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平
(岳阳县黄沙街茶叶示范场414117)
生态茶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能有效提高黄茶产业的技术含量、扩大市场占有率、保障黄茶消费的安全性。并为促进岳阳黄茶产业化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1.推广生态茶生产技术应用的意义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茶叶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饮料,其保健功能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证实,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的各种保健饮品层出不穷,专家预测21世纪是茶饮料的世纪,茶叶市场前景广阔。且茶叶资源消耗少,增收作用明显,是关联度强、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茶产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以使广大农民迅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发展生态茶叶生产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茶叶是多年生农作物质,它具有一次栽种,长期受益的特点,对于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有两个核心因素,一个是规模化生产;一个是产业化经营。生态茶产业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可以在一个更高起点上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茶叶具有加工性强的特点,必须通过加工环节才能成为商品上市销售,因此茶产品的规模发展,必然推动加工业发展。三是生态茶产业可以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其本身又是经济作物,在岳阳环洞庭湖区发展茶叶生产,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对于巩固和推进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岳阳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四是发展生态茶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为执政党的新理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情况的战略选择。
2.生态茶新技术推广方案
2.1.方案指导思想
生态茶产业是以商品生产为核心,以规模生产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的朝阳产业。其新技术推广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生态茶园为方向,以大户带动和发展基本户为主体,以集中规划、分步实施、推广无性系优良品种为突破口,加快茶园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进程;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打造出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岳阳茶叶品牌;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茶叶中介组织,提高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
2.2.发展目标
建议用五年时间,全市茶园面积力争发展到35万亩,年产茶3万吨,农业年产值10亿元,实现综合产值50亿元,其中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用十年时间,全市茶园面积力争发展到50万亩,年产茶5万吨,农业年产值20亿元,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亿美元。
2.3.技术方案
根据岳阳气候、土壤、地理环境等条件,科学布局,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青市场、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着力搞好纬度30度以下宜茶非耕地茶园建设规划。
2.3.1.抓好苗圃建设。苗圃建设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质工作,只有建设好苗圃,才能保证品种纯度,稳定茶苗价格,保证茶苗供应,不大规模茶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操作中要做到:把握标准、选好品种、稳定价格。在建设标准上要严格按照苗圃建设的技术规范要求,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提高苗圃的质量和效益;在育苗方式上,要始终坚持“市场运作,订单育苗、合同管理”的原则;在茶苗价格上,要按照低于市场、略有赢利的原则。
2.3.2.抓好茶园建设。茶园建设是生态茶产业走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之路的前提条件。没有规模茶园,就没有茶产业规模化。在技术措施上,坚持按无公害茶的要求建设规范化、标准化茶园,要一律采用省部级以上的优良品种,使新建茶园符合下列标准:即园地要选择PH值在6.5以下的酸性土壤,坡度一般25度左右,开垦深度初耕在50公分以上,复垦在30公分以上,每亩定植无性系茶苗5000株左右。茶园作业包括整土、移栽、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病虫防治、茶树修剪和采茶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按照生态茶技术标准进行。
