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茶”“雅安藏茶”走向世界
今(4)日,以“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我市正式拉开帷幕,雅安再一次迎来了全国性的茶界盛会。
论坛举行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学青年科学家各抒己见,交流茶学及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智慧的碰撞,必定能推动整个茶产业的良性发展。
雅安,一个坐落于青山绿水间的城市,神奇的北纬30°穿境而过。雅安有幸成为此次盛会的主办方,归功于雅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以及日益发展壮大的茶产业。
2004年9月,中国茶学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到雅安考察,他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曾说:“文化和科技是雅安发展茶产业的双翼。”
时至今日,雅安已经拥有65.84万余亩茶园。一片片茶园染绿了雅安温润而广袤的土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市委、市政府的助推下,雅安确立了“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两大区域品牌。
雅安,成为一座碧茶飘香的城市。
源远流长的蒙顶山茶文化
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自唐代天宝年(742年)间被列为贡茶,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从未间断。
蒙顶山茶的另一个辉煌是开辟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全长四千余公里,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茶马古道维系着民族团结的千秋大业,悲壮沧桑的背夫文化,连接汉藏民族源远流长的兄弟情谊。
如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闪烁着千秋万代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贡茶历史融合茶马古道文化,铸就了蒙顶山茶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叶专家杨天炯(右二)、川农大教授陈昌辉(中)指导茶企生产
走出去 蒙顶山茶文化是后盾
在上月22日开幕的2012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我市茶企又一次“抱团”出击,推广“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受当地饮茶习惯的影响,“雅安藏茶”得到了当地媒体高度关注,成为媒体界的“宠儿”。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雅安茶企依靠底蕴深厚的蒙顶山茶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出雅安、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3月14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雅安·北京投资促进推介会暨藏茶品鉴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今年继2012 年元宵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后雅安藏茶再次亮相首都,引起了首都各界人士对雅安藏茶的关注。
在此之后,雅安茶企“抱团”出击,相继在天津、四川、上海、北京等地的茶博会,以及西博会上闪亮登场,一展雅茶风采。
10月27日,中国黄茶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由四川省雅安市、湖南省岳阳市、安徽省霍山县三地黄茶主产区政府倡议,成立了中国黄茶产业发展联盟,并发表了《中国黄茶产业联盟宣言》。
市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书谦说,“走出去”需要勇气,而蒙顶山悠久的茶文化就是雅安坚强的后盾。
谈到“走出去”战略,不得不提的还有那些已经畅销全国的有关雅安茶文化、茶产业的图书。
董存荣所著的《蒙山茶话》、高富华执笔的《蒙顶山:最后的知青部落》、李毅涛创作的《古道黄花》……雅安人用文学的方式,把雅安厚重的茶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
而由陈书谦主编的《中国茶·茶具·茶艺》、《鉴茶·泡茶·赏茶》、《中国茶道·从入门到精通》、《新手轻松学茶艺》系列丛书则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在向大家普及中国茶文化常识的同时推广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
“走出去”,雅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雅安茶文化丛书
请进来 专家论道蒙顶茶更香
乘着“第六届全国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的东风,雅安再一次把各位茶学青年科学家请了进来,为雅安茶文化、茶产业的发展指点迷津。
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为全国茶业科研机构和高效茶业教育提供了一个茶业研究平台和学术交流机会,为推动内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主办方之一,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的举办不仅让雅安以最快的速度分享到了茶叶科研最新的成果,了解到时下国内外茶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是推动了雅安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雅安茶产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机遇。
陈书谦介绍,此次论坛收到的80余篇论文基本代表了我国茶学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进展,认真吸取其中精华,因地制宜,雅安茶产业将受益匪浅。
“请进来”,大家对雅安茶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雅安茶的独特魅力名副其实!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成为雅安茶产业“请进来”战略的典型代表。此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中国茶馆馆主年会、全国边销茶工作会、雅安藏茶高峰论坛等高端会议先后在雅安举行。雅安独特的茶文化、茶产业魅力,吸引了很多茶界专家多次来雅考察茶产业的发展情况,为雅安茶产业的发展壮大献言献策。
2004年,陈宗懋院士专程到雅安考察茶产业发展,当蒙顶山下的名山县中峰乡万亩生态茶园展现在他眼前时,他不禁感叹:“想不到中国西部还有这么好的茶园!”
