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协会文库 >> 内容阅读

茶具鉴赏: 宜兴“国大师”,紫砂艺苑添异彩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0年06月06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宜兴日报>编者按
  紫砂故里新增国大师,陶都艺苑百花更烂漫。作为著名陶都的宜兴原拥有7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日前,国家有关部门新授予我市李昌鸿、鲍志强、顾绍培、周桂珍等4位紫砂陶艺家国大师荣誉称号。让我们从这4位新科国大师的艺影萍踪中,看看他们如何继承、创新悠久而又青春的紫砂艺术,跟随大师去领略一番紫砂天地的异彩奇香吧!

李昌鸿 紫田耕陶 花红果硕

李昌鸿剪影:年已古稀的李昌鸿,1955年考入蜀山陶业合作社紫砂工场,跟随顾景舟大师学习制壶技艺,从此,情系紫砂,已有半个世纪。他以聪明悟性与勤奋好学,展现出紫砂技艺上的非凡才华。2003年已荣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李昌鸿大师从继承传统入手,领悟紫砂艺术的深刻内涵,注重创新与发展。早在1958年,李昌鸿就创制出绞泥装饰的《绞泥罐》、《绞泥松段壶》等作品,其特点是寓装饰于自然之中,用质朴的泥色变化起到浮雕、贴塑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把握、抚摸作品时有多姿多彩、平滑润泽的感觉。
李昌鸿在探究紫砂历史和传统技艺的同时,善于汲取其他民间工艺的技术养分,创作出许多精品力作。例如他与夫人沈蘧华合作的《竹简茶具》,艺术地再现了中华古老文明的博大和精深。壶体正背为5竹简组成,中间系上一根丝绫编绳,并刻有《孙膑兵法》中擒庞涓片段,字体为汉代竹简隶书,露芒藏锋,深入浅出,秀丽而有骨力,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这套茶具获1982年全国美术陶瓷创新奖,1983年获全国陶瓷创新奖,1984年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此外,他的《紫砂乳白釉制品》获江苏省第七届轻工优秀产品金奖、《九龙组壶》获香港锦锋杯创作设计一等奖、《高八方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究会一等奖、《斗方壶》获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绝活金奖。
李昌鸿从艺已逾50余个春秋,先后担任过技术辅导员、技术科长、副厂长、总工艺美术师。1993年开始创办紫砂企业宜兴昌华陶艺有限公司,发展产业。他对紫砂生产工艺十分了解,又十分注重理论研究。他发表了有关紫砂研究的论文20多篇,还出版了好几部专著。他与顾景舟、徐秀棠合著的《宜兴紫砂珍赏》,受到紫砂界、收藏界的好评,与他人合作的《紫砂陶标准》获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李昌鸿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产业拓展三管齐下,是紫砂界别具一格的多面手。    (蒋尧基)


鲍志强 文化紫砂 写就壶魂

鲍志强剪影:1959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擅长紫砂壶艺的创作设计和紫砂陶刻艺术,多次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强调以文化统领工艺美术,并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现任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总工艺师。
紫砂艺术应该是文化紫砂,而非匠人紫砂,这是新当选国大师的鲍志强的观点。
何谓匠人紫砂?即一味模仿老祖宗的东西。传统要不要继承?回答自然是肯定的。鲍志强在长期紫砂创作中不断思索和实践的是:传统制作技艺要保留,传统优秀造型要吸收,要从前人的经典中悟出其精气神来,而创新是紫砂的生命,文化是紫砂的灵魂。
文化紫砂是鲍志强的追求,也是他成功的秘诀。在紫砂艺苑,既从事紫砂壶的造型设计制作,又亲自操刀陶刻装饰的凤毛麟角,鲍志强便是其中之一。凭着两条腿走路,他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在47年的紫砂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紫砂新品逾100件(套),并多次荣获全国陶艺创新设计评比和国际国内的艺术大展一等奖、金奖。其中,全国陶艺创新设计评比4年一届,他曾创下连续4届获得一等奖的纪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永善曾这样评价:鲍志强的壶艺创作构思独特,意境深远,其陶刻装饰从内容到形式与造型水乳交融,具有鲜明的个性语言。
鲍志强还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紫玉飘香茶具是他的代表作,这套作品最早构思于1999年,第一次亮相是在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被评为一等奖,当时仅有主体壶、和香杯等8件组件。后来他找朋友切磋,找书本研究,作品不断完善:按照中华茶道中的礼仪、操作程式、环境氛围和品茗4个部分设计,以龙香提梁壶为中心,其余像啜茗杯、闻香杯、茶叶罐、花插、香薰炉等则以简约的造型来设计,组件达48件,整体多而不繁,散而不乱。该作品填补了中华茶文化中的一项空白,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  (沈芸)

