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企业 >> 巴陵春茶业 >> 内容阅读

春韵巴陵--《巴陵春茶文化》第二章 巴陵春韵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3年11月11日   作者:陈奇志   来源:爱茶人陈奇志的博客   浏览次数:


巴陵春茶文化》图书电子版5:第二章《巴陵春韵》 (2013-11-11 10:31:37)转载▼ 

 
第二章 巴陵春韵

 

上图:美国ICN国际卫视《游在中国》节目摄制组外景主持人体验巴陵春韵


  “巴陵春韵”简称“春韵”,是指巴陵春茶的独特韵味。它引来人们生理感观“表层”的愉悦,激起了人们心灵“深处”的联想,提供了人们审美情趣。
  “春韵”与茶叶滋味审评术语中的“岩韵”、“音韵”不同,它不仅仅是茶叶滋味的描述,而是巴陵春茶静态美与动态美的集合。
  “春韵”是巴陵春茶品质的灵魂,是天地人的完美融合,是一种个性化的地域特征,来自于它特有的品种、生长土壤、气候环境、制作工艺和人文积淀。
鉴赏“春韵”,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春韵”给人的感觉是综合的,既有嗅觉的体验,又有视觉、味觉的体验,还有精神的体验——舒适愉悦、感受禅意。

 

第一节巴陵春韵的含义

 

  巴陵春茶韵是巴陵春茶色、香、味、形之美的综合体现,也包括茶叶冲泡后的动态之美。
  1、巴陵春茶之形态美
  银针茶之形美:包括针形之美、整齐之美、小巧秀美。针形让人联想到松树,一年四季,松树始终穿着它那不变的绿衣,挺直身板,笑看季节的变迁。巴陵春银针茶,用清明前第一批没有开展的茶芽制成,对于鲜芽采摘十分讲究,有“十采十不采”的规定,每500克成品茶需要茶芽3-5万颗,每一粒银针富有审美情趣,尽显“纤巧”特色。
毛尖茶之形态美:嘉庆《湖南通志》(同治《湖南省志》记述相同)载:“巴陵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岁以充贡”。“莲心”就是莲子中央的青绿色胚芽。清代巴陵君山所产之茶为绿茶,以“莲心”描述,惟妙惟肖。巴陵春毛尖茶,沿用清代巴陵君山茶的造型风格,色泽嫩绿似莲心,身骨重实也似莲心。
  团饼茶之形态美:在古诗词里,团饼茶的美多被形容为“珪(ɡuī)璧”、“圆月”、“黑玉饼”。“璧”是指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硅”古代帝行隆重仪式所用的玉器,长条形。如唐代李群玉诗《龙山人惠石廪(lǐn)方及团茶》:
  珪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
  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宋代王禹偁(chēng)诗《龙凤茶》:
  香于九碗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
  千两黄茶之形态美:花格竹篾包裹着的黄茶,立如柱,横如梁,如粗犷男儿,显赳赳豪气;解开竹篾蓼叶观之,其质黑硬如铁,抚之光滑细腻。如果说,巴陵春银针和毛尖是“优美”的代表作,则巴陵春千两黄茶堪称“壮美”。“优美”是阴柔之美,“壮美”是阳刚之美。“优美”与“壮美”、或“崇高”是美的两极。
  碧螺之形态美:巴陵春碧螺的曲线美,是一种柔性美。唐代司空图,描述曲线之美,语言十分生动: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诗品•委曲》)。此品说“曲”之妙,妙在其委婉、曲折、深邃、幽远。大自然中蕴藏着委曲之美,如:春虹饮涧,轻烟戏林,藤蔓盘旋,虬枝蜿蜒,它们都是巴陵春制茶大师创造委曲艺术境界所效法的对象。
  从造型心理学而言,针形茶的直线使人产生稳重感和力量感;曲形茶的曲线则富有运动感和优美感。曲线的柔和、温雅,折射出中国经典美学的精髓——和谐精神。
  2、巴陵春茶之色泽美
  巴陵春黄茶之色泽美:黄茶蕴含人文内涵。黄色代表端庄、典雅;黄色代表青春、活力;黄色代表着每一天的朝阳;黄色代表荣华富贵;黄色给人温馨舒适;黄色让人眼睛清舒明亮;黄色是对未来的憧憬,黄色是对过去的缅怀,黄色是记忆深处的一些故事……。黄色还是黄金的颜色,因此也有财富的含义,巴陵春黄茶,本身就是收藏品,一旦拥有,别无所求。
  巴陵春绿茶之色泽美:汤色嫩绿清明,如皓月中天,空明澄碧,未尝其味,心已怡然。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绿色还代表和平、宁静、自然、环保、生命、力量、健康、成长、生机、希望、爱情……

