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获奖档案 >> 内容阅读

岳州窑的前世今生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2年11月27日   作者:黄梅  来源:岳阳日报   来源:   浏览次数:

 
 
      千余年前,这里人来人往,窑火辉映着人们的脸庞,琳琅的瓷器堆积如山;千余年后,这里人迹罕至,荒草杂生,破碎的瓷片寂寞地细数着岁月的沧桑。昔日辉煌虽已不再重现,但它已深深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说起中国的瓷器,就不得不提巴陵古郡的岳州窑瓷器。
    岳州窑,地处岳阳市湘阴城关及县内其他地区,人称湘阴窑。湘阴唐时属岳州辖地,所以唐代称其为岳州窑。它是我国窑器手工业品的发源地之一,全国六大名窑之一。
    时隔千年,如今的岳州窑又如何?身在巴陵大地,走近岳州窑、了解岳州窑似乎很有必要。近日,记者踏上了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探寻千百年来有关岳州窑的故事。

胡保民展示他多年来收藏的岳州窑青瓷。        记者 黄 梅 摄
 

    岳州瓷 首次在唐代“露脸”

    岳州窑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关于岳州窑早期的历史记载是源于唐代十分兴盛的一项社会活动:“斗茶”。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写道:“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陆羽细举了不同材质的瓷碗对泡茶品茶的影响,其中就提到了岳州窑。
    据有关专家介绍,瓷器不同于青铜器的“皇家贵族”身份,它是从民间逐渐发展起来的,老百姓用的杯子等器皿,虽然不精细,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同的瓷器会对茶水的颜色和香气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历史记载中的岳州窑首先以茶具的面貌出现,也不无道理。
    岳州青瓷造型古朴大方,晶莹润泽,清淡雅致,器物丰富,有碗、盘、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岳州青瓷碗的足以圆饼形和玉璧形为主,高足盘、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注重装饰艺术,纹饰以印花为主,并配以划花,此外还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具有独特的风格。

    宋代后期 岳州窑开始衰落

    据专家认定,岳州窑是最早的青瓷、最早使用匣钵腹烧、最早的官窑、最早的釉下彩。“四最”记载了其持续千余年的风光,反映了窑工们的智慧,但到了宋代后期,由于泥土资源枯竭,导致成品较粗,精品少,同时全国各地各大知名窑系相继问世,对“岳州窑”冲击巨大。
    南宋年间,杨幺领导湘阴农民起义军,将今岳阳西南30公里处的鹿角窑作为制陶场,专做军队生活器皿及外销陶瓷,充实军饷。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视杨幺为反贼,派岳飞屯兵湘阴,镇压杨幺,占山驻寨,逢码头靠船,要路设关,货船出入受阻,众窑均受牵连,干扰了窑工正常工作和出行,岳州窑在历史上留下它光辉的一页后戛然而止。
    虽然岳州窑瓷器开始衰落,但对湖南古代瓷器的发展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江浙越窑青瓷,下启长沙铜官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地位。

    多次挖掘 价值日渐浮现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沉睡千年的岳州窑开始重见天日。1953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清理长沙郊区建设工地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豆绿色釉半瓷半陶的器物,后经鉴定,认定这些器物都出自唐代时的岳州窑。
    从1983年到1988年期间,在湘阴县湘江岸边共发现了25处古窑址,其中青瓷窑址就有18处。
    1997年的一个夏日,湘阴县人民政府在城关马王墈宿舍改建工地,发现了一个青窑窑址。湘阴县人民政府立即上报省人民政府,经省考古所和湘阴县文管所50多天的抢救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岳州青瓷物品、窑具和隋代龙窑。这次共挖掘完整青瓷300多件,残存的八米多长的隋代龙窑窑头保持完好。2000年湘阴县政府住地基建时,掘出岳州窑瓷窑文物。为保护原窑址,2003年湘阴县政府兴建了岳州窑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在保护原窑址的基础上建的三层仿古建筑。
    “1997年香港回归,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物到香港,迎接香港回归,其中就有出土于三国时期岳州窑国宝级文物四系罐。”湘阴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刘斌说。岳州窑瓷器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这些珍贵文物,展现了岳州青瓷的悠久历史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门外汉成专家 十余载痴迷岳州窑

