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获奖档案 >> 内容阅读

岳州青瓷中华宝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2年06月09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http://www.803.cn 2007-9-12 17:20:39 岳阳网
 
     
       陶瓷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在中国陶瓷史上,岳州窑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上承江浙越窑青瓷,下启长沙铜官窑,这里曾是华中地区先民用瓷的主要产地。岳阳青瓷源于商周,盛产于唐,岳州青瓷素有盛名,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和大量出土的器物足以证明这一点。

    唐代陆羽所撰《茶经》中写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由此可见,岳州窑在当时为六大名窑之一,受到茶圣陆羽的赞赏,赋予了很高的地位。  
    民间传说“湘阴有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但岳州窑在什么地方,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1997年6月,湘阴县政府的一次住地基建,掀开了岳州窑文化遗址的神秘面纱,也奠定了湘阴古城古代青瓷都城的地位。此窑据文物部门考古分析为唐窑,因那时湘阴县属岳州所辖,故呼岳州窑。岳州窑把青瓷烧造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充分展现了古代岳阳人民的勤劳智慧。


     沿湘阴县城向西南行进21公里,到达美丽的湘江西岸窑头山,一座耸立的仿古城楼便跃入眼帘,它就是2003年兴建的“岳州窑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为保护原窑址的基础上的三层仿古建筑。一层(地下)建四合院建筑群,辟陶瓷制作展示室,建电脑窑炉,复原岳州窑青瓷,并辟岳州窑青瓷茶具品茶室。二层(水平面上)营建岳州窑青瓷精品陈列室(仿古唐风格)。三层为城楼,供人们休憩和观赏。岳州窑窑址则静卧纪念馆大厅的地下。
    打开中门是宽敞明亮的大厅,映人眼帘的是正面墙上嵌挂的用黑色蒙古石阴刻的《岳州窑记》及岳州窑精美器物的展橱。大厅中央,小锈钢护栏护着长4米,宽3米的特大玻璃罩。透过玻璃罩,打开地下灯,一条由北向南的隋代龙窑呈现眼前:那一排排摆得整齐的匣钵和匣钵巾存留的器物,闪耀着古代文明的光辉。


    湘阴窑窑址发现于1952年,1972年又发现了早期窑址,1975年冬进行了试掘,出土了大量晋至初唐的青瓷器和窑具。它烧造的时间,可上溯至汉代、三国,可见其历史久远。

地下挖出隋龙窑
    1997年6月,湘阴县政府在这里兴建宿舍楼,挖基脚时,发现人量的青瓷片堆积层。报告文物部门后,县文管所派人进行调查,从大量出土物辨认,这是一座隋代青瓷窑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派出发掘小组会同湘阴文管所进行历时3个月抢救性发掘,获得丰硕成果。
    在约6米深的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和匣钵,其中完整和比较完整的700多件,可修复的数千件,可辨器形的40多种。
    清理出的一座隋代龙窑窑头部分,长8米,宽2米,坡度约为20,窑壁用方砖叠砌,窑场内布满几种不同形式的匣钵25排?穴每排8个?雪。这说明当时就使用了比较先进的多种装烧方式。
    窑头部分有三股火道和用砖砌的贮柴坑,匣钵中粘附着东晋器物,匣钵个体比隋代小,因此,陶瓷研究界把湘阴窑首创的匣钵装烧法上推至东晋。使用匣钵装烧法,其作用在于防止制品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了污染,不至粘结,并使制品受热均匀,不仅提高了成品率,而且使釉色光洁精美,这是陶瓷界的一次革命,是湘阴窑在青瓷发展中的最大贡献。
    在隋代龙窑上部堆集物中,出土了一件内底刻有“官”字的匣钵,据此,可认定该窑烧造专供朝廷和官府使用的器物,带有官窑性质。

湘阴有个万窑窝
    岳州窑研究一直是湖南文物考古界一项十分关注的课题。但岳州窑在什么地方,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文物部门在寻找岳州窑窑址上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湘阴县湘江两岸发现了铁角嘴唐宋时期、青竹寺东汉时期、文星镇晋唐时期、芦林潭隋唐时期、百梅村宋元时期和乌龙嘴宋明时期青瓷窑址26处。与民间传说“湘阴有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的说法相符合。特别是青竹寺东汉窑址和城关镇晋唐窑址文化遗存面积占据了县城湘江东岸约5公里的河沿、山岗,窑场密布,延续时间1500多年。

