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湘茶文化品牌的多样性,是多元一体的茶文化结构。
湖南茶叶得天独厚,地处北纬30°以武陵山为中心的中国有机茶生产基地,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环洞庭湖地区与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是世界茶叶生产的“黄金纬度带”和神秘文化带。
湖南是古今产茶大省,历史之悠久已有两千多年。1972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挖掘,出土汉隶书写的“ 一笥”竹简和“笥”木牌。湖南博物
馆周世荣研究员认为 即檟之异体字,而檟是指茶的乡话,笥就是茶叶筒。一号墓主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軚侯利苍之妻辛追,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 年)入葬,其出土的一幅绢帛绘画,有关专家考证为《敬茶仕女图》。由此可以推断,湖南饮茶习俗,至少可以上推到公元前168年。
优质湘茶,来源于得天独厚的地域生态环境与气候条件。以武陵山为中心的湖南广大地区,是北纬30°黄金纬度带和中国有机绿茶的最佳产业带。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既无云南大叶茶之亚热带雨林,无四川雅安蒙顶山之高寒,又无福建武夷山之岩缝石峰,湖南茶叶产区,茶园集中而不散乱,自然环境优越而未污染,丘陵山地遍布而不高寒,为茶叶的生长与质地的提高,提供了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
当今之世,就茶叶品牌而言,浙江有龙井茶,福建有乌龙茶,云南有普洱茶,江苏有碧螺春,惟有湘茶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这是湖南茶叶的短处,也是湖南茶叶的长处。湘茶品种之多样化,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有绿茶、黄茶、黑茶、擂茶、虫茶、甜茶、苦茶、青茶、红茶、白茶、花茶,而以名优绿茶、黄茶、黑茶、擂茶为主。
湘茶以优质绿茶为基础,属于真正的绿色生命,色香味美,纯净味浓而不苦涩,形态秀美而不杂乱,茶香醇和而不脂腻。湖南黑茶,更是异军突起,其特殊的制作工艺和健康功效之三降三消,不仅是大西北游牧民族的玉液甘露,也深受都是富贵人群的青睐,是21世纪的健康之饮。由绿茶制作而成的其他茶类品种,更是精致秀丽,质地优良,色香可人,醇而有味,是中国茶叶中的上乘珍品。
第十二,湖南有中国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县——茶陵县。
茶陵县,是中国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县域。西汉初的元朔二年(公元前124年),刘欣在茶山之尾建造“荼王城”,即茶王城;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立茶陵县,隶属长沙侯国。以其地处“茶山之阴”,又是炎帝神农氏陵寝之地,故名。1954 年在长沙魏家大院,第四号汉墓(约为文景帝之际,前179—前143 年)出土了一枚石质官印,上书“荼陵”二字。荼陵县在汉初设制,其地域包括茶陵和炎陵县,所以名为荼陵。茶陵者,茶山之陵也。《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谷生茗焉”。茶陵是中国唯一以“茶”字命名的行政县。而今,福建茶人黄成植斥巨资,在茶陵县云阳山打造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这一天字一号工程,将茶祖神农文化落到实处,将茶祖神农造福苍生的意愿化作光辉灿烂的现实,是现代茶人的优秀代表,可称可颂。
第十三,湖南是世界茶王——安化千两茶的摇篮。
湖南是中国黑茶的发源地。先有岳州与衡山,而后有安化、桃源、临湘等。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下:“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岳州有灉湖之含膏。”宋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灉湖诸山旧出茶,谓灉湖茶。李肇所谓灉湖之含膏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什。”晚唐诗僧齐己的《谢灉湖茶》诗云:“灉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蜡面香:即蜡面茶。蜡面茶以甘香名世,因而唐代则列为贡茶,且岳州灉湖与浙江鉴湖都是蜡面香的主要产地。五代毛文锡《茶谱》云:“衡州之衡山,封州之西乡,茶研膏为之,皆片团如月。”这种砖茶“片团如月”,早于北宋初期建州出品的团茶近百年。至于明清时代,安化、桃源、临湘的砖茶兴盛一时,成为中国边销西北地区与俄罗斯的砖茶主要产区。安化黑茶的制作起源于16世纪的明代,至于19世纪中叶(1860年左右)的清朝道光年间,安化将黑茶压制而成90千克的蔑篓大包,而后运往陕西泾阳制作成砖茶,称为“泾阳砖”。以其多在伏天加工,故又称“茯茶”。名重天下的“千两茶”,原名“花卷”。道光元年(1821)陕西茶商向安化订购黑毛茶,经压制后包装成小圆柱形“百两茶”。同治年间,应山西茶商之托,扩充而为“千两茶”,高度1、5米,重量有36、25公斤,老秤为1000两,故称“千两茶”。千两茶,是名符其实的“世界茶王”,是安化黑茶的标志性产品,是中国黑茶的撑天柱。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湖南只有安化有,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茶王”。
