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岳阳黄茶 >> 茶史探源 >> 内容阅读

龙窖山瑶族与龙窖山茶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8年07月31日   作者:陈奇志1    彭毅华   来源:原载《茶叶通讯》2003年第1期   浏览次数:

发布者:中国名茶网
 
 
 
 
陈奇志1  彭毅华2
 
(1 岳阳市茶叶学会·岳阳·414000;2 临湘市高山茶叶研究所。临湘·414301)


 
 
   摘要 龙窖山是近年来才被发现的全世界300万瑶胞代代相传而又种话般美丽的千家峒;是瑶族先民曾经生活了千余年的故地。他们在这里以茶为业,创造了灿烂的龙窖山茶文化。
    关键词 龙窖山;瑶族;千家峒;品牌茶


 
   龙窖山,位于湖南省临湘市东南,以龙源乡为中心纵横数十里。西南部跨羊楼司、文白、壁山三乡镇,东北部与湖北的通城、崇阳、赤壁(蒲圻)三县(市)的部分乡镇毗邻。据瑶学专家反复考证,龙窖山是瑶族先民漂洋过海而来居住了一千多年的早期“千家峒”。他们在此以种茶为业。研究瑶民在龙窖山的种茶、做茶、吃茶、以茶换物 (交易)及其茶文化,是我们后人研究龙窖山瑶族史、龙窖山茶文化及龙窖山茶叶发展的必须。
 
l 瑶族祖先选中了茶叶生长的最佳之地——龙窖山
 
    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最高海拔1261.6m,瑶民的主要活动区在海拔400~800m为多。山高壑巨,云雾缭绕,山溪流水潺潺。年降雨量在1 500~1 650 ㎜之间,年相对湿度平均为80%以上,年平均气温为16.5℃,≥10℃的有效积温为5 204.8℃,无霜期平均长达265d。龙窖山地区昼夜温差大,高山林茂云雾多,漫射光多,有利于茶树体内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pH值为5-5.5,成土母质为板页岩风化发育而成,茶树生长所需的物质丰富,土壤有机腐殖质多,结构疏松,通气良好。从而构成了优质茶叶生长的风水宝地——龙窖山瑶民茶叶生产区。
 
2 龙窖山种茶是瑶民生存的必须
 
《千家峒歌》唱道:“爱吃香茶进山林,爱吃细鱼三江口。”这里所唱的山林就是龙窖山,所唱的三江口就是龙窖山下的三江口。宋人范致明所著《岳阳风土记》载:“龙窖山在县东南,接鄂州崇阳、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这说明当时瑶民不是为了买盐和其他生活必须品就不会拿茶进集市或城市进行贸易。“自古以来,山民业茶为生。七十二峰多种茶,山山栉比万千家。朝膊伏腊皆仰此。累世凭持为生涯。”【1】由此可见:龙窖山种茶是瑶民的生活所需、生存所迫。
 
3 瑶族祖先对龙窖山茶叶的重大贡献
 
3.1瑶族祖先开创了龙窖山种茶的先河
 
“龙窖山乃临湘茶叶发源地。”【1】据《瑶学研究通讯》第17期李本高先生阐述:秦灭楚后,生活在鄂西和江汉之浒的瑶族先民因氏族争战与天灾人祸,只好漂洋过海(瑶民把洞庭湖看作海),举族南迁。龙窖山则是顺水漂流可到之处的洞庭湖东南边。瑶民一龙窖山下的“三江口”,他们便发现这里是一个绿环水秀地广的“峒”,是盘王的神灵赐给他们的理想家园。于是他们便在这个“峒”中“斩败青山种落地”,暂时结束了他们的迁徙生涯。瑶民将他们从川东、鄂西地区带来的茶树种子种在龙窖山的漫山遍野之上,从而开创了龙窖山种茶的先河。现在走进龙窖山废弃的古寨址、古屋场周围的山坡上,茂密的森林中,都能见到一层一层用石头垒砌的梯地,梯地上种有古老的茶树,并有少许碗大直径的大茶树。
 
3.2龙窖山茶对临湘茶文化的启蒙和发展
 
    三闾大夫屈原,流放在湖南期间,写有诗歌二十五篇,其中的《九歌》、《招魂》中有楚地茶饮习俗的记载。现有龙窖山及临湘其他乡间流行的姜盐豆子茶、川芎茶、椒粒茶,就是诗编中“桂椒汤”、“椒姜浆”的延伸和发展。临湘在唐代已盛产茶叶,而且普遍采用研碎冲饮法。时至今日,龙窖山人和不少的临湘人仍保持类似唐时喝茶风范:喜欢吃川芎、椒粒(花椒)和胖(泡)米茶,姜盐豆子茶。据《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载:孙皓嗜酒,在黄盖湖,入席者必饮酒七升,但常命“茶舛以当酒”。现在临湘人经常讲:以茶代酒也可能是源于此吧!宋代,随着蒸青绿茶的出现,龙窖山茶全叶入杯冲泡法已经开始。直至明代,由于停止团饼茶的生产,以散叶茶为主。因而,全叶冲泡法取代了研碎冲泡法,并且沿用至今。龙窖山地区自古以来的饮茶习俗大体可分如下几种:①品茶。②家常吃茶。③礼貌应酬茶。④饮宴招待茶。⑤风月调笑茶。⑥官场形式茶。【1】据《龙窖山千家峒》一书中瑶学专家李本高与李渔村先生指出:在龙窖山瑶族鼎盛时期,溪路两岸,原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有40家茶行,茶馆、饭铺、酒店无数。这足可说明当时龙窖山茶文化的灿烂之景。
    龙窖山人煮、饮茶的用具,在东晋时就是用岳州窑烧制的茶具。岳州瓷器茶具,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名列第四。如今,龙窖山人用使用最多的“陶罐”、“汽壶”煮茶或烧茶;陶质的“包壶”、“茶缸”盛茶;瓷质的“把碗”、陶质的茶杯来饮茶。
 