   上图:2008中国绿茶(古丈)高峰论坛名优绿茶评比,巴陵春茶成为全国绿茶八大金牌得主之一


  3、巴陵春茶之香气美
  巴陵春茶之香在于“舒缓”。萦绕着口腔,缱绻在舌面,一点一点,慢慢地从鼻腔里溢出。
  巴陵春茶之香在于“清馨”。吸一口清香,整个人都感觉到了一种舒爽;没有强烈刺激,若有若无的清香从心田中滋生,整个灵魂在淡香中变得澄澈。
  巴陵春茶之香在于“闲适”。一口清香入腹,世俗的喧嚣似乎被一场春雨冲洗得一干二净,一种别致的安逸轻轻地抚摸着劳累的身体。
  下面从香气角度介绍巴陵春几种黄茶专利产品。
  巴陵春花香系列黄茶:巴陵春花香黄茶和蜜香黄茶,属工艺香茶,不添加任何香花,依靠特殊的加工工艺,使茶具有一种天然的花香或蜜香。紧压花香黄茶和袋泡花香黄茶属外源花香茶,在黄茶中添加了食用花卉等,使之具有特定的保键功能。
  紧压花香黄茶有:紧压玫瑰黄茶、紧压菊香黄茶、紧压荷香黄茶。


 

  上图:一种罐装紧压花香黄茶


  袋泡花香黄茶有:袋泡茉莉黄茶、袋泡玫瑰黄茶、袋泡蜜桃黄茶、袋泡桂花黄茶等。

  上图:2袋袋泡花香黄茶,每杯放入1袋冲泡


  巴陵春竹香黄茶:将黄茶装入刚刚砍回的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再烘烤装有黄茶的竹筒,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压紧,尔后再填满黄茶烘烤。如此边填、边烤、边压,直至竹筒内的茶叶填满压紧为止。茶对香气有较强的吸附性,黄茶缓慢吸收香竹中令人愉悦的香气。竹筒黄茶增加了乡野竹香,投合了爱竹之人的喜好。
巴陵春千两黄茶:身上带着巴陵这一方山水的香,带着黄茶的甜香,还带着竹篾、蓼叶的香气。
  巴陵春黄金瓜:紧压黄茶,形似南瓜。田园小院,房间里里放着几个大大小小的黄金瓜,这屋子就有生气了,仿佛是一家小康的农户,或许是清雅文人的休憩之地,抑或是退出官场的“大人”回归山野。金瓜也让屋子的主人增加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吴祖光《南瓜诗》:
  苦乐本相通,生涯似梦中,
  秋光无限好,瓜是老来红。
  3、巴陵春茶之滋味美
  《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中主给膳也。”这段解释把美和滋味的关系说得很透彻,美是先民从生理味感之美感受到的心理愉悦。
  能让心理愉悦的滋味有甘、鲜等,“甘”指茶汤入口回味甜美;“鲜”是指茶汤的清爽宜人。让心理不愉悦的滋味有涩、苦、异杂味等,“涩”指茶汤入口有麻舌之感;“苦”指茶汤入口,舌根感到类似黄连的一种不适味道;劣变茶有烟、焦、酸、馊、霉等异杂味。
  香气滋味,联系紧密。巴陵春茶,风韵独特,香气绵长,清新甘醇,味中有香,香中带甜;其味醇爽,饮后喉底回甘,齿颊留香。
  巴陵春黄茶之味美:回味甘甜,久不消失,这自然是很美的滋味。正如梅尧臣一诗的描述:“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永”指时间长久。
  巴陵春陈年黄茶之味美:红黄的汤色晶莹剔透,蚀骨的陈香盈绕茶室,一杯下口,温暖的感觉,让人舒服极了。
  巴陵春莲心茶之味美:“苦”有两面性。微苦味补心,重苦味伤心。苦味食物可“降火”。适量食用有苦味的食物食有益身心的,部分巴陵春莲心茶(一种代用茶),适合炎热季节饮用。莲心茶,入口先苦,但回味甘甜。宋代诗人虞俦《以莲心茶送巩使君小诗将之》云:“初尝似带莲心苦,回味宁输崖蜜甜”。
  4、巴陵春茶之动态美
  (1)巴陵春碧螺水中舞姿
  巴陵春碧螺,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泡茶用上投法:茶具用玻璃杯,先注满开水,待水凉到80℃以下时,用茶匙将茶荷里的茶从杯口上方拨入,茶杯中依次出现三道景观。
  第一景:飞雪迎春。满身披毫、银白隐翠的巴陵春碧螺,如阳春三月的漫天飞雪,纷纷扬扬,飘落到杯底,犹如飞雪迎春到。那漫天飞舞的白色精灵,在天地间飘飘荡荡,潇潇洒洒,自由自在。她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她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第二景:春回大地。巴陵春碧螺沉入水中后,茶芽像种子一样慢慢萌动舒展,芽毫渐渐消失,茶芽由暗绿转为鲜绿,茶汤先是晶莹透亮,渐渐变成黄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接受这大自然的馈赠。在春风、春光、春雪中,去拥抱那百花盛开、生机盎然的春天吧!
  第三景:春暖花香。碧绿的茶芽,碧绿的茶水,杯中绿云翻滚,蒸汽氤氲,清香袭人,让人回到温暖的春天。
  (2)巴陵春银针水中八景

