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协会文库 >> 内容阅读

抢抓机遇,拯救茶叶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4年07月10日   作者::彭毅华、胡俊秀、谢三炎、方艳平   来源:   浏览次数:

 
一千多年前,巴陵东北部的临湘就形成了山民靠茶为生,种茶为业的茶乡格局。由于产茶多,茶叶纳税多,且有龙窖山芽茶进贡,公元936年朝廷就割巴陵东北部单独设立与县同级的王朝场(公元994年改称王朝县,两年后更名为临湘县),以便人户输纳出茶、茶叶纳税、经营茶事,开创了朝廷直管茶叶专业县和以茶立县的先河。

茶叶,历来是临湘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据《临湘县志》记载,1908-1917年临湘销俄的青砖、功夫红茶、米砖茶共15035吨,是有记载以来外销史上最高记录。1937年临湘产细茶12万担,老青茶15.1万担,总产27.1万担,由于日军侵入,茶园荒芜近80%。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逐步恢复,1984年临湘全县茶园面积9.6万亩,产茶16.4万担,在湖南位居首位,在全国位居十大产茶业的第6位。全市乡镇村办茶场227个,各专业茶场、茶叶专业户与从事生产收购加工的专业人员近万人,半茶半粮的农村劳动力达4万人左右。茶叶占到全县农业经济总收入的12.2%,聂市的权桥、五里的文溪等部分村组占总收入50%左右,茶叶真正成为了临湘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辉煌了近千年的临湘茶业,近些年来却衰落到了令人痛心的局面,一个传统的支柱产业正在没落。

一、临湘茶产业的衰落现状

当前,临湘茶茶叶的衰落突出表现七大问题:1、茶园基础差,良种茶园面积极少,荒芜面积多;2、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3、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产品质量不稳定;4、品牌“多、小、杂”,缺乏强势品牌;5、企业之间恶性竞争,降价倾销,导致企业与茶农损失惨重;6、粗放经营的茶园产量低、质量差、茶场茶农收入低;7、机耕、机采、机制化程度低,茶叶种植加工成本高、效益差。导致临湘茶产业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茶产业重视不够;政府与各有关部门对茶产业的宏观调控失策;退耕还林、丘岗地开发、毁茶种黄姜等几次运动,对茶叶种植业带来了几次灾难。全市茶园面积由1984年的9.6万亩下降到了现在能正常采摘的不到一万亩,专业茶园面积仅剩下2500余亩。如:聂市镇80年代茶园面积有1.15万亩,现在能正常采摘的仅1200余亩。全市漫山遍野的茶山变成了栽有树木或南竹并伴有柴草的柴山、毛草山。原来全市227个乡镇、村办专业茶场,现在正常生产加工的仅剩8家,如:横铺这个主产乡由原来16家减到只有白石村茶场1家。原来临湘茶叶加工企业的黑茶原料95%以上是本市所产,而现在90%以上的黑茶原料需要从周边县市及河南、湖北、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运来补充。茶叶曾经是临湘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在已达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作为临湘人看到临湘茶产业的衰落而感到特别痛心。为了重振临湘茶业雄风,我们必须抢抓发展机遇,从而拯救茶叶产业。

二、临湘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1、自然(生态)优势

临湘有着适宜茶叶生长的海拔高度、降雨量、温湿度、土壤条件,特别是高山多云、土壤腐殖质含量丰富、日夜温差较大的高山茶区,所产茶叶持嫩性强,内含物十分丰富,氨基酸含量高,成品茶以条形壮实、滋味醇厚耐冲泡、香高而持久为特征。

2、品质(品牌)优势

临湘绿茶和砖茶作为本市茶业的两大主要茶制品,因其品质优、产销量大而享有较高声誉。临湘现有明伦茶叶有限公司、高山茶叶研究所、示范茶场、白石茶场、白石毛尖茶叶有限公司、五星茶场、儒溪茶场、五里乡茶场等均是生产优质高档名茶和普通绿茶的优势原料生产和加工企业。全市有永巨茶业有限公司等大小砖茶厂11家,其加工规模在全国是居首位,年生产能力近30万担。近十多年来,全市加工企业的名优绿茶和黑茶的产销量一直保持在20万担以上。可惜的是:黑茶原料有17万担左右靠市外运来补充。茶香味浓、经久耐泡的“临湘炒青”是国家炒青湘绿的基准样茶。九十年代前,一直是长沙茶厂、湘潭茶厂及陕西平利茶厂争着要、抢着运的绿茶产品,直可谓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市高档名优茶在国内外茶产品评比中屡屡获奖。白石牌“白石毛尖”、春芦牌“千针芦笋”被评过省优质名茶;1989年,“中茶”牌茯砖获亚洲及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龙窖山牌“高山雀舌”连续9年获湖南名茶评比金、银、优质奖,2004年和2006年还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分别获银奖和优质奖;2007年,明伦牌“明伦春芽”获中国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洞庭牌青砖获全国紧压茶“华茗”杯金奖。

