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协会文库 >> 内容阅读

宋代三大茶学家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4年04月06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35年)徽宗是个昏君,但他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还是一个境界颇高的茶人。宋徽宗因撰写《大观茶论》,而被载入茶史。《大观茶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20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也颇为广泛,分为绪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20个名目。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俗等均有详细记述。在书中宋徽宗不仅考察了茶的物理属性,还对茶区的气候、风物有着相当客观的解读,他还将茶道归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4个层面,由外而内,由浅及深,由感受到精神层面,以致上升到“道”的层面。不仅如此,据说宋徽宗还精通分茶、茶百戏等技艺,可谓茶中大家。
 
     宋朝还有一位茶道大家蔡襄,他的著作《茶录》及他研发出的一系列贡茶、制茶、烹茶方法,为后世茶道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蔡襄(1012~1067年),北宋兴化仙游(福建)人。字君谟,为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世。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质量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宋代还有一位茶人不得不提,这就是苏轼。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常常将茶事与茶友入诗,书字,为后世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苏东坡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反映了诗人放旷随缘的生活方式,和对茶的偏爱程度。在杭州任刺史期间,苏轼最喜结僧友尝新茶,其中一句咏“白云茶”的诗中写道:“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生动描写了采收季节的茶区风貌。作为诗人茶人的苏轼还经常以茶喻世,以茶言志,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由于饮茶制茶方式与唐代有较大的区别,宋代的茶具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茶礼的形成、规范,宋代的茶具法度更为严密,形制更加统一。宋徽宗与蔡襄都在其著作里以相当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宋代茶具,到了南宋审安老人以《茶具图赞》,将茶具以拟人的方式记录并礼赞,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对于图赞中的“十二先生”,审安老人还不厌其烦的一一批注“赞”文(注1)。 
 
  同时,随着宋代制瓷技术的发展,瓷质茶具的器形与釉色达到历史的顶峰。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这五大名窑都出产过大量的精美茶器,有一些名窑被指定专供皇宫和皇帝本人使用,被称之为官窑。五大名窑外,专为皇室烧制茶具的还有建窑。建窑所出产的“建盏”底部有“供御”之类的字样,因为皇室的青睐,也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还作为贵重贸易商品出口海外。热衷于茶道的日本留学僧人和使节们不惜花重金购得一只,珍视为“唐物”,世代收藏。
 
  宋代除了五大名窑与建窑之外,一些民间瓷窑也烧制过名闻中外的传世茶具,如德化窑、邢窑、长沙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