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金1陈奇志2谢大海3,4卢明德3,4赵田初3,4周正林3,4
(1湖南省岳阳市史志办·岳阳·414000 ; 2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长沙·410125;
3湖南省临湘市永巨茶业有限公司·聂市镇·414302;4 湖南省岳阳市茶叶协会·岳阳·414000)
摘 要:茶祖精神,指茶祖神农氏关于“亲尝百草、发现茶、利用茶”的事迹和其他丰功伟绩所表现的核心与灵魂。本文挑选近、现代湖南省临湘市聂市古镇的茶事,从民族精神、创造精神、崇德精神、贵和精神四个方面论述了临湘茶人对茶祖精神暨炎黄精神的理解与弘扬。
关键词:茶人;茶文化;茶祖精神;临湘市;聂市古镇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鲁谆先生,在2007年炎黄文化研讨会上,提出炎黄精神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利民精神”,诸如神农对于农业的发明、遍尝百草,发现茶叶,黄帝发明创造衣裳、舟车、宫室、文字等,为先民谋福利;二是“创造精神”,指的是炎帝、黄帝正当中华文明曙光初现时期,大搞发明创造;三是“崇德精神”,指炎帝、黄帝崇尚道德,注重用社会伦理道德调节人际关系;四是“贵和精神”,就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以“包容宽厚、和谐共处”为基本准则。这一概括,至为精当。
本文论述的茶祖精神是指茶祖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茶、利用茶的事迹和其他丰功伟绩所表现的核心与灵魂,它与炎黄文化研究中提到的的“炎黄精神”概念一致。一代又一代临湘茶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和弘扬了璀璨的临湘茶文化,开拓了辉煌的的临湘茶产业。这里挑选临湘市聂市古镇的茶事,论述临湘茶人对茶祖精神暨炎黄精神的理解与弘扬,以见“茶祖文化”、“湖湘文化”之一斑。
1致富一方——传承茶祖“利民精神”的丰硕成果
昔日临湘聂市茶人,会生产,善经营,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聂市古镇因茶而旺,人称“小汉口”。据史料记载,光绪初叶,聂市红茶畅销,广东茶商长驻聂市大购红茶,经济活跃,居民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当时聂市街有大小店铺200余家,仅红茶一项交易,每年有12万两银子。到清朝末年,红茶销路衰退,砖茶代替红茶,有山西、武汉茶商来聂市经营砖茶,茶庄10多家。每逢茶市开秤,叫价呼码之声不绝于耳;扛茶包和压制砖茶的汉子,络绎不绝,汗流浃背;晨昏之时,拣茶妇女,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穿红着绿,呼朋唤友,欢歌笑语,热闹非凡。据传,聂市每年老茶交易有二、三十万银元之多。据旧时茶刊记载,“光绪末年,
作者简介:何培金(1938-),男,湖南临湘市人,原岳阳市史志办主任,长期从事地方志编审工作,有多种历史著作出版。
茶商每年在聂市出笼10万多两银子”。此种盛况,一直持续到30年代中期。抗日战争期间,聂市沦陷7年之久,长期为日本侵略军占驻,茶业大衰,商业大败。抗日胜利,虽复兴有限,但仍有10多家茶行,60多家商号,殷实之户比比皆是。
茶业兴盛,乡间农民有事可做,活跃了城乡经济。旧时,聂市有一、二万亩茶园,人平一亩多,农民不愁没事做,也不愁没有收入。集镇附近“人多田少”的地方,一些有劳力但无田地的穷苦人,也有一条营生之路。10多家茶行,每家百十人,晋商只有5-6人,顶多7-8人,他们主要掌管收茶记码发款、成品押运出售,而大量的制茶工,依靠附近的农民。茶箱的搬运、装卸,茶叶的选拣,亦曾给社会上穷人带来生存的希望。聂市茶叶,在解放前主要靠水运而外销,即由聂市起运,经聂市河、黄盖湖、长江而达武汉。水上,有20多只木质小驳船穿梭于聂市、武汉之间,去时载茶叶或谷米,来时带工业品,船主为今高潮村河沿一带的何姓船民(农民)。集镇上,有三个装卸队,时称“骡脚班”,每队少则三四十人,多则百余人。
昔日的茶行多被时光的流水湮灭,但茶祖的“利民精神”在新一代茶人身上发扬光大。今日湖南省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属民营企业,已重振昔日聂市茶业雄风。以2007年为例,全年发放的老茶收购额多达数百万元,发放的职工工资180多万元,出口创汇收入100多万美元,在全省茶行业中出口排名第五位,砖茶出口第一位。
