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湖南洞庭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派黄茶科技创新团队
黄茶,是历史上仅次于绿茶出现的第二大茶类,是我国独有的茶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黄茶经历过一段低谷期。2011年10月,我市获评“中国黄茶之乡”。这一年,在湖南洞庭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月的带领下,组建了湖南洞庭山新派黄茶科技创新团队,这支承载着振兴岳阳黄茶产业使命的团队,在短短五年的时间内,研发黄茶新产品40多种,获得5个国家发明专利。今年8月9日,“岳阳黄茶”荣获百年米兰世博名茶金奖,成为中国六大茶类唯一获国际大奖的黄茶。如今,“中国黄茶之乡”,已经成为岳阳一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组建科研团队 复兴大唐贡茶
“在人们的茶叶世界里,黄茶还是个相对陌生的茶类。但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黄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袁小月说。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早在唐代天宝年间便成为贡茶。可以说,在古代,黄茶是我国各类茶叶中的贵族。但是,与历史上的黄茶相比,如今的黄茶社会认可度并不高。
曾经“高富帅”的黄茶,如今为何备受冷落?袁小月认为,导致几年前黄茶市场萎靡不振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生产工艺不规范,导致岳阳黄茶质量良莠不齐,二是在选取茶叶原料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岳阳黄茶未能形成规模化发展,与其在品牌宣传、包装设计上缺少足够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1993年成立湖南洞庭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直是以生产经营绿茶为主。如何振兴岳阳黄茶产业,袁小月思考了很久。
其实,岳阳黄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岳阳是唐代贡茶的主产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将岳阳黄茶“灉湖含膏”作为嫁妆。我市还是“中俄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城市,万里茶道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黄茶之乡”的岳阳,雨量充足,气候适宜,优越的地理条件让茶树也得以茂盛生长。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黄茶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袁小月决定带头组建湖南洞庭山新派黄茶科技创新团队,专门从事新派黄茶的研究与开发。
团队成立之初,只有8名科研人员。大家针对技术瓶颈:黄茶品类单一、保健功能不清楚、未筛选适合制作黄茶的良种茶树、无黄茶加工专业设备、工艺未定型、贮藏方法不科学等,分别制定了研发方向。
在传承中创新 为黄茶注入活力
“研发工作刚开始,我们并没有头绪,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湖南洞庭山新派黄茶科技创新团队科研人员王岳师说,当时第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茶树品种最适合制作黄茶。
科研人员从岳阳本地和外地的30多个茶树品种中进行筛选,反复做试验。最后,挑选出了适合制作黄茶的6个品种,并且在三荷乡的北港群体品种中选育了3个适制黄茶的新品系。
茶叶专家陈奇志坦言,在研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传统理念的挑战。传统黄茶生产工艺复杂,原料要求苛刻,一直无法大量生产。因此,必须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黄茶工艺进行创新。
黄茶是由绿茶发展而来,采用的是特殊的“闷黄”工艺。过去的岳阳黄茶,在外地市场只有银针茶有一席之地。岳阳黄茶要想打开市场,品种不能单一。
在很多人眼中,黄茶和绿茶相比,除了颜色上黄一点,在香气滋味上并没有特色。科研人员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启发,尝试将乌龙茶的萎凋、做青工序移植到黄茶加工中,前期按乌龙茶方法加工,后期按黄茶方法加工。在加工过程中,通过萎凋、摇青等工艺,促使鲜叶内的芳香物质和氨基酸、糖类物质在酶作用下发生复杂的生化变化,形成芳香性物质,使黄茶在不添加外源鲜花的情况下,产生天然花香。
在研发的过程中,很多科研人员都坚持在第一现场。最忙的时候,连续几天都不能休息。可以说,每一道工艺,每一个参数,都是经过上百次试验得出的结果。科研人员在平江山上采集样品时,住在农户家中,几天都不能回家,晚上被蚊子咬得睡不着觉。
经过几百次的试验,黄茶工艺与乌龙茶工艺“杂交”终于获得成功。2013年9月4日,“一种花香黄茶的制作工艺”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项科研成果的取得,给予了全体科研人员极大的信心。随后,大家又相继研发出紧压荷香黄茶、紧压晒青黄茶、紧压玫瑰黄茶、紧压菊香黄茶等新产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岳阳新派黄茶 打造城市新名片
“黄茶产业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文化产业。”袁小月认为,“岳阳黄茶”是唯一可以打造成继“岳阳楼”后的第二张城市名片。
关于“岳阳黄茶”未来的发展,岳阳市委、市政府早在2012年便提出了目标,要把岳阳黄茶产业作为农业和食品行业的重点产业来发展,致力将黄茶打造成为茶叶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茶类。发展新派黄茶对于建设中国黄茶之乡具有深远的意义。
湖南洞庭山新派黄茶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以来,突破了岳阳黄茶生产技术瓶颈,研发出了创新黄茶40多种。这些新产品,各有特色,深受消费者欢迎。2015年,中国茶叶企业茶叶品牌价值评估,“巴陵春”品牌获评5.94亿元,位居中国黄茶第一。
2014年,市政府接连出台两个扶持茶产业的文件,既明确了我市未来茶产业的发展思路,又制订了扶持黄茶产业的优惠政策。其中,《岳阳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宏伟的发展目标,鼓舞了岳阳茶界的士气。力争到2020年底前,建成50万亩优质茶基地,茶叶年产量达到10万吨,年出口茶叶6000吨,实现100亿元茶叶综合产值,岳阳黄茶在全国黄茶市场占有率达到80%,把“岳阳黄茶”打造成全国驰名的公共品牌。
“我们的团队承载着产业复兴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我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乐在其中。”袁小月说,科技为黄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接下来,他们打算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完善相关科技平台,引进黄茶科研人才,将科研、生产、培训三结合,与茶界同仁一道,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黄茶生产、贸易、科研中心,实现由产茶大市向茶业强市转变。
本报记者 彭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