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协会文库 >> 内容阅读

长沙窑釉下多彩彩绘茶具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3年11月30日   作者: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   来源:名城长沙网   浏览次数:

       中国古代茶具虽然种类繁荣多,但用途广泛又能绵延始终、长盛不衰的当推陶瓷茶具。在古代瓷窑中,有许多是以产茶具而著称于世的,岳州窑和长沙窑就是以烧制青瓷和釉下彩绘茶具而闻名于世的,是唐代主要的青瓷茶具产地之一和釉下多彩、彩绘茶具的首创地。岳州窑地处湖南省湘阴县城关镇堤院一带,北起水门,南至洞庭庙旧址,全长700余米的范围内,又称湘阴窑。我国窑名出唐代,冠名一般以瓷窑所在州的州名为准,而湘阴县唐时属岳州辖地,所以唐代称其为岳州窑。

       陆羽《茶经》四之器记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湖南岳州窑自被陆羽《茶经》中列为唐六大名窑之后,似沉入洞庭湖中,未见于任何史籍,1953 年经考古挖掘始知岳州窑系湘阴城南铁角嘴窑头山一带,发现裸露在窑地的大量文物。1983 年在城南偏西的樟树镇百梅村,又发现15万平方米的百梅窑址,最厚的文物堆积在2.5 米以上,出土文物碗、缽、碟、壶、瓶、罐,釉色多样清鲜,纹饰讲究,上层为宋瓷,下层为东汉青瓷。1986 年普查在湘阴湖江岸边发现古窑址25 处,其中青瓷窑址就有18 处之多,1997 年马王墈窑址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窑具和隋代龙窑,有8 个文化层次包含唐、隋、南朝(梁)、东晋、西晋、东吴6个时段,延续500 余年。其西晋匣缽,使“匣缽烧造法”向前推进300 余年,这一重大发现为中国青瓷技术发展史寻到了源头,证实了岳州青瓷在中国青瓷史上应具的地位,也是湖南最早的青窑瓷,是研究青瓷史不可多得的文物。岳州瓷的釉色以青绿居多,青黄者少,釉层较薄,具有玻璃质感渗着光亮。初唐,岳州瓷大多只施半釉,甚至有的器皿只有口沿施一圈釉,釉开细片,成为该窑产品的一特色。《茶经》中指的岳瓷和越瓷一样,较其他瓷色青,并评说“青则益茶”。从出土文物来看,岳窑的青瓷、生活瓷、工艺瓷都有生产。生活瓷有隋代的青瓷小杯、青瓷足杯,东晋的青瓷洗,南朝的青瓷三足炉,东汉的青瓷双系壶,;三国的青瓷笸及唐代的青瓷碗。工艺瓷有车马人物、动物、家禽等。晋代青瓷穿山甲及鸡埘造型美观,逼真逗趣,体现出十分高超的技艺。中唐以后,岳州窑开始衷落。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与岳州窑同时存在的长沙窑。长沙窑北距长沙城区27公里,位于望城县江边上的铜官古镇,故又称铜官窑。长沙窑属典型的民间大窑场,在古代文献中几乎没有记载,除了不断丰富考古资料外,晚唐湖南诗人李群玉《石潴》一诗,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江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诗中作者目睹瓷窑的蓬勃发展,以至担心挖瓷泥会挖到南岳衡山,火神祝融死后埋在南岳衡山。诗人刘言史与孟郊在洛阳北山野之泉饮茶时也曾写到湘瓷:“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可见当时湘瓷已发展到了相当规模,并在全国颇有影响。追溯到唐大历四年(769),杜甫过铜官写下了著名的《铜官渚守风》:“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过去的释家一直把“春火更烧山”说成是烧荒肥田的农耕之举。但根据调查,铜官一带并没有烧荒之习俗,因此当时杜甫看到的“春火”应是铜官山上的窑火。长沙窑生产的茶具,在陆羽《茶经》中没有记载。它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宫廷用的金银茶具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因而对研究唐代民间茶文化具有重在价值。近年出土的长沙窑茶具品种之丰富,式样之多,为唐代茶文化的绚丽多彩提供了物证。目前国内外已有10个省(区)发掘出长沙窑茶具,如在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考古学家在挖掘8、9世纪文化遗址时,发现有长沙窑瓷。1974 年在宁波出海口处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青瓷。表明长沙窑茶具的销售巿场十分广阔。但是出土长沙窑茶具的墓葬,大都是中、小型墓,至今尚未发现大型墓中有长沙窑茶具作随葬品的,这表明长沙窑茶具主要用于民间。长沙窑这种立足于民间,因时而变的社会经济文化追求与今天湖南电视媒体服务草根大众,想唱就唱的超级女声文化倒是象有某些渊源关系。

 

