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了黄茶的由来与分类、品质形成的技术因素、品质鉴别指标。简述容易出现质量安全的问题及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最终阐述建立黄茶品质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和方法。
作者 雷小平 岳阳县洞庭春纯天然茶叶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岳阳县黄沙街茶叶示范场(414117)
职称:农艺师 电话:18373063338
电子邮箱:2662001438@qq.com
[关键词]黄茶 品质 质量安全
1.中国黄茶的由来与分类
1.1.茶叶是人们日常消费的必需品,也是我国传统出口的优势农产品。茶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世界公认的天然健康饮料。我国是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黄茶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茶类,它以品味高雅,质量优良,产量稀少,工艺考究,价格昂贵而著称。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黄茶,从唐朝起主要是作为皇室贡品,因而,显是格外神秘,且珍贵。黄茶是六大茶系之一,其名之由来: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1.2.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按照国家标准《黄茶》GB/T21726-2008黄茶分类:根据鲜叶原料和加工要求的不同,黄茶产品可分为芽型(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芽叶型(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和大叶型(一芽多叶)三种。
2.黄茶品质形成的技术因子与鉴别
2.1.黄茶品质形成的技术因子。黄茶类与绿茶类、黑茶类一样,在制造工艺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鲜叶采摘后,经适当的摊放贮青后,用高温杀青,彻底破坏酶的活性,其后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则是由于湿热作用引起的非酶性自动氧化作用所致,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同时,茶叶内其他化学物质也产生一些相应的变化。在干燥前,黄茶与绿茶、黑茶制造工艺条件不同,湿热作用的程度各异,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绿茶类变化程度轻,黑茶类变化程度重,黄茶类则介于二者之间。从这个角度来看,黄茶是绿茶和黑茶之间的过渡性茶类。从事干茶的色泽来看,即由绿→黄→黑褐,形成一个连续的色谱。目前划分黄茶、绿茶、黑茶等六大茶系,主要是从制茶工艺和品质特点入手,尚无严格的理化指标。
2.2.黄茶的制造技术要点。黄茶类制造的典型工艺流程是:杀青→闷黄→干燥。揉捻不是黄茶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例如:君山银针、洞庭春芽、蒙顶黄芽就不揉捻,洞庭春黄金袍、北港毛尖等只在杀青后期在锅内轻揉。黄大茶和大叶青因芽叶较大,通过揉捻塑造条索,以达到外形规格的要求,但其对色泽的变化,黄汤黄叶的形成并没有直接的影响。鲜叶在杀青之前,一般进行适度轻萎凋,其目的是使多酚类化合物轻度氧化,以减轻茶汤涩味,同时还可促进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类,以及使青草气散失,这对形成黄茶(大叶)“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回甜”的品质,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虽然轻度萎凋不是黄茶制造中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但它是提高黄茶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2.3黄茶品质的鉴别。黄茶因品种和加工技术不同,形状有明显的差别。如黄芽茶以形似针、芽头肥壮、多毫的为好,芽瘦扁、弯曲为差。黄小茶以条索紧结卷曲呈环形、显毫为佳,条松直、不显毫的为差。评色泽比黄色的枯润、暗鲜等,以金黄色鲜润为优,色枯暗为差。评净度,比梗、片、末及非茶类夹杂物含量。评内质汤色以黄汤明亮为优,黄暗或黄浊为次。香气以清悦为优,有闷浊气为差。滋味以醇和鲜爽、回甘、收敛性弱为好;苦、涩、淡、闷为次。叶底以芽叶肥壮、匀整、黄色鲜亮为好,芽叶瘦薄黄暗为次。
3.黄茶的品质与质量安全的要求
3.1.黄茶品质的适宜范围广。黄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属轻发酵茶,由绿茶加工工艺发展而来。特殊的闷黄工艺造就了它的独特“三黄”品质(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通过对黄茶生化成分的分析:发现与同级绿茶相比茶氨基酸含量略高于绿茶,儿茶素总量略低于绿茶。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其营养功能成分并不比绿茶差。其加工程度居于绿茶与红茶之间,与绿茶清凉和红茶温热的性味相比较,黄茶的性味特征居于两者之间,普通人几乎都适合,被茶叶专家推荐为适宜饮用的茶类。
