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包括炙茶具、碾茶具、煮茶具、饮茶具、水具、盐具、藏陈具等七大类20余件,质地以金银为主,还有当时比金银更贵重的琉璃、秘色瓷,其工艺水平之高、材料之昂贵在茶具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无疑地,它是灿烂辉煌的大唐文化的证物。
这套宫廷茶具发人深思,陆羽茶具推崇越窑青瓷,而这套茶具崇金贵银,难道金银茶具比陶瓷茶具烹出更好的茶味?其实并非如此。宫廷茶事已被涂上浓重的皇家色彩,被推向豪华贵重的极致,反映的是另一种价值取向。
谁配使用这套茶具?当然只能是当了皇帝的“五哥”,还有为“五哥”所顶礼膜拜的佛祖释迦牟尼,他们是人间的和上界的至高无尚的统治者,至尊至贵的神灵,自然也该是天上的和地下的“首席茶人”。品茶品人生 中国茶网& F# a5 F$ J6 Q/ R3 m3 M7 U3 ^
社会从未平等过,区区茶事亦然。这套高档茶具非庶民百姓所敢问津。
宫廷茶具在此之前、在此之后亦有零星出土。1957年在西安和平门外(唐长安“平康坊”东北隅一带)出土唐代银质鎏金仰莲形茶碗托盘7只,分别錾文“大中十四年(860)八月造成浑金鎏茶托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和“左策使宅茶库金涂拓子壹拾枚共重玖拾柒两五钱一”字样(马得志《唐代长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鎏金茶托子》),见《考古》1959年12月号)。近年在西安何家村等地出土了银质提梁锅和银质双耳提手锅,考古专家认为是煮茶用具。
这说明,唐代茶具并不限于陆羽《茶经·四之器》的规范,如上流社会使用的是金银茶具,姑且称之为“唐宫茶具”。此为高档茶具。
中档的是“陆羽茶具”。如本节所述包括8类29种40件。因陆羽提倡“精行俭德”,茶学界有种说法,认为“陆羽茶具”是普及型茶具,换句话说,即要推广全国为广大百姓普遍使用。
这套茶具唐代百姓用得起吗?
就品类而言,29种40件备齐不易;
就重量而言,一套茶具全入都篮,重约百斤;
就制作材料而言,有银、生铁、锻铁、生钢、熟铜、泥、石、白瓷、青瓷、海贝之类金属和非金属物质,有青竹、葫芦、棕榈皮、剡藤纸、木漆、白蒲、鸟羽、绢、粗绸、油布之属,所用木料选用槐、楸、梓、茱萸、桔、梨、桑、桐、柘、桃、柳、蒲葵、柿心之类,一般百姓能备齐这些材料吗?
封氏言:“楚人陆鸿渐……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下面的话便是“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什么是“好事者”?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赶时髦的人”。当时有条件赶这个时髦的只能是“王公朝士”,即有钱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僧道雅士,至少是唐代的“中产阶级”。茶,文化,白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铁观音,单枞,普洱,紫砂壶,茶文,传统,摄影,音乐/ s1 U' p7 \3 j
来自下层社会的陆羽虽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造价不低的“陆氏茶具”,自己也明白,他的“陆氏茶具”百姓难于接受,所以他见机而作,来个区别对待,以免因茶具而废了大众茶事。《茶经·九之略》写道:% d2 l' J0 h0 e8 g3 [1 w: I! L
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之属,风炉、灰承、炭挝、火夹、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渊,则水方、涤方、漉水囊,若五人已下废;茶可味而精者,则罗合废;若援藤跻岩,引絙入洞,入山口炙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既瓢、碗、夹、札熟盂、鹾簋悉以一筥盛之,则都篮废。
一连续讲了六个“废”,但废的不是茶事,而是讲茶具的损益。他写了《茶经》也怕人生搬硬套,这种损益是为了顾全大众茶事,认可一般平民茶人可使用低档茶具。唐人饮茶用器倒也不拘泥24事,如喝茶用碗也用杯、瓯、瓶、樽、盏,煎茶用鼎也用瓶、铛、锅。低档茶具的特点是价廉、不成套。作为茶神陆羽也不肯屈从大众茶事而废了他的精心创造,《茶经·九之略》又补了一“废”,文曰:
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这如同唱戏,草台班在服装、道具、乐器方面可以马虎一下,城市大剧院则马虎不得。城乡有别、贫富有别,居城的王公朝士必须按《茶经·四之器》的要求,用“陆氏茶具”饮茶,以全茶艺,否则便等于废了茶事。
由此可见,“陆氏茶具”是为唐代的“中产阶级”设计的“中档茶具”,在其上有高档的“唐宫茶具”,在其下有低档的“大众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