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窑,地处湘阴城关及县内其他地区,人称湘阴窑。湘阴唐时属岳州辖地,所以唐代称其为岳州窑。它是 我国窑器手工业品的发源地之一,全国六大名窑之一。
前段时间,在岳阳举办的央视《寻宝》栏目,四位专家对岳州窑给予了非常高的评定:岳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地位比较重要,上承江浙越窑青瓷,下启长沙铜官窑,是华中地区先民用瓷的主要产地,而岳州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青瓷。
从古至今,在湘阴一带流传着一个关于“窑”文化的故事,于是,在文化传承的今天,民间也掀起了一股文物保护的热潮,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岳州窑收藏者。
他叫杨政权,作为众多收藏者中的一名,自退休后,他就开始热衷于岳州窑的收藏。当记者走进他家时,呈现在眼前 的更像是一个小型“博物馆”,在这个小型“博物馆”里,收藏着1000多件岳州窑瓷器。
据杨政权介绍,这个黑色茶碗碗敞口,口沿芒,小弧壁,小圈足,是典型的宋代茶碗器型。据介绍,宋代人斗茶,先将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茶饼。饮茶前将茶饼碾成细碎粉末放入茶碗之中,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斗茶先斗色,以茶面泡沫为青白者胜出,灰白次之,黄白最下。这套茶碗,为研究宋代饮茶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物件依据。
在杨政权的“博物馆”里,有一尊舍利塔,塔身共有七层。这尊岳州窑的舍利塔集印贴、刻花和模印等多种方法于一身,并配以两层莲花瓣,整体装饰给人以雄伟而又飘洒的感觉。它的存在也标志着唐时佛教在岳阳也非常兴盛。
在杨政权家里,一些残缺不全的碎瓷片能装满一拖拉机。他说,这些碎片,是因为觉得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这些东西了,虽然都已经破碎,但是每个碎片上都刻有不同的文字,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都能见证岳州窑的历史。
收藏1000多件岳州窑
许多人退休后,有痴迷养鸟的,有痴迷花草的,也有痴迷书画的。而汨罗市的杨政权自六年前退休后,对岳州窑那可叫一个“痴”。在他的家中陈列着1000多件不同时期的岳州窑瓷器。
杨政权一直就爱好收藏,退休前在汨罗市公安局工作,由于工作太忙,也只是偶尔碰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收藏一点。直到退休后,杨政权开始专职于收藏。“刚开始什么都收,没有目标。”杨政权说,直到有一个收藏界的朋友和他在闲聊之中谈起,觉得这样收藏太乱。朋友建议杨政权确定一个主题,向一个方向去收藏。杨政权也认为朋友的建议很好,可是往哪个方向发展呢?想了几天,杨政权终于选定了“岳州窑”。
杨政权坦言,当时选“岳州窑”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处于对本土文化的保护,觉得很有收藏意义。其次是汨罗以前就是从湘阴划分过来的,汨罗这里都是岳州窑口,近水楼台先得月,觉得收藏岳州窑会更容易。
收藏路上“陷阱”多
半路出家开始收藏的杨政权,收藏之路走得并不顺利,走过许多弯路,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上过许多的当。但他并没有放弃这条收藏路,还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五年前,一个远房亲戚得知杨政权喜欢收藏,拿了个据说是青铜器的香炉过来,香炉从外表上看来非常古老,像从河里捞上来的,香炉上还留有些沙。杨政权看着也有些心动,于是很快谈好了价格,正当准备出钱时,杨政权还是想晚上回去再研究下,于是跟亲戚商谈,能否让他拿回去晚上在家里好好看看。
回到家里,杨政权查阅了许多书籍了解到,青铜器是不会有铁锈的,于是他马上打电话给另外一个爱好收藏的朋友,向其借了块吸铁石。杨政权将吸铁石放在香炉上,吸铁石马上就被吸住了,才确定这个香炉是假的。
杨政权说,在收藏界里,没有带回去再看看的“规矩”,而且也处处都是陷阱,只要稍不注意,你就有可能买到赝品,但每次的经历都让他在收藏这条路上走得更稳,也更有信心。
在家自建“岳州窑”博物馆
杨政权的家里,如同一个小型博物馆。柜架上、陈列台里,到处都堆放着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岳州窑瓷器,有的是他自己淘来的,有的是从藏友那里购买的。为了收藏更多的岳州窑,他收购的价格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点,很多藏友主动上门将瓷器卖给他。
岳州窑是最早的青瓷、最早使用匣钵腹烧、最早的官窑、最早的釉下彩。但到了宋代后期,由于泥土资源枯竭,导致成品较粗,精品少,同时全国各地各大知名窑系相继问世,对“岳州窑”冲击巨大。
杨政权说,他在边收藏这些岳州窑的时候,也边在研究岳州窑,他收藏的1000多件藏品分为不同时期,也见证了岳州窑从兴盛走向没落的过程。
这么多“宝贝”,保护起来可不容易,如果环境潮湿,陶瓷就上潮长霉,釉面起壳,质地发生变化。为了这些“宝贝”能很好地保存,杨政权还在房子里安装了除湿机,让房子里的温度都随时保持干燥。此外,还要定期给这些宝贝除尘,为这1000多件宝贝,杨政权常常在博物馆里一忙就是一整天,有时一天下来,腰都立不起来。“我不想只做仓库保管员,希望有更多人能看见和欣赏这些岳州窑。”杨政权说,虽然岳州窑最后走向了落寞,但还是在岳阳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收藏岳阳窑意义巨大。目前,他正在联系汨罗收藏家协会的藏友们,准备一起建造一个大型民间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这些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