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协会文库 >> 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名窑茶具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4年04月03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岳阳茶艺师培训班讲课稿主讲\赵丈田

 

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通常把奴隶制时代称上古时代。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称中古。 宋元明清(到19世纪中叶)这个时期叫近古。今天讨论隋唐宋元明清这一段时期的茶具

名窑指古代著名窑口。

古代茶具,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陆羽《茶经》就是这样概述茶具的。

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古时叫茶器,直到宋代以后,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目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茶经》中详列了与泡茶有关的用具28种、八大类,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陆羽《茶经》之推崇青瓷,“青则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随着制茶工艺和茶树种植技术的发展,茶的原色在变化,茶具的颜色也随之而变。二是茶具的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材料除要求坚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损茶质。

 

  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的学问,世代不衰。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主要论述唐宋以来各种名窑茶具。

 

(一)  唐代的几种名窑茶具

在介绍唐代名窑茶具之前,先介绍唐代茶区及饮食方法。

 

 

历史进入唐代以后,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区进一步扩大。仅陆羽《茶经•八之出》就记载了有43个州产茶[1],作者另又查阅了其它一些历史资料,还有30多个州也产茶,因此统计结果,唐代已有80个州产茶[2]。据此,唐代产茶区域遍及现今的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15个省、市、自治区。也就是说,唐代的茶叶产地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唐代各茶区茶叶生产的发展,有茶名的就有149种之多。这繁多的茶叶用现代茶叶分类法来衡量,绝大多数是蒸青绿茶,也有部分炒青绿茶。这些蒸青绿茶根据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述,又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之分,其中以饼茶数量最多,因此,陆羽《茶经》中重点介绍了蒸青饼茶制造方法。
 
  对陆羽《茶经•六之饮》中论述的“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可以作如下理解:
  所谓“粗茶”,是采摘较粗老的鲜叶加工成的饼茶。即陆羽《茶经•三之造》中将饼茶分为八等中的后两等:“有如竹箨者,枝杆坚实,难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所谓“散茶”,是采摘细嫩芽叶,经蒸青后烘干或炒干的松散状芽茶或叶茶。所谓“末茶”,是采摘茶鲜叶,经蒸茶、捣茶后,将捣碎的茶烘干或晒干而成的细碎末状茶。
  所谓“饼茶”,当然就是陆羽《茶经•三之造》中,经“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而制成的方形、圆形或花形的饼状茶。这种蒸青饼茶是唐代贡茶的主要品类。
  唐代的贡茶品目,据在唐宪宗元和中(公元806~820年)为翰林学士的李肇所著《国史补》记载,有十余品目,即:剑南“蒙顶石花”,湖州“顾渚紫笋”,峡州“碧涧、明月”,福州“方山露芽”,岳州“灉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寿州“霍山黄芽”,蕲州“蕲门月团”,东川“神泉小团”,夔州“香雨”,江陵“南木”,婺州“东白”,睦州“鸠坑”,常州“阳羡”。此外,尚有浙江余姚的“仙茗”,嵊县的“剡溪茶”等

     唐代六大名窑:洪州窑、寿州窑、越窑、婺州窑、岳州窑、鼎州窑

    在唐代人们不仅把茶作为日常饮料,而且讲究饮茶情趣。因此,在饮茶过程中,茶具就成了不可缺少的器具。唐代茶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陆羽在《茶经》中按当时饮茶全过程的需要,列出的贮茶、炙茶、煮茶、饮茶器具有20多种,它是包括地方官吏,文人学士使用的茶具在内的民间茶器具,多以陶瓷为主;另一类是皇室宫廷饮茶器具,多以金器为主,如金银茶具、秘色瓷茶具、琉璃茶具等。

 

 

1.法门寺茶具

 

      关于茶具,古代亦称茶器。“茶具”一词最早见于汉代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茶尽具”。唐代白居易有“此处置床绳,旁边洗茶器”之诗。这说明茶具已是茶文化不可缺少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陆羽《茶经》将茶具定为二十四事,即二十四种,并对各种茶具的制作和用途也作了详细的说明。

 

