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协会文库 >> 内容阅读

湖南茶歌回顾与未来之路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3年07月24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陈奇志1 赵丈田2,3
(1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长沙·410125;2 湖南省岳阳市人民政府·岳阳·414000;
3 湖南省岳阳市茶叶协会·岳阳·414000)


       摘 要:介绍了湖南茶歌的类型和来源,选析了湖南的一些特色茶歌,提出了湖南茶歌未来应走之路:一是重视传统茶歌的自然传承,二是实现茶歌与旅游、娱乐、促销相结合,三是实现各类型茶歌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茶歌;茶祖文化;湖南茶业;文化创新

       茶歌是流传于我国茶区的一种民歌,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从茶叶生产、消费派生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歌从多个侧面描述了茶叶生产、茶农生活、男女爱情、历史故事或神话传奇,表达了作者的喜怒哀乐、闲情逸致或广告诉求,它们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和茶文化的宝库,是研究茶史、音乐史、民俗学、文学的重要资料。湖南茶歌的类型根据内容可分9大类:劳动茶歌(如采茶歌)、爱情茶歌、生活茶歌、时政茶歌、故事茶歌、儿童茶歌、仪式茶歌、礼俗茶歌与宣传茶歌。
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潇湘大地,茶歌有千年的辉煌历史,有浩如烟海的曲目,有唱遍全国的经典作品。湖南茶歌是茶祖文化的精华之一。
1湖南茶歌的来源
茶诗词转化成茶歌,早期无舞蹈相伴,如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民谣经配曲而成茶歌,如《“千两茶”踩茶号子》。劳动者自己口头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采茶歌》、《拣茶歌》。当代词、曲作家创作的茶歌,如《挑担茶叶上北京》、《古丈茶歌》等。
2湖南特色茶歌选析
2.1早期涉茶祭典歌《楚辞.九歌》
  屈原《楚辞.九歌》共11篇,是用于祭祀典礼的乐章,是湖南最早涉茶的祭典歌。第1篇即《东皇太一》篇,共4节,第2节为: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东皇太一是楚人信仰中最尊贵的天神,即上帝。本篇是群巫的合唱词,也可以看作是整个祭典的开场白。第2节第4句“奠桂酒兮椒浆”,奠即祭献;桂酒为桂花浸泡的酒,椒浆指
          
