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茶,是指具有悠久历史,与藏民族以及我国西北部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羌族等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茶叶。藏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谚语。
雅安藏茶是产于四川雅安,专供西藏、青海、甘肃以及省内甘孜、阿坝等藏区消费的茶叶。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称黑茶、乌茶、边茶、边销茶、紧压茶、南边茶、四川南路边茶、大茶、雅茶等。
雅安藏茶的由来
雅安藏茶的产生源于两个原因:
一是雅安乃我国藏茶的主要产地。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盆周山区,古称“青衣羌国”。受大陆季风气候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区域内以泥巴山为界,北部降水丰富,年均1500毫米以上;日照少,年日照时数800—1050小时;空气湿度大,年均相对湿度80%—83% ,有“西蜀漏天”、“雨城”之称。境内多山,土壤含较多有机物的砂质壤土或砂砾质黏土,表土层深厚,组织松软,养分丰富,易于排水。雅安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雨、多云、多雾。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53 年)当地人就在境内蒙山种植茶叶,这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这样的自然条件特别有利于茶树生长,鲜叶的持嫩性强,叶片不易纤维化和角质化,表现为柔软,易揉捻成条,鲜叶的水浸出物含量高。这种原料适宜于生产高质量的藏茶产品;
四川盆地
二是藏茶的特殊品质。居住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藏族同胞,是雅安藏茶的主要消费者。青藏高原因其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喻为“世界屋脊”。严酷的自然条件对人的生存极为不利,主要表现为缺氧、低温、强辐射、气候干燥,生存条件艰苦。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方的植被为高山草甸,很多高原居民多从事畜牧业,以牛羊肉和奶制品等为食物来源,少数的农区也仅能种植一些青棵、荞麦、豌豆等少数几种农作物,极少有蔬菜和水果。专家们认为,雅安藏茶之所以会成为藏族同胞长期必备的生活用品,是因为藏茶含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调节生理代谢机能,以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的功效。事实上,茶叶中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维生素、氨基酸、咖啡碱和芳香类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有益,尤其是茶叶中的多酚类有灭菌、促进消化的功能。人类的进化是不断通过自然选择来适应环境的,雅安藏茶由于其特殊的品质成为藏民长期饮用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一种必然选择。
2004年,欧盟茶叶委员会委员芭芭拉女士在雅安考察藏茶生产加工基地时,反复使用“discover Tibetan Tea”(发现藏茶)一语来传达自己的惊奇与评价。作为标准严苛的欧盟茶叶准入标准制定者之一,离开中国时,芭芭拉女士只接受了“藏茶”作为礼品带往欧洲。
2007年,雅安市有关部门正式批准了“雅安藏茶”证明商标的申报。《商标法》 规定:“证明商标又称保证商标,是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雅安藏茶”证明商标说明雅安藏茶是雅安市具有悠久历史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是长期以来在雅安生产,专供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消费的茶叶。
2007年10月,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行了“中国茶乡论坛”、“世界茶业论坛’、“绿色、有机、名优茶评比”等系列活动。雅安藏茶企业首次联合组团亮相,成为携手合作走大市场、大流通的起点。
雅安藏茶与茶马互市
由于边销茶是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唐朝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对其格外重视,制定严厉的茶叶政策,建立专门的“茶马司”、“茶课司”、“六榷货务”、“批验所”等管理机构来控制茶叶的生产和贸易,特别是官府对茶叶的贸易进行垄断,以获取厚利。同时颁布严酷的茶法,对违犯茶政者施以酷刑,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
怒江边的茶马古道