唐人饮茶,称之为“吃茶”。将茶叶摘下后,进行捣碎,加上油膏、米粉等,用模具制成茶团或茶饼。在饮茶之前,先将茶团或茶饼进行烘烤,然后用茶碾将茶叶碾成细末,过筛,放在火炉上煎煮。煮茶时要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唐代“谢灉湖茶” 诗[灉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系唐僖宗御用珍品,作为国宝重器奉献于佛祖,以示虔诚礼佛的心愿。这批茶具,是唐代茶文化的最高层面用具,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配套完整,数量丰富,自成体系,为世界上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金银茶具,反映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 越窑茶具

    唐代越窑茶具主要有碗、瓯、执壶、杯、釜、罐、盏托、茶碾等数种。碗作为唐时最流行的茶具,造型主要有花瓣型、直腹式、弧腹式等种类,多为侈口收颈或敞口腹内收。到了晚唐,制瓷工匠创造性地把自然界的花叶瓜果等物经过概括,保留其感动人、最形象的特征,运用到制瓷业中,从而设计出葵花碗、荷叶碗等精美的茶具。瓯是中唐以后出现并迅即风靡一时的越窑茶具新品种,是一种体积较小的茶盏。这种撇口斜腹的茶具,深得诗人皮日休的喜爱,他的《茶瓯》诗可说极尽了溢美之辞:“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如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在势旋眼,苹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执壶又名注子,是中唐以后才出现的,由前期的鸡头壶发展而来的。这种壶多为侈口,高颈,椭圆腹,浅圈足,长流圆嘴,与流相对称的一端还有泥条粘合的把手,壶身一般刻有花纹或花卉动物图案,有的还留有铭文,标明主人或烧造日期。至于茶杯、盏托、茶碾等物,在越窑中也常有发现,这类瓷器在釉色、温度、形状和彩饰上均较好地体现了当时越窑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水准。

 

 

 

 

 

 

 

3. 岳州窑与长沙窑茶具

 

  陆羽《茶经》四之器记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湖南岳州窑自被陆羽《茶经》中列为唐六大名窑之后,似沉入洞庭湖中,未见于任何史籍,1953年经考古挖掘始知岳州窑系湘阴城南铁角嘴窑头山一带,发现裸露在窑地的大量文物。1983 年在城南偏西的樟树镇百梅村,又发现15万平方米的百梅窑址,最厚的文物堆积在2.5米以上,出土文物碗、缽、碟、壶、瓶、罐,釉色多样清鲜,纹饰讲究,上层为宋瓷,下层为东汉青瓷。1986 年普查在湘阴湖江岸边发现古窑址25 处,其中青瓷窑址就有18处之多,1997 年马王墈窑址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窑具和隋代龙窑,有8 个文化层次包含唐、隋、南朝(梁)、东晋、西晋、东吴6个时段,延续500 余年。其西晋匣缽,使“匣缽烧造法”向前推进300 余年,这一重大发现为中国青瓷技术发展史寻到了源头,证实了岳州青瓷在中国青瓷史上应具的地位,也是湖南最早的青窑瓷,是研究青瓷史不可多得的文物。岳州瓷的釉色以青绿居多,青黄者少,釉层较薄,具有玻璃质感渗着光亮。初唐,岳州瓷大多只施半釉,甚至有的器皿只有口沿施一圈釉,釉开细片,成为该窑产品的一特色。《茶经》中指的岳瓷和越瓷一样,较其他瓷色青,并评说“青则益茶”。从出土文物来看,岳窑的青瓷、生活瓷、工艺瓷都有生产。生活瓷有隋代的青瓷小杯、青瓷足杯,东晋的青瓷洗,南朝的青瓷三足炉,东汉的青瓷双系壶,;三国的青瓷笸及唐代的青瓷碗。工艺瓷有车马人物、动物、家禽等。晋代青瓷穿山甲及鸡埘造型美观,逼真逗趣,体现出十分高超的技艺。中唐以后,岳州窑开始衷落。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与岳州窑同时存在的长沙窑。长沙窑北距长沙城区27公里,位于望城县江边上的铜官古镇,故又称铜官窑。长沙窑生产的茶具,在陆羽《茶经》中没有记载。它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宫廷用的金银茶具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因而对研究唐代民间茶文化具有重在价值。近年出土的长沙窑茶具品种之丰富,式样之多,为唐代茶文化的绚丽多彩提供了物证。目前国内外已有10个省(区)发掘出长沙窑茶具,如在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考古学家在挖掘8、9世纪文化遗址时,发现有长沙窑瓷。1974年在宁波出海口处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青瓷。表明长沙窑茶具的销售巿场十分广阔。但是出土长沙窑茶具的墓葬,大都是中、小型墓,至今尚未发现大型墓中有长沙窑茶具作随葬品的,这表明长沙窑茶具主要用于民间。长沙窑这种立足于民间,因时而变的社会经济文化追求与今天湖南电视媒体服务草根大众,想唱就唱的超级女声文化倒是象有某些渊源关系。

