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茶叶商会秘书长)
2000年前后,笔者着手写作《信阳毛尖》一书时,曾有意将“信阳毛尖荣获中国十大名茶”列为目录中的一条,由于当时没有找到翔实的相关文件资料,所以只好作罢。
不承想,近段时间这一问题竟成为网络的热门话题。起因是网络上传播着几个全新版本的“中国十大名茶”,其中的两个新版本,竟然没有信阳毛尖这样的老牌“中国十大名茶”,这一很外行、很另类,似乎完全不懂中国茶叶的全新排列方法,旋即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尤其在信阳,人们纷纷质疑“是谁把信阳毛尖踢出了中国十大名茶之列”?又是“谁动了信阳毛尖的奶酪”?
网络上的这些说法究竟有无道理,这些信阳人忧心忡忡究竟有无必要?带着同样的疑惑,抱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笔者翻阅了大量书籍和文献资料,并向国内及省内十几位专家学者作了详细咨询,历经一个多月的求证,终于有了意外的发现。
从未评选过“中国十大名茶”
所谓“中国十大名茶”的称谓,是一个查无实据、亦真亦幻、以讹传讹的叫法,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民间称谓,就像安徒生笔下那件华丽的皇帝新装。
1.何为名茶名茶是我国茶叶中的珍品,是由特别的生长条件、采摘要求和制茶工艺相结合所形成的品质优异、风格独特、色香味俱佳的茶叶产品,具有一定的商品数量,并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为百姓所熟知。如果说名茶是中国茶叶中的明珠,“中国十大名茶”则是明珠中最璀璨的那十颗。
2.国内外评茶史《中国茶经》关于在国内外评优获奖名茶品目显示,近代,国际上曾进行过14次茶品评比活动,如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1945年在新加坡、1983年在意大利、1985年在法国巴黎、1988年在希腊雅典等都进行过名茶评选,但这些评选的名目和被授予的称号都是金牌、金质奖、金桂奖、金像奖、金棕榈奖等,而没有评选和授予过“中国十大名茶”。
在国内,从1949年至1980年,没有评选“中国十大名茶”的记载。《中国茶经》上详细列举了1980年之后的各项评选,也就是说,我国的名茶评比活动从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开始,到1998年茶叶广泛进入市场经济后即告结束,没有再进行过各种项目的茶品评比。在这18年中,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大型评茶活动共约16次。这些评比活动评选和授予的是金奖、银奖、金质奖、银质奖、优质产品奖、名茶和全国名茶,也没有“中国十大名茶”之称。比如,1982年6月,商业部在湖南长沙评选全国名茶;1985年,农牧渔业部在江苏南京评选全国名茶;1986年,商业部在福州评选全国名茶。上世纪80年代,由国家经委牵头开展“国家质量奖”评比,评选国优产品,授予金奖、银奖和优质奖称号,茶叶也列入其中。
上述资料表明,历史上国内外没有进行过“中国十大名茶”的评选,也从来没有授予过“中国十大名茶”称号。
3.一些假设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是不是有人把上述获奖者中的前10名称为“十大名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上述评奖活动中,1982年评出全国名茶30个,1985年评出全国名茶28个、金银优质奖22个,1986年评出全国名茶22个,1989年评出名茶21个,只有这四次的获奖者超过了10个,这四次获奖的前10名,并不一致,无法找到统一的前10名。而且,无论哪一次的前10名与后来“十大名茶”的版本都相去甚远。
再退一步讲,是不是某个产茶省区在评选活动中,评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由某个产茶省区去组织评选全国名茶显然资格不符。
4.专家观点为此,笔者专门请教了《中国茶经》副主编、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启坤教授,他说:据我所知,我们国家没有进行过类似评选十大名茶的活动。程老是目前我国茶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学风严谨,七十多岁的老学者亲身经历了现代茶界的诸多事件,他的话应该具有权威性。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告诉笔者,他也曾考证过所谓“十大名茶”的身份,但没有找到相关记载和资料。他很早听老一辈茶学家说,曾经在国民党时期的报纸上见过“十大名茶”的报道,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听说过类似的评比和颁奖,目前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现在所谓的“中国十大名茶”是经国家政府部门正式评选产生的。