3.3龙窖山瑶族先民创制了丰富多彩的茶叶产品
 
    中唐以前,龙窖山瑶民以产团饼茶为主。唐时巴陵的氵邕湖含膏茶(当时还未设立临湘县,故岳州府将龙窖山团饼茶也作岳州茶)是颇有名气的团饼茶,其色黄而润,充作贡茶,并随文成公主人藏,销往西藏各地。
    宋代,以生产片茶为主,也有散茶的生产。所谓片茶,实为唐代的团饼茶。散茶,是鲜叶蒸或炒而不捣的蒸青或炒青绿茶。宋代后期,散茶的生产就逐渐取代了片茶而占主导地位。龙窖山瑶民的散茶生产为后来元、明、清代的茶叶加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代,龙窖山地区生产烘青绿茶盛行。炒青绿茶也初露头角。由于鲜叶品质优良,工艺不断地改进与提高,到了明代龙窖山茶特别优良。据隆庆《岳州府志》载:“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起,龙窖山芽茶因味厚于巴陵,岁贡十六斤。”贡茶时间长达520年之久。由此可见,在明朝时临湘龙窖山茶品质优良、声名远播。由于龙窖山瑶民无贡赋,所以明代前没有龙窖山茶作为贡茶的记载。清代,逐渐转入老青茶和青砖茶的独盛时期,以后又推出了工夫红茶及米砖茶,光绪末期细青茶生产逐步推广,其产品主销上海、天津、汉口、长沙。
 
3.4 龙窖山茶为后人留下了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前的一天,龙窖山的刘家大屋山上发“龙水”,大水从“龙口”喷泻而出沿港而下,将三个小山都冲走了,只有港的源头留有两块石头未被水冲走。一天神仙路过这里,见水灾甚重,民不聊生,为了拯救万民,治理河港,就将大石头移塞“龙口”,并用伞把在石头上凿了几个眼,使洪水不再暴发成灾。至今,在刘家大屋的上面有个龙形山,有三十六个大冲小岔,三十条水路,汇成小溪,溪水从石洞中喷泻而出。进入龙窖溪,终年不断。因为是“龙水”的源头,故名龙窖源。由于“龙山、龙水宝地”,茶叶也就生长特别嫩绿、清香。先民说:这里的茶叶食用比别处的易饱肚,久喝茶汤能治病延寿。当时一升茶叶有一升米重,可见茶叶重实,小巧精致。因为珍贵,还常用于填塞佛像肚肠,使之有一副菩萨心肠。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无病无灾。
 

 
 4 提升茶叶品牌,再创龙窖山贡茶辉煌
 
4.1发掘历史贡茶,创制优质品牌
 
    龙窖山贡茶自明洪武二十四年起,持续了520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办公厅委托湖南省茶叶公司选送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饮茶和招待贵宾用茶。自1953年起,湖南省茶叶公司副经理兼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杨开智(革命烈士杨开慧之兄长)在临湘龙窖山(注:当时称为药姑山)茶区每年定制百余斤优质茶送北京供中央首长们饮用。直到1973年10月杨开智老人离开人世后,这个送茶上北京之事才终止。这足可说明龙窖山是贡茶之地,贡茶之乡,其品质不言而喻。龙窖山茶有优良的品质基础(香高、味浓、耐冲泡),改进传统制茶工艺,创制现代优质名茶,是临湘茶叶科技工作者目前的要务。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全国瑶学专家对龙窖山瑶族原始千家峒的考证和认定,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2002]11号,将龙窖山千家峒遗址下文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肯定,龙窖山不久必将掀起一股全世界300万瑶胞的寻根问祖、回游祖先故里之热潮,龙窖山千家峒有望成为世界瑶胞和全国人民新的旅游圣地。这样看来,开发龙窖山历史贡茶,创制高品位的优质品牌茶,前景可观,很有必要。
    近几年来,临湘市高山茶叶研究所在常年技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茶叶专家刘秀华和高级农艺师彭德均的指导下,致力于龙窖山名优茶叶(高山雀舌)的研究与开发,并连续四年在湖南省名优茶评比中获金、银、优质奖。
 
4.2利用龙窖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生产无公害茶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饮用高品位的无公害茶叶也就会自然地逐步盛行。而临湘龙窖山山青水秀、云雾缭绕、土壤肥力高,特别是有机腐殖质含量高(据1978年土壤普查,有机质一般在4%左右,最高达12.11%),故龙窖山茶农种茶从不施用化肥。又因每年夏秋季茶叶病虫源和茶叶枝梢被采割边销老茶一并采割掉了,根本不需要使用任何农药,更谈不上农药残留的问题。加之龙窖山地区有龙源、团湾两大水库,方圆百余里无工业和其他任何废气污染,正如武汉大学李教授2002年夏季带家人在龙窖山千家峒的中峒(如今叫中梅池)避暑、旅游时对钟林森书记说:这里的天是蓝的;这里的空气新鲜而又带有花香;这里的水纯正而又微甜;这里的山林景色不是庐山胜似庐山。可见,这里是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的极佳之地,在龙窖山地区建成一个生态茶园区,改造现有茶园,发展适制名优绿茶的优良品种,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让龙窖山的品牌茶推向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临湘茶叶志》1992
 
(《茶叶通讯》编辑部收稿日期:2002-12-03。原载《茶叶通讯》2003年第1期第23-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