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讯:沩山地处宁乡、安化、桃江三县交界地带。由于田少山多只能种植单季水稻,且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相对不便,农民较为贫困。
如何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改变沩山贫穷落后的面貌?
宁乡县委县政府大手笔运作,提出了沩山乡“茶业立乡、旅游兴乡、科技富乡”的发展规划,并在《宁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将茶叶列为全县做大做强做优的“八大产业”之一,确定在沩山等周边乡镇大力发展富硒有机茶产业。
沩山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围绕“茶业立乡、旅游兴乡、科技富乡”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农业及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大对合作社的建设力度,促进了沩山茶产业的发展。目前,茶叶生产已成为沩山及宁乡县农业经济发展强势增长点,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如今,徜徉在沩山乡间,连片的翠绿茶园、整洁的宽敞马路、一幢幢三层小洋楼、茶农脸上洋溢的幸福笑脸……无不让人觉得沩山变了,沩山茶农富裕起来了,沩山开始腾飞了。
领头雁开拓一片新天地
沩山产茶历史悠久。相传唐代密印寺内有一个老禅师善于制茶,能识别何处土壤宜茶,何处产茶最好,并始创沩山茶,后成为历朝贡品。上世纪60年代,曾发现密印寺万佛殿中大佛体内藏有茶叶3000余斤,揭开时清香扑鼻,令人惊奇,为“茶禅一味”之生动见证,又故有“名山、名寺、产名茶”之称。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品尝沩山毛尖后,托工作人员写信向沩山乡致谢。刘少奇主席生前把沩山毛尖作为家乡茶,款待国内外友人,其夫人王光美品尝后欣然留下“沩山毛尖,色美味浓”的题词。
可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沩山茶业的发展陷入低谷,产品滞销,茶园荒芜,茶厂无法维持正常运转,一些从业人员纷纷转向别的行业,沩山毛尖也逐渐淡出了市场。
“看到一片片茶园荒废,众多的茶农砍茶树当木棍烧火,我的心都要碎了。”地道的沩山汉子黄雪钦成为了第一个敢于挑战的人。
当时的他在外经营出租车业务,因为热爱沩山这片茶园,因为相信沩山茶业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他毅然决定放弃收入颇丰的出租车业务,回到沩山,承包了村上濒临倒闭的八溪茶厂。
承包茶厂后,黄雪钦很快从湖南农业大学请来4位茶学专家,从改良茶树品种着手,大力引进新品种和无性系扦插育苗、标准茶园建设管理、茶叶标准采摘等新技术,使茶厂的产品有了高标准的起步。同时,他着眼市场需求,大胆转变加工工艺,购买名优毛尖绿茶加工设备,使产品由传统的手工制作改变为机械规模生产。在他的努力下,当地茶叶种植悄然发生了变化,种植面积快速扩展,产量成倍增加,茶叶品质大幅提升,世世代代与茶叶打交道的当地群众都说“黄雪钦种茶就是不一样”。
茶厂的不断发展,令黄雪钦深深认识到,当地茶叶产业以前之所以面临市场淘汰的尴尬,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为此,他确立一系列高端标准,走出家庭作坊式制作,推行公司化运作模式。2001年,他注册成立了长沙沩山茶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他在茶叶培管、采摘与加工过程中大力实施精品茶概念,使其产品品质“内外兼修”,成功进军高端市场。
走科技兴茶之路,是黄雪钦所推出的又一关键举措。沩山茶富硒富锌特色的发掘,对沩山茶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这一发掘过程中,黄雪钦扮演着重要角色。1997年,湖南农大土壤学专家李元源教授对黄雪钦茶厂生产的产品进行检测分析,得到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硒的含量达0.2162毫克/千克。当年下半年,李元源教授应邀来到沩山,取了20多种土样和稻谷、鸡蛋等农副产品的样品。回去一检测,发现了一个罕见的现象:所取样品全部富含硒元素,土样还全部富含锌元素。
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推出有机食品认证。当年,黄雪钦的基地便获得了该中心的有机农场转换证明,并于2004年通过认证。2005年,长沙沩山茶业有限公司通过欧盟国际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认证。2006年,公司获得湖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发的《出口茶叶基地注册登记证》,其产品从此直接销往美、德、法等国。
在黄雪钦这只领头雁的带领下,沩山茶产业的发展来了一场华丽转身,开始了新一轮的长足发展。产品先后荣获“中国国际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茶会金奖”、“湖南名茶特等奖”、“湖南省农博会金奖和最畅销产品奖”、“湖南省著名商标”、“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优质产品奖”、“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湖南省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奖“等殊荣,沩山茶的市场占有率也一路飙升,成为畅销全世界的特色产品。
合作社致富一方新农民
深入探究近几年来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难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系在了一起,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另一方面,又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结起来,拉长、拉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因此短短几年的发展,就迸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三农”经济的一个新亮点。