 

    

 (二)宋代名窑茶具

 

 

1. 宋代斗茶使名窑茶具应运而生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样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35年)徽宗是个昏君,但他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还是一个境界颇高的茶人。宋徽宗因撰写《大观茶论》,而被载入茶史。《大观茶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20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也颇为广泛,分为绪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20个名目。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俗等均有详细记述。在书中宋徽宗不仅考察了茶的物理属性,还对茶区的气候、风物有着相当客观的解读,他还将茶道归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4个层面,由外而内,由浅及深,由感受到精神层面,以致上升到“道”的层面。不仅如此,据说宋徽宗还精通分茶、茶百戏等技艺,可谓茶中大家。

 

蔡襄(1012~1067年),北宋兴化仙游(福建)人。为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世。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质量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茶、点汤,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技艺。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晚出为胜,早出为负。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斗茶,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当时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2..宋代五大名窑茶具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1). 汝窑茶具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行家有句俗浯“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汝窑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汝瓷是一首无字的诗,是一幅立体的画;是一串跳动的音符,是一曲文化的绝唱;是一道华夏文明的灵光

 

(2).官窑茶具

 

 

“官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3). 哥窑茶具

   

确切哥窑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是唯一未发现窑址的瓷窑。但在传世瓷器中,却有较多哥窑产品,这些传世产品,器身施有粉青、灰青或米黄色釉,通体开有细小纹片,形制精雅细巧,古朴而又素净。数百年来,人们十分看重这类瓷器,一直为收藏家赏玩的理想佳品,其市场销售甚高,因而,后世屡有仿制和作伪。

    那么,哥窑真品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我们鉴定宋哥窑器,首先应当注意其胎釉、造型等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宋代或元代哥窑器的胎质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瓷胎,胎土色调有黑褐色、茶褐色、黄褐色、青灰色等多种,胎骨较坚细,叩之声音清脆。从釉色来看,有粉青、灰青、米黄等,粉青色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窑温最高,因而应属最好釉色。灰青釉烧造于中性焰中,米黄色产生于氧化焰中,三种釉色色调的不同主要是窑内气氛的不同所造成,形成了各种有特色的釉调。哥窑瓷釉面都有开片,开片的色调也有多种,有红褐色、茶褐色、黑褐色、淡褐色、棕红色、淡黄色等。开片纹路通常小于官窑器,但也有较大开片。从造型看,哥窑瓷的形制与宋官窑器基本相似,常见有盘、碗、碟、洗、小杯、瓶、炉等。与官窑、汝窑瓷相比,哥窑器的形制、大小基本相类,有的甚至更小。总的说,所烧的产品均为小器,无论是瓶、罐的高度还是盘、碗的口径,通常都在25公分以下。

 

4. 钧窑茶具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5). 定窑茶具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6)建窑茶器

 

 

前面说到斗茶,这里不能不说茶盏。宋代盛行斗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著名的“建盏”。

 

  建盏中以兔毫盏最为人称道。兔毫盏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即为咏此茶盏的名句。

 