3、市场机遇

近几年来,国际国内茶叶饮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茶叶已成为世界饮品之王。茶叶的综合利用、美容保健、茶叶食品等新产品不断问世。可见,茶产业是一个大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2008年全国乃至世界掀起了黑茶(青砖、茯砖)消费热潮,安化县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及大财团的投资,安化茶产业一片繁荣,从而使茶农、茶企业、县财政获得了共赢的新局面。安化和临湘是黑茶生产规模等同的两个县市,安化今年在茶产业发展上投入过亿元,而我们临湘还无动于踪,所以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千万不要错失这个千载难遇的黑茶发展机遇。

4、政策机遇

今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很显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会不断加大,这对我市茶叶恢复和发展是一个极好的机遇。2006年临湘被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茶叶优势产业区域县,我们只要有茶叶科学发展的计划和真正的好项目,国家两部就会大力支持。2008年临湘又被国家正式列为第四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市。此项目只要验收通过后,国家将有300万以上的无偿扶持。

三、拯救临湘茶叶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制订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规划

1、指导思想:以建设全国有机茶生产大市(县)、湖南茶叶第一市(县)为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名优茶、有机茶为重点,以提高茶叶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推动我县茶业向无公害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2、目标任务:2012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6-8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占50%以上,有机茶园认证面积2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0.8万吨,产值过亿元,综合产值1.2亿元,一家茶叶企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个茶叶品牌入选“湖南省著名商标”的目标。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干茶1.5万吨,实现产值1.6亿元,茶叶综合产值2亿元。

(二)、建设高标准茶叶生产基地

1、推行种植专业化:以羊楼司、五里、聂市、沅潭、儒溪、定湖、坦渡、占桥、忠防、桃林、横铺等宜茶区,集中连片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茶园基地。茶叶主产乡镇要建立示范园,大力发展茶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专业村、100亩以上的专业组、10亩以上的专业户。

2、新建茶园良种化:凡新建茶园一律栽植省级以上的无性系良种,按照不同茶类的要求,选择适制各类茶叶的高产、优质良种。高产优质良种茶园投产后,每亩鲜叶收入最少达3000元以上,管理水平高的可达每亩5000~8000元。

3、实行加工标准化:编制临湘有机茶生产操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临湘茶叶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确立科学的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从茶叶采摘、加工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

4、加快有机茶转换:加快改造低产茶园,不断提高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比例。新扩茶园推行良种化,全部按照有机食品的标准进行建设。积极推进有机茶生产和认证。茶叶主产区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肥料、农药等生产投入品的管理,实行茶园农业投入品的定点专供。推广使用频振灯诱蛾和生物技术综合防治茶园病虫害。有条件的茶区要建立植保专业队,实行统防统治。

(三)、着力培育茶叶龙头企业

1、积极引进茶叶产业龙头企业:积极组织招商引资,力争引进国内500强企业投资临湘茶叶产业。建设2-3家注册资金600万元以上,年加工茶叶3000吨以上,年茶叶销售额3000万以上,拥有全省一流的现代化茶叶加工设备,取得茶叶自营出口权的企业。

2、支持现有企业改造升级:支持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机械设备,扩大加工规模,每年在财源建设资金中安排10万元用于茶叶企业贷款贴息。

3、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引导:凡在我市投资兴办茶叶加工企业,均享受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茶叶产业龙头项目,市人民政府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实行更优惠的政策。

4、培育龙头企业与茶场、茶农的合作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茶场、茶农紧密合作建立成茶叶合作社。茶农、茶场负责茶园种植和按龙头企业提供的信息要求采摘原料鲜叶,龙头企业提供机械化的耕作和鲜叶采摘服务,然后将分散的茶叶原料集中到龙头企业加工制作,达到增产、增值、增效,实现茶农、茶场、茶企业共赢。龙头企业在实现加工增值、销售获利后返利给茶场、茶农(如永巨茶业有限公司每年在年底按收购基地茶场每担黑茶原料返利5元给聂市三和茶场)。

(四)、推动茶叶产业与茶品牌、茶文化、茶旅游的融合

1、培育主导品牌:名优绿茶应以明伦牌临湘炒青、龙窖山牌高山雀舌、白石牌白石毛尖这三大品牌为主导品牌进行扶持和培育;黑茶应以洞庭牌青砖、春意牌茯砖为主导品牌进行扶持和培育。在引导消费和接待赠礼及各项宣传活动中,都应重点推介我市几大主导品牌。

