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茶,茶叶的一种,属于黄茶系列,采摘细嫩芽叶,多为 黄小茶[1]
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原料加工而成,其品质不及黄芽茶,但明显优于黄大茶。黄小茶较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 、 皖西黄小茶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等。
1.北港毛尖
岳阳的北港茶古称“氵邕 (yōng)湖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湖南历史文化名茶。
北港茶在唐代就有名。斐(fěi)济《茶述》列举了当时的十大名茶产地,“邕湖”就是一处。李肇(zhào)《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岳州有邕湖之含膏”。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邕湖诸山旧出茶,谓之氵邕 湖茶,李肇所谓岳州邕 湖之含膏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地颇类北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
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有“大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卷、生黄翎毛出岳州”的记载。明代陈仁锡《潜确类书》载:“潭州之独行灵草,岳州之黄翎毛,岳州之含膏冷。……此皆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见《茶谱》、《通考》,以上为昔日之佳品。”黄一正辑注的《事物绀珠》列出当时茶名99个,古茶名101个,指出岳州出的黄翎毛、含膏冷为古茶名。张谦德《茶经》也有“岳州之黄翎毛、含膏冷”茶的记载。清代《致富奇书广集》又有氵邕 湖产含膏茶的记载。黄本骥《湖南方物志》载:“岳州之黄翎毛,岳阳之含膏冷,唐宋时产茶名。”光绪年《巴陵县志·风土篇》载:“邑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北港地皆平冈,出茶颇多,味甘香,亦胜他处。”民国时期,时局动荡,岳阳地处战略要冲,受战乱影响,北港名茶濒临灭绝。解放后,北港茶园重现生机。高峰期,北港毛尖年产量达40多吨,质量以北港村方家组所产最佳。
北港毛尖原料为一芽一叶,二、三号毛尖为一芽二、三叶。抢晴天采,不采虫伤、紫色芽叶、鱼叶及蒂把。鲜叶随采随制,其加工方法分锅炒、锅揉、拍汗及烘干四道工序。成品外形呈金黄色,毫尖显露,茶条肥硕,汤色澄黄,香气清高,滋味醇厚,甘甜爽口。本品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有名气,1964年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开采,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选晴天采摘。不采虫伤叶、紫色叶、鱼叶,不带蒂把。严格做到随采随制。北港毛尖制造分锅炒、锅揉、拍汗、复炒和烘干五道工序。锅炒和锅揉:锅炒主要起杀青作用。杀青前将锅磨光洗凈。开始锅温要高,升温至180℃,每锅投叶1--1.5公斤。鲜叶下锅后,先抖炒2分钟,把锅温降到100℃以下,再炒12--13分钟。当叶子发出清香,茶坯达到三、四成干,再降温到40℃左右,在锅内进行揉炒解块,使茶叶卷成条索,待六成干时,即可出锅拍汗。拍汗:将茶坯放置簸箕内拍紧,上盖棉套,时间30─40分钟。使茶条回润,色泽变黄,再投入锅内复炒复揉复炒:锅温保持在60--070℃,炒至条索紧卷,白毫显露,达八成干时,出锅摊凉。烘干:用木炭烘焙,火温80--90℃,到足干下焙,装入箱内严封,使茶叶色泽进一步转黄;北港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芽壮叶肥,毫尖显露,呈金黄色,汤色橙黄,香气清高,滋味醇厚。产品按老嫩度分特号、1--4号五个档次。
2.沩山毛尖
沩山毛尖是我国历史名茶之一,属黄茶类。沩山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已著称于世,清同治年间(1862~1874)《宁乡县志》载:“沩山茶,雨前采摘,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久获厚利,密印寺院内数株味尤佳……”“文革”中发现密印寺大佛像体内存有茶叶三十余斤,可见茶叶在佛祖中的地位,是“茶佛一味”的又一生动见证。
初制工艺沩山毛尖初制工艺融黄茶的渥堆和黑茶烟熏为一体,可算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其初制工艺流程为杀青→渥堆闷黄→揉捻→烘焙→熏烟等5道工序。
杀青:有两种方法,即:一是目前茶农多采用蒸青杀青法。蒸青采用普通饭木甑,分成数格,每格盛茶叶厚1厘米,重500克,蒸至谷黄色,严格掌握程度,不生不老。如果杀青不足则红变,过度则呈糜烂状,均不适宜。二是采用大型平锅进行炒青,火温要高,150℃左右,投鲜叶l000~l500克,待鲜叶音软清香即可出锅。
渥堆闷黄:杀青后,炒青要趁热进行漏堆,如蒸青杀青法.则先婴摊凉后,再混堆。渥堆闷黄足将杀青坏置干篾盘中,厚10~12厘米,上覆棉布,保湿保温,经4~5小时翻堆1次:再渥堆4~5小时,直到全部芽叶均匀变黄为止。
揉捻:杀青叶经渥堆后,先摊开散热,再进行揉捻。时间要短、轻压、慢速,切忌猛揉重压,茶叶细胞不易过多破坏和茶汁外溢,只须芽叶微卷,保持完整。
