程中和流通环节里缺乏驱动力。

七大措施振兴信阳毛尖
    身为信阳毛尖的一名从业者,笔者试图作一点剖析,并谨慎地提出一些建议。

壹、缩小生产专区
    信阳毛尖在1913年正式得名以后,其鲜叶的生长地域一直界定在信阳西部山区的“五云、两潭、一寨、一山、一寺”,即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河家寨,震雷山,灵山寺。近代,又缩小到“五云、两潭、一寨”。由于这些地区相似的地域环境和条件,加上这些地区的茶农形成了近似的制作工艺,所以这八个山头出产的茶叶,在显示茶叶特质的“色、香、味、形、效”等五个方面有着基本相同的特点,和其他品类的绿茶对比,信阳毛尖有着鲜明的独一无二的优异性,从而成就了信阳毛尖的崇高的历史名优茶地位。

    信阳行政区划内的其他县域也盛产茶叶,但由于地域环境和条件、制作工艺等和“五云、两潭、一寨”有所不同,其他县域出产的茶叶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其品质也属上乘。

    2003年2月19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该证明商标规定: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的使用范围是东至固始县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别山交界处、北到淮河沿线、南至大别山北侧的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符合信阳毛尖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的茶叶。

    显然,信阳毛尖的产地区域被扩大了,制作工艺虽然作了界定,但这种界定是模糊的,何况要统一这么大区域的茶农们的制茶工艺基本是一句空话。

    信阳市政府委托信阳市茶叶协会如此注册“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的时候,一定是希望“做大”信阳毛尖。但现在看来,这种“傍大款”的行为一方面严重透支和损伤着“信阳毛尖”这个近百年铸就的金字招牌,另一方面也使信阳东部地区的茶叶屈身嫁人而无法彰显自己的个性特色,对信阳毛尖造成了“损人不利己”的后果。

    如果“傍大款”傍得委婉、含蓄和艺术化一点呢?比如将“信阳毛尖”严格界定在信阳西部山区的“五云、两潭、一寨”,围绕“珍”和“贵”做文章,而把信阳东部地区的茶叶叫做“信阳毛峰”。“信阳毛尖”一旦能够到达“很珍”和“很贵”的高度,那么“信阳毛峰”就容易达到“比较珍”和“比较贵”的高度了。具有2300多年产茶历史的信阳,当然盛产好茶。

贰、恪守传统工艺
    由于卖不上价,甚至越卖越贱,愈发凸显了信阳毛尖成本的高昂和利润空间的狭小。为了牟利,少数茶商、茶贩们带领信阳毛尖的制茶师傅远去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用当地的茶叶鲜叶制作假冒的信阳毛尖,以大幅降低茶叶生产成本;甚至于,个别品牌企业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这种严重伤害“信阳毛尖”的造假行为,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当地政府束手无策,视而不见,造成了信阳毛尖逐显没落的恶性循环。

    其次,受审美表象化和条形细小化的导向,信阳毛尖的传统制作工艺被不断“改进”:鲜叶只采芽头、越来越小、越来越早,理条时低温度、长时间、超力量揉捻,导致信阳毛尖特有的栗香味尽失和“小、浑、淡”的“新特色”,叶底不再肥厚反而代之以“小芽头”,汤色不再透亮、嫩绿反而代之以“浑”,口味不再醇厚、浓郁反而代之以“淡”,而“耐冲泡”和“高功效”的特色更是大打折扣。

    苦苦坚守“原产、高山、传统工艺”的“龙潭”牌信阳毛尖,由于其品牌集中度太低而毫无话语权,“劣币驱良币”,“龙潭”太无奈!

叁、弘扬文化蕴含
    信阳毛尖悠久、深厚、丰富的茶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整理、提升和传播,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信阳茶知识、茶历史和茶文化的统一版本,信阳毛尖甚至连一个统一的“茶艺”都没有,更不说统一的“茶道”了。

    对于一种历史名优茶的振兴,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文化是灵魂,本应该作为龙头率先而飞,信阳毛尖却反其道而行——这完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许多媒体的朋友向笔者表示他们的郁闷和无奈:想为信阳毛尖的宣传尽一臂之力,但苦于找不到统一版本的资料。采访不同的政府茶事部门、不同的茶企、不同的茶人时,大家说法各异,记者们便一头雾水,不知道谁家是正宗和权威。