去年6月,陈宗懋再次来到雅安,在参观过名山县的茶园、茶企业后,欣然提笔写下“名副其实的中国茶乡——四川名山”和“蒙顶山茶”。
此外,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宋少祥等茶界专家也曾造访雅安,为雅安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中国黄茶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现场
媒体聚焦 雅茶名扬天下
11月9日,央视《北纬30 ·中国行》雅安篇开机。“媒体聚焦雅安茶的发展,是今年雅安茶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市供销社副主任王振霞说,尤其是央视各大栏目的关注,对雅安对外宣传“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增加了底气。
3月27日,《走进中国地理标志—蒙顶山茶》纪录片开机,开启了今年媒体聚焦雅安茶文化、茶产业的大幕。
6月,央视纪录片频道来我市拍摄大型纪录片《茶》。作为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大型纪录片,该片以茶人、茶事、茶技为主线,将茶文化圣山蒙顶山、茶马古道、皇茶制作技艺、茶技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逐一串联,展示雅安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悠久历史。
随即,全国各地的媒体纷纷“长枪短炮”“战”雅安,用影像和声音、图片和文字把雅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发展中的茶产业展现在人们眼前。
《北京周报》新媒体中心摄制组来我市拍摄了《大藏茶》。
《四川日报》整版推出了《四川雅安藏茶叫响“国”字号品牌》。
新华网、央视网、中国茶网、凤凰网等主流网媒先后发表了《中国藏茶之乡:雅安》、《雅安藏茶香飘千年》、《千年川藏线茶马古道上的背夫》、《雅安的藏茶独树一帜 前途不可限量》、《雅安:藏茶为媒打造城市发展新名片》等报道。
《走遍中国》、《乡土》、《乡约》等央视栏目也纷纷来雅,重点采访报道了我市的茶文化茶产业,进一步提高了“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现代科技催生万顷碧波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茶产业从传统转向现代,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和推动。
“尽管现代科技对雅安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涉及茶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谈起现代科技对雅安茶产业发展的影响时,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王云说,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雅安茶产业发展中是一张“王牌”,具有不可复制性,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也是吸引他一次又一次到雅安考察茶产业发展的原因。但雅安茶产业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与现代科技的推动也是密不可分的。
人才辈出 助推雅安茶产业发展
雅安茶产业破茧而出,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为茶而痴、为茶而醉的茶人,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刻苦钻研,造就了雅安绵延不绝的茶园,推动了雅安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1962年7月,怀揣西南农业大学茶叶专科文凭的杨天炯走上蒙顶山,成为当时名山蒙山茶场的一名技术员。从茶叶的栽培到良种繁育,再到蒙顶山传统名茶工艺的恢复。2002年以来主持申报蒙山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担任《蒙山茶》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牵头申报《蒙顶山茶》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主编《蒙山茶事通览》,先后两次主持《蒙山茶》国家标准实物样研制任务,主持《四川省名山县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如今,他又将心血倾注在“蒙顶黄芽系列产品研究开发”,采用传统工艺进行清洁化生产的试验中。从事茶叶工作近50年,杨天炯接受了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和市县下达的研究项目数不胜数,他单独或与同事合作发表相关论文100多万字,出版专著10多本。杨天炯被称为雅安的茶界泰斗,实至名归。
周杰,另一个雅安本土的茶叶专家,不仅在优良绿茶茶树品种选育方面颇有建树,在名优绿茶制作方面也是一个响当当的行家里手。1980年以来,他长期从事茶树优质栽培、无性系良种繁育和外地品种引进观察实验工作,负责良种示范园管理、良种选育,参加培育出茶树优良品种“名山白毫121”、“名山早311”等国家级、省级良种。如今,周杰选育的茶树苗不仅在雅安大力推广种植,还远销云南、浙江、甘肃等10余个省。
去年5月,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在雅安国家级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奠基。国家茶检中心落户雅安是推进雅安茶产业迈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对推动雅安茶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奋力抢占茶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茶检中心建成后,将于与四川农业大学并肩作战,为“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的生产加工,茶叶内含物质的检测、分析,以及茶叶精深加工作贡献。
创新研发 茶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对雅安茶产业来说,不断创新、自主研发是其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王云说:“雅安茶产业发展的另一个优势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觉醒。”
