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的北港茶古称“氵邕 (yōng)湖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湖南历史文化名茶。它与君山茶和龙窖山茶同为岳阳三大贡茶。
北港茶在唐代就有名。斐(fěi)济《茶述》列举了当时的十大名茶产地,“氵邕 湖”就是一处。李肇(zhào)《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岳州有氵邕 湖之含膏”。杨华《膳夫经手录》载:“岳州氵邕 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于茱萸簝。”这里茱萸簝为峡州名茶,峡州在今湖北宜昌。齐巳诗云:“氵邕 湖惟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氵邕 湖诸山旧出茶,谓之氵邕 湖茶,李肇所谓岳州氵邕 湖之含膏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园有千余本,土地颇类北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谓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
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有“大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卷、生黄翎毛出岳州”的记载。
明代陈仁锡《潜确类书》载:“潭州之独行灵草,岳州之黄翎毛,岳州之含膏冷。……此皆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见《茶谱》、《通考》,以上为昔日之佳品。”黄一正辑注的《事物绀珠》列出当时茶名99个,古茶名101个,指出岳州出的黄翎毛、含膏冷为古茶名。张谦德《茶经》也有“岳州之黄翎毛、含膏冷”茶的记载。
清代《致富奇书广集》又有氵邕 湖产含膏茶的记载。黄本骥《湖南方物志》载:“岳州之黄翎毛,岳阳之含膏冷,唐宋时产茶名。”光绪年《巴陵县志·风土篇》载:“邑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北港地皆平冈,出茶颇多,味甘香,亦胜他处。”
民国时期,时局动荡,岳阳地处战略要冲,受战乱影响,北港名茶濒临灭绝。
解放后,北港茶园重现生机。高峰期,北港毛尖年产量达40多吨,质量以北港村方家组所产最佳。
北港茶传说较多。相传,唐太宗贞观15年(公元641年),西藏布达拉宫举行隆重的礼仪迎接一位从京都嫁到吐蕃的汉族姑娘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按照本民族的礼节,带去了陶器、纸、酒和茶叶等嫁妆,其中茶叶就有氵邕 湖茶,茶叶输入西藏从此开始。
又传,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兵起义,被官兵追至江南,途经北港、氵邕 湖时,在岸边的氵邕 庙歇息,饮到氵邕 湖茶,顿觉心身舒畅,力量倍增,他对此赞口称绝。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授予氵邕 湖茶以“皇茶”称号,自此岁岁入贡。
清代民间有传闻,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曾登临岳阳楼览胜,侍臣敬上“北港香茗”,乾隆饮后,大加赞扬。又传,乾隆朝勋臣赵继功,回乡省亲,途经北港五氵邕 庙(今北港方家村附近)。时为炎夏,赵中暑,停轿暂息,庙中和尚献“北港香茗”一壶,赵饮后暑气全消,入朝后力赞其神效。
北港源出大石坑,南港源出分水坳,南湖水则来自南、北两港。南湖古称“氵邕 湖”。北港流域和南湖(氵邕 湖)周边是北港茶和古氵邕 湖茶的原产地。产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
树木葱郁,土质肥沃,酸度适宜。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这里还是人居佳处、旅游胜地。南湖面积90多平方公里,环湖60余公里,港湾曲折幽深,湖水终年清澈。唐代大诗人李白用诗句“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称赞南湖水面平如名镜。
现今岳阳籍学者陈先知先生离开省城,迁居南湖,撰《氵邕 湖吟》联:
终离首府,少备行装,故交闻信接车来。从此一身闲似鹤,笑傲人间世里。读易焚香,采菊烹茶,更上高楼观湿地。
远避嚣尘,遍寻佳处,野老免租供屋住。朝前万顷绿如蓝,美如西子湖边。风清月朗,鸥来雁往,最宜静夜听箫声。
此联表达了作者从省会长沙移居岳阳南湖之滨的乐趣。出句写人物活动,对句写南湖风光。“人间世”即人间社会,出自庄子《人间世》。老人读易经,采菊花,烹贡茶,登高楼,观湿地,赏月色,听箫声,其乐无穷。
陈奇志先生《题氵邕 湖含膏产地联》,从南湖夜游入手,表达了一位学者的闲情逸致和对南湖夜色的迷恋之情。联云:
一轮浩月,万顷碧波,趁良宵共泛蓬舟,曾遍游南津北港,穿荷挹冷露,荡桨逐浮鸥,听谁玉笛横吹,氵邕 湖夜色翻成曲;
单个陶壶,半挑秘籍,离闹市迁居泽畔,全忘却利禄功名,种菊慕陶潜,烹茗思陆羽,取我狼毫疾扫,处士幽情尽入诗。
此联出句写美妙的南湖夜色,对句写作者迁居泽畔的感受。这里“南津”指古渡口—南津港,它位于南湖与洞庭湖的交汇处,是内外湖的通道。
近些年来,一批茶人在岳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荷乡昆山组建了三荷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北港茶产区的腹地开辟了有机良种茶园,开展了农业旅游活动,设立了采茶、制茶、品茶、钓鱼、漂流等旅游项目,游人当日可品尝自己作的北港毛尖,昆山茶园吸引了不少岳阳市民和外地游客。陈奇志先生《访昆山茶园百字联》,见证了把北港毛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这一创举。联云:
红桃斗艳,翠柳含烟,逢春地暖换新颜。徒步探茶循泽岸,沿途观画卷:到处栽无数珍果佳茗,育无数异草鲜花,亲见近郊全变样!
北港行吟,东皋远眺,即景诗成赢大笑。建场选址傍商城,假日吸游人:此时看不完乔松古柏,听不完泉声竹韵,暂离闹市便舒心。
出句写郊游途中游人所见所闻,对句写游览昆山茶园的感受。此联以昆山茶园为切入点,讴歌了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北港茶最有名的是北港毛尖,与君山银针“一茶两类”相同,传统的北港毛尖属黄茶类,按新工艺生产的北港毛尖属绿茶类。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君山茶文化》一书首创“一茶两类”概念,现已成为君山银针与北港毛尖加工与贸易的理论依据。
黄茶类北港毛尖,芽壮叶肥,干茶金黄光亮,茸毫显露,内质嫩香持久,汤色杏黄,滋味甜爽,叶底嫩黄。
其加工工序分为锅炒(杀青)、锅揉、拍汗(闷黄)、复炒复揉、烘干等工序。其中“拍汗”(闷黄)是加工北港毛尖的一个独特工序,在锅中炒到六成干的茶叶,被放在撮箕内拍紧,上盖棉布,待半个小时左右叶色黄变后再下锅复炒复揉。
黄茶在闷黄过程中,黄烷醇含量锐减,酯型儿茶素自动氧化和异构化,大大降低了多酚类化合物带来的苦涩味,形成了黄茶特有的金黄色泽和甘醇滋味。
品尝北港毛尖宜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开水凉到80度左右冲泡。茶汁回味甘甜,汤色杏黄,这是黄茶类名茶的特征。而绿茶类北港毛尖则有熟板栗香,汤色绿艳。
北港毛尖主销区在湘鄂两省,湖南人常把它作为高档礼品馈赠亲友。湖南省茶叶学会2005年授予北港毛尖湖南省特等名茶称号。有联为证:
北港毛尖,世人盛赞甘芳,雀舌龙团无可比;
氵邕”湖涯岸,环境最宜培植,南康北苑有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