       长沙窑始制于东汉,制瓷始于唐代,终于五代。早期主要制作“南青北白”中青瓷的地方品类,为我国青瓷茶具的著名窑场。长沙窑彩瓷源于岳州窑,是“安史之乱”前后北方部分陶瓷工匠南迁到陶土资源丰富,紧靠湘江黄金水道的铜官,将南方青瓷技术和北方白瓷技术相融合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加之其产品迎合了国内外消费者的生活需要和文化审美心理,长沙窑以独树一帜的釉下多彩的釉下彩绘特色,一时风行国内外,甚至在西来巿场上出口数量超过了越窑,迅速成为当时全国三大出口陶瓷之一,与青、白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长沙窑开创了以文为饰的先例,并第一次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门类融入陶瓷装饰,打破了以青白两种釉色一统天下的审美标准,综合运用绘画、堆贴、刻画、模印等工艺手法,创烧出褐绿、红绿等多种色调纹饰的器物。在一唐代出土的青釉褐彩壶上记有一首忘年爱情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诗文趣味,具有浓厚的风土气息。长沙窑瓷器上的诗歌内容多姿多彩、情感真实自然、语言朴实风趣,成为长沙窑极具特色的艺术成就之一,又是唐代诗歌艺术创作达到中国诗歌艺术巅峰、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极好的见证。

       长沙窑最早发明釉下彩绘,其纹饰潇洒飘逸,独步天下,多样性前无古人,简笔生花、椰枣梭罗,孔雀鸟鹊,游鱼舞狮、莲花牡丹、武士乐师、坐椅绳床等无所不包,构图简洁生动,写意写实相兼,对唐以后的瓷绘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已故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一书中高度评价:“长沙窑是我国釉下彩的创始地,对宋以后瓷窑有极大的影响……,为天下第一,也不过分。”

   长沙窑最早发明铜红釉烧制技术,窑工们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高炉的还原焰可以将低价的铜还原成高价的铜,形成铜红,由此首创铜红釉色,铜红釉烧制成功,成为世界彩瓷史上始作俑者,为宋钧、元明清釉里红及祭红、郎窑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铜红釉发明烧制时间,从宋代提早至唐代,推前300多年。

      长沙窑陶瓷模印贴花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一绝,独具特色的模印贴花是用陶泥上模印出花纹后,粘贴在瓷壶的系纽或流下,再施以彩釉。模印技术十分精湛,人物可数清根根胡须,动植物栩栩如生,建筑物富有立体感。长沙市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婆椤树贴花印模(文物2GJ。6)、人物贴花壶(2H19)是很好的见证。长沙窑茶具种类之多,仅目前从国内、日、韩、东南亚考古出土的就有碾茶用的茶碾、擂钵等;炙茶、煮茶用具鼎、铫、锅等;以及饮茶用具壶、碗、盏等。其中的某些茶具,在茶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沙窑的茶碗品种很多,多数茶碗的高度为4.5厘米左右,口径15.4厘米。早期生产的茶碗以圆口厚胎玉璧底青瓷碗为主,也有敞口玉璧的青瓷碗。中晚期生产的茶碗,品种较多,有各种花口圈足碗,还有多种绘有花草图形装饰的藻胎等。圆口玉璧底“茶”字青瓷碗,是唐代的主要饮茶器具,它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作为实证信物有力地证明了民间茶碗与其它饮、食具分用的历史事实和大致年代。其碗通常高4.5厘米左右,口径15.4厘米,碗心书有“荼碗”二字。“荼”是茶的古字,陆羽《茶经》以前“荼”与 “茶”字互用;之后,茶与荼二字从间、形、义3个方面才彻底区分开来。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碗为长沙窑的标准茶碗,它的生产年代应在长沙窑创立的早期,即初、中唐时期。

       长沙窑中生产的壶,在长沙窑题记中称之为瓶,是唐、宋时盛茶汤点茶的器具,可能还兼及汲水或盛水的器具,其主要器形有喇叭形大口壶、短流执手瓶、小口短流系纽壶、横柄壶、小扁壶等。