    说起岳州窑,湘阴县收藏爱好者胡保民如数家珍。作为县粮食局退休干部,现年70岁的他,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对岳州窑的研究,与“青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进他的家中,卧室的柜子、床头,到处都堆放着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岳州窑瓷器,有的是他自己淘来的,有的是从藏友那里购买的。为了收藏更多的岳州窑青瓷,他收购的价格比一般人要高出40%,很多外地的藏友主动上门将瓷器卖给他。
    胡保民从1995年开始对岳州窑青瓷进行专项收藏,17年来共收集200多件岳州窑陶瓷器,其中多数完好精美,少数即使为残品,也极为珍贵,得到中国陶瓷泰斗耿宝昌的首肯,有44件入选中国十大期刊之一的《艺术》杂志,12件入选《湖湘陶瓷》一书,成为目前国内外专家研究岳州窑青瓷的“活教材”。
    胡保民每月的退休金只有1500多元,多年来的收藏已让他负债,目前他与省陶学专家周世荣一起合著的《岳州窑新议》一书也因资金问题迟迟未能问世,不过,他对岳州窑瓷器的痴迷仍不减当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会坚持下去,除了我孙子外,我最疼爱的就是岳州窑青瓷了。”

    技艺失传 保护开发任重道远

    近段时期,岳阳市湘阴县城以北的三封窑正处于陶器大丰收,空旷的场地上堆满了做好的各种陶器,10来名工人正在忙碌着,这些陶器销往河南、安徽、湖北等地,供不应求。
    岳阳市湘阴县岳州窑遗址博物馆馆长陶景书介绍说,目前县城附近的窑厂有10多家,制作的陶器都以传统的日用陶为主,如沙锅、沙罐等。由于岳州窑的烧制是二元配方,在成型的瓷器上,再进行上釉等烧制,美观大方。而这些日用陶器都是一次烧制,比较粗糙,“一方面烧制岳州窑的原材料枯竭,没有了泥土资源,另一方面当年的技术也没有了。”
    “岳州窑的技艺几近失传了。”岳阳市湘阴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刘斌不无遗憾地说,谈到岳州窑的保护开发,他认为首先应对文物进行专业级保护,再进行整体规划,目前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还在规划中。

    开发新品瓷器 延续岳州窑文化

    走进市委党校1号文物楼,一件件底部落有“岳州窑”的瓷器夺人眼球。岳州窑旅游文化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舒雄辉说,去年4月,为研究、开发一系列岳阳特有人文景观的文化艺术瓷器,延续岳州窑文化,他们特意成立了研发中心。
    为了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该公司在沿袭岳州窑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融入了刘昆等当代画家的作品,将岳阳楼、君山岛等画在瓷器上,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岳州窑主要以日常生活陶瓷为主,而该公司研发的新岳州窑瓷器,增加了梅瓶、天球瓶等,更加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些瓷器色如青、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要经过两次不同温度的煅烧才能达到好的品质。”
    舒雄辉说,“岳州窑是湖湘文化地理标志,希望能成为继岳阳楼后,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值得岳阳人去复兴它。”

  

岳州窑的“四最”

               岳州窑青釉印花洗  


                     
   隋 岳州窑褐釉印花碟  

                    
   隋 岳州窑褐釉印花洗

 

    在中国陶瓷史上,岳州窑有“四最”:最早的青瓷、最早使用匣钵腹烧、最早的官窑、最早的釉下彩。

    “岳州窑”是最早的青瓷。岳州窑胎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代茶圣陆羽赞之“岳州瓷青、青则益茶”,唐诗人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青花”。1997年,专家在“青竹寺”窑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纪年款布纹青瓷片(铭文“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故此,便认定“岳州窑”当之无愧为最早青瓷。

    “岳州窑”是最早使用匣钵腹烧。1997年专家从湘阴马王墈基建工地龙形窑址发掘发现系属两晋、南北朝、隋代窑址。该窑内布满几种不同的匣钵排列整齐,堆放有序。当时匣钵是根据制品器大小高低而定的,匣钵是含沙量大的粗陶泥制成,先入“匣钵窑”烧制成,再装制品坯料于腹中入窑烧。用匣钵烧制器物,受热均匀,可防止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粘结,同时叠层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润,只要匣钵完好可重复使用。众多陶瓷界专家认定“岳州窑”匣钵腹烧法首创于晋代,为青瓷发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岳州窑”是最早的官窑。在马王墈窑址考古发掘,发现有一件内刻“官”字款的匣钵,同时在两晋、南北朝堆集层面发现“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两汉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据此,可以认定该窑烧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在封建社会能得到皇室的认可,可见“岳州窑”瓷器有多高贵典雅。由此定论“岳州窑”实属官窑。

    “岳州窑”是最早的釉下彩。岳州窑器器物呈豆青、浅黄,釉下点彩呈褐色,有的器物口沿均布点彩,有的器物周身几何对称点彩等,改变了前朝单色釉制器,为后世釉下彩绘奠定了基础,如唐、五代的长沙窑、白梅窑及云田窑等。许多专家学者认定“岳州窑”青瓷釉下点彩最早,始于两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