茶马互市是茶叶贸易的一种形式,我国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始于唐代,盛于宋、明,止于清代,存续1000 多年。汉藏之间的茶马互市起源较早。《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贡奉朝廷后作为和蕃礼品带进藏区。相关史料还记载,最早的茶马互市是“开元十六年(728 年),吐蕃请交马于赤岭(今青海湖东岸的日月山),互市于甘松岭(今四川松潘西北)”。此后,均以赤岭为互市地点,彼此都咯守界约。当时吐蕃为了做好茶马的交易曾派专人经营,称为“汉地五商茶’,。唐、宋以来,朝廷对茶叶实行垄断,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政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宋熙宁七年(1074年)在雅(今名山新店)设茶马司,这是目前我国唯一有遗址可考的茶马司。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明史? 茶法》 说: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摇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边茶、藏茶,天全即今天全县。
茶叶是历代统治阶级实施“羁糜统治”的重要工具。“羁糜”的意义是“笼络使不生异心”。从唐朝开始直到清末,历代统治者对边疆少数民族都采用“羁糜统治”,除设立“羁糜州”,派驻官员以外,在经济上对羁糜州予以扶持,意在使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臣服于朝廷。经济扶持上往往是赠送物资或者以优惠的价格进行交换。而在茶叶的出境上严加控制,对那些愿意臣属于朝廷的,或与之保持友好的少数民族就赠茶、卖茶和买马,否则就不卖茶,也不买马。据《天全县志》 载:宋朝熙宁年间,天全茶马比价为一匹马换茶一驮。崇宁年间一匹四尺四寸大马,换茶120斤。到了明代,改为上等马一匹易茶百斤,中等马一匹易茶80斤,下等马一匹易茶60斤。
宋朝在“榷茶制”、“茶马互市”和“以茶治边”等茶政的实施上,达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四川的茶叶由此开始从作为西北市场博马的货源,转向后来直接在雅安(雅州)、汉源(黎州)、天全(雕门)设立易马场易马,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四川茶叶产业的发展。元朝以后,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是朝廷制定茶叶政策时考虑的重点,在茶政上仍实行榷茶制。官榷茶叶不是为了买到更多的马,而是通过对茶叶的垄断,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清代以后“榷茶制”终结,“茶马互市”随之消亡,茶马互市变成了茶土交易。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民族地区对茶叶的需求,实行“以茶治边”,边茶管理上的定岸销售、高客税收和限制产销量等做法使边茶产销区都深受其害,雅安藏茶也是其中受害之一。
雅安藏茶与川藏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因以茶易马、茶马互市而兴起并发展的商贸通道。它有三条主道,即川藏道、滇藏道、川青道。
南宋时,雅安茶叶运输由原川、陕、甘、藏或川、甘、青、藏改为川藏直接运输,从而形成“川藏茶马古道”,并与唐蕃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交错重叠,是目前己知亚洲大陆历史上最庞大复杂的贸易通道。其跨越大渡河、山民江、雅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几大水系,贯穿川、藏、甘、青等省区,通往尼泊尔、不丹、印度等邻国,维系并推动了沿途多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融和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弘扬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茶马古道的核心是输送茶叶。川藏茶马古道东起四川雅安,向西经康定(古称打箭炉)、昌都(古称察木多)拉萨,再由拉萨向西经日喀则、亚东等地通到境外的不丹、尼泊尔。雅安作为四川的主要产茶区,与藏族地区交界。朝廷对此特别重视,除了要求雅安每年要向朝廷提供数量巨大的茶叶,由官府出资组织运力,运到西北去互市易马外,同时还特别准许雅安茶叶可以在雕门(今天全县)、灵关(今宝兴县灵关镇)、黎州(今汉源县清溪镇)等几个地方与藏族进行茶马交易。随着互市规模不断扩大,朝廷换得马匹增多,雅安输入藏区的茶叶数量也逐渐增多。唐代时大约为几十万斤,宋代己达到近200万斤,明代增至400万斤以上。到清朝,“茶马互市”已完全被“茶土交流”所代替,雅安每年输入西藏的茶叶已超过1000万斤。
由于朝廷对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实行高度垄断,在茶马古道上有朝廷设立的“茶马司”、“卖茶场”、“买马场”、“验茶关”等机构来管理。这些机构的作用是执行朝廷颁布的茶法,对茶马价格、茶叶的数量和质量、马匹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管理。通过茶马古道还进行茶土贸易,民族地区的各种土特产品如药材、兽皮、畜产品、黄金和一些工艺品也源源不断地流向汉族地区,直到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康定市场上还能买到从西藏过来的瑞士名表和印度的工艺品等。汉族地区的粮食、纺织品、土特产品等也由此大量运往西藏地区。同时,茶马古道上一直都在进行藏汉间的文化交流,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同此传送到藏区。因此,茶马古道也是汉族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藏区,茶马古道被称为“天路”或“金路”。
