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表演在古筝中声中开始)
这是来自大唐悠扬婉转的琴声,这是一群能歌善舞的宮庭“茶仙子”,这是出自岳州的灉湖茶,今天我们在这里表演大唐灉湖茶艺,还原大唐茶文化。
云间东岭千重出,树里南湖一片明。
这是唐代张说在岳州时所作《灉湖山寺》一诗中的诗句,东岭的层峦自云间涌出,丛林的倒影在南湖历历分明。南湖,唐代又称为灉湖,位于今岳阳市城南,灉湖茶唐代称为“灉湖含膏”,因产于灉湖两岸而得名。
第一步:欣赏茶饼
唐代诗人齐己的一首《谢灉湖茶》诗,记述了“灉湖含膏”是一种蒸青团茶,有蜡面香味,碾碎后冲泡出来的汤色象夕阳中的晚霞那样黄亮。唐代饮用的茶叶,要经过加工,压制成茶饼,平时,用纸或蒻[ruõ]叶之类包存,放在茶笼里,挂在高处,通风防潮。饮用时,随手取出。今天我们使用的黄茶饼,就是还原昔日的饼茶。
第二步:风炉煮水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这是陆羽在《茶经》中描述,1987年4月,在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件高圈足座银风炉,其材料、工艺与装饰都非常讲究,是民间风炉所无法比拟的,风炉显示了唐代宫廷茶文化。我们的表演不能找到宫廷御用茶具,但是我们使用了同样的风炉,使用了铜质的茶壶。
第三步:碾细茶饼
取出的茶饼,需要碾成细末后才能冲泡。怎样将茶饼碾成细末呢?法门寺地宫所出的茶糟子和碾子,便是用来碾碎茶饼的。茶槽子槽身如船身,横断面成V形,底部弧形,两端上翘,便于碾子往来移动。其实现在一种上大下小成圆筒形的铁制碾钵,有着同样的效果。今天,茶仙子展示的这种碾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碾茶所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就是齐己描述的“碾声通一室”。
第四步:鉴赏茶具
唐代不仅有“灉湖含膏”,也有岳州茶具。岳州窑是全国六大名窑之一,陆羽《茶经》记载:“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今天我们使用的泡茶器具,就是岳州窑所产的青瓷茶碗,正是名茶用名器,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近年,岳州窑原窑址之一的湘阴县城关镇原址兴建了“岳州窑博物馆”,博物馆收藏了几百件岳州窑青瓷茶具。
第五步:罗筛选茶
茶饼在茶槽中碾碎成末,需过罗筛,罗筛是点茶程序上很重要的一道工序。点茶,茶末放于碗内,先要调膏均匀,以茶瓶煮汤,再注汤碗中,经过搅拌碗中的茶便能产生粘稠适度的糊糊。唐代的罗筛子有上下几层,分罗框和罗屉,同置于方盒内,上层网眼细密;下层罗屉接受筛下的茶末。这种将罗框和罗屉同置于方盒内的茶罗只有博物馆能见到了,但今天人们使用的罗筛,筛孔已十分精确了。
第六步:沸水调茶
调茶就是先将茶末放入其内,加上适当佐料。佐料有葱、姜、桔子等,也有用椒、桂、盐等作佐料的。然后,用沸水在茶碗中将茶等调成糊状;再加沸水调成茶汤供人饮用。这种茶很像今天的“擂茶”, 也像湘阴、汨罗一带的芝麻豆子姜盐茶 。相传, 文成公主出嫁吐番, 不仅带去了灉湖茶, 也把这种调茶的方法带到西藏,今天, 西藏仍保留了这种饮茶习俗。
第七步:匙子点茶
现在表演的是点茶,点茶的高招在于向盏内注入开水的同时,用匙子在盏中循环搅动,动作要熟练,搅拂的技术要高,才能产生丰富的乳白色泡沫,称做汤花。宋代斗茶,就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及汤花均匀程度,互比汤花能否保持较长时间不消褪,唐时点茶虽没有这般要求,而已开始注重汤花。
第八步:宾客品茶
唐代卢仝咏七碗茶: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喝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灉湖茶就是卢仝笔下的七碗茶,不仅仅是一杯普通的“含膏” 茶,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我们的表演结束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