2临湘青砖——弘扬茶祖“创造精神”的杰出作品
临湘茶有过多次演变。唐以前为晒干或不晒干的散叶茶,唐代为蒸青团饼茶,似膏若面,已无散茶的青草气,宋代发展为炒青。饼茶、散茶体积大,易霉变,南茶北调,运输不便。明代中叶紧压茶应运而生,先筛拣茶叶,再用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成圆柱形的“帽盒茶”,因以篾篓包装,又称“篓茶”,这种帽盒茶便是青砖茶的前身,也是我国“茶马古道”南方起点的最早产品。
从清康熙年间起,开始压制砖茶。其砖方形,故称“方砖”。所谓方砖就是青砖,呈方形块状,大小规格多种,每块重量1-6市斤不等。砖茶比帽盒茶,大有改进,结构紧密,表面光洁,规格一致,水分适量,贮运方便。据民国年间的李建桦《湖南之茶》记载,当时青砖茶压制设备有人力螺旋手摇铁压机、木犀、花板、底板、铁夹板、扯码铁尖、退砖机、蒸灶、蒸茶甑、夏布巾、茶秤等。压砖工序为:称茶、蒸茶、压茶、退砖、包装。
今日,湖南省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秉承茶祖“创造精神”,不断开发新产品,2006年3-6月分别取得青砖茶标贴专利和圆角砖等三项外观专利。2008年7月又获得了“紧压茶模具实用新型”专利。圆角砖外形四角为圆弧,在蒙古国有圆满、吉祥、和谐之意。公司生产的圆角砖除四角为圆弧外,四周有凸边,中间压有花纹图案,兼具青、茯砖之风味,深受蒙古国民喜爱。2007年公司还研制了多种异型砖茶,如大圆饼形、条幅对联形、槽格小片块形、《岳阳楼记》屏风形、格言警句长方体紧压茶等。
3放弃“洞川”——茶祖“贵和精神”的形象阐释
从同治年间起,有四家晋商在临湘聂市开办茶庄。从此,聂家市开始成为“晋商万里茶路”的南方起点。聂市人待晋商友好,平日总称 “西客”;聂市商人到武汉进货,晋商的大商号往往开出支票,方便聂市商人;购茶旺季,晋商的资金一时难以周转,聂市茶商总千方百计为其排忧解难,或缓收茶行的房屋租金,或以南货、百货、杂货为晋商抵付茶款,或筹措资金借给晋商,或与晋商联手收购茶叶,最后由晋商加工制作砖茶,共同撑起聂市砖茶的大旗。一些弃儒从商的聂市茶商还与晋商中的文人在共同的经营活动中结成了至交。秀才出身的聂市茶商姚子嘉与山西茶商康鉴三就是一例。民国21年出版的姚子嘉《毋身欺斋诗稿》,收录的《赠康鉴三》诗(诗题下有自注“山西人茶于聂”),便记录了他们的深厚友谊,诗云:
青琴海上咏成连,借盖全交亦旧缘。
大笔惯题湘水月,故乡遥望晋阳天。
书编平准追前哲,荣入泮宫忆少年。
侬亦弃儒求学贾,愿同伐木订联翩。
今日临湘永巨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洞庭牌砖茶,起源于清朝、民国年间的“洞川”品牌。十九世纪中叶晋商在山西开办“三玉川”、“巨盛川”,同时在湖北羊楼洞和湖南聂市、羊楼司皆设有同名茶厂,并与蒙古族最大茶商“大盛魁”建立起业务关系,得到了“大盛魁”的大力合作。据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大盛魁史料》记载,“大盛魁”于清康熙年间兴起,以归化(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为基地,持清廷营业执照往来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之间,主要经销聂市、羊楼司和湖北羊楼洞的红茶、绿茶、黑砖茶,营业近百年之久。湖南省临湘县的聂市、羊楼司的“三玉川”生产的茶砖,都以“洞”、“川”为标记,“洞”指最早设厂的地点羊楼洞,即以“洞”字代表羊楼洞、羊楼司、聂市这一茶产区,“川”指茶厂票号。茶厂票号以“川” 字取名,最早是为了讨个吉利,希望做到“生意兴隆遍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金银财宝能象川流不息的河水一样滚滚而来。经“大盛魁”鼎力销售后,压有“洞”“川”字样的砖茶在蒙古族牧民中信誉极佳,有些牧民无钱购茶,就用一头羊换一块茶砖。聂市、羊楼司、羊楼洞一带后来开设的天顺长、兴隆茂、巨贞和、大涌玉等同名茶庄,生产的青砖茶统统压有“洞”“川”二字。清末从湖北汀泗桥来聂市经商的姚宝臣(俗称姚老宝),民国初年在聂市瓦滓嘴办有一家茶行,名叫“永巨茶行”,所制砖茶都压有“洞”“川”之字。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聂市,永巨茶行被迫倒闭。其砖茶商标模板为附近一位名叫赵应兆的住户捡回用作坛盖,被保存至今,其模板右上角压有小酒杯大小的楷体“永巨”二字,左上角压有小酒杯大小的蒙文“好”字,二者之间压有比“永巨”二字略大的楷体“洞”字,模板正中则是一个碗口大的“川”字。