  制作建盏,配方独特,窑变后会现出不同的斑纹和色彩。除釉面呈现兔毫条纹的兔毫盏外,还有鹧鸪斑点、珍珠斑点和日曜斑点的茶盏,这些茶盏分别称为鹧鸪盏、油滴盏和日曜盏。它们最适宜斗茶,黑釉油滴盏我不陌生,原来我家就藏有一件这样的古董,乃殷实的祖上所传。束口,深腹,卷足,盏面有诸多均匀的珍珠斑点。这种茶盏,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芒,为斗茶平添一份情趣。可惜在当年父亲被打成右派,红卫兵抄家时所毁,想来令人痛惜。在茶文化的追忆中,每每念及我家的油滴盏,就似乎看到了古人斗茶的影子在晃动。

 

    有宋一代,饮茶多用盏,那种敞口小足的茶盏,因为形似斗笠,也就有叫它“斗笠碗”的。据考古材料看来,宋代茶盏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独“黑釉”最为流行。其黑釉茶盏作为“供御”的贡品,也成了全天下都珍视的宝物。

 

  上述种种珍异的茶器如此集中于建盏名目之下,说明了建盏在有宋一代的地位尊崇。在所有相关评价中,以宋徽宗《大观茶论》和蔡襄《茶录》等传布最广、评价最高。建盏的地位,是和在“斗茶”、“试茶”中功用巨著相联系的。从十一世纪末到十二世纪初,建窑出品的茶盏是国内最优美名贵的茶具。此间,随着中国饮茶法在东南亚的传播,建盏亦很快传到日本和朝鲜。日本考古调查证明,在十二世纪前期的博多遗址中已有建盏出土,此外,在韩国新安海域的沉船中也打捞出建盏。

 

 

(三)明清茶具

 

明清茶具以瓷器茶具和紫砂茶具而引人注目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因团茶的制作劳民伤财在洪武二十四年下诏废除团茶,而采用叶茶进贡。从此,中国的茶具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终形成了简单方便、重在享受饮茶天然乐趣的茶具系列。
      明代饮茶方式有两种:一种把条形叶茶放在瓷瓶里加水煎煮,等火候适当即可注入茶杯饮之;第二种是把茶叶放在茶杯中,直接用热水点之,名为撮泡。不管是壶煎还是撮泡,较之前代都简便多了,还原了茶叶的自然天性。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曰:“吾朝所尚(指条形散茶)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备悉,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点,以前的碾、磨、罗、筅等茶具弃而不用,除茶焙、茶笼、汤瓶、茶瓶(贮茶罐)、茶炉等辅助茶具保留外,唱主角的变成茶壶和茶盏(明清以后多称茶杯)。
 

(1)明清瓷器茶具

 

  明代的茶盏发生了变化,厚粗的黑釉盏退出了茶具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晶莹如玉的白釉盏。由于茶叶的大量出口及精良的陶瓷烧制技艺,清代的外销瓷茶具数量也相当庞大,这种图案上带有西洋风格的茶具反映了中外交流的文化史,越来越受瓷器爱好者的关注。

 

  明代饮茶对茶壶更为讲究。紫砂由于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而成为壶中主流。特别是明代中晚期涌现出大批制壶名家,颇受文人青睐。除了紫砂,瓷茶壶和锡壶也较为常见,其中制锡大家有赵良璧、归复初、黄元吉等,其壶“模范百出而精雅绝伦一时,高流贵尚之

 

 

    清代的饮茶习惯跟明代没什么区别。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茶的产量也进一步增加,饮茶风俗更加普遍。因此清代的茶具更趋向平民化,也呈现出民族性、地区性的差异。不同民族在经过几百年散茶饮用的积累后,逐渐形成了各民族的饮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茶俗和茶具。中原汉民族地区的茶具则表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特征。

 

 清代特别是清早期瓷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除了沿烧明代的青花、五彩、斗彩、白釉、豆青等各种茶具外,还新创粉彩、珐琅彩、仿生釉等名品,瓷器茶具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居家必备的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时期始创的盖碗茶具,开了一代先河,沿用至今从未间断。

 

