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到大阪参加学术会议,住在城中的“中之岛”,晨练闲逛,居然碰上了“东洋陶瓷博物馆”,便抽空去观赏一番。藏品十分珍贵而精彩,有不少展品标作“国宝”或“国家文化财”,其中有一只唐代邢窑侈口白瓷茶碗,引发了我的兴趣与联想。茶碗不但造型匀称,而且釉色极好,白得发亮,澄澈皎洁,水平绝对不输二十一世纪的陶瓷工艺,乍看之下,就像大丸或高岛屋百货里摆放的现代瓷器精品,难以让人相信是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文物。我不禁冥想,用这一只唐代邢窑茶碗,冲泡明前龙井或白茶,坐在晚风轻拂的敞窗之下,眺望夕阳西下的海湾,会是多么惬意。一旗一枪的叶芽,或是雀舌一般的嫩尖,漂浮在白瓷碗的茶汤里,澄澈淡雅,映照出一汪湖绿色的涟漪,该是品茶的极致了。
然而,茶圣陆羽在一千多年前,也就是出产邢窑精品的唐代,明确告诉我们,邢窑不是茶具的极品。要品赏茶饮的审美情趣,要体会喝茶的最高境界,使用的茶碗不是“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的邢窑白瓷,而是浙江越窑的青瓷。他在《茶经》里明确说过,邢瓷不如越瓷。
陆羽着眼的是饮茶的整体美感,同时重视茶汤的口感与茶具的色调,特别强调了味觉与视觉审美的统一。他举出三大理由,说明为什么邢窑茶碗比不上越窑:第一,邢窑瓷器洁白澄澈,像银器一样美观耀眼,但是,不如越瓷瓷色来得润泽,像玉器那样内蕴灵气;第二,邢瓷虽然皎白如雪,釉质却缺少越瓷那种如冰的晶莹;第三,邢瓷茶碗雪白,衬出的茶汤是暗红色的,不如越瓷釉色青绿,衬出的茶汤是一片绿色,像大自然的“千峰翠色”。陆羽的茶具审美标准,推崇越窑青瓷而贬抑邢窑白瓷,在唐朝成了共识,连皇室也采用越窑青瓷作为皇家茶具。
过去的学者从文献上推知,唐代珍赏的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却苦于没有实物证据。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实物及账册,就清清楚楚印证了皇室用的茶碗秘色瓷。近二十多年来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经过对比研究,也明确证实,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秘色瓷茶具,就是来自浙江慈溪、余姚一带的青瓷。我在今年春天,还特别由浙江考古所的陶瓷专家陪同,到慈溪上林湖去考察青瓷窑址,在水波潋滟的湖边堆积中,翻检出不少残破的青瓷器皿。映着初春柔煦的阳光,我手持缺了半壁的瓷碗,拂去了上千年历史蒙上的尘土,细细观赏青瓷的釉色,的确是温润如玉,晶莹如冰。也许是我的想象作祟,还隐隐透露出内蕴的灵气,符合陆羽的茶具审美标准。
三年前有个国际茶学研讨会,我在会上探讨了陆羽饮茶审美对陶瓷釉色的影响,以及贬低邢窑白瓷的原因。有位国家一级品茶师(也是某大学的副教授)听了,大不以为然,当场质疑,认为陆羽根本不懂茶汤色泽。他说,雪白的瓷碗是辨识茶汤最恰当的茶具,青瓷的釉色会影响我们辨识的标准,所以,当然是邢瓷要高于越瓷。最明确的例证就是龙井或碧螺春,以白瓷碗冲泡,茶汤碧绿,最合乎评鉴茶汤的标准。我说,我们讨论的是唐朝的茶碗与茶汤,不是明清以来的炒青绿茶。陆羽的时代,制茶技术远不如今天,他说得很明白,那时制出的茶“茶色丹”,茶汤偏红不好看,所以用青瓷碗的“千峰翠色”补其不足。品茶师说,我不懂历史,可是懂得品茶,懂得辨别茶汤,陆羽说得不对,你也错了。我这才认识到,有的品茶专家原来完全不懂茶饮的历史发展,也难怪有人会说中国没有茶道,日本才有。
在东洋陶瓷博物馆看到这件邢窑茶碗,令我有今古交错之感。
文章来源: 云南乔普普洱茶网 http://www.qp118.net/ 作者:郑培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