    在信阳毛尖的众多的产品品牌层面,茶企们近几年开始觉悟了:茶农和做茶者眼中的这种“树叶”,原来在消费者心目中不仅是健康饮品,还是一种精神饮料、文化饮品。于是想着把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家、道家、释家文化导入到自己的品牌内涵之中。这就对企业、对经营者、对经营团队的文化素养和品牌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否则,试图塑造具有深远文化内涵的品牌,恐怕难以让消费者接受。

肆、增加宣传投入
    为了宣传和推广信阳毛尖,信阳政府使出的最持之以恒、最大的招法,恐怕就是办了17届的“信阳茶文化节”,但从政府官员到茶企、茶人都已心照不宣:“信阳茶文化节”越来越走向了自娱自乐的境地。饶是如此,各家茶企还必须以数万元的代价买“门票”才获准参与,苦不堪言。

    放眼国内茶行业,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黔茶、江西绿茶、湘茶、徽茶、川茶、浙江绿茶、湖北绿茶、陕茶,乃至山东绿茶,当地政府都投入了“大勇气、大智慧、大力量”。

    今年3月,笔者应邀去北京参加央视7套《清明问茶》节目录制的时候,“孤孤单单一个人”,而“安吉白茶”是县长带队,“恩施玉露”是市长领着土家族歌舞队,“碧螺春”则空运茶叶鲜叶到北京,在演播室现场炒制……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联合国馆征集中国十大名茶参展,各大茶类都由当地政府领衔申报,激烈角逐,但苦等信阳毛尖而不到……地方政府不主动,茶企不积极,信阳毛尖也许真要留下了这个旷世遗憾。

    到了茶企层面,由于企业体量太小,宣传和推广的投入极其有限,至多也就用“撒胡椒面”的手法,在省内作一点最简单、最粗放的硬广告,顾及不到整合传播、软性广告、文化活动和事件营销等宣传和推广方式。就连参加一些茶博会,部分茶企都感觉是一种“经济负担”。

    信阳毛尖的品类建设和品类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苦的工作,不仅需要大智慧,而且需要综合投入和坚持不懈,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和简单化的办法都必将是无功而返。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山大红袍的品类建设经验值得学习。

伍、优化产业环节
    信阳市浉河区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就任区委书记不久的霍勇对产茶乡的书记、乡长、村长及茶农代表们说,恳请大家“种‘好茶’、多种茶”。这六个字意味深长,“种‘好茶’”三个字隐含着他对信阳毛尖种植环节的忧虑:要不断改良品种、不断改良土壤,千万要拒绝使用含毒农药和化肥。这些对信阳毛尖的未来生死攸关的问题,绝不是区委书记的一句呼吁就起作用的,更不能完全依赖茶农的自觉性去解决。

    清明前后的信阳毛尖采摘期非常短暂,全面的人工采摘需要大量集中使用采茶工,单靠茶农各自到外地招募的无序方式,不仅不能保证茶农和采茶工双方的利益,而且还有很多社会安全隐忧。2007年,董家河乡就发生过一起覆船事故,致多名外地采茶工溺水身亡。

    在炒制环节,茶农们自由发挥,五花八门的炒茶机械被茶农们边学边用,虽然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显示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但盲目、无序加蛮干对茶叶品质所产生的破坏力也是无穷的。

    销售环节的无序和混乱状态早已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口诛笔伐,“信阳毛尖”四个字谁想用、什么时候用、什么地方用?悉听尊便,都可以,全看使用者是否有利可图。

    上述环节中,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当然还是政府,并且必须是管理和服务并举。大家都期待着政府这只有形的大手发挥作用。难道这也需要智慧吗?也许还不仅仅需要智慧吧。

陆、企业并肩同行
    各家茶企、各个品牌本来自己毫无集中度和话语权可言,也就在产区有些知名度,但却擅长相互诋毁。某个信阳毛尖的新生代品牌巨资请了一位影视大腕做代言,广告语竟是“信阳毛尖,我只认**”,并且是在央视和河南卫视上“吆喝”。

笔者于2008年8月去厦门参访“华祥苑茶叶公司”时,其老总肖文华先生向笔者由衷表示了对“八马茶叶”的尊重。3个月后,2008年11月,笔者在武夷山有幸与“八马茶叶”掌门人王文礼先生谋面,王文礼却对笔者说,“‘华祥苑’比我们做得更好,发展得更快。” 同乡企业互相褒扬、互相学习,值得称道!

