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县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下辖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淮河一级支流淠河上游,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隋朝始称霍山县,距省城合肥120公里,105国道和商景高速南北穿境,318、209省道东西贯通,大革命时期为鄂豫皖红色区域中心。县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境内植被丰富,物种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5.01%,生物物种多达6500余种,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种丰富的天然基因宝库。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辖16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5个村、17个社区,人口31.5万,是一个位于大别山山区腹地的国家级生态县。
霍山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设有潜邑,汉代设为潜县,隋朝霍山县铜锣湖始称霍山县。霍山人杰地灵,民俗风情,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精美的华章;霍山英雄辈出,曾有数十位杰出人物名垂二十五史。霍山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夏属扬州,是皋陶后裔封地。春秋前是六属国,楚灭六后设灊邑(故城在下埠口,今下符桥镇),后迁至南冈(城东200步处)。
秦属九江郡。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属衡山国,五年改属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复属衡山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衡山国为衡山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灊县(故治所在今城关镇上元街,一说在今县城西的古城畈),属庐江郡。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划出部分设开化县(治所在今六安县青山镇),属庐江郡;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分设霍州、岳安(治所在今城关镇),并别置北沛郡新蔡县(治所在今下符桥),太清二年(548年)入东魏,废岳安县,置安城县,又别置义兴县。北齐废霍州,复名岳安县。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复为霍州;宣帝太建二年(570年)入北周。
隋初属庐州,后属庐江郡。文帝开皇初年(581年),改北沛郡新蔡县为淠水县(治所在今下符桥镇),废岳安郡,改岳安县为霍山县(治所在今城关镇)。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以霍山、应城、潜城3县置霍州,并改淠水县为开化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霍州,应城、潜城、开化、灊县统入霍山,霍山兼有5县之地,属淮南道寿州。武后神功元年(697年),改名武昌县。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仍名霍山县。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改名盛唐县。天宝元年(742年),废盛唐别置霍山县,属淮南道寿春郡(治所均在今县城西郊古城畈)。
五代十国,初属忠正军寿州,南唐改忠正军为清淮军。后周复为忠正军,县名霍山,盛唐(治所分别在今城西郊古城畈和六安市)。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并入六安县,属淮南道寿州。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属淮西路寿春府。
元初,降为六安县故埠镇,属庐州路。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属淮西江北道。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属淮南江北行省。
明太祖洪武初年,设故埠镇巡检司。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以六安县一部及故埠镇巡检司的开化、兴贤二乡设霍山县,属庐州府,挂衔六安州,治所在故埠镇(今城关镇)。
清初沿明制,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属六安直隶州。
1912年,直属安徽省。1915年6月——1917年7月属安庆道。1921年10月,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29年8月,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2行政区划
霍山县风景截至2010年,全县辖12个镇、4个乡:衡山镇、佛子岭镇、下符桥镇、但家庙镇、与儿街镇、黑石渡镇、诸佛庵镇、落儿岭镇、磨子潭镇、大化坪镇、漫水河镇、上土市镇、单龙寺乡、东西溪乡、太平畈乡、太阳乡。[3]
3地理环境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偏南、大别山北麓,地处北纬31°03′—31°33′,东经115°52′—116°32′之间。东与舒城县比邻,南与岳西县相望,西与金寨县和湖北省英山县交界,北与六安市接壤。105国道贯穿全境,距宁西铁路40公里,至省会合肥120公里。[4]
气候
霍山县水电站属北亚热带温湿季风区,植被丰富,物种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5.01%,生物物种多达6500余种,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种丰富的天然基因宝库。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药材、茶叶、蚕桑、毛竹、水电、板栗、森林等自然资源,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
地震
4自然资源
霍山石斛霍山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5.1%,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称。霍山是药材之乡,现有药园5万亩,为全国中医中药试点县,有“软黄金”之称的霍山米斛和断血流、天麻、茯苓、杜仲等名贵中药材;霍山是茶叶之乡,现有茶园13万亩,霍山黄芽早在唐朝被奉为御用贡茶,今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霍山是毛竹之乡,现有竹园45万亩,为江北毛竹第一大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竹子之乡”;霍山是蚕桑之乡,现有桑园5万亩,是全省十大蚕桑基地县之一;霍山是水电之乡,水能资源蕴藏量22万千瓦,是全国农村电气化县,建有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三座大型水库和73座小水电站;霍山还是旅游资源大县,境内有“亚洲第一坝”佛子岭水库大坝、江北“小黄山”铜锣寨和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米)、汉武帝敕封的小南岳和明代文庙等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其中,佛子岭景区、大别山主峰景区和南岳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