1984年,聂市镇兴办乡镇企业,首选开办砖茶厂。其时,赵应兆的儿子赵田初主动献出父亲珍藏的那有“永巨”字样的老模具。1984年,创办“湖南省临湘永巨茶厂”,并依照这模具压制出了聂市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砖茶:砖面左上角为蒙文“永巨”两字,右上角为汉文楷体“永巨”二字,中部系醒目的楷体“川”字,并于当年注册了有岳阳楼图案的“洞庭牌”商标,产品销往内蒙,深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当时商标注册疏忽,只注册了“洞庭”商标,对砖面的“川”字图案则忽略了,未予注册。至1987年,昔日联手创建“洞川”砖茶的湖北省赵李桥茶厂(原羊楼洞茶庄),将砖面的“川”字图案抢先注册,随后向聂市永巨茶厂提出交涉,要求其停止使用“洞、川”标记。从维护国家《商标法》出发,永巨茶厂放弃了历史上长期使用的标记,这给砖茶的销售一时带来了很大困难。
然而,临湘永巨茶厂本着“和为贵”的原则,未对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提出商标异议,忍痛放弃了祖宗传下来的“川”字标记的使用习惯。1988年起改用蒙文“好”字—— 等作标记,有此字样的青砖与原有“川”字标记的青砖质量和风味相同,在内蒙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
4茶商重义——茶祖“崇德精神”的精彩演绎
聂市茶商,乐善好施,修桥铺路争带头,扶贫济困不落后;同时,富有民族正气,不向外敌屈服投降,可谓茶祖“崇德精神”的精彩演绎。
清光绪年间的“八百里洞庭湖”上,有个专门拯救海事、开办义渡的慈善机构——岳州救生局。聂市与洞庭湖虽毫无干系,聂市茶商却曾向岳州救生局捐赠大笔资金,这在清光绪年间编纂的《岳州救生局志》中有具体记述。在晚清、民国年间,聂市茶商还曾几度捐款从湖北蒲圻购置石料,将1公里长的聂市古街全部铺上蒲圻石块,并砌了下水道,人从街上走过,“天晴不沾灰,下雨不沾泥”;从武汉、天津等地购置钢板、钢梁建成了长80多米、宽6-7米、高10余米的聂市大铁桥。
方志盛茶庄的第一代茶商方西甫,原本贫困不堪,靠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来度生计;后来有了铺面,开始做茶生意。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每逢年关节日,他都要伙计送钱送肉给穷苦人,深得人心。清光绪中叶,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有家茶行的山西老板姓瞿,在惊慌失措之际,忙把一口箱子寄存到方西甫家,对他说:“我带多了东西走不动。这箱子请你保管一下,我回山西老家避避。”方西甫看了一眼就代为收藏起来了。第二年,瞿老板回到聂市,已记不清当年寄存地,在方西甫家门前徜徉了几回不敢进屋询问。西甫见了,主动问门外那人:“你去年寄了一件东西在我家里,是不是来拿箱子的呀?”瞿老板激动不已。连说“是的,是的。谢谢您。”进屋后,西甫交还瞿老板。箱子完璧归赵,当面把箱子打开了。西甫一看,人都惊呆了,里面全是金条、银锭,瞿老板不胜感激。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聂市茶商更有高尚气节。1938年11月,临湘为日本侵略军所侵占,日本侵略者得知聂市茶商方汉生、姚子嘉、乡绅沈仲山均是临湘名士,人称聂市“三老”,即许诺“保障茶路畅通”“给以高官”,请其出面组织维持会,“三老”断然拒绝。收买未果,三人被捕押往长安监禁。不久,方汉生重病,保释回家,旋即去世。
这种“崇德精神”,今日永巨茶业得到继承和发扬。在砖茶生产中,除保质保量外,企业还建立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让消费者购到优质安全的砖茶。资助开办希望小学、修建敬老院、改造集镇公共设施、帮助四川赈灾等,一项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平日有些街道居民、乡间村民出现了意外事故,或要医治大的病痛,多给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