3.2.黄茶的保健功能强。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的功效。此外,黄茶鲜叶中保留有85%以上的天然物质,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其性清寒。研究表明:黄茶对有害菌的抑制效果大于红碎茶、乌龙茶、砖茶和普洱茶。可以提神助消化、化痰止咳、清热解毒。此外还有,抗氧化、抗辐射、不伤胃、杀菌消炎、降压降脂和消食减肥的作用。
3.3.黄茶生产中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3.3.1.鲜叶原料因被有害、有毒物质污染,造成黄茶产品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含量超标。
3.3.2.茶叶加工过程中,各工序的工艺参数控制不当,影响茶叶卫生质量和品质。
3.3.3.茶叶在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易受设备、用具、场所和人员行为的污染,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质量。
4.如何建立和健全黄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黄茶是六大茶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茶系,其品质的好坏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决定着它的市场、效益和产业化发展。要建立和健全黄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4.1.抓好三大环节。这三大环节就是原料出产地、采购和加工。既然要建立安全追溯体系,首先要选择原料出产地——茶园。实地考察选定理想的茶园,跟茶农签字订协议,协议包括采购数量(根据往年产量制定一个范围);采购价格(可比实时价格高出一定的百分比);茶叶质量(包括农药残留以及鲜叶等级,并对茶农用药进行批导和要求);货款的给付时间与方式等。其次是采购,需要有专业的采购员,熟知鲜茶叶的质量好坏和等级划分以及价格,采购时标好茶叶的产地(具体到某块茶园)、时间、等级、价格,采购员姓名或编号。最后是加工,加工包括来料的检验(茶叶等级、质量、农药残留),然后有一个反馈用来评价采购员的业绩,同时检验结果单上需有检验员的姓名或编号,方便问题的处理和调查。然后各个加工步骤的加工员的姓名或编号。最后包装前进行质检,包括成品的品级、质量以及农药残留。在整个管理体系之外建立一个监督反馈部门,对整个体系进行监督评价。
4.2.规范加工工艺。黄茶生产的基本工序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杀青”采用炒式杀青,锅温通常较绿茶低,但要杀透、杀匀。“揉捻”与绿茶基本相同,但揉捻的程度通常要轻一点,且可热揉。“闷黄”是黄茶生产中的关键工序,一般利用杀青叶揉捻后的湿热进行闷黄作业,也有采用边烘边闷、又烘又闷的作业,使之形成黄叶、黄汤的品质特点。“干燥”采用炒干或烘干的方法,要求产品的含水率控制在7%以下。
4.3.严格管理关键控制环节。黄茶的关键控制环节主要是原料的验收和处理、工艺要求、产品仓储。4.3.1.原料的验收和处理:企业生产所需的茶鲜叶、毛茶应匀净,符合相关工艺和标准要求。尤其是茶鲜叶和毛茶的农药残留量应符合相关规定,不含任何杂质和添加剂,企业应有原料验收制度,建立相关的采购档案,使原料的来源有可追溯性。茶鲜叶经验收后应及时按工艺要求进行处理,防止受到污染。4.3.2.工艺要求:黄茶初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黄茶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加工。主要掌握“杀青”温度、投叶量及杀青的程度;“闷黄”的温度、湿度及闷黄的程度;烘干的温度及最终含水量的控制。
4.3.3.产品仓储:茶叶是一种易受污染、易受潮、易吸收异味的食品。易受环境的影响如受潮、受热、受光、受氧气而发生品质变化,严重时会陈化变质、发生劣变、霉变而不能饮用,因此茶叶的仓储非常重要。黄茶加工后,应立即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避免产品受潮、受异味和受其他污染源的影响。茶叶仓库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不能堆放生产资料和杂物。
2013年07月16日
参考文献:1.《黄茶概述》作者:陈奇志
2.《黄茶生化及保健功效》作者:肖蕾
3.《黄茶制造工艺》作者:詹罗九
4.《闷黄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作者:陈玲 周跃斌 王准
5.《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指南》茶叶、蜜饯、炒货食品、可可制品、焙炒 咖啡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