  盖碗由盖、碗、托三位一体组合而成。盖碗的作用之一是防尘和凝香,其次是止溢和防烫。品茶时,主客左手持托右手拿盖,轻轻拨开浮在茶汤上的茶叶细啜慢品,充分体现了中华茶文化温雅谦和、从容大方的儒家思想精髓。清代的陶瓷茶叶罐产量也是相当可观,型釉各异、美不胜收。而始见于明万历的茶食拼盆,发展到清代也是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茶叶的大量出口及精良的陶瓷烧制技艺,清代的外销瓷茶具数量也相当庞大,这种图案上带有西洋风格的茶具反映了中外交流的文化史,越来越受瓷器爱好者的关注。

(2)明清紫砂茶具

 

紫砂系列

紫砂茶具在明代大为流行,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工艺大师——供春(龚春),供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就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有参天银杏,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模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之后,相继出现制壶“四大名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接着,又出现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清代紫砂名家有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等。

 

紫砂的发源地——江苏宜兴,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浙江长兴一种陶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紫砂茶具受到茶人的钟情,这种茶具质地适合泡茶,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被奉为文化艺术品,以至于在古今茶具中别具一格。
 
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紫砂茶具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较好的紫砂茶具,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明清以来紫砂茶壶大兴,名师巧匠,竞献技艺,茶壶艺术更上一层楼。当时最著名者有“四大名家”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和“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良,作品别具匠心,各树一帜。如龚春的“树瘿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胜如金玉”;时大彬,号少山,他制作的紫砂壶,一脱尘俗,小壶风格优雅夺目,流畅活泼。他的僧帽壶,独树一帜,他的“调砂提梁壶”,杂硇砂土,宛如夜空繁星,泛出白点斑斑,壶身上小下大,古朴雄浑;邵大享的“掇只壶”,作品丰美自然,韵致怡人,浑朴庄重,似有一种大将风度……为了把茶具装饰得更美,人们还用篆刻手法把花鸟山水等绘画,正、草、隶、篆等书法和印章,以及飞禽走兽刻印其上。这些书画构图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色彩调和清雅,有的还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如郑板桥定制的紫砂提壶上镌刻亲笔所书自吟壶诗,诗曰:“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边品茶、边吟诗,增添雅趣,陶冶性情。壶盖、壶嘴更有文章可做。有的饰以龟、龙、金鸡,有的刻上诗词绘画。

 

清康熙、雍正年间,紫砂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承前启后的紫砂巨匠陈鸣远。当时文人仰慕、佩服陈鸣远的紫砂技艺,都以陈鸣远制器题诗落款为幸运事。陈鸣远先后与陈维崧、汪柯庭、杨中讷、曹廉让等文人相交甚密,在交往过程中,陈鸣远听取、吸收、采纳了这些文人学士对紫砂器物制作的喜爱和偏好,积极地将他们所提供的意见建议付诸实践,并由此开创了紫砂文具制作的先河。回顾历史,纵观明清交替的政治形势变化,并未对宜兴陶业发生不良的影响。清代时包括紫砂业在内的整个宜兴陶业在向前发展,一些明代未年起就参加紫砂行业的名工巧匠,也都继续从事他们的创作。
 
