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唐代诗人李群玉诗篇中“岳州窑”红红火火的生产景象能否再现?盛唐时,风光一时的“岳州窑”能够成为当今“水墨丹青”岳阳一张独特的名片?近日,市文广新局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的专题调研让一大批立志于“岳州窑”传承与发展的有识之士看到了希望。
据悉,“岳州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在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南有以越州窑、岳州窑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作为唐朝时的“六大名窑”——“岳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宋代时,由于战乱、水患等诸多原因,盛极一时的“岳州窑”逐渐衰落。
时光荏苒,到1976年,一批有识之士就开始酝酿复兴“岳州窑”。当时,岳阳瓷厂就开始着手研究“岳州窑”的生产工艺流程与配方。然而,由于企业改制等诸多原因,一直都没能大量生产。
现在,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助推下,“岳州宋瓷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从2014年就开始着手研究“岳州窑”。为了复兴“岳州窑”,原岳阳瓷厂专家李留保、干了一辈子陶艺活的老艺人等不计个人利益聚集在一起,共同研发“岳州窑”产品。前段时间,中国陶瓷艺术节泰斗、汉光集团总裁李遊宇先生观看他们生产的“岳州窑”代表作品——岳州青瓷后,连身赞叹:“岳州青瓷硬是被你们搞出来了,不错!”据介绍:岳州窑从兴起到唐朝,活了1000年,这1000年活得辉煌灿烂,宋代以后,岳州窑死了1000年,留下的只有文物和遗址。他企盼岳州窑重新站起来,再活1000年!
文广新局专家、学者们调研后认为,“岳州宋瓷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确确实实为传承和复兴“岳州窑”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制订了一整套发展岳州窑文化产业的计划,文化部门将对此进行支持和帮扶,让“岳州窑”焕发生机,走进千家万户。
记者 刘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