花椒浸泡的汤水。这是关于湖南饮用花椒茶习俗的最早记载,饮用花椒茶的习俗在湘北仍在沿袭。
2.2王船山笔下的南岳采茶曲
明代王船山在衡山南岳居住期间,写有《南岳摘茶词》10首,第10首诗云:
沙弥新学唱皈依,板眼初清错字稀。
贪听姨姨采茶曲,家鸡又逐野凫飞。
诗的大意是:小和尚新近学唱佛歌,节拍还算清楚,但有时发音错了。他不专心唱佛歌,却偏爱听姨娘们的采茶曲,这曲子唱的是:家鸡又跟着野鸭子飞走了!诗人写采茶曲优美动听,连小和尚也在偷听这曲子,再也无心唱佛歌了。
2.3研究炒青茶起源的唐代史料《西山兰若试茶歌》
    常德西山是中国炒青绿茶的发源地,唐代茶叶以蒸青团茶为主,但当时有了炒青。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抒发了诗人在常德西山寺品尝新茶后的感受,记述了炒青绿茶加工过程。歌云:
           山僧后檐茶数丛, 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 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 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风入鼎来, 白云满盏花徘徊。……
2.4反映清代君山茶叶产销状况的《君山茶歌》
清乾隆举人华容人万年淳作《君山茶歌》,赞颂了君山茶的品质,歌云:
                  君山之茶不可得,只在山南与山北。
                  岩缝石隙露数株,一种香味那易识。
春来长在云雾中,造物珍重供玉食。……
2.5反映清代临湘茶业的聂市古镇茶歌
临湘市的聂市镇是湖南古村镇之一,是著名的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之一 ,这里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茶歌茶诗。临湘聂市茶歌茶诗,数量多,质量高,是研究湖南茶业的珍贵的史料。如清末秀才武树炳的《采茶歌》,反映了临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家家户户种茶的习惯:
泉为井,山为家,古木村墟风雨斜。
绕物不种桑与麻,前山后山都是茶。
……
《茶栈》、《茶庄》等茶歌,则给清代聂市茶庄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一睹聂市古茶镇那尘封的风采。《茶栈》歌云:
外厢茶店内客房,茶具香茗小榻床。
细细芬芳香满室,只因晋商返茶乡。
《茶庄》歌云:
广厦仓廪宅院深,高悬短喊慢声声。
更有多般蹊跷事,九六作价兑金银。
2.6音调雄浑的安化《“千两茶”踩茶号子》
  “千两茶”踩制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工艺,加工场面紧张而热烈,为求踩制动作一致,施压均匀,传统上由一个人领号,其余几个大汉如吼般同声呐喊,与资江的纤夫号子相互辉映,使古老的安化茶乡生机勃勃。其民谣据现场灵感随意发挥,富有原生态民歌之风,音调雄浑,节奏沉稳。其内容为:
压起来呀——把杠抬呀!重些压呀——慢些滚呀!
大杠压得好呀,脚板稳住劲呀。
小杠绞得匀呀,粗茶压成粉呀,
细茶压成饼呀,香茶销西口呀。……
噢哩喂哎喂哩伙呀,压了一轮又一轮呀!
2.7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来龙去脉
解放前,湖南临湘民间流传《卖茶歌》,歌词为:
桑木扁担软溜溜,挑担茶叶卖岳洲。茶佬检查连声夸,夸嫩夸香忙加价,临湘细茶赛天下。
挑担细茶卖长沙,茶庄门前把牌挂。牌上独指临湘茶,香嫩色美味道佳,优先过秤优算价。
桑木扁担轻又轻,挑担细茶上北京,皇帝金笔批旨文:“临湘茶叶列贡品,定数年年进朝廷”。
1958年临湘举行全县曲艺汇演,忠防镇民间艺人、现代中国曲艺作家协会会员袁延长,登台演唱了这首茶歌,获得好评;1959年湘潭专区文艺汇演,袁延长第二次登台演唱,此歌被评为优秀节目;1960年冬至1961年春袁延长参加湖南省省文艺会演,此歌获优秀节目奖。当年,省歌舞剧团演员、临湘籍人王长安及其丈夫白诚仁,听了袁延长的演唱后,当即进行改编,并以《挑担茶叶上北京》作歌名,歌词为:
桑木扁担轻又轻,挑担茶叶上北京。送给亲人毛主席,您是人民大救星。喝了家乡“贡品”茶,万寿无疆永长春。
此歌既是抒情,也是写实。在封建社会,临湘龙窖山茶曾是“贡品”,每年有16斤敬奉朝廷,纳贡时间长达520年之久。1953年-1976年,原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杨开智先生(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烈士之兄)等每年都在临湘选购毛尖茶数十公斤送毛泽东等中央首长饮用,袁延长先生后撰有回忆录《我是“挑担茶叶上北京”的第一传唱人》。(见《临湘报》2001年7月26日)。
湘西古丈县籍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何继光,生前也曾高唱《挑担茶叶上北京》,并在1963年主办的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以此歌和《洞庭鱼米乡》轰动上海乐坛。后来他到北京怀仁堂给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演唱收到好评。他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从其歌词的内容看,得益于临湘茶歌中的《卖茶歌》。
2.8湖南婚俗茶歌《赞茶歌》
