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获奖档案 >> 内容阅读

中国十大名茶渊源考略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20年05月27日   作者:尧水根   来源:《农业考古》2011年第5期   浏览次数: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尧水根在《中国十大名茶渊源考略》(载《农业考古》2011年第5期)一文中载:“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人的贡献和骄傲。从上古时代至今,我国茶叶经历了从发现到利用,再到制作成专门饮料的悠远历史,期间创造出许多优良的茶叶品种和品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代表了中国茶叶品种品质与生产制作工艺之最,也显现出中国独特的茶文化魅力,其中每一大名茶都蕴涵了渊源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六安瓜片、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一.西湖龙井“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这优美的句子如诗似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西湖龙井属绿茶类,因产于中国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是我国的第一名茶。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以产于狮峰的品质为最佳。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香茗似佳人。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龙井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龙井茶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具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并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


          二.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碧螺春乃茶中珍品,以“形雅、色美、香高、味醇”闻名中外。据清末震钧所著《茶说》载:“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将它轻轻投入水中,茶即沉底,有“春染海底”之誉。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赏传说中的江南美女。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


        三.黄山毛峰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属于绿茶。其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黄山产茶历史悠久。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日本荣西禅师著《吃茶养生记》云:“黄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隆庆间(公元1567-1572年),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妙,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歙县茶有的虽“本轶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由500里黄山第一峰—紫霞峰而来),可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清代乾隆间《婺源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常品为多。其云松萝茶者称佳品。……松萝山在休邑(今黄山休宁),借名耳”。婺源绿茶久享盛名,也借用松萝茶名,称婺源松萝,可见松萝之名气。《徽州府志贡品》记载:“歙之物产,无定额,亦无常品。大要惟砚与墨为最,其他则以北源茶、紫霞茶”。说明当时黄山源产北源茶和紫霞山产紫霞茶都很有名。黄山毛峰,系谢裕大茶庄主人谢正安(1838-1910)于1875年首创,此公字静和,毕生经营茶业,以德兴商,长达半个世纪,可谓一代儒商,时系黄山大小两源唯一的红顶商人。据《安徽茶经》“蜚声全国的黄山毛峰”文曰:“据传说是在光绪年间,距今已有70-80年。当时黄山一带原产外销绿茶,而该地谢裕大茶庄则附703带收购一小部分毛峰,远销东关,因为品质优异,很得消费者欢迎”。又据《徽州商会资料》载:“清光绪年间,歙县汤口谢裕泰茶庄试帛少量黄山特级毛峰茶(注:当时黄山毛峰并未分级),远销东北,深受销区顾客喜爱,遂蜚声全国”。198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将徽州地区的太平县改为县级黄山市,并将歙县的黄山公社划归黄山市,设为汤口镇。歙县茶叶公司通过史料记载和实地考查,从1984年春开始,在富溪乡选点于新田、田里两村13个村民组生产特级黄山毛峰。其中新田村充川(原名充头源)组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品质最优。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

          四.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属于绿茶,产自中国江西庐山,素以“味醇、色秀、香馨、汤清”享有盛名。茶汤清淡,宛若碧玉,味似龙井而更为醇香,正是“匡庐奇秀甲天下,云雾醇香益寿年”。庐山云雾茶的主要茶区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汉阳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这里由于江湖水汽蒸腾而形成云雾,常见云海茫茫,一年中有雾的日子可达195天之多,从而形成庐山云雾茶独特的醇香品质。据史载:庐山种茶,起于汉代;北宋时,一度列为贡品。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徒便结舍于庐山。当时全山梵宫僧院多到三百多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崖登峰,种茶采茗。东晋时,庐山成为佛教的一个很重要中心,高僧慧远率领徒众在山上居住三十多年,山中也栽有茶树。《庐山志》还载:庐山云雾茶“初由鸟雀衔种而来,传播于岩隙石罅……”,又称钻林茶。钻林茶被视为云雾茶中的上品,但由于散生荆棘横生的灌丛,寻觅艰难,不仅衣撕手破,而且量极少。那时,庐山云雾茶的栽培多赖庐山寺庙的僧人,是他们清苦的汗水培育、浇灌了一茬又一茬的茶树。庐山云雾茶是茶禅相通的佳作,正如陈三立在诗中所说,是“山僧往来踝胫穿,猩猴啼号虎豹前”的结果。对庐山云雾茶,唐宋两代文人墨客多有赞颂之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香庐峰结庐而居,亲辟园圃,植花种茶,诗云:“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宋代诗人周必大有“淡薄村村洒,甘香院院茶”之句。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曾屯兵庐山天池峰附近,朱元璋登基后,庐山的名望更为显赫。庐山云雾正是从明代开始生产的,很快闻名全国。明代万历年间的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即云:“匡庐绝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庐山云雾茶的规模种植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但与佛教仍有关连。如1934年庐山植物园成立后,便自庐山山麓五乳寺引种茶苗,购进茶籽,开辟茶园10余亩。1951年,庐山云雾茶进入国际市场试销后,深受欢迎。1971年,庐山云雾茶被列入中国绿茶类的特种名茶,并以: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等“六绝”一举扬名中外。1982年在江西21种茶叶评比中,名列江西八大名茶之冠;同年,全国名茶评比又被定为中国名茶。1985年获全国优质产品银牌奖,1989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奖。    五.六安瓜片六安瓜片(又称片茶)属绿茶特种茶类,产于安徽六安市,是国家级历史名茶。该茶系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六安瓜片”炒制工具是原始生锅、芒花帚和栗炭,拉火翻烘,人工翻炒,前后达81次,茶叶单片不带梗芽,色泽宝绿,起润有霜,形成汤色澄明绿亮、香气清高、回味悠长等特有品质。正因为如此,“六安瓜片”茶既是消暑解渴的饮品,又是清心明目、提神消乏的良药,更是消食、解毒、美容、去疲劳的保健佳品。六安产茶,始于秦汉。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可见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一。据《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开顺设立茶站,可见当时已颇具规模。据《六安州志》载:“齐头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冲淡……”。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清道光《寿州志》:“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涤除沉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