川藏茶马古道在我国茶马古道网络中历史最悠久,运输量最大,汉藏经济、文化交往最密切,尤以悲壮的古道背夫、繁华的康定锅庄、壮观的关外耗牛及马帮驮队为主要特点。如今,川藏茶马古道己成为国内旅游开发的黄金线路。
雅安藏茶的经营与发展
雅安藏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主要依托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在边茶加工过程中代代相传,口授心记,近代始有文字记载。
明朝以前,藏茶为分散加工,朝廷统一收购经营。据《雅安县志》(民国版)记载,最早的藏茶加工企业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的“义兴茶号”,后有“天兴”、“恒泰”、“聚成”等茶号(店)。明朝时,仅天全县经营茶叶商户就达数十家,每年销藏边茶超过200万斤。
民国初年,雅安的私营茶号恢复到100多家,随着军阀混战,强派苛捐杂税,很多茶号倒闭,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仅剩30多家。1939年,西康省成立,国民政府为垄断边茶经营,筹备在雅安成立“中茶公司西康省分公司”。其后,私营茶号率先联合成立“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包销全部茶引,使名山、邓峡两县茶号倒闭,仅为雅安、天全茶号收购原料,代加工成品茶。
边茶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边茶加工焙制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茶生产工艺以及销售经营模式。最早,茶叶生产中并没有边销茶(销往边疆的茶)与内销茶的区分。到了宋朝,边销茶通常用较粗、较老的原料生产既能内销又能边销的茶作边茶,有时也把细嫩的内销茶作为边销用。明朝以前,茶叶的生产和加工都由一家一户的茶农进行,官府对边销茶完全实行垄断,直接从茶农处征收实物茶叶作为税收,官府以此茶为边销茶,直接和蕃商贸易。边销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加工产业。明朝洪武四年(1371 年),在四川的雅安设“茶马司”,专司用茶换康巴和西藏的马匹之职,雅安开始了大规模的茶马交易,由此也促进了雅安边销加工产业的形成,明朝嘉靖年间创办的“义兴”、“天兴”和“聚成”等茶号,就是专门从事南路边销茶的原料收购、成品加工和营销企业。明朝以后,多用粗老叶做边茶。自此形成了四川的黑茶、黄茶蒸压成长方形篾包的边销茶,每篾包茶重7公斤。到了清朝,雅安边茶的产品品种分为两等六级。两等是上等茶,即毛尖、芽子茶、芽砖茶;下等茶分为三个级别,即金尖茶、金玉茶和毛穰茶,质量依次降低。上等茶既作边销,又作内销,而下等茶仅作边销用。由于藏茶制作技艺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 、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显著特点,有自然干燥、特有的压制、包装工序等基本特征,且主要由人力手工完成,藏茶制作技艺经千百年传承、演变而形成,为雅安藏茶主产区所独有。优越的宜茶自然生态条件和精湛的制茶工艺,造就了雅安藏茶的优良品质,也使其享有1300多年的良好声誉。
雅安藏茶的销售经营也由此得到不断发展。据《明史》记载,从雅安至西藏的拉萨,“行茶之地五千余里”。由于运距遥远,运输成本高昂,茶叶到了藏区价格十分昂贵。正因为如此经营茶叶有丰厚的利润。据考证,在西藏、康巴(包括青海、玉树一部分地区)的市场上,销售的全是雅安一带生产的边茶。由于茶叶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特殊作用,于是便出现了凡藏族商者无茶不商现象。藏族商人主要由藏商、寺庙商、土司头人商组成。藏商多是小本经营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寺庙商靠的是宗教的影响。土司头人商则靠的是拥有的钱财和势力。他们共同之处都是主要经营茶叶,而且都组织有自己的大马帮。在西藏最负盛名的藏商是“三昌”,即“邦达昌”、“三多昌”、“日升昌”。三昌中尤数“邦达昌”的买卖做得最大,茶叶是他们经营的主要商品。他们马帮一上路,就是几百匹骡马,赶马汉子人人佩枪,个个强壮剽悍。
从明朝开始到20 世纪中叶,雅安藏茶已不再单纯是一种农副产品的生产,而是形成了包括农村原料生产业、城镇成品加工业、物流运输业、商品贸易业、消费业以及配套产业在内的规模经济产业链。到1950 年,藏茶产业是西康省会雅安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雅安藏茶的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销往藏区的边茶生产。20世纪50年代,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就强调:“藏族要吃茶,在藏族生活中最要紧的是茶叶,这就是说,要把茶叶发展起来,把茶叶给藏民送进去,使他们能买到茶叶。”雅安政府直接将原官僚资本兴办的边茶加工企业接管,改为国营茶厂,建立了草坝、河北、文定街、大北街等4个国营茶厂。1953年公私合营,雅安边茶加工厂由原48家合并为三家,即国营雅安茶厂、国营荣经茶厂和国营天全茶厂。1972年建成国营名山茶厂,1985年建成国营雅安市(今雨城)茶厂,都主产藏茶(南路边茶)。1985年,为祝贺西藏自治区成立20 周年,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雅安茶厂专门生产42万份藏茶,作为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西藏人民的珍贵礼品。