      青釉褐斑贴印椰枣纹壶通高19.5厘米左右,口径6.5厘米,喇叭口,短嘴、低圈足,肩部附有系纽,把与肩、腹相接,壶身施以一色釉,一改青白瓷重釉色不重纹饰之风,采用贴、印手法,饰有褐斑椰枣纹,整体造型敦实厚重,但朴实中透出秀丽,纹饰椰枣也十分形象逼真,由于椰枣当时从西域传入中国内陆不久,因此在当时还有一种异域风情,从各方面来看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长沙窑中的珍品,唐代茶具中的稀有之物。古代长沙窑陶瓷在陶瓷工艺中融入诗词、绘画、题记等创举,将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完美结合于一体,使陶瓷在原有的瓷艺美、造型美基础上实现了多种艺术的融合,更加增强了艺术美感。在其带动下,参与陶瓷诗词、绘画、题记的人越来越多,身份也越来越高,文人墨客甚至皇帝也参与其中,使中国陶瓷完成实用器具,实用工艺品、工艺品到艺术品的提升全过程,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擂钵,加工釉粉叶使用的器皿。造型有敞口、撇口之分;器外施釉至口沿,器内刻有很深的直条纹,呈带饰的鱼纹和莲花纹。始于唐,盛于宋。在今天仍广泛使用。作食具用的擂钵一般体型较大,但也有例外,如现在湖南桃江、安化县的擂茶,因饮食的人多,擂的东西有芝麻、花生、黄豆、大米等物,所以与其它食具擂钵是分用或共用的。作为古代碾茶器具,用于碾、擂茶和搓揉掺茶作料以制成擂茶用的茶擂钵,器型一般很小,其使用也有明显的区域性。今天湖南桃源也以芝麻、生姜和盐为原料,有三生汤之称的清擂茶就还使用这种器具。另外,长沙益阳、湘阴等地盛行喝芝麻豆子姜盐茶的地区也仍在使用这咱茶擂钵,器型稍有变化,多为尖底,内壁刻有单一放射形沟妆纹,主要用来擂盐渍姜,使之在茶水中味道更容易发挥出来。名城长沙网茶碾,属于古代盛行煎茶法时期一种特有的碾茶用具。唐宋及其以前,人们饮的主要是饼茶,在饮茶前先得将饼茶碾成细末,方可煎茶,否则很难将茶汁煎出来。茶碾的作用,就是将饼茶碾成细末,所以,它是煎茶用的一种器具。出土于长沙汉墓中的茶碾,形态制法各异,造型朴实。从“元和五年”、“大中”、“天成四年五月造”等题记看,知其为晚唐、五代产品,这和茶史的发展过程相吻合。通常由碾架、碾槽和碾轮组成。碾架呈长方形,四壁印有图案,或设有缕空状器座,也有外表绘有釉彩花纹的。槽身正中,有梭状凹槽,盛放炙烤后捶成碎块的饼茶。碾轮,陆羽在《茶经》中称其为 “堕”,呈圆饼状,中间厚,边缘薄,轮的中间,有一孔,用来安插轴木。用双手推拉轴木,可使碾轮在槽内来回转动,碾碎茶饼。在长沙窑出土的瓷茶碾中,有一件的碾槽底部,刻有“天成四年五月造也”字样。使用“天成”年号的,自南朝至五代都有,但南朝梁国萧渊明的“天成”年号仅在公元555年的2个多月里使用过,可见茶碾非那时所造。而五代后唐明宗在位八年(926-933),用“天成”年号长达5年之久。其明,统治长沙地区的马殷采取纳表称臣,尊礼中原王朝的政治策略,又在后唐(923-936)天成二年(927)被封为楚国王,其在长沙地区采用后唐年号,以致民间皆知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由此可以推断,该长沙窑瓷茶碾属五代十国马楚时期的产品,具体是公元929年农历五月所造。名城长沙网2n V五代长沙窑瓷茶碾与唐代瓷茶碾相比,其结构没有多大的变化,其质量与河南偃师出土的唐代瓷碾也不相上下,其民用性质当然使其在质地和装饰的高贵、细致无法和陕西扶风法门寺宫出土的宫廷使用的鎏金壶门座茶碾相比,但它同样是中华茶具的历史瑰宝。

       以考古的眼光纵观长沙窑自古至一千多年历史,长沙窑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8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唐时期(618-684)。瓷器大部分是开片青瓷和陶塑工艺品。第二阶段为盛唐时期(684-756)。瓷器以青釉为主,并开始出现彩瓷。第三个时期为中唐时期(756-840)。瓷器从单色釉向多釉彩瓷发展的基础上,烧制出釉下多彩瓷器,并以格言、警句、诗词为内容的汉字书法装饰瓷器,形成新的工艺形式。第四个阶段为晚唐时期(841-907)。瓷器造型趋向纤巧多变,装饰流行花鸟、印花、压花、以及单形式的渲染画和彩釉等特有风格。第五个阶段为五代时期。其时黄巢盲目排外,滥杀外商,以致长沙窑产品外销严重受损;加之长沙窑产品因瓷泥质地关系,瓷化程度差、脱釉现象多,其国内巿场地位也大为下降;还由于窑场规模骤然扩大所产生的原料、燃料矛盾,致使大量窑工失业、窑址外迁,长沙窑从此走向衰落。第六个阶段是元末明初时期。朱元璋实行江西填湖广政策,江西人大量进入长沙等湖广地区。景德镇是朱元璋统治较早的地区,陶瓷业得到稳定的发展,不少窑主、窑工随着填湖广的队伍来到与之毗邻的长沙创业,加之长沙经济得到恢复,长沙窑回光返照,并继承和发扬了多色釉的传经技术,特别是对铜绿釉、宝石蓝釉、橘黄釉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并创制了器型多变,釉似流霞、色彩鲜艳的琉璃制品。第七个阶段是清代康熙至清末。在清政府“减官窑,兴民窑”的政策刺激下,长沙窑又逐步恢复。至清末,长沙窑已有陶工数千人,生产和产品有日用陶、建筑陶和工艺美术陶几大系列,号称十里陶城,成为全国五在陶都之一。第八个阶段为民国至今。长沙窑曾一度濒于倒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过几十年来的恢复、改造、生产规模与技术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目前,长沙窑陶瓷产品远销港、澳、欧、美、加拿大等20多个地区和国家。其石瓷茶具等特色产品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文录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湖湘文库·湖南茶文化》陈先枢、汤青峰、朱海燕/著。H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