 

上图:专用于冲泡巴陵春银针茶的保温玻璃杯

 

  巴陵春银针茶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玻璃杯中,用开水将其冲泡,银针茶吸水萌动,形成八道景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芽光水色,浑然一体,一杯一画,杯杯不同。
  第一景:游鱼戏水。刚冲入开水,茶芽平卧于水面,不断吸水。
  第二景:雀喙(huì)含珠。吸水后的茶芽顶部微微张开,芽苞中的两片嫩叶之间夹着一个晶莹透明的气泡,形似雀鸟之嘴衔着一粒珍珠。
  第三景:万笔书天。茶芽吸饱水分后,由横卧转为竖直状态,尖朝上,茶似毛笔,蓝天为纸,倒写天上诗章。
  第四景:天上人间。茶芽陆续下沉,犹如仙女下凡,形成动态的立体画。
  第五景:三起三落。部分沉入杯底的茶芽,重新升起,整杯茶芽,有起有落。
  第六景:群笋出土。冲泡10分钟左右,簇立杯底,犹如春天竹笋破土而出。这道景观过去有人比喻成“刀枪林立”,因与茶道的和谐精神不符而弃用。
  第七景:林海涛声。轻摇茶杯,茶芽摆动,“林海涛声”,隐约可闻。(“林海涛声”一说最早见于《岳阳晚报》试刊号陈奇志散文。)
  第八景:白鹤飞天。银针冲泡5分钟后,移去杯盖,一缕蒸汽腾空而起,犹如“白鹤飞天”(“仙鹤与茶”的传说见本书第十二章)。


   

上图:雀喙含珠

 

  巴陵春银针在茶杯中为何“雀喙含珠”?肥硕的茶芽,一般包含4~5片未伸展的幼嫩叶片,茶芽吸水后膨胀,芽中的空气在芽苞顶部的两片嫩叶之间形成气泡。
  巴陵春银针在茶杯中为何“亭亭玉立”?一经冲泡,芽柄吸水速度快于芽身,茶芽的重心移到芽柄处,芽身完整无损、芽柄长度适宜(约2毫米)以及维管束通畅是保证茶芽竖立的先决条件。这一观点可以合理解释有的茶芽在杯中不能竖立的原因。当芽头霉变、褐变、破损、开裂或烧焦,芽头东倒西歪,甚至倒立。
  巴陵春银针在茶杯中为何“三起三落”?其机理为百年难解之谜。无数人研究它,但目前仍无公认的完美解释。科学之谜,并没有影响爱茶人的品赏,那件神秘的面纱反而增添了巴陵春银针的朦胧美。

 

  第二节 巴陵春茶的品赏

 