顾绍培 捕影捉线 方圆相济 

顾绍培剪影:19455月生于蜀山,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徒,师承陈福渊老艺人,后又得到顾景舟的悉心指导。紫砂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中紫砂百寿瓶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啪、啪、啪!这是拍打泥片的声音。118日,还沉浸在刚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喜悦中的顾绍培,坐在他的陶园顾工作室内,又开始了壶艺创作。
48
年了,如今已是一头银发的顾绍培,在紫砂艺术之路上依然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他说:虽然我已获得了大师称号,但不等于我的紫砂艺术已经达到了顶峰。眼下我要进一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作为一名紫砂艺人,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做出打上时代烙印的作品。
让作品打上时代烙印,这是顾绍培对紫砂艺术的一大追求。曾两次获得国家级金奖的仰宇提梁壶,是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从开始创作到现在,他经过了多次反复改进,使该作品更加完美。仰观宇宙,体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胸怀,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仰宇提梁壶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为了使每一件作品都能够生动、鲜活,顾绍培在长期的紫砂艺术生涯中苦练制作技法,其中捕影捉线成为他壶艺创作中的一个特长。他认为,线有着丰富的感情,而且不同的线表达着不同的感情。如垂直线有上升、严肃、端正之感;水平线有稳定、庄重之感;曲线则温和缓慢、丰满柔软;抛物线有流动的速度感……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线之外,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线,那就是生命线。一片树叶,当它生机勃勃时,它的线条表现得十分有力。对线有着这种独特的理解,他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充分地发挥线条的作用,使作品突破了以往方就是方、圆就是圆的单一技法,创作出了一件件方中有变、圆中寓新、方圆结合、刚柔相济的富有个性的紫砂作品。如他创作的高风亮节茶具,就充分地掌握了点、线、面的构成关系,运用了各种线的线性特色。以竹为题,从竹的自然状态中寻找生命力,整个布局装饰少,写实与书意相结合,含蓄地表达了形意相依、气韵生动、题意贴切的艺术个性。(南风)

周桂珍 工极而韵 紫玉蕴光

周桂珍剪影:这位在紫砂园地辛勤耕耘近50年的女艺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不凡的艺术成就,书写着人生的辉煌:1993年,她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03年,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今年1月又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1958
年,年仅16岁的周桂珍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王寅春学艺,并得到顾景舟大师悉心指导。由于她好学上进,成为年轻人中出手好、技术拔尖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周桂珍的丈夫高海庚(已故陶艺名人,曾任紫砂工艺厂厂长)为顾景舟高足,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桂珍、高海庚两人走到一起后,共同求索,躬耕陶艺沃野,这对周桂珍今天的艺术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两人将现代创意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借鉴青铜器、玉器艺术精华融于紫砂造型、装饰之中,合作了集玉壶扁竹提梁壶鼎纹立足壶四季如意壶追月壶等,其中集玉壶被国家选作邓小平访日国礼。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多,周桂珍与许多设计艺术家、书画家联袂合作,如张守智、韩美林、刘海粟、朱瞻、程十发、黄胄、冯其庸等,有的是造型设计上的合作,有些是在壶上书画刻铭的相融,这在艺术境界的拓展和文化内涵的积淀上,给了她很多全新的认知和提高。冯其庸先生在评价周桂珍时说过:紫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在神韵,她的艺术最突出处就在工极而韵,紫玉蕴光,百看不厌,有无尽的内涵。1996年至今,周桂珍又实现了创作题材与设计理念的新飞跃,她创作了掇圆壶半月壶如意壶登柏寿壶等名作。她的曼生提梁壶被中南海紫光阁、南京博物院收藏,玉带提梁壶获亚太地区陶艺展一等奖。
2004
年,《周桂珍紫砂精品集》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叙说了她从艺以来的心路历程。
                              
(崔听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