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企业 >> 胜峰合作社 >> 内容阅读

一家赫赫有名的全国茶叶科普示范基地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4年07月06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沁人心脾“胜峰茶”


华容县胜峰茶业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纪略


从名扬天下的岳阳楼出发,沿着洞庭湖大桥,向西行驶70多公里,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茶园环绕,视野开阔,花草成带,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宛如镶嵌在洞庭湖之滨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它,就是位于湘鄂交界“四十五里桃花山”之西麓的华容县胜峰茶业科普示范基地。该基地在掌门人杨贻新的辛勤耕耘下,一家曾濒临倒闭的茶业基地依靠科普惠农重新崛起,发展壮大,不仅给周边群众照亮了致富路,而且企业已成为一家赫赫有名的全国茶叶科普示范基地。

从名扬天下的岳阳楼出发,沿着洞庭湖大桥,向西行驶70多公里,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茶园环绕,视野开阔,花草成带,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宛如镶嵌在洞庭湖之滨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它,就是位于湘鄂交界“四十五里桃花山”之西麓的华容县胜峰茶业科普示范基地。该基地在掌门人杨贻新的辛勤耕耘下,一家曾濒临倒闭的茶业基地依靠科普惠农重新崛起,发展壮大,不仅给周边群众照亮了致富路,而且企业已成为一家赫赫有名的全国茶叶科普示范基地。


基地建设打基础


虽说好原料是制好茶的前提,但生产基地抓不好,原料跟不上,茶叶加工也就成了无源之水。2004年初,企业改制时,由于茶叶市场行情不景气,企业内部管理不力,造成茶农缺乏种茶积极性,公司茶园几尽荒芜,产量锐减。为不让华容人引以为荣的胜峰茶“香消玉殒”,有着多年乡镇企业工作经验的杨贻新怀着对胜峰茶业的真挚眷恋,毅然向胜峰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科技改造茶园的新思路,主动请缨到胜峰茶业基地担任负责人,开始了艰难的兴业之路。他先后从实现茶园作业机械化、改造低产茶园、改进植株方法、推广有机肥料等方面着手,终于使企业出现了转机,让3000余亩无公害茶园重新披上了绿装。


质量管理增效益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信誉、效益、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价值与尊严的起点,是人品的再现。于是,该基地一是从源头上保证质量。基地制订了有关茶园管理规定,统一配送无公害农药,统一组织各种肥料,并经常性深入垄间地头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绿色无公害茶叶品质;二是从采摘上抓质量。按质论价,质量面前人人平等;三是从加工上抓质量。严格按基地《茶叶加工管理操作规程》执行,搞好加工车间现场管理和清洁卫生,切实加强责任心,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心操作,注重细节,确保万无一失;四是从储藏上抓质量。基地建有专用茶叶冷藏保鲜库,确保销售出厂的茶叶四季新鲜,维护基地信誉。


科普引航现彩虹


万事开头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调研,杨贻新决定依靠科技知识,推广茶叶新品种,建设无公害生产体系,建立一套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科学管理模式。在推广新品种方面,陆续从外地引进了白毫干、福鼎大白、福云6号等多种无性系良茶苗种,有力地促进了基地良种化发展步伐。同时,他聘请省高级评茶师和一批经验丰富的制茶师作技术指导,使基地产品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金银奖。目前该基地已拥有科普办公、培训、推广及生活用房达6000m2,科普宣传窗 00m2,有无公害茶园面积3200余亩,可年产鲜叶2200吨,干茶600吨以上,年产值达3000万元。同时,基地不仅造就了“胜峰茶”,还同省茶叶研究所共同研发了一种清香凉头、软硬适中、远离细菌、美观典雅的适用“怡馨香枕”,使企业的发展如虎添翼。


人文和谐促发展


从农家走出的杨贻新已经小有成就,但他深知能有今天,除了自己的辛勤耕耘之外,还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为回报乡邻,厚报桑梓一直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他在创办经济实体的同时,始终关注基地茶农的生产生活,不遗余力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不仅先后出资50多万元,支援胜峰乡的新农村建设,还连年提高鲜叶的收购价格让利于民。作为基地负责人,为提高种茶水平,先后举办了22期技术培训班,培训茶农6300人次,开展科普讲座9次,听讲茶农5600人次,发放图书资料63种3980余册,参与组织大型科普活动15次。同时,他积极组织科普志愿者上门为茶农服务30多次,极大地提高了茶农的科学种茶水平。这几年来,茶叶亩平产量均比上年要提高 50斤以上,让茶农亩平直接增收达1200余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茶叶成为了当地茶农增收、财政增长的重要产业。该基地于2006年荣获“岳阳市优秀科普示范基地”光荣称号。杨贻新和他的基地声誉就和“胜峰茶”一样,香飘华容、香飘湘鄂、香飘四海。(黄建军 熊学良 蔡芝华)

资讯来源:长江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