2、挖掘茶文化:历史悠久的龙窖山茶文化与聂市茶文化在省内外都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永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大海深有体会地说:“三类企业卖产品;二类企业卖品牌;一类企业卖文化”。正因为永巨的洞庭牌黑茶与聂市茶文化的有机结合,加之近几年来工艺礼品砖的开发,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所以任凭茶叶行情的变化,而永巨一直是产销两旺。临湘市高山茶叶研究所近十多年来开发的龙窖山牌高山雀舌,既注重了品牌的产品质量,又有机地结合了龙窖山茶文化元素,故产品销售看好,并逐步受到省内外专家与消费者的好评。我们临湘有龙窖山与聂市茶文化的两大基石,应努力挖掘和继续收集整理具有临湘地方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诗、茶联,编排茶文化节目,组建茶艺表演队,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临湘茶文化,从而有效地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3、发展绿色旅游亮点,促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应在有着悠久历史茶文化的龙窖山茶区、聂市茶区和新发展起来的白石茶区及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有选择性的建一批高标准的优质、高产、良种茶园、有机茶园,作为绿色旅游的试点,将茶旅游、茶文化、茶山茶水茶村庄与茶产业进行有机的融合。

(五)、实施科技兴茶战略

1、加强技术合作: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引进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茶叶深加工技术,提高种植加工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依托省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开展互惠互赢的合作与交流,引进现代营销经验,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2、加强科技培训:定期举办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专业培训班,培养一批种茶制茶能手和营销管理人员。大力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师资格认证,提高茶叶产业从业者素质。

3、大力推广新技术:探索茶业科技推广的新模式,促进茶叶种植加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科技成果与茶农和茶叶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全力推广科学制茶、机械采摘、产品开发、茶叶深加工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六)、加大政府、部门灵活运用政策的扶持力度

1、市委、市政府要用活政策,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纵观省内外茶叶产业发展强劲的县市,都是将国家政策灵活运用。如我省石门县、桃源县、安化县都将茶产业发展纳入了农业综合开发笼子,同时也将发展新式良种茶园列入国家退耕还林项目进行补贴;长沙县每新建一亩高标准良种茶园在国土造地费中补助1000元。我们临湘应学习他们的经验,制定和落实好茶叶产业化促进政策,整合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投、财政贴息、项目倾斜及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国土造地补贴等形式来扶持和加快茶产业的发展。

2、加大对茶农、茶场的扶持力度:长沙县对茶场、茶农每发展一亩高标准良种茶园补助造地建园和种苗款2000元。石门县从2008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茶叶产业发展资金80万元;发展良种茶园每亩补助100元;对连片进行有机茶开发的茶农,按每50亩一盏的标准无偿提供频振式杀虫灯等设施;对认证有机茶的企业,按认证面积每亩一次性补贴5元。我们临湘既是全国茶叶优势产业区域县市,又是全国茶叶生产重点县市,是否可比照长沙、石门两县的政策来扶持我市茶农、茶场的茶叶种植呢?我看是完全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茶农、茶场和想发展新茶园之人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加快我市新植茶园良种化的发展步伐。

3、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奖励力度:对被认定为岳阳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茶叶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茶叶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在省级或国家级获奖的茶叶品牌给予1-3万元的奖励;对在岳阳市以外的地级以上城市开设临湘品牌茶叶专卖店,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经营时间一年以上,每开设一家一次性奖励1万元。企业创新,每个专利奖励5000元。

4、对部门和乡镇实行茶产业发展奖励:农业业综合开发、国土造地、退耕还林、主管茶叶的农业局、发改局等各部门应积极为茶产业立项争资,政府应根据各部门的争资比例实行一定的奖励。茶叶主产乡镇所产生的茶叶税收市级所得部分,以2008年为基数,新增部分按80%的比例作为茶叶产业发展奖励资金返还给乡镇。

(七)、加强茶叶产业的组织领导

1、健全机构:我市2007年前就已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和茶业协会,但运作力度与石门、长沙、桃源等县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市茶叶领导机构必须倾全力地进行动作,要真正成为临湘茶产业发展的旗手和总设计师。

2、强化责任:市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茶叶生产经营的领导和协调。茶叶办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合理规划生产基地,培植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各主产茶叶乡镇要搞好茶园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有机茶转换和农药残留的控制。发展改革、国土、财政、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科技、水利、交通、招商等部门要积极向省、市争取茶叶发展项目和资金,加快茶叶基地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质监、工商、税务、卫生、建设、商务等部门要为茶农、茶场、茶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维护好茶叶生产秩序。各金融机构要积极为茶农、茶场和加工销售企业提供必要的贷款。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临湘茶叶的知名度。市优化办每年要对茶叶生产经营环境进行一次严厉打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行为。

3、加强考核:从2009年开始,将茶叶产业化建设纳入有关市直部门、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由市茶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好细则,组织考核。

振兴临湘茶产业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市委、市政府如果能用原来抓丘岗地开发的劲头来抓茶叶生产、用抓黄姜生产的举措来抓茶叶生产、用现在抓南竹生产的力度来抓茶叶生产;有全市各有关部门和茶农、茶场、茶企业的共同努力,临湘茶叶产业的生产与发展就一定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