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体报道,沉寂了6年的云南普洱茶价格再度暴涨,平均涨幅达3到6成,直追2007年的疯狂势头。不过,与2007年的全线涨价相比,此次涨价的主要是一线的品牌茶、高端茶。
作为如今一些“中国十大名茶”榜单上的常客,普洱茶价格经历几次暴涨暴跌,时常吸引商家、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眼球。
但较少有人注意到,普洱茶并不在早期版本的“中国十大名茶”之列。
“中国十大名茶”超20个版本
据法治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云南普洱茶最早跻身“中国十大名茶”,是在1999年1月16日的《解放日报》刊登的一张榜单中。
另据记者粗略统计,冠以“名茶”头衔的茶叶,在中国市场上有两百余种。而看似比“名茶”标签更高一级的“中国十大名茶”榜单,也不下二十个版本。
法治周末记者发现,虽然这些“中国十大名茶”榜单面孔相似,却不尽相同。有些榜单的差异,在于一两种入选茶叶的不同。而在网上流传的名茶榜单,大多并未标明出处和相关评比信息。
由于“中国十大名茶”版本众多,且大多难追溯来源。谁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十大名茶,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法治周末记者对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中国十大榜单”进行不完全统计,发现在网络上认同度较高、引用范围较广的“中国十大名茶”榜单为: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
这份榜单曾先后刊登于《中国食品报》和香港《文汇报》上。
而我国建国后最早评出、也曾被誉为“最权威”的“中国十大名茶”榜单则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这份最早的茶叶排行榜,诞生于1959年。它是全国茶叶工作会议上,由当时的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评出。
或许是由于评选时间较早,此榜单已经出现多个不同的版本。其中一个,由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汪桓武发表在1999年的《贵州茶叶》上,入选的茶叶和产地分别为:西湖龙井(杭州),泉岗挥白(浙江泉岗),碧螺春(江苏太湖洞庭山),南京雨花茶(南京),黄山毛峰(安徽黄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太平猴魁(安徽太平),信阳毛尖(河南信阳),君山银针(湖南洞庭湖君山),蒙顶黄芽(四川名山)。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除了最早的“中国十大名茶榜”,不少茶叶榜单都在传播过程中走样。换句话说,同一次评比,却导致了“不同榜单”的出现。另一方面,在一些茶叶评比的奖项发布之后,也会“衍生”出相应的榜单。
法治周末记者在《中国茶叶》“1915美利坚巴拿马—太平洋(601099,股吧)万国博览会与景宁惠明茶”一文中看到,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来自中国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的茶叶分别得到一枚大奖章,红茶、绿茶、雨前茶、乌龙、祁门红茶、宁州功夫茶等都获得大奖章。
但被多家媒体刊登、转载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评选结果,却不止于颁发奖章,还包括一份“中国名茶”名单。
这份名单上,包括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
而这与前述曾经在《中国食品报》等媒体上的“中国十大名茶”榜单相同。
获评“名茶”并非难事
中国茶叶品种繁多,“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评比方法,都会排出不同的名单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原副会长、著名茶叶专家于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而在各种名单的背后,则是如火如荼的各种名茶评比活动。
不论是各地的开茶节,还是各种规模的茶博会,都把名茶评比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而名茶头衔几乎成为茶叶销售的必要条件。
名茶评比活动通常需要主办方发布评比内容,进而对参赛企业进行审核,组成评审专家团进行感官审评,出具评审结果。因此,评审专家的选择、评审依据的确定,直接影响着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高海燕撰文写道:“名茶评比是指在所有参赛的茶叶中,进行感官审评,通过感官审评的方法评比出品质出色的名茶。审评专业人员和专家依靠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判断名茶品质高低、等级和质量。评审具体内容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简称‘五项因子’。审评程序是取样,干评和湿评(指开汤审评,即冲泡后审评),写下评语和评分。最终根据评分高低,得出名茶评比的获奖结果。”
不过,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在大多评比活动中,得到“名茶”称号并非难事。从事茶叶经营的张先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想得“名茶”称号,请主办方吃饭就是途径之一。他认为,争取“名茶”称号也是为了增添茶品牌文化的附加值,主要是想借此扩大知名度,促进销售。
除了在现有的评比活动中取得“名茶”头衔,近些年,各地创制或恢复名茶的报道屡见报端,新老“名茶”竞相问世。
其中,名优茶的生产主要包括传统名茶的继续借势头发展生产,如西湖龙井等。而还有的茶叶号称“恢复历史名茶生产”,如顾渚紫笋等。此外,还有一些新“新创名茶”,如千岛玉。
传统名茶曾“落榜”
近年,普洱等茶叶频频登上各种新版“中国十大名茶”。这些幸运儿的入选,也意味着另一些茶叶的落榜。
2005年,有中国传统名茶之称的信阳毛尖就曾“中枪”,继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十大名茶”评选标准的讨论。
在第十六届信阳茶文化节前后,很多信阳人通过网上搜索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上没有了信阳毛尖的名字。
作为最早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的茶叶之一,信阳毛尖多次获得国家金质奖,也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信阳毛尖被踢出榜单,令不少信阳市民不解。
信阳市浉河区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张廷迅认为,目前各类评选较多,像农业部以及各省协会都会举办一些“名茶”评选,侧重的标准不同,评选的结果也有所差异。一些网站上搜索不到,就说信阳毛尖不是中国十大名茶,太武断。信阳市茶产业办的一名官员则认为,少数网站因为商业目的,不尊重历史和事实,擅自改变中国十大名茶排名,这种性质的排名,本身没有多少权威性。
很多信阳市民认为,尽管对信阳毛尖有争论,但其名气及市场地位,仍不可动摇。不过,也有一些信阳市民反思:“肯定还是自身的问题,为什么像西湖龙井从未出过榜单呢?”有人发现,在2005年以前,信阳毛尖长期是茶叶市场上的主角,占尽地利、人和。但之后,却被“外来客”普洱攻城略地,市场份额锐减。
上榜“名茶”不一定好
据《中国茶文化辞典》载:“名茶是指品质优异,风格独特,并得到社会承认的成品茶。”
然而,如果按如上标准,如今表面繁荣的名茶市场早已被不健康的因素“污染”。
记者调查发现,在市面上众多的“名茶”、“优质茶”的标签下,名茶可能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名茶,可能是品质不过关的茶叶,包括各种“山寨”名茶、掺假名茶、掺旧名茶。
在北京马连道茶叶批发市场,受名茶“高价”利润的驱使,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茶叶都遭遇了被“山寨”的尴尬。
以金骏眉为例,在马连道一家专卖金骏眉的批发店里,金骏眉的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该店老板坦言,其中只卖几百元的事实上并非真正的金骏眉,而是金骏眉的毛茶原料,“不过可以当金骏眉送人,不懂茶的人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