    茶企们只有齐心协力把“信阳毛尖”这一共同的品类做得响亮起来,“信阳毛尖”旗下的各个品牌就容易顺势成长。在现实状况下,任何一个信阳毛尖的单个品牌是不可能支撑起“信阳毛尖”这个大品类的。

    《茶博览》为今年的信阳茶文化节策划了一期信阳毛尖专刊,其几位记者遍访信阳政府茶事机关、茶企和知名茶人后对笔者坦言:信阳茶行业的这种状态、信阳茶企的这种心态,信阳毛尖何以振兴?

柒、扶持行业龙头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发展中国难发展,农民不富中国不富。通过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来引领农业发展的路子无疑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是策略和方法。政府必须把企业推到市场上去,多给企业“猎枪”而少给“干粮”。

    但中国涉农行业存在着一种现象: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都是用扶植涉农企业的方式作为抓手,通过对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作为着力点。这导致了很多农业企业的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把企业做给政府看,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没有勇气和智慧面对市场,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甚至政府今天给企业“断奶”,企业第二天就“断气”。

    希望信阳毛尖的茶企们摒弃投机心理和投机行为,趁着当下国家的恩泽,巧借各级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把企业的自我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加快迈向市场的步伐,加紧修炼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着力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积累企业的发展后劲,早日实现对扶持政策“有更好,无亦可”的境界,切莫做一个一辈子都离不开妈妈奶水的孩子。

    信阳毛尖行业较为活跃的品牌加在一起,其行业集中度大概不会超过百分之十,单个品牌的行业集中度可想而知。“龙头企业不龙头,领袖品牌非领袖”,信阳毛尖鱼目混杂、群龙无首,所谓的“龙头企业”和“领袖品牌”就多少有自说自话、自我标榜之嫌了。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信阳毛尖急切需要大企业和大品牌。可是,依靠企业自身的自然发展难以短时间提升他们的规模和行业集中度,而没有集中度怎么会有行业话语权呢?没有话语权又怎么会形成对行业的引领作用呢?

    政府可否出面进行行业整合呢?行业内,湖北宜昌市就有可学习的案例。在其它行业,政府主导的企业整合行为也比比皆是。

    上述七个方面虽然涉及到政府、企业、茶农三个角色,但政府是绝对的主角,是绝对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服务者。而这三个角色又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政府做品类,企业做品牌,茶农做品质。定位不清、角色错位的后果肯定是,“母鸡不下蛋,公鸡不打鸣”。希望信阳毛尖早日形成“品类拉动品牌、品牌拉动品质”和“品质推动品牌、品牌推动品类”的良性循环。

信阳毛尖志士
    最后,对几位在信阳毛尖行业苦苦打拼、为信阳毛尖甘心奉献的志士,笔者要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敬意。

阚贵元
    阚贵元,信阳五云茶叶集团的创始人,从大山深处的茶农起步,30年对茶痴心不改,对传统信阳毛尖一往情深,终于修成正果:2008年,他挚爱的“龙潭”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信阳毛尖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2009年,他又大手笔地把湖南人注册的“陆羽”商标收购回来,世界茶圣,情归信阳,阚贵元的“茶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刘祥国
    刘祥国,潢川光州茶厂总经理,一位对“制茶”很有研究的长者,他一方面不断尝试把信阳的茶资源进行多元化“制茶”,另一方面以他微薄之力把信阳毛尖推向省外市场,甚至海外市场,虽然收获不丰,但几十年无怨无悔。

李万枝
    李万枝,河南驻马店蓝天集团创办者,一位具有传奇经历的企业家。出于家乡情结,他大手笔投资茶行业,在光山开山种茶,扩大茶园规模,还引进世界先进的制茶设备,把“蓝天茶,润天下”的广告推上了央视。这是信阳毛尖行业第一个上央视的广告。只可惜他中年早逝,留下遗愿待后人。

郭桂义
    郭桂义,豫南农专教授,长期潜心于信阳毛尖种植和加工研究,而今硕果累累,弟子满天下,并常年奔走于茶山上、茶农家、加工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结合。

刘文新
    刘文新,信阳毛尖行业的少壮派人物,信阳文新茶叶公司掌门人。他从街头摆地摊卖茶鸡蛋、卖茶叶开始,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率领一支年轻的团队,经营管理有章有法、“文新茶叶”有声有色,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