烘焙:在专用炕焙上进行,将揉捻后的茶坯分批分层放在焙折上,用松柴木炭进行文火烘焙。火温不易太高,以70~80℃为宜。每焙可加2~3层(约6厘米厚)。待第一层烘至七成干时,再加第一层又达七成干直到第三层也达到七成千,直至烘干为止。中途不需要翻,以保持茶叶成朵而不曲不碎。如果遇到气温偏低,闷黄不足,也要烘至七成干下焙,再祆补渥堆两小时左右,以达到加色的作用,再烘焙。
熏烟:历来茶农极为珍视,但在时间安排上不统一,有的烘焙之后直接就进行熏烟,有的则由收购部门统一进行熏烟。熏烟之前,在毛茶上面需要洒一层稀薄茶水,也有的用清水,其目的只有一个,让湿润后好熏烟。50公斤干茶需要水约5公斤。生烟的原料采用枫球,新鲜的黄藤。须要用暗火烟熏,不可明火烘烤。
沩山毛尖外形叶缘微卷,自然开展成朵,形似兰花,色泽黄亮,白毫披露。内质,用开水冲泡后,松烟香浓厚,滋味醇甜爽口,汤色橙黄鲜亮,叶底黄亮嫩匀,完整成朵,耐冲泡。生化成分,其茶多酚含量23.07﹪、氨基酸3.23﹪、咖啡碱4.72﹪、水浸出物达40.79﹪。
3.远安鹿苑
远安鹿苑产于湖北省远安县鹿苑寺一带,以鹿苑寺而得名,目前已传播到鹿苑寺周边红岩、高楼、董家村、龙泉村、石桥坪村等6个村。远安的种茶制茶历史久远,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在距县城鸣凤镇西北七公里的鹿苑山麓建一寺庙。此地兰香幽谷,鸟鸣空山,清溪山脚转,白云山顶缠。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故山名鹿苑山,寺名鹿苑寺,茶名鹿苑茶。可谓山因鹿名,寺随山名,茶随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设地造,一脉相承。[1]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贡茶,相传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扑鼻,精神备振,饮食大增,于是大加夸赞,并封其御名为“好淫茶”。
远安鹿苑的采墑在每年清明前数日至谷雨间,标准为一芽、一、二叶,要求鲜叶细嫩、匀齐、纯净,不带鱼叶、老叶。经杀青、炒二青、闷堆、拣剔和炒干等工序。其中闷堆是形成鹿苑茶特有品质的重要工序,茶坯堆积在竹盘内,拍紧压实,上盖湿布,闷堆5-6小时,促其色泽黄变。其成品外形色泽金黄(略带鱼子泡),白毫显露,条索环状(环子脚),内质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甘凉,汤色绿黄明亮,叶底嫩黄匀整。该茶于1982、1986年参加全国名优茶评比,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
湖北省人民政府近日发文正式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远安鹿苑茶名列其中。至此,远安县共有4个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远安鹿苑茶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被归类为传统技艺类项目。全省茶叶方面被列入传统技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的项目仅有武当道茶、五峰采花毛尖和远安鹿苑茶三个项目。
4.平阳黄汤
平阳黄汤,亦称温州黄汤,原产于平阳、泰顺、瑞安等地。是浙江的传统名茶,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制于清代,一度被列为朝廷贡品,是浙江主要名茶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每年有千余担运销北京、上海、天津、营口等大城市,而后,因多种原因停产,加之原先茶叶的加工制作由茶农手工操作,缺少系统、书面的文字记载,以致平阳黄汤加工工艺逐渐失传。1987年,在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工作的高级农艺师林平与平阳县水头名茶开发场的卢立浣、陈积柱开展合作,共同从事黄汤茶叶的制作加工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制,一套完整的“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终于出炉。平阳黄汤茶品终于在2009年研制成功并开始少量上市。在2010年,“平阳黄汤”作为历史名茶之一,获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中国民族书画院秘书长崔茂森题词。该茶品质因以平阳北港为之最,故题名内容为:“中国黄茶清朝贡茶平阳北港黄汤”十四个大字。现今,平阳黄汤逐渐被人们所喜爱。
平阳黄汤的品质特点是,条形细紧纤秀,色泽黄绿多毫,汤色橙黄鲜明,香气清芬高锐,滋味鲜醇爽品,叶底芽叶成朵匀齐。
平阳黄汤清明前开采,采摘标准为细嫩多毫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要求大小匀齐一致。平阳黄汤制造分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五道工序。
杀青:温160℃左右,投叶量1~1.2公斤,要求杀匀杀透,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滚炒揉捻。
揉捻:继续在杀青锅内进行,降低锅温,滚炒到茶叶基本成条,减重50~55%时即可出锅。
闷堆:将揉捻叶一层一层地摊在竹匾上,厚约20厘米,温州黄汤上盖白布,静置48~72小时,待叶色转黄,即可初烘。
初烘:用烘笼烘焙,每笼投闷堆叶1.2公斤左右,烘焙时间约15分钟,七成干时下烘。
闷烘:初烘后适当摊凉,收放在布袋内,每袋1~1.5公斤,连袋搁置在烘笼上闷焙,掌握叶温30℃左右,经3~4小时达九成干,再经筛簸,剔除片末,复火到足干,即可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