2007年3月7日,益阳市茶业协会成立之际,蔡镇楚为之撰写一篇《千两茶赋》,给安化黑茶铸造了文化灵魂,辞云:
伟哉中华兮,万里茶香;妙哉花卷兮,千秋名扬。玉叶金枝,吸天地之精气;花格篾篓,聚日月之灵光。七星灶里,运转乾坤;资水河畔,创造辉煌。承潇湘之秀色兮,积力量之阳刚;祈神州之弘毅兮,铸世界之茶王。大漠之甘泉兮,生命之昌;草原之玉液兮,健康之望。黑美人兮,湘女情长;千两茶兮,四海飞觞。
安化千两茶,最富有深邃的文化内涵,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茶王,也是中华茶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其阳刚之美填补了茶美学范畴中唯有阴柔之美的空白。(1)千两茶的形状是圆柱形,如《周易》八卦之首的“乾”卦“一”。一者,天也,道也。天为阳,具有阳刚之气;道为自然法则,《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皆为“一”所生,是世界茶叶包装中最大最长最重最具特色的紧压黑茶,因而千两茶最有资格堪称“老子天下第一”。(2)千两茶之粗犷大气,最富有男人的阳刚之美。形如张家界的镇海神针,貌如顶天立地的擎天柱,威力如孙悟空巨大无比的金箍棒。千两茶制作,经过几十道工序的千锤百炼,和七七四十九个日日夜夜的日晒夜露,吸取天地之精气,聚集日月之灵光,如猛虎气吞万里,如雄狮呼啸千山,是自然界一切神奇力量的汇集,是阳刚之美的表现,是男人气派的荟萃,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象征。(3)千两茶是泰山北斗。泰山为五岳之首,北斗是星宿之魁。千两茶制作有其神秘的“七星灶”,七星灶里,运转乾坤。七星,就是北斗七星,是茫茫夜空中的指路明灯。千两茶的制作工艺,必须经过七星灶的烘烤,将日月星辰纳于灶里,还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日晒夜露,将日月山川之灵性容于其中,吸天地之精气,聚日月之灵光。因此,千两茶乃是世界茶叶中的“泰山北斗”。(4)花格篾篓,独具一格。千两茶的包装,既有浓郁的楠竹之乡地方特色,又有粗犷而博大之美,如肃穆的崇山峻岭,如奔腾呼啸的江河湖海。世界茶王出自于中国楠竹之乡,以竹篾、粽叶、棕叶为表,以篾篓而装,花格篾篓,独具一格,外表包装的古朴原始之美,是茶叶与大自然的融合为一,显示出中国男人的粗犷与大气,豪放与博力,成熟与完美,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完美人格与奋发精神的象征。
第十四,湖南是中国茶商军的摇篮。
茶商军之名,最早出自《宋史•郑清之传》:“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日:‘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何)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历史上最早的茶商军,是南宋时代湖南茶商组织的地方武装贩茶军队。赖文政(1106—1175),字赖五,南宋茶商军领袖。湖广荆南(今常德汉寿)人。茶贩出身。南宋末年,朝廷加重对赣、湘、鄂等地茶商茶农的茶叶赋税,引发茶商与朝廷的对抗。茶商赖文政和黎虎将,于乾道九年(1173)前参加湖南茶商军起义,声势浩大,有三、四千人马。被朝廷污为“茶寇”,因此派出军队,在益阳安化资水边的龙塘设寨,控制私茶水陆运输要道,打击茶寇武装。在龙塘寨,至今还有茶叶战争的遗迹。淳熙二年(1175)四月,赖文政在湖北荆州被推为茶商军首领,率众攻打潭州(今湖南长沙),转战湖南、江西,以永新县禾山为据点,屡败官兵。赖文政部茶商军进入广东受挫。辛弃疾担任江西提点刑狱,六月辛弃疾奉命率军残酷镇压茶商军。八月茶商军复返江西兴国,被王宣子帅官军招降,赖文政被杀于江州(今九江)。
“安化茶商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支历代官府批准建立的亦军亦茶亦农亦商特殊的地方军队,是安化黑茶的保护神。明清时期,安化黑茶被朝廷列为官茶,当地土匪猖獗,为保障黑茶产销安全,经湖广行省茶运司批准,安化县政府组建一支茶商军,纳入地方财经编制,亦农亦兵,维护地方治安,确保安化黑茶产销安全。安化茶商军,是安化茶农茶商组建的一支保护安化黑茶的民间军队,是世界茶叶史上的一大创举。蔡镇楚的长篇黑茶传奇小说《三十九铺》(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集中描写安化茶商军保护安化黑茶商队开辟万里茶路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第十五,湖南率先创办中国第一所比较完备的茶叶学校,开创中国茶叶教育之先河。
湖南是中国最早开办茶叶人才教育的策源地。民国五年(1916),湖南省主席谭延闿的支持,中国第一个茶叶学校——湖南省茶业讲习所在岳麓山宣告成立,预设两个班,招收茶商茶农子弟,展开茶学专业教育。1934年吴觉农在《湖南省茶叶视察报告》中指出:“湖南茶叶学校(即茶叶讲习所)较其他各省完备。”1920年湖南省茶业讲习所由岳麓山迁往安化小淹,1927年迁黄沙坪而酉州。1928年7月,因办学经费困难,奉命宣布停办,将其改为湖南省茶事实验场,并在长沙县高桥设立分场,由湖红、滇红的创始人冯绍裘担任第一任场长,采取“审慎计划,扩大规模,试制红、绿、黑各茶,以图技术上之改进”的办场方针。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由长沙迁往安化茶厂所在地的东坪酉州,使之成为湖南省安化第一茶厂的地理基础与最早的茶学教育根基。1942年,曾任安化茶场副场长的茶学专家王云飞撰著《茶作学》一书,由蓝田书报刊社正式出版二册,湖南黑茶学会发行。这是湖南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茶学专著,开创了湖南茶学教育研究的新局面。
文章来源:新茶网 http://www.xin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