各界名流齐夸赞
    湘阴县城文星镇马王墈窑址的抢救性发掘,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除全国多家报纸作了报道外,还引起了陶瓷界专家、省委省政府的关注。
    发掘进入高潮时,国家著名陶瓷研究专家巩宝昌和李辉柄先生来到湘阴,他们认真考察了发掘现场,细心地观看和抚摸着出土器物,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和省委宣传部长文选德来到现场,在充分肯定发掘成果的同时,郑培民挥毫写下了“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文选德留下了“岳州窑,中华宝”的题词。
    中国古陶瓷学会2003年长沙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代表、列席代表共150多人来到湘阴,部分专家题了词,其中巩宝昌先生题词:“古窑新生”。李辉柄先生题词:“岳瓷瑰宝”。

鹿角民窑故事多
    鹿角位于岳阳市南面25公里的洞庭湖畔,从岳阳楼下乘船南行可到达。这是一座古镇,明、清两朝曾在这里设巡检司,并有驿站。因为它控扼洞庭水道,历史上是军事要地。

窑群长达数十里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后梁开平元年)淮南将军李业进驻朗口,楚将许得勋率兵追击到鹿角。又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这里有“岳忠武点将台”遗址犹存。“岳忠武”就是南宋抗金将领岳飞。他于1135年率领部队镇压了杨么农民起义,这座土台就是当年岳飞登台点将之处。将台东面的牛皋岭,也是岳飞的部将牛皋曾驻扎过而得名。
    但谁曾想到,在点将台一带湖畔,北起三笼矶,南至铜盆湖,全长约16公里,分布着大批古窑群,这些古窑早在清朝就已发现。道光《洞庭湖志》如是记载:“湖岸古有窑厂,堤未筑之先,鹿角瓦器胜于湘阴瓦窑,遗迹今犹有存者。”由此看来,鹿角窑丝毫不输于岳州窑,只不过岳州窑是官办窑厂,而鹿角窑是民窑罢了。
    1973年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实地考察,采集了大量的文化遗物,并进行了试发掘,清理出一批陶瓷器,对古窑的文化面貌有了较详细的了解。

5000窑工齐制陶
 与两宋时期岳州窑产品相似。窑室试掘出土的青瓷制品大部分具有宋代风格,黑釉粗陶与瓦缸胎陶器的时代略。
    鹿角窑最具时代特征的器物是,扁平弓形鋬上模印“蒋正吉祥”款式的执壶,喇叭形口、束颈、鼓腹、矮圈足、筒形长嘴,全身饰褐绿色冰裂纹釉,口径8.8厘米,通高19厘米,其造型具有典型的宋代执壶特征。其次是矮圈足,圈足壁薄的碗、碟,与唐代的“肉”、“好”各半的圈足碗、碟风格有着明显区别。
    鹿角窑规模宏大,特别是龙窑,一座龙窑需要30余人操作,整个鹿角窑区估计有5000人同时从事制陶行业。因此,它不是平常时期的产物。

杨么造窑岳飞毁
    当地群众传说鹿角山是龙形,要出圣人,皇帝惟恐夺了自己的帝位,令百姓烧起48座窑来破坏龙脉。又传说窑主因见窑工烧窑烧得不好,不给工钱,于是窑工起来造反,投奔了杨么起义军。据《巴陵县志》记载,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杨么率兵徙居洞庭湖,“陆攻则下湖,水攻则登岸......沿处设立大棚寨二十多处,春夏耕作,秋冬水落则收粮于湖寨,打鱼做陶,自力更生。”据此又可推断,鹿角窑可能是杨窑起义军兴建的。至今鹿角湖附近仍有杨么湖、杨么洞等遗址,是当地人民纪念杨么起义军的历史见证。
    鹿角窑出土的陶器数量虽多,但器物类型不多,而且质量大部分粗糙,既不能找到唐代的器形,也不见元、明时代的陶器,鹿角窑从兴起到衰落的时间短暂。特别是至今一些窑室仍有整窑原封未动的成品或半成品。由此推断,当时倘无突如其来的战争祸及,其制陶业决不会中途废弃。
    据时间和有关史料判断,可能是公元1135年,岳飞率部向农民起义军发动总攻,杨么起义军由于军事失利,鹿角一带被岳飞占领,起义军经营的制陶业从此坍毁衰败。不过,通过对鹿角窑的试掘、发掘,对古窑的文化面貌有了了解,增添了研究鹿角陶瓷的资料。特别是对研究洞庭湖区的陶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作者:周小平  刘朝阳]
[网络责编:沈菁]
[稿源:长江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