20世纪90年代,雅安5个国营边茶厂全部改制为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又发展建成了一批中、小型边茶加工厂。2001年,西藏民营企业家直接投资雅安名山,新建名山县西藏朗赛茶厂,运用雅安茶叶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生产藏茶,产品全部销往西藏各地,供不应求。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公布全国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共25家,其中雅安6家,占全国约1/4 。2005年,雅安尚有边茶生产企业15家,其中定点企业6 家。2006年,雅安市实施茶叶市场准入制度,至今已有10 家藏茶生产企业取得QS认证,主导产品是“康砖”、“金尖”。藏茶企业从业人员有425人,产值6000多万元,产品包括“民族团结”、“兄弟”、“金叶扎巴”、“吉祥”等15个品牌。
随着市场开放、社会发展,藏茶产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雅安市有6个茶叶主产区县,年产藏茶原料(干叶)8000 吨以上,约占全市加工原料的40 %,其余从洪雅、乐山、宜宾等地调进。全市农村年销藏茶原料,可为茶农实现收入1600 万元以上。至2006 年底.雅安市茶叶种植面积己达44万亩,投产茶园28 万亩,鲜叶产量超过12 万吨,全市茶叶总产量3. 4万吨,其中边销茶2.25 万吨,占全省边销茶产量的75 % ,占全国边销茶产量的35%左右。
近年来,运用雅安藏茶制作原理研制开发的系列特制藏茶新产品,不仅继承了藏茶特有的传统口感、风味、功效,而且在品种、包装、饮用方式、收藏、装饰等方面,更适合现代都市人的生活需求。“边茶内饮”、“藏茶汉饮”的产销思路,促进了藏茶产品的革新和营销理念的转变,雅安藏茶系列产品己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等国内大中城市和俄罗斯、韩国、日本、蒙古、东南亚以及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藏茶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农产品加工微利产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销区市场、交通、体制等影响,藏茶价格差异拉大,销售市场竞争激烈。个别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减少工序,导致质量下降,产品良莠不齐,影响了藏茶声誉。尽管如此,雅安藏茶产业的优势大、产量大、潜力大,其发展己得到雅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全市茶产业协调委员会,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统一组织雅安藏茶品牌的宣传及茶事活动运作,力争用2—3年时间,发展省级藏茶龙头企业2—3个;5 年内发展国家级藏茶龙头企业1—2个;推进雅安藏茶成为工业富市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预计工业产值可达5 亿~10 亿元);并争取用3—5年时间,把“雅安藏茶”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确立“保障边销,扩大内销、开拓外销”的发展战略,力争在保障藏区市场销售的同时,拓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销售市场,提高附加值。
2008 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雅安市茶业协会组织申报的南路边茶即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名列其中(黑茶类),全国仅四川雅安、湖南益阳、安化三地入选。雅安藏茶作为中国黑茶的典型代表,其传统制作技艺堪称“国宝”。在市场的推动下,在政府的引导下,雅安藏茶开始迈进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清朝允许民间边茶贸易,私营边茶企业增多,到清末,雅安、天全、荥经、名山、邓峡等县茶号有200 多家。如雅安天全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到清中叶,仅在县城茶号就有20多家,每年销藏边茶超过300 万斤。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 为抗击英国侵略,抵制印茶入藏,振兴雅安边茶在藏区的地位,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及四川劝业道共同主持,组织雅安、名山、天全、荥经、邓峡五县茶商集资33. 5万两白银,在雅成立官督商办的“边茶股份有限公司”,后经辛亥革命,清王朝倒台,公司解体。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社 http://www.mz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