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的收藏与鉴赏之道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09年04月17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收、藏、鉴、赏是事物的四个方面。作为一个理性的收藏者,认识事物的逻辑先后顺序应该是鉴→收→赏→藏,按照这样的社会实践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收藏过程更加合理,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人们认识事物的实践活动往往并非完全按照其内部的客观规律发展的,而是从感性认识出发,多个过程顺序颠倒错位,而形成了收藏与鉴赏惯性定式而延续发展下来。那么请读者一起来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因果互动关系。
鉴别是关键
对于每一位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来说,如何学习和掌握古瓷鉴定的理论知识,日益积累起古陶瓷鉴别的丰富实践经验,使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指导藏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当今赝品充斥,鱼目混珠的古玩旧货市场。
古陶瓷鉴真对于每一位专家或是收藏爱好者来说,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培养出对古瓷鉴真的“悟性”,使自己能少走弯路,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培养出弃赝纳真、真伪立辨的眼力,绝非一日之功。鉴别是每一位藏家,每一次收藏活动必须面对,甚至是立即选择和取舍的问题。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平时对鉴别古瓷书本理论知识的认真学习、熟记于心,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口、不同品种古瓷器型,胎、釉、纹饰、用料、发色以及画风的深刻理解,仅仅凭自己的感觉去收购古陶瓷是要走很多弯路,甚至加倍付出代价的。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这里所指的理论不是著书者没有通过实践总结的理论,而是指藏家没有通过将运用所学到的书本理论知识,很好地结合运用到收藏实践活动中去。那么理论就没有起到指导实鉴收藏活动作用。理论与实践仍然是脱节的,也就是藏家没有找到鉴别的要领和感觉。某些人自认为学懂了,按图索骥,在某种情况下更加有害,自己误导自己。有时会比初学者更容易上当受骗。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里所说的比较,就是指真品与赝品之间的各种特征比较,找出差异与区别。鉴别是每时导收藏的基础,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鉴→收→赏→藏中的第一要务。
购买是实践
对于广大的古瓷收藏爱好者,学习古瓷鉴定各方面的理论知识,除了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外,相当比例的藏家是由经济利益所驱动,作为一种艺术品投资、理财的方式对待,以期个人资产的保值与升值。这就要将自己所掌握的对古瓷鉴别的理论知识和认知与感悟水平运用到购买的实践活动中去。购买就是直接的实践,或者叫实战。在市场上或拍场上买真买假,买好买坏,买高买低,里面学问就大了。这主要由自己的判断能力,行话叫“眼力”选择。或与藏友适当地交流与切磋。也借助别人的眼力或请别人“掌眼”。理性的买家在掌握取舍的四大要素,第一,真与假:对欲购之物的器型、胎、釉、纹饰、发色、画风、画意全面审视。一项不对,断然弃之。不听“故事”。第二,品相:这其中又包括何种品型,完好程度,有无缺损,纹饰内容,发色好坏,绘画水平高低。因为古瓷是手工艺制品,不同时期,不同工匠、画师,不同窑位火候,其差别有时是很大的。第三,价位:这个因素看似简单,实际包括了多方面的经验公式积累,包括对当值窨预期,器型、纹饰内容、发色、卖家是否懂行,出价水平,心理状态如何等综合评估,才能确定。实际上就是一场小小的“商战”。第四,承受能力:这要根据各位藏家的经济收入水平确定自己的收藏方向和所购器物,要量体裁衣,量入支出。避免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因为当前古瓷市场极不规范,爆炒追风之势日盛。需要藏家有前瞻性的眼光确定自己的购物。只要是东西对,艺术价值高,即使家资沉淀下来,也不必担忧。我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先生有一句富有哲理又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要耐得住寂寞,要经得起诱惑。”要做一个痴心不改的收藏家何尝不是如此呢?
欣赏是升华
作为一个古瓷收藏家或爱好者,都应该对自己的收藏品进行认真的鉴赏与读解,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好处是多方面的。其一,可以深化你对古陶瓷各种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自己的“悟性”。其二,对自己的藏品是否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再认识,再欣赏,再评估。往往能发掘到你尚未认识到的内容。其三,使你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家逐步成长为一名古陶瓷鉴赏家。这个过程中,当然这需要认真学习古陶瓷鉴赏的历史、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美学知识,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提高与升华的过程。其四,可以浓缩个人的藏品。转让部分一般藏品,达到去粗取精的效果,确定自己的收藏方向,保留其中最具特色的藏品。其五,日积月累起自己对古陶瓷认知的见地与感情,积累起与专家、藏家互相切磋与交流的资本与底蕴。
做一名收藏家并非难事。尤其在当今艺术品投资日益市场化的条件下,只要有对古陶瓷收藏的兴趣和爱好,又有丰厚的资金实力支持,短期内就可以做到。澳大利亚一位富豪邦德先生并不懂艺术,也许是钱太多了,心血来潮用5000多万美元买下了一幅凡•高的油画,一夜之间就成为世界知名的收藏家。我国著名演员张铁林承认自己是收藏家,但不是鉴赏家,因此收藏家与鉴赏家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在文博部门从业的相当部分古陶瓷鉴定专家,要承认他们的古陶瓷鉴定知识和水平,从他们的文章上看,仍属于鉴定专家,不是鉴赏家。要成为名副其实的鉴赏家是需要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很高的艺术修养,故古瓷鉴定专家与鉴赏专家之间也是不能等同的。通过学习与提高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笔者认为一名古陶瓷收藏爱好者,通过认真对古陶瓷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多年的收藏实践活动,练就了弃赝纳真的眼力,积累一定数量的珍稀古陶瓷品,就可以升华到收藏家的行列中去。在收藏家队伍中,那些锲而不舍,又勤于笔耕的人,能以见解精专的文稿对藏家读者起到教 益与启示作用,就可以纳入鉴赏家的范畴了。
当今,众多的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最关心的是自己藏品的市场价位和升值潜力。把收藏作为艺术品投资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无可厚非。自然也带动了媒体和出版发行刊物的孕育和发展。许多宣传古陶瓷市场价格的图录,不顾版权专利,互相传抄,虚枉标价,引得一些初学入道,又急功近利的藏家按图索骥,结果损失惨重。无疑对当前假货横行的市场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引导人们追逐商业利益。更有甚者少数图鉴,通篇假货,不堪入目,某些权威人士还给作序、题跋,这就不是鉴别水平的问题,而应列入学术打假的范畴了。
目前,各种介绍鉴别古陶瓷器型、胎、釉、纹饰、发色、火石红、气泡等特征的文章可谓是连篇累牍,层出不穷。读而久之,使人感到内容重复,单调而乏味,但真正从艺术鉴赏的角度讲,对丰富藏家的精神生活,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