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协会文库 >> 内容阅读

刨根追底话黄茶--黄茶发展史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3年10月28日   作者:赵丈田  陈奇志   来源:《洞庭之声报》2013年10月28曰   浏览次数:

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历史的脉络,岳阳黄茶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唐代为岳阳黄茶的萌芽期。唐代“灉(读yong)湖含膏”是岳阳黄茶的前身。唐代诗人齐己有一首《谢灉湖茶》诗:
    灉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
    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
    诗中记述了“灉湖含膏”是一种团茶,有蜡面香味,碾碎后冲泡出来的汤色如夕阳一般黄亮。作者描述的茶汤色泽类似现代紧压黄茶,由此可以推测,这种团茶不是绿茶类蒸青团茶,而是最原始的紧压黄茶。已故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指出:先有绿茶,后有黄茶,黄茶在唐代就有出产,但那时是团茶,不是现在的叶茶。
    根据对唐代制茶工艺分析,在制作过程中又正值江南气温回升快的春夏之交,这种工艺与气温的配合,形成了茶叶轻发酵的自然环境,自然形成了黄茶,这便是岳阳黄茶的萌芽期。
    宋代为岳阳黄茶的发展期。宋代宫廷官府乃至平民百姓,饮茶盛行,不少茶区设置贡茶院,钻研制茶工艺,评比贡茶品质,从而使得茶类丰富,名茶迭出。当时的灉湖含膏已演变为白鹤茶和黄翎毛。
    宋代的岳州已成为中国著名的茶区,宋代茶区十二州,岳州(今岳阳市)为其中一州。岳州除当时巴陵(今岳阳县)、临湘产茶外,栽培区域已扩展至平江和湘阴。
    明代岳州茶已有岳州之黄翎毛、岳州之含膏冷的记载。据明陈仁锡《潜确类书》:“潭州之独行灵草,岳州之黄翎毛,岳州之含膏冷……此皆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见《茶谱》《通考》,以上为昔日之佳品。”从上述文献推断,白鹤茶和黄翎毛则是今天的岳阳黄茶。
    清代为岳阳黄茶的鼎盛期。清代的岳阳黄茶有君山茶、北港茶、龙窖山茶。清代的君山茶,无论从面积、制作、产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此外,红茶和黑茶也享有天下盛名。
    清康熙年间起,临湘开始压制砖茶。其砖方形,故称“方砖”。所谓方砖就是青砖,呈方形块状,大小规格多种,每块重量0.5-3公斤不等。据载,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临湘县销往国内西北各地及俄国的茶叶总量达3600吨。
    民国时期为岳阳黄茶低谷期。从清代末期起,由于官场的腐败,岳阳茶业露出了衰败的迹象。
    民国年间,岳阳茶业逐步走向衰落。民国十九年七月,湖南省政府建设厅希望振兴湖南茶业,在“长沙高桥与岳阳君山两处各筹设一茶事试验场”,并业经省府第109次常务会议决定,将经费准予列入年度预算,并开始“物色是项专门人才,积极筹备进行”(见民国十九年七月十四日《大公报》)。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岳阳北港茶事试验场,从事茶叶栽培和黄茶工艺制作技术研究,后因战事中断。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岳阳大部分地方沦陷于日本侵略军,君山、北港以及临湘、平江等大部分茶区被日军占领,茶农生活贫困,部分茶农逃亡外地,茶园荒芜,茶叶生产一筹莫展。
    建国后为岳阳黄茶的恢复发展期。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军区独立团派遣直属连(又称“生产连”)来君山种植茶叶,恢复黄茶生产。
    1954年君山茶首次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博览会上,君山银针被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195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后又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产品畅销国内外。
    1999年,为了加速岳阳黄茶的开发,岳阳市人民政府成立茶叶产业化办公室,把岳阳黄茶特别是君山银针开发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实事来抓。据当年统计,全市有茶园面积14800公顷,其中采摘面积13500公顷,1998年茶叶总产量15423吨,总产值约2.5亿元。
    此后,岳阳黄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11年,在第七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岳阳市获评“中国黄茶之乡”称号。
茶的起源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
    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僮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秦汉说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文中记录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并写道“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通 讯 员 赵丈田 陈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