  到了清初雍正和乾隆年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陈滋伟、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朱石梅、吴阿昆等。其中陈汉文精工制紫砂壶,尤善铺砂,杨季初善制菱花壶,张怀仁善于壶技篆刻,以仿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笔法知名。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沁、邵玉亭等均善制彩釉砂壶,并承制宫廷御器、王南林的作品则以体质坚净、款式精雅而著称,邵玉亭所作“乾隆御制”壶,亦工雅可观。陈文伯和陈文居等所制紫砂花盆,曾畅销日本。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前期,宜兴窑区的集市贸易仍很繁盛。相传今汤渡镇附近的建墩和台墩两处废窑,即是当时的窑址。但在太平天国后期,因遭焚掠破坏,曾一度衰退,到同治后期者造恢复,产量持续上升,但在工艺水平方面却停步不前,制壶名手亦寥寥无几。少数水平略高的艺人,如周永福善制鹅蛋壶,主要是学习邵大亨的技法。据说,其佳者可以夺真。邵赦大以杨彭年的作品为准则,“心摹力追,尽传其妙”。还有蜀山人蒋德休,壶艺极精而无师承,善制壶、盆、盘及书案陈设等器,“色工致,为一时冠”(宜兴荆溪新志)。清末的制壶巧匠和雕刻名手还有邵友廷、黄玉麟、冯彩霞等,其中邵友廷是紫砂产区上岸里人,善制掇球、鹅蛋等壶。
  清未的紫砂雕刻艺人则有沈才田、陈柏亭、陈砚卿、罗兰舫和邵云如等。其中以沈才田和陈柏亭最为著名。还有一位邓奎,字符生,擅长书法篆刻,他曾为上海瞿氏(瞿应绍)到宜兴监制紫砂壶,并加刻花卉和铭记,署款为“符生”,器底有“符生邓奎监造”或“符生氏造”等篆文方印,但其艺术水平要比“曼生壶”略逊一筹。
  清代宜兴陶业的进一步繁荣,与明清之际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宜兴陶业中的手工业工场,大致形成于十九世纪的后半期。那时,宜兴出现了一批新兴“窑户”。每年能独资烧出30-40窑的陶器,同时还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用地租收来补充陶业的奖金。他们的经营方式多为独资或由一个家庭经营,雇用四、五十名以至上百名工人,由“帐房先生”管理日常事务,“大长头”(窑户所信任的熟练工人)负责工场的劳动安排。在产品的销售方面,则已出现了中间剥削的“牙行”。“牙行”分作“正货行”(又名“印只行”)和“资货行”(又名“号货行”或“炉头行”)两种,前者经营的品种多,资金足,由大窑户自行开设或由外埠陶瓷商店前来产区开设,后者不设门面,很少资金,专门代客买卖,负责中小窑户和小业主的资品陶瓷。“正货行”多在淡季收购囤积,旺季向外推销,或代客买卖,以获得高额利润和“行佣” ;“次货行”则买空卖空,以剥削小窑户和小业主,并加速了后者的破产。
  清代晚期,宜兴陶业工人的内部分工,也随着手工业工场的形成而愈来愈细。如泥料的采掘、加工以及釉料的制作,就分作三个工种。随着分工的细密出现了多种行会,各自都有行规,不能随便逾越。
  紫砂器的进入宫廷,与文人学士的爱好进一步结合,以及海外市场的开拓,是清代紫砂业保持旺盛的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
  从清代乾隆、嘉靖年间开始,由于金石考据之学盛行,官僚士大夫爱好古代钟鼎彝器等文物,他们也把这种爱好引入紫砂壶艺之中。这种仿古之风到晚清时更为流行,紫砂名艺人黄玉麟为金石家吴大征专仿古壶便是明显的例证。这类仿古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人的自由创作,失去了紫砂器淳朴自然的风格。
宜兴紫砂器和宜均器的外销,大约始于明代未年。紫砂器系由葡萄牙人最先带到欧洲,被称为“朱泥器或红色瓷器”受到欧洲人的欢迎。明清之际输入日本的紫砂器也很多。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古董商人纷纷来我国罗致文物,宜兴的紫砂器和宜均器也在收购之列。由于前代留下的紫砂器并不太多,“区区茂器不足以供无尽之取求”(见寂圆叟着《陶雅》)于是在宜兴产区出现了竞相模仿古器之风,工艺水平虽大不如前,但却为紫砂业大国外扩大了市场,当时以销墨西哥和南美洲等国较多。
 
  随着陶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销售地区的扩大,宜兴陶业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又向商业资本方面发展。纷纷在上海和苏浙皖各大码头开行设店,甚至到国外开设陶瓷商店。其中最早的是太平天国以前就开设在上海的“鲍鼎泰”和“鲍生泰”两家陶器店。其后于1816-1911年间在上海、苏南和杭嘉湖地区开设的陶瓷商店就达十家。二十世纪初,丁山鲍、陈两姓大窑户合资在新加坡开“鼎生福”陶瓷店,直接销售主要为橡胶业服务的洋坛、大龙缸和大腰元等贮存生橡胶的陶器。
 

      由于制作水平的提高及紫砂的淘练更加细腻,再加上文人的积极参与,紫砂作为高雅的艺术品,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明清时期的茶具,就像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春天,让中华的茶文化锦上添花、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