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窑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岳州窑之名,源自唐代陆羽《茶经》,曰:“碗,岳州上,寿州洪州次,岳州瓷青青则益茶”,故湘阴境内之古窑址大多以岳州窑命名。经几十年的考古研究,陶瓷研究专家和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确定岳州窑遗址在湘阴县镜内。马王墈窑址1997年基建时被发现,该窑址局部长8米,宽2米,斜坡式窑壁用方砖垒砌,上面拱形券顶无存。2003年,湘阴县政府在马王墈兴建了岳州窑遗址博物馆,建筑主体以仿古形式,为砖、木、石结构。馆内设立了展览厅、专家研究室、会议室等。
1997年夏,湘阴县人民政府在城关马王墈兴建宿舍时,发现了大量堆积的青瓷碎片,当时正在北京出差的湘阴县博物馆馆长刘永池听到消息后,急忙赶回湘阴对工地现场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初步判断为六朝时期至隋代的青瓷窑址堆积层,刘永池迅速将这一重大情况上报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得悉情况后高度重视,迅速组织由张一兵任领队,郭伟民(现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能(现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等为队员的文物考古发掘队伍,联合湘阴县文物管理所经过约三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出土大量的岳州青瓷残片以及一条隋代龙窑。
这次文物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之一,是南北朝文化层发现一块印有“太官”二字的青瓷碗底残片。该碗底残片长宽各约10厘米,重约220克,曲壁,假圈足,制作规整;胎呈浅灰色,质地较细腻、坚硬,釉为青泛黄色,内满施釉,外施釉不及足,釉面晶莹光润,釉层均匀,开细纹片;内底中心部位釉下胎上戳印“太官”字款。该碗制作工艺精良,是当时岳州窑乃至南方诸窑瓷器中的上乘之作。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陶瓷研究专家周世荣先生据其形制、胎、釉特点和与有关墓葬出土的岳州窑青釉瓷器资料对比推知,此碗约生产于南朝陈隋之际。
根据《通典·职官七》记载:太官,官名,秦有太官令、丞,属少府;两汉因之,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北魏时太官掌百官之馔,属光禄卿;北齐、隋、唐因之;宋代以后,皇帝膳食归尚食局,太官只掌祭物。
马王墈窑址发现的这块“太官”碗底瓷片,从其残留的器型分析应为日常饮食的碗,从其铭文来看,岳州窑曾为官府烧制过专用的饮食器皿。此时岳州窑的烧造技术已非常成熟,具备了烧造官府瓷器的资格,在其烧造过程中也会经常为朝庭烧制部分日常用瓷(如岳州窑著名的碗类),属于官搭民烧的性质。可见“岳州窑”制瓷技术十分高超,质量确属上乘。这块“太官”碗底瓷片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印有“官”款的瓷器。
2005年12月经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为二级文物,现展出于湘阴县的岳州窑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