茶叶产业的发展更需要专业合作社的带动。黄雪钦的沩山茶业有限公司把眼光对准了茶叶专业合作社。
2007年,由长沙沩山茶业有限公司、刘应良、姜灿军等25人发起,组织种茶农户,成立了宁乡县沩山和谐富硒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在茶叶基地种植上实行科学培管,在加工上实行标准化制作,在销售上实施品牌战略。
2011年,由于发展和合作需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参股宁乡县沩山和谐富硒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新吸收成员100户,入社成员由20户扩大到120户,茶园面积由200亩达到了2400亩,原合作社变更为宁乡县沩山和谐茶叶专业合作社。
“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是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另一方面是保障茶农的利益,指导他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种植、培管、采摘,从而制作出沩山优质茶叶。同时,我们向加入合作社的茶农郑重承诺:按当时的市场价格收购鲜叶,不限时间不限量,绝不拒收也绝不压价。”黄雪钦表示。
沩山和谐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与茶农签订鲜茶叶保护价收购合同,对种茶大户进行奖励,对农户茶园管理进行定期培训等措施,以此来带动沩山乡及周边乡镇的茶叶产业发展。
“现在,我们基本不用想事,茶叶的种苗由公司统一提供,培育有技术指导,采摘制定了相应的标准,鲜叶由合作社统一收购,茶叶质量有保障,销路也不愁,茶园的产量和利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加入合作社的茶农每亩茶园纯利都在3200元以上。”在沩山,到处可以听到茶农们对合作社的赞许之声。由于合作社发展成果显著,宁乡县沩山乡八角溪村2011年8月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专业(茶叶)示范村”。2012年,宁乡县沩山和谐茶叶专业合作社又被评为湖南“十佳茶叶专业合作社”。
不仅如此,沩山和谐茶叶专业合作社还实施了“350亩有机茶园标准化基地”项目建设。在沩山乡八角溪村进行150亩“品种改良”和“低产改造”,在黄材镇蒿溪村新建高标准化有机茶园示范基地350亩,并建设优良茶树品种繁育基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合作社加强与国家级龙头企业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长沙沩山茶业有限公司的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了其在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合作社快速发展。新的产业运作模式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使茶业成为了致富沩山的绿色产业。
河西走廊打造茶业新航母
长沙沩山茶业有限公司在领头雁黄雪钦的带领下,在合作社的推动下一路前行,先后获得了“湖南省私营企业100强”、湖南省“守信用、重合同”单位、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等荣誉。
但,黄雪钦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
“让沩山的茶,香飘九州、誉满世界;让沩山的茶叶产业成为宁乡,乃至湖南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9年,黄雪钦又有了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牵线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强强联手,合力打造茶业发展“新航母”。
经过多次接洽,长沙沩山茶业有限公司与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在金洲新区金洲大道旁组建湖南河西走廊茶业有限公司。公司规划投资2亿元,征地近80亩建设一个茶叶精深加工基地,租地100亩建设标准化茶叶种植观光示范基地,并建设大河西3万亩富硒有机茶种植基地,以宁乡沩山为核心打造10万亩河西茶叶走廊。
项目完成后,将集茶园基地建设、名优茶叶生产、出口加工基地、旅游接待于一体,有利于宁乡乃至全省茶业资源的整合,必将有力推动宁乡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初冬时节,走进河西走廊茶业有限公司,到处一派繁荣、忙碌的景象,一排排标准化的厂房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部分车间已投入生产,道路硬化、亮化工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公司的规划蓝图上,我们看到:投产后第一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上缴税收300万元;第三年实现产值2亿元,上缴税收1000万元;第10年实现产值5亿元,上缴税收2500万元。在五年内,把河西走廊茶业公司打造成出口茶叶精深加工生产基地、湖南黑茶生产加工基地、湖南沩山毛尖生产基地、集宁乡特产、名优茶清洁化生产线旅游展示中心基地。
目标催生前进的动力,河西走廊的打造,吸引了美国、法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的茶商相继而来,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赞扬,更为加快宁乡茶叶产业发展,整合省、市、县茶业资源,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地方出口和财政收入作出不小的贡献。
未来,我们相信,拥有专业、精诚、责任、动力的沩山和谐茶叶专业合作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湖南河西走廊茶业有限公司将一路高歌,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