  评茶有4个主要内容: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品赏巴陵春茶,重在赏其“春韵”。“赏韵”是对巴陵春茶韵的整体欣赏,而非对某项品质因子的单独评价。
鉴赏“巴陵春韵”,需要有一种幽静的氛围,独自静坐一隅,或邀请好友二三,慢慢品尝,细细体味,远离市井的繁华,回归宁静,回归生命的本真。陆游诗云:“细啜襟灵爽,微吟耻颊香。”陆游认为,细啜慢咽即是品,只有细品才能做到心领神会,显示一种雍容大度的闲适心境。品饮巴陵春费时,同时也让人们忘时;洗去了心中烦闷,享受着“留连忘返”的乐趣,进入到“物我合一”的美学境界,此所谓“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1、美学感悟
  现代美学有模糊美学和经典美学之分。本章第一节主要从经典美学角度欣赏巴陵春之美。模糊美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诞生,九十年代陈奇志等率先引入模糊美学观点,对茶叶之模糊美展开研究。主要观点见湖南科技出版社《君山茶文化》1999年第1版。
  在不同的美学视野下,我们感受到的巴陵春茶之美是不同的。以巴陵春银针水中八景为例,经典美学强调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模糊美学理解为“不似之似”。“不似之似”为模糊美的特征之一,在模糊美学的视野下,巴陵春银针水中之景,又是另一种美的境界。
  当您将银针茶投入透明杯中,用沸水冲泡,茶芽首先横卧水面,微微张开的芽尖含着气泡,然后陆续下沉,茶芽竖立杯底,个别芽头能重新升起,再次落下。人们形容银针茶在水中形成的景观,常用“雀喙含珠”、“春笋出土”、“群笋出土”、“刀枪林立”、“万笔书天”、“三起三落”等词组,一道奇观,几种名称,似又不似,不似又似,这就体现了哲学上的模糊美。
  “不似之似”为中国画的创作原则。指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只是照搬客观物象,而有所概括、取舍、调节,以求收到比生活更高的艺术效果。
  清代大画家石涛,用诗的语言描述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
  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
  石涛指出画名山若求必似则“山必怪”,而于“变幻神奇懵懂间”求不似之似,则会收到令人见之“当下拜”的极好的艺术效果。
  现代画家黄宾虹认为:绝似物象者与绝不似物象者都是欺世盗名之画,只有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才是“真画”。
  齐白石也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画集序》)。
  茶杯中的立体画,是一幅动态的画,是一件可以再现但不能珍藏的艺术品。艺术要再现生活,就要求“真”求“似”。银针茶冲泡后如不能竖立,这就没有“万笔书天”的景观,这就不是巴陵春银针。一级银针茶要求芽头竖立率在70%以上,并持续一定时间。短柄或断柄的茶芽不宜制作巴陵春银针,银针鲜芽要求柄长0.5厘米左右。此外,银针芽头不能太粗大(如大叶种茶),也不能过分细瘦(如夏茶),否则即使能竖立杯中,也不像春天的笋子,不能传达“春笋出土”的神韵。
  艺术再现生活之时,不仅要“似”,还允许“不似”。“三起三落”,并不是说根根茶芽都能机械地升起三次,落下三次。在这里,“三”是虚指,表示多次, “三起三落”是有起有落的意思。
  巴陵春银针,冲泡以后,根根竖立,堪称奇观,杯杯不同,时时变幻,各种景观,名字优美,似中有不似,不似中有似,似与不似,相互渗透,巴陵春银针显示出特有的模糊美。巴陵春制茶大师加工银针茶,就像艺术家创作一样,没有违背“不似之似”这条艺术创造的原则。制茶大师所热衷的似,也寄寓着不似,他们所醉心的不似,又都渗透着与大自然美景的相似。


 

  上图:巴陵春银针——一幅动态的立体画


  2、审美技巧
  要欣赏到巴陵春茶美的精髓,有四个要领。
  第一要“净心”。王维在《绣如意轮象赞》序中提出了“审象于净心”的见解,强调审美观照中的虚静心理,即抛弃一切杂念,摆脱功利束缚,达到精神的纯净与集中,进入一种“凝神”境界,全神贯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凝神遐想,妙悟自然”。“凝神”的境界,就是一种忘怀一切的境界,欣赏巴陵春茶韵正需要这种境界。
  第二要“心悟”。赏茶不应停留于仅以眼睛观赏,而应通过心灵的妙悟而体验其深邃的意蕴。白居易《画竹歌》云:“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这说明了审美欣赏不能只注重感官直感,而应通过内在的想象去体味。
  第三要“常品”。品茶不是一次就能悟出它的全部的美,而要经常品饮,每饮必有所获,日积月累,从“渐悟”走向“顿悟”。“渐悟”与“顿悟”是佛教悟道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用于巴陵春茶的品饮,足能说明审美欣赏的过程和特点。唐人张怀瑾《文字论》:“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宋人范文《对床夜语》:“咀嚼既久,乃得其意。”
  第四要“深究”。要了解巴陵春茶的文化与科技背景、品牌特色、发展愿景等,还要细细品味那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巴陵春韵”。

 

  上图:游岳阳名楼品巴陵春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巴陵春茶文化/袁小月 陈奇志 包小村 王岳芹 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2013.10

ISBN 978-988-13245-2-8/W.1590

Ⅰ.巴…Ⅱ.①袁…②陈…③王…Ⅲ.文化. 茶文化—中国—当代 IV.3143

中国文化出版社CIP数据核字(2013)第20130435号

 

         巴   陵   春   茶   文   化

编    著:袁小月陈奇志 包小村 王岳芹

出    版:中国文化出版社

网    址: http://www.zgwh.cn

总 编 审: 中国文化出版社国内编审处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北里甲1号

责任编辑: 红  玉

印    刷:中国文化出版社印刷厂

开    本: 690×975mm1/16

印    张: 11.5

字    数: 180千字

印    数: 3000册

版    次: 2013年10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988-13245-2-8/W.1590

定    价: 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