5经济综述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9亿元、增长12%,财政收入19.8亿元、增长4.1%,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增长20.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9400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8120元、增长16%。迎驾集团全年纳税9.44亿元,位居安徽省2013年“安徽省民营企业百强”榜首,连续十七年蝉联六安市第一纳税大户。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3家、总数达125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46家,超10亿元企业4家,当年新增亿元企业9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30亿元、增长18%,增加值85.2亿元、增长14%。2013年经济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3亿元、增长33.3%,财政收入6亿元、增长20.4%;衡山工业园实现销售收入110.7亿元、增长10%,财政收入3.1亿元、增长17.2%;高桥湾现代产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财政收入2200万元。霍山县人均GDP始终位居全市各区县第一位,2013年人均GDP36685元,折合5998美元,位居全省各县(县级市)前列。
工业
霍山县手工业历史悠久,明初开始制黄大茶,清顺治年间开始生产竹筷,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有人煎矾,嘉道年间有人捞金沙、造土纸、织土布、制线香,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淘沙炼铁铸造技术有很大发展,转步园的铁锅闻名遐迩。民国20年(1931年),“亚美”、“益民”印刷社,31年,“新生”平民工厂,“新华昌记”卷烟厂。33年,“震东”、“民智”、“三星”印刷局、“三民”石印社和“久大”、“人和轩”糕饼场先后在城关开业。到38年,做饴糖、酿土酒、造土纸、打棉线、织土布、印刷、卷烟和制陶烧砖瓦、烧石灰、铸铁锅等私营厂坊及缝纫、小五金和竹木加工等个体手工业作坊分布城乡各地。
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6亿元,比上年增长6%。全年接待游客3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2亿元;全县拥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省最佳、优秀旅游乡镇,当年开展佛子岭5A级景区创建和大别山主峰景区配套建设,开通旅游专线直通车,举办第二届大别山主峰旅游论坛活动;在国际旅游投资协会第二届“IATA(艾蒂亚)”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旅游目的地”金奖。推进“万村千乡”网店信息化改造工程和“新网工程”,限上流通企业发展到21个,外贸进出口总额1.5亿元,增长19.1%。
主要景点
1.铜锣寨
霍山县水库铜锣寨位于县城西南68公里,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西南部的太阳乡,地处大别山腹地。省道318线和209线交叉贯穿其境,风景区总面积九十二平方公里,海拔1096米。此寨始建于明代末年。据光绪《霍山县志》记载:“铜锣寨自白云尖蜿蜒而来,一峰耸峙,下有松尖谒驾崖。明末张献忠入寇,居人避其上,贼至鸣锣号召,去,秉耒出耕,故以铜锣名。”清咸丰年间,居民仍避兵乱于其上。寨为孤峰耸起,怪石重叠,周围皆险径,攀登艰难。今寨址已无存,仅在寨顶发现石臼3个,形模甚古,其中一个是在岩石中开凿的,上口直径40厘米,底径28厘米,深24厘米。在岩腰处发现有炮子,大如碗,另有铁刀一把,半露在外,半插石缝中,欲拔不出。寨顶端面积约3平方公里,今建有电视转播台。[10]
2.岳顶天池
南岳山原有霍山、天柱山、衡山等名,元代始称为“小南岳”。山的主峰距县城约4公里,海拔408米。岳麓为众山环绕,列峙拱卫;中有弧峰峻起,嵯峨耸秀,俨如飞鸾;因神采特异,佳景天成。自古以来,即为旅游胜地,列为县境名山之首。
《汉书、武帝纪》记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冬南巡,至江陵而东,登潜之天柱山,始设潜县的记载。今岳顶古刹西门首,尚嵌有“汉帝敕封”碑刻一方。据传,武帝曾亲植凌霄树,碧桃花,以志此狩;明进士吴兰所作《南岳山碑记》犹见及之。古刹正门首,嵌有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大师于佑任书题“小南岳”的石刻,为胜迹增色殊多。
岳顶面积约1815平方米。古建筑南岳祠,始建于汉代,历代皆有修葺,今尚存砖木结构庙宇式小瓦房16间。有前后殿、三宫殿、观音殿等。庙迎面垒有石坝,长约百米,高约3-4米不等。东西端各建有门楼,东门楼较宽敞,为进庙必经之路。门出口衔接百步阶,踏步120阶,条石铺砌,垂直高度约18米。仰视陡立如梯,拾级而上,如置身于天空,据碑记:此阶为明代万历年间王仲方合家建砌。入东门楼偏右,即是名胜“天池”。池约7米见方,水深约2米,每逢旱涝之年,不溢不涸。传说亘古池中潜卧一龙,兴云作雨,为百姓解除旱魅,后得道升天留下此池,享有奇胜美名。登岳顶者,无不先睹为快。80年代初,对池加以淘涤,周围砌有挡污墙。池水波涟映碧,晶莹如镜,游鱼戏水,秀色可餐,此为“岳顶天池”。昔列县中“八景”之首。风貌不减当年。
作为古建筑、古胜迹的小南岳已于1981年11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列为全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3.西山瀑布
血豆腐西山瀑布位于县西桃源河上游。峭崖悬空。春夏之交,山花漫烂。雨洒竹海,河床漫流。瀑水从斧削的千尺陡壁跌落,飞花溅玉,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气势。
4.大垅台村落遗址
霍山毛竹大垅台村落遗址已于1986年11月,经县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有保护和控制地带的标志。
遗址位于下符桥镇罗小岭村,距城东北约10公里,滨淠河支流熊家河南岸。址基沿河岸平行顺延,系一座长135米、宽4米、高4-5米,呈长方体的高土台。对河山上还遗存有古迹仙人脚址。往东南面临开阔地,阡陌交错,田畴一片,远处散步着小丘陵。其东北不远处,遗有一口蓄水塘,丛生水草,面积约三亩。依自然地理条件,傍水依岗,有利耕稼,便于生息,适宜早期劳动人民的栖所。遗址的临河面,因长年累月被水冲刷,已形成陡壁,文化层清晰可见。断层处展现有红烧土与灰渍,呈暗褐色。采集有陶罐残片,陶鬲8件和一些其它类型的陶残片屑。观察这些标本,面印有绳纹,制作粗糙,火候不准,保有商周时代器物的特征。经省内专家鉴定这处遗址属商周时代的古村落遗址。
白马尖
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园区——白马尖园区。
白马尖海拔1777米,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太阳乡金竹坪村和安庆市岳西县的交界处,系大别山主峰,为国家地质公园和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14]
白马尖形似天马飞腾,一峰独秀,群山俯首。山上清泉激流,交响成韵;古木参天,婆娑多姿,原始生态保存完好。信步山间,看潺潺溪水,听清脆鸟鸣,嗅扑鼻花香,闻阵阵松涛,令人心旷神怡,大有返朴归真之感。天高云淡之际,登顶远眺,极目四周,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