如今,雅安涌现出了“味独珍”、“雨城”、“义兴”、“吉祥”等一批茶叶品牌。各大茶企对自主知识产权高度重视,纷纷结合自身新产品研发,申请了相应的技术专利和商标认证,这大大增加了雅茶的市场竞争力。
2009年10月,跃华茶业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雅安跃华黄茶研究所,致力于蒙顶山茶加工及品质提高的研究。
今年9月26日,由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跃华和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昌辉共同发明、申请的“一种蒙顶山黄茶的生产方法”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许可证。此前,“蒙顶黄芽工艺化‘闷黄’技术”已经获得了专利证书。
陈昌辉表示,科技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作为企业,科研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为产品找到“卖点”。产品能够卖出去,企业才能发展;企业能够发展,产业才能壮大。
另外,雅安的红茶研究所也即将成立,将提高雅安红茶的品质。
在自主研发方面,雅安各大茶企利用引进的新设备、新技术进行创新研发,开发出了别具雅安特点的茶叶新产品。
雅安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和各个茶叶研究所的科研实力,行走于自主创新、探索研发的道路上,力求为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
基地建设 雅茶香飘四海
茶园基地建设,一方面指的是各大茶企自身的原料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指的是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从古至今,雅安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历史的沉淀、茶叶专家的辛勤付出,雅安市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截至今年9月,我市茶园面积已达65.84万亩,均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其中有机茶园1万余亩。
在茶叶质量监控方面,雅安启动了安全高效茶园基地建设,对茶园病虫害进行物理防控,发展“茶+桂”、“茶+梨”等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健康与安全。同时,在名山县红岩乡和雨城区合江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体示范区,加强茶叶投入品监管,开展限用药禁销示范。
今年4月底,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我市首家建立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茶企。通过四川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输入茶叶产品外包装上的追溯码,点击查询,包括产品基本信息、产地环境、生产记录、质量检测、物流记录等详细的产品信息便展现在眼前。此举有效保证了老百姓能够买到放心的茶叶。
9月11日,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交流培训会在成都举行,对四川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进行了系统介绍。
作为参会企业代表之一的四川省蒙顶山皇茗园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对该体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作为全省第二批实行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企业,皇茗园茶业争取在最快的时间内把该体系建立起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目前,该公司正着手对位于名山县万古乡的800余亩茶叶基地申报绿色食品认证,这是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今年10月,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全国申报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县(区)申报材料进行了初评,名山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顺利通过初评,这对众多雅安茶企来说,无疑增加了成功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信心。
未来,建立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将是雅安茶企的目标之一。
作为茶园基地建设的另一方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就落户名山。因此,雅安在研究茶树良种繁育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日前,我市“名选213”茶树品种被评为国家级茶树良种,这是继“名山白毫131”后,我市的第二个国家级茶树良种。去年10月底,我市还引进了低氟品种中茶108和中茶302,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示范点之一。目前,两种茶树长势良好。
有着“全国茶苗第一村”之称的名山县茅河乡香水村,每年都有大量来自贵州、云南、湖南、湖北、江浙一带的茶商来收购茶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各大茶区都有雅安选育的良种茶树,各大茶区如今辉煌的背后,离不开雅安的付出。
雅茶香飘四海。万顷碧波,不光是指雅安的65.84万余亩茶园,更是指遍布全国各地的万顷茶园。
千秋蒙顶,茶香天下。雅安茶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记者 李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