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湖南是中国茶叶炒青技术的发源地。
湘茶的栽培与管理技术,从唐代开始,就进入了中国茶业的先进行列。其中永州龙兴寺的茶树栽培与茶园管理,早在唐代就首创中国茶园庇荫栽培法。茶树是南方嘉木,对土质、气候、雨水、方位的要求特别严格,即使是茶园管理,也要求科学化。茶园庇荫栽培,就是将茶树与南竹间种,以保护茶树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唐贞元元年(805),大诗人柳宗元在永州作《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云:
芳业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茶树于竹间间种,以竹为茶园庇荫,这是永州龙兴寺茶园开创的一种方法。茶竹间种,至今仍有一些茶区采用之。
中国绿茶最先采用的炒青法,源于湘茶。湖南常德西山是中国绿茶炒青法的发明之地。茶叶制作技术,是茶叶加工的重要环节。自唐代以来,湘茶的手工制作技术特别精良,中唐时代的湘西就发明了茶叶制作中的炒青法,有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为证。其诗云: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炎帝:即神农氏。神农曾遍尝百草,故唐宋人多以神农氏为中国饮茶之始。此诗写作者于常德西山兰若内试尝新茶,从采摘、炒制、烹煮到品茶,整个过程描写得生动形象。其茶学价值在于其中“斯须炒成满室香”一句。茶学界多以为,此诗可以证明中国绿茶的“炒青”制作方法最迟始于中唐时代。
第九,湖南是中国官茶的主要供给地。
湖南是中国黑茶的原产地,特别是益阳安化、新化、桃源、临湘的黑茶,历史悠久,质量上乘,尤其是安化出产的千两茶是世界茶王,茯砖茶是中国黑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湖南黑茶作为历代官茶、边销茶,是茶马古道、丝绸茶路和万里茶路的最早起点之一。
湖南黑茶肇始于唐代的渠江薄片,而成就于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前后,御史陈讲撰《茶马志》疏:“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自万历年间后,以“甘引”与“陕引”的官票形式,引为茶马交易,湖南黑茶每年以数万吨计的运往西北易马,既成就了元末明初以常遇春、李文忠为统帅的北方骑兵师,也形成了起始于安化而抵达大西北和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对巩固大西北边防和增进中俄茶叶经济贸易,作了长达五百余年的历史贡献。
官茶,亦称官茗,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官茶之名,出现在宋代。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指古代榷茶制度下由官府专买专卖的茶叶,与私茶相对而言。元明清时代,官茶的概念已经演变为黑茶这一特定的茶类。元明清朝,无论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还是汉族政权,出于民族大融合格局的形成,朝廷对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特别关爱。大西北少数民族,都以游牧为生,鉴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其饮食生活都以牛羊肉食和奶油为主,以蔬菜水果为辅,以致难以消化,肥胖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之类病症频发。以安化黑茶为主的黑茶,是经过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发酵茶,具有消炎、消毒、消食,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抗氧化、抗辐射、抗衰老等三消、三降、三抗的医药保健功效,正是大西北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于是从元末明初开始,黑茶被朝廷定为官茶,专门供应大西北各地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清朝同光年间,湖南人左宗棠担任甘陕总督期间,为大西北民族饮用安化黑茶之便,实行官茶产销改革,改宋元以来的茶引法为茶票制,实施以票代引,向大西北各地区居民发放官茶票,全凭官茶票证购买黑茶,茶商也凭茶票运茶贩茶。这种官茶销售茶票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左宗棠这一黑茶改革举措,既方便了大西北民众,能够确保黑茶供给,又为安化黑茶的发展和产销提供了新的契机。湖南黑茶产量居全国半数,承担国家边销茶生产计划65%,为中国边疆安定、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十,湖南石门夹山是中日茶禅祖庭和茶禅文化的发祥地,湘茶文化首倡“茶禅一味”,是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有机结合。
湖南是中国禅宗的策源地之一。从南岳衡山发展到宁乡的沩山、常德的德山、浏阳的道吾山、长沙的岳麓山、石门的夹山与赵州的临济宗,福州的雪峰和尚亦嗣于常德德山,起源于南岳之南宗,鼎盛于唐宋时期。湖南石门夹山是中日茶禅祖庭,是“茶禅一味”和中国文字禅的发样地。
茶与禅融合形成的茶禅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先前的禅宗不立文字,属于无字禅,湖南是文字禅的发源地。北宋徽宗政和年间, 圆悟克勤大师主持灵泉禅院( 即夹山寺), 编著《佛果圆悟禅师碧崖录》,被誉为“宗门第一书”。圆悟克勤大师以独特的传法方式, 形成“茶禅一味”的碧崖禅风,流传国内外,夹山寺被日本誉为中日茶文化的“茶禅祖庭”。而后释惠洪久居湖湘,撰写《石门文字禅》,中国文字禅得以成立。湘茶文化的主要贡献之一,集中表现在于以“茶禅一味”为中心的“茶禅论”和文字禅的确立。
以“茶禅一味”为中心的“茶禅论”,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2003年4月石门举办“首届中国茶禅文化研讨会”,为照应宋代盛行不衰的“诗禅论”,笔者发表中国第一篇《茶禅论》,填补了中国茶禅文化研究的历史空白。余悦、林治、蔡镇楚和石门县的专家们经过认真商讨,认为被日本茶道奉若神明的“茶禅一味”四字真诀,最早出自于宋代的湖南石门夹山寺。而夹山寺与圆悟克勤《碧岩录》也被日本茶道界公认为是“茶禅祖庭”,因而会议正式确立湖南石门为“中国茶禅之乡”。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出自赵州和尚的“吃茶去”;即便如此,赵州的临济宗仍然是南岳的一支,是南宗北上的产物,与湖南及其湘茶亦然密不可分。应该说,“茶禅论”的确立,是湘茶人对中国茶文化最大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