所谓“中国十大名茶”品名排序混乱不一
“中国十大名茶”的称谓,既然没有来自“官方”的资料,那么最大的可能是它来自民间,甚至来自某几个茶产地。他们在表述“中国十大名茶”时塞进了自己,篡改了“十大名茶”的品目和排序。正因为来自民间的“各自表述”,造成了“中国十大名茶”版本的五花八门和“百花齐放”。也许,这就是市场经济下“王婆卖瓜式”的“地方色彩”吧。
我国的名茶评比结束于1998年,如果以1998年为界,此前的“中国十大名茶”版本是比较接近和一致的。1998年前,“中国十大名茶”通行的版本,一种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信阳毛尖、祁门红茶、六安瓜片、都匀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另一种版本则是: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庐山云雾、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第二个版本与第一个版本不同之处显而易见。
1998年后“中国十大名茶”的版本则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大致是在传统“十大名茶”版本基础上去掉几个、再增添几个。这种随意增减的做法,其用意很可能是为了争创品牌和自己的商业利益。从这个侧面恰好说明“中国十大名茶”的“民间版本”说。
上海市茶叶学会秘书长刘启贵先生在《科学饮茶实用手册》上说:“我国的十大名茶,大体是:狮峰龙井、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蒙顶甘露、泉岗辉白、君山银针。也有人把祁门红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列入十大名茶,说法不一。”刘启贵先生的话证明,我国十大名茶的品名和排序从来都不是固定的。
关于信阳毛尖的困惑
信阳毛尖被近期的网络媒体排除到了“中国十大名茶”之外,关乎信阳毛尖的荣誉,信阳人对此当然是应该介意的,而且合情合理。但是,究竟是“谁把信阳毛尖踢出了十大名茶的行列”,又是“谁动了信阳毛尖的奶酪”?却很可能无法破解。被人偷偷地踢了一脚,却又很难抓住这只“脚”,这很令人沮丧,但又无可奈何。你想申诉,无人受理。你想争辩,无人回应。你想正名,又无从着手。信阳人正面对这样的尴尬。
可是,“中国十大名茶”又是什么呢?很可能是一个虚无缥缈,或者是一个子虚乌有的象征性的称谓,它就像是一座空中楼阁。你说它没有,它被人叫得信誓旦旦;你说它有吧,又查无实据,来去无踪。有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硬是把别人拉出来,把自己偷偷塞进去,又有人把偷偷塞进去的拉出来,把自己放进去,“中国十大名茶”一直就是这样被拉进拉出并不停变换着面孔,只是以前没有变动信阳毛尖罢了。因此,寻找“中国十大名茶”的“权威版本”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争论也没必要了,因为这根本就不存在,你怎么能找到所谓依据呢?又怎能说清楚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呢?套用佛家一句话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既然如此,我们也就可以不必介意了。信阳毛尖是中国的历史名茶,“淮南茶,信阳第一”,这样的历史地位是谁也无法撼动的。近代,信阳毛尖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并多次被评为全国名茶,1990年就以总分第一的身份荣获国家质量金奖,这样的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信阳毛尖是全国名茶这个事实早已植根在全国人民心中,不是几个新版的“中国十大名茶”就可以把它抹去的。
信阳人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继续提高信阳毛尖的质量和产量,增加“信阳毛尖”几个字的含金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只要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又何必非要进入那个子虚乌有的“中国十大名茶”呢?
“中国十大名茶”叫法的混乱,使人们对它的身世愈发感到扑朔迷离。正如雾中花、水中月,它所由何来,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最初提出来的?这确实值得有识之士的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