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企业 >> 洞庭春茶业 >> 内容阅读

《茶叶通讯》载洞庭春茶艺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4年07月23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一、器具

  透明玻璃杯若干个,乳白大理石茶海一个,精制陶瓷盛茶罐一个,酒精炉白玻璃烧壶一套,茶道具一套,香三根,香炉一个,白茶巾两条,白花玻璃小圆碟两个,塑料托盘两个,洞庭春茶每杯约三克,刘先和画像一副。

二、程序

第一道   点香——焚香祭师

第二道   煮水——洞庭观潮

第三道   洗杯——仙鹤戏水

第四道   候汤——晨露衔烟

第五道   看茶——游春赏景

第六道   投茶——飞绿叠翠

第七道   敬茶——礼待嘉宾

第八道   观色——春染晶宫

第九道   闻香——雾里清香

第十道   品味——甘入心底

第十一道 醉茶——神游衡山

 

三、解说词

  洞庭湖烟波浩淼,黄沙街茶乡名扬。

  这是全国名茶评委会主评陆松侯教授对“洞庭春”名茶的赞美篇章。

  湖南省洞庭春茶叶示范场位于洞庭湖东南岸岳阳县境内,这里树木葱翠,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云雾弥漫,飘游空中,“不是高山似高山”。其特殊的地理气候,孕育出“洞庭春”茶的独特风格。

  洞庭春茶属绿茶类,于1985年研制成功,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十一大名茶之一,1990年荣获国家银质奖章,同年被评为国际名茶,1998年被国家绿色食品办定为“绿色食品”,其产品远销美、英、澳、日、德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洞庭春”茶艺共分十一道程序:

第一道  点香——焚香祭师

  今天,我们祭拜的是“洞庭春”名茶研制者——一代茶师刘先和。

  茶师刘先和四十载茶业生涯,先后研制出“洞庭春”等8种名茶、撰写了50多万字的茶叶论文,为我国茶叶事业作业了杰出的贡献,被人们誉为“茶师”、“茶父”。原省委书记熊清泉亲笔题词“发扬刘先和同志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群众系于心的高尚情怀”。

  洞庭春茶春常在,茶师英名万古存。

第二道  煮水——洞庭观潮

  “活水还需活火烹”,活煮山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陆羽论煮水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沿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各位请看,银壶水沸,恰似洞庭春潮。

第三道  洗杯——仙鹤戏水

  沅陵县碣滩茶原列为唐代贡茶,多年失传,经过刘先和挖掘、潜心研制得已恢复,1989年荣获部优,1991年荣获国际金奖。碣滩茶从此声名远播,碣滩茶厂为感谢刘先和,欲以“先和”命名建亭纪念;刘先和则以“不图己出名,但求茶出名”而谢绝。碣滩茶厂只好以刘先和的谐音更名为“仙鹤亭”。我们借助洗杯来喻示刘先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第四道  候汤——晨露衔烟

  “洞庭春”茶,芽叶细嫩,若用沸水冲泡会破坏芽叶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所以应将开水注人玻璃杯中至七成,待水温降至85°左右,泡出的茶才色香味俱佳,候汤时杯中氤氲升起的热气,恰似“晨露衔烟”。

第五道  看茶——游春赏景

  现在请大家欣赏“洞庭春”茶的外形,其外形“条索紧卷微曲,银毫满披隐翠”。茶艺小姐手托银盘给顾客一一观看,恰似“游春赏景”。

第六道  投茶——飞绿叠翠

  “洞庭春”芽细叶嫩,泡茶宜用上投法,以保茶味的鲜灵度。茶艺小姐将茶叶投入杯中,纷纷飘落的茶叶,形似“飞绿叠翠”。

第七道  敬茶——礼待嘉宾

  中国当代茶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茶道四则,即:“廉、美、和、敬”。中国是礼仪之邦,以茶待客是对客人的礼节,通过品茶沟通人际关系,增加感情,达到相互尊敬、和睦共处。

第八道  观色——春染晶宫

  洞庭春茶有其三绿,即干茶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各位茶友请看,玻璃杯中的景观,确乃“春染晶宫”。

第九道  闻香——雾里清香

  “洞庭春”香高味醇,有其三香:即开袋吐香,满室异香,满口余香,香高鲜爽,有如雾里清香。

第十道  品味——甘入心底

  品尝“洞庭春”茶有两品:一品茶师刘先和的群众系于心的人情味。二品茶之甘甜味。湖南省茶叶学会原理事长朱先明教授品后评道:“喝茶,则要喝洞庭春茶,洞庭春茶清汤绿叶,香高味醇,回味带甜,越喝越想喝。冬天品茗,清汤绿叶,春意盎然,夏天饮来,菊花朵朵,心旷神怡,甘入心底。

  若知其中味,待君细品来。

第十一道  醉茶——神游衡山

  茶亦醉人,杨中安先生品尝后,被洞庭春茶的无边春色陶醉了,他的神韵追随一代茶师的踪迹进入了大自然。时而高山,顿悟:依山则生仁,孕育了茶师事业重如山,群众系于心,却精行健德。时而绿水,顿悟:伴水可生智,哺育了茶师的聪颖才智,科学思维,创制了八大名茶,却名利淡如水。此刻神已游至茶师的故乡南岳衡山之巅。

  一代茶师今何在?唯看青山巍巍绿水滔滔。

 

(原载《茶叶通讯》2003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