2.3.3.抓好技术示范推广。提高茶叶科技含量是增强茶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没有技术规范,没有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就无法保障茶叶生产的质量,也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规模化发展的需要。重点是参照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食品(茶叶)、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标准等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岳阳茶叶质量标准和生产、管理、加工相关的技术规程,建立健全从生产源头到加工成品和包装销售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要抓紧培训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培训一批茶产业从业人员。与此同时,加强与茶叶科研机构的合作,聘请茶叶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有计划地组织茶业技术人员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培训、深造;要在茶园相对集中的区域开展茶农培训,使茶农逐步掌握无公害、生态茶叶和有机茶生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结合“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实施,培养茶叶种植、加工和科技示范能手,提高茶叶技术推广力度。要根据国内国际市场对茶叶质量的新要求、新变化,结合岳阳地区的实际,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有选择的激励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依托科研院所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加快知识与资本有机结合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积极探索企业、种茶大户与科技示范场、科技致富带头人、科研院校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技术推广新模式,为茶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具体执行中,还要加强质量认证工作,在茶园生态环境、土壤和施肥管理、病虫害治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包装贮藏和运输、产品销售等诸多因素上,逐步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标准和要求接轨。四是培植龙头企业,抓好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核心。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以加工企业为重点,打破地域、行业界限,采取联合、参股、兼并、重组等方式来扩大规模,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实力和辐射能力,从而担当起带动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重任。同时,通过发展茶产业中介组织,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组织,鼓励茶叶企业、科研单位和茶农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股,组建“互利互惠、配套联动、共兴共荣”的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发展茶叶市场,建立和完善以茶叶批发市场为主,专卖店、专卖柜等为辅的营销网络,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努力扩大岳阳茶叶的市场占有率。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谁拥有名牌,谁就拥有市场竞争主动权。茶叶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的竞争。
3.生态茶新技术推广在黄茶生产中的重点环节与要点
3.1.生态环境与园地建设。(1)选择远离城镇、工矿企业,距交通主干线1500m以上,土壤、水质重金属含量不超标,土壤ph值在4.5~之间,周围自然植被好的山地作为生态茶叶开发基地。(2)按3.33~6.67平方 hm分片,间留15~20m自然或营造植被隔离带,坡地开垦1.5m宽台面,台面内挖深60㎝,宽60㎝的种植沟,平地大行距4.5m。9~10月开垦,充分熟化沟内土壤,第二年6月回填前施入有机底肥2000㎏。(3)地边、道路旁挖坑堆制有机肥、土杂肥,一般1平方hmg一个坑。(4)选我省较为优良的品种:白毫早、湘波绿、槠叶齐、福鼎大毫等,于6月中旬到7月中旬定植。(5)行距4.5m,株距20㎝单株栽植。
3.2.生态茶园管理。(1)栽植茶苗成活后每年行距间种豆科绿肥,绿肥初花期锄埋于土中。(2)定型修剪养蓬,分三年完成,待蓬面达1.2~1.5m进入正式投产期,初产期采养结合,盛产期修边打顶保持蓬面1.5m宽幅。(3)成园铺草,冬季均匀铺10-15㎝厚杂草,控制地面杂草生长。(4)有机肥、土杂肥堆制发酵处理2-3周,堆制发酵温度在49℃-60℃进行无害处理。(5)茶园采摘期间养分消耗大,可补充施用饼肥或绿色食品茶专用肥,避免施用单一肥料。
3.3.病虫害控制。(1)多次分批及时采摘,减少主要害虫小绿叶蝉取食、繁殖场所,拣除病虫枝,浅锄杂草,保持茶园清洁。(2)养殖禽类,如鸭、鸡等,虫害严重时放入茶园,控制虫害。(3)采用灯光、性激素诱杀害虫。(4)虫害确实造成影响时,采用生物农药(经过认证)进行防治,还可采用自制植物农药防治,如苦皮藤等,但施药后15天方可采摘。(5)病害采用熬制石硫合剂杀菌,用药后15天才能采摘标准鲜叶。
3.4.鲜叶采摘管理
适时分级分批采摘,用竹筐装放运输,入厂后摊凉萎凋失水,当天入厂鲜叶当天加工,避免鲜叶变质,采摘鲜叶的职工需持健康证上岗。
3.5.生态茶叶加工管理
3.5.1生态黄茶加工初制工艺流程:鲜叶--萎凋--杀青--闷黄--揉捻--烘干。
3.5.2.每年及季度加工前打扫、清洗消毒厂房、工艺流水线,厂房通风流畅,铅铝制造机械禁用。
3.5.3.用木柴等再生能源做燃料,并安装除尘、除烟设备。
3.5.4.加工人员持健康证上岗,配备专用工作制服,时常保持加工厂房、机械清洁卫生。
3.5.5.产品经检验,重金属、农药残留、杂质含量等指标,成品茶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进库,定型包装,必须有产品标签和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不同等级、规格茶叶分库储存,标识清晰,防止混淆。当符合标准时,产品包装上加印绿色或有机等认证标志后,进入市场。
4.结论
综上所述:岳阳是黄茶之乡,必须贯彻龙头带动;科技推动;政府鼓动;市场拉动;效益驱动的产业发展举措,用生态文明、秀美岳阳的理念,促进黄茶产业新发展。全面推广生态茶新技术,是保障岳阳黄茶生产质量安全,带动岳阳黄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秀美岳阳,打造“中国黄茶之乡”,促进岳阳黄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伍崇岳(2011)《关于做大做强岳阳(黄)茶产业的建议》
2.东南网茶叶频道(2012)《绿色生态茶的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