  早年湖南部分地区新人结婚时,先“闹茶”而后入洞房;当新郎新娘为闹茶者敬上香茗时,饮茶者即兴赞之,以示吉祥和祝愿。如临湘《赞茶歌》:
香茶一杯热又甜,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早逢春,早生贵子跳龙门,
新郎新娘一样长,摇摇摆摆进绣房,
先绣红梅斗白雪,后描茶山满园芳。
2.9湖南花鼓戏采茶调《灵慧采茶情》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采用当地歌谣为素材,发展成几个基本曲调,应用于戏剧之中,多以劳动、爱情或家庭为题材,语言生动,幽默诙谐。以下《湖南花鼓戏采茶调》,就生动地叙述了灵巧聪慧的采茶姑娘勤劳的生活。现选录第1节如下:
正月采茶是新喽年,姐妹双双进茶哟园,
十指尖尖把茶菜呃,采起细茶转家哟园,
把是把茶采也呃,转是转家园,
采茶辛苦吃也吃茶甜。
2.10宋祖英演唱的《古丈茶歌》
1999年5月,古丈籍著名民族歌唱家宋祖英为发展家乡茶业,邀请湖南省词作家夏劲风、广东省青年作曲家龙伟华,创作了《古丈茶歌》,这是为湖南历史名茶——古丈毛尖量身打造的,当时被拍摄成MTV。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形象地描述了古丈采茶姑娘背着小背篓上山采茶的欢快场面,宣传了古丈毛尖,弘扬了湘茶文化。
绿水青山映彩霞,彩云深处是我家,
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
采不完的悄悄话,采不尽的笑哈哈,
采串茶歌天上撒,好象天女在散花。……
2.11茶歌创新的代表作《我爱爷爷的千两茶》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重视茶文化创新,2008年推出了茶歌《我爱爷爷的千两茶》(作者:肖正民),并录制成MTV,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期间白沙溪艺术团赴京演出,掀起新一轮千两茶抢购热。这首歌把人们带到了青山秀水的黑茶之乡安化县,成为当代湖南茶歌创新的标志性作品。歌词为:
爷爷住在青山下,青山那个秀水好种茶,好种茶。世上的茶叶千般味,我只爱爷爷的千两茶。啊!千两茶!千两茶!爷爷一生钟情于它,山中采灵叶,轻揉又紧压,一两茶叶一份情,千两茶泡出爷爷的好年华,好年华。
今天开车回老家,百转那个千回寻老茶,寻老茶。世上的茶叶有千家姓,我仍爱爷爷的千两茶。啊!千两茶!千两茶!它是我故乡的一幅画,家家飘茶香,户户不离宅,一两茶叶一生爱,千两茶是爷爷永远的牵挂,牵挂。永远的牵挂!
3湖南茶歌未来应走之路
3.1重视传统茶歌的自然传承
在悠远的历史中,人们在采茶、制茶、饮茶、祭祀、行路或民间歌会上,为抒情叙事而唱起茶歌,有时也自娱自乐。过去许多茶歌,没有文字和曲谱记载,全靠在民间自然传承。但近20年来,能演唱传统茶歌的年轻人很难找到,只剩下几个寿登耄耋之人,传统茶歌渐渐变成“录音带上的文物”。笔者曾在2007年陪同湖南农大肖力争教授,去临湘市忠防镇寻访《挑担茶叶上北京》的第一传唱人袁延长老人,老人80多岁了,还深谙演唱技巧,声音也很宏亮,可惜年轻人没有几个会唱民歌了。我们需要用歌感受生活的能力,而不只是形式上的记录和书面传承。国家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传统茶歌的自然传承,让茶歌融入茶乡生活,让茶乡生活孕育更多更好的茶歌。抢救正在走向衰亡的传统茶歌,要靠社会弘扬民间艺术,组织民间歌会,普及民歌教育,世代传唱茶歌。
3.2茶歌要与旅游、娱乐、促销相结合
要在挖掘整理传统茶歌的基础上,借鉴流行歌曲创作手法,创作一批高水平的“旅游茶歌”、“舞台茶歌”、“电视茶歌”等,民俗音乐也应有“创作、制作、运作、炒作”的意识,让新的茶歌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引起年轻人的喜爱。在旅游接待、娱乐活动、茶叶促销中,要展现魅力无穷的茶歌文化。在湖南首届“通程杯”茶艺大赛中,有一场少数民族茶艺表演,向客人奉茶时唱上一段敬茶歌,很有新意。茶歌《古丈茶歌》、《我爱爷爷的千两茶》等可谓艺术性广告,让人们在娱乐中受到湘茶文化的熏陶。
3.3实现各类型茶歌的全面发展
茶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单纯的茶歌阶段,其形式有山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音乐结构简单,多由2个或4个乐句组成;二是茶灯阶段,将根据劳动动作改编成舞蹈,伴之以茶歌;三是地方戏曲阶段,戏中保留了大量的采茶山歌、小调,如湖南花鼓戏采茶调《灵慧采茶情》、花鼓戏《烘房飘香》等。20世纪60年代,花鼓戏《烘房飘香》是代表湖南参加中南地区文艺汇演的优秀剧目,该剧表演的是提高安化黑茶品质的故事。
近些年来,茶歌音乐未能全面发展,特别是地方戏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地方戏曲是茶歌创新的广阔天地,希望湖南茶人与文艺界人士合作,未来能有许多好的茶戏曲问世。湖南省茶业协会今年牵头收集湖南9大类茶歌157首,劳动茶歌与生活茶歌居多,祭祀茶歌特别是祭祀茶祖神农氏的茶歌偏少。建议湖南省茶业协会牵头,面向社会征集茶祖祭文与祭典歌。

 

作者简介:陈奇志(1957-),男,湖南岳阳人,高级农艺师,现被聘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主要从事企业咨询、茶文化与协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