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无射山:湖南辰州的无射山是茶与音乐紧密结合的最早发源地。
陆羽《茶经》的注疏和研究,历经千年,成果颇丰。然而其中卷七所引《坤元录》“无射山”之谜,却难解难分。无射山,又是茶山,因音乐而得名。但山在何处?成了千古之谜。唯有茶圣陆羽《茶经》卷七引《坤元录》云:“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此山。山多茶树。’”
二十年前,施兆鹏教授陪同日本茶学专家前往溆浦等地考察,无射山如同大海之针,茫茫不知去向。无射(yì),是古代十二律吕之一。《史记·律书》指出:“无射者,阴气盛用事,阳气无余也,故曰无射。”无射山之命名,与苗族的远古祖先是槃瓠(或写作盘瓠)有关。盘瓠原本是高辛氏的家犬,因其立功受赏,帝喾以辛女妻之,封赐于西南五溪蛮的居住之地,《山海经》谓之“犬戎之国”。
武山,是武陵山之异称。帝女,即高辛氏之女,乡话人呼之曰辛女(xin niu)。帝喾以辛女妻与盘瓠,繁衍后裔,武陵蛮山区一带自留有盘瓠与辛女行迹。《后汉书》记载:“高辛氏有兽犬曰盘瓠,帝妻以女,有子十二人,皆赐名山广泽。其后滋蔓,今长沙武陵是也。”沅陵县的田坳村,位于沅陵、古丈、泸溪三县之间,山高林密,有山名叫辛女山,因山上多茶树,山民又称其山为枯蔎山。蔎,是西南夷对茶的别称;枯蔎,是当地苗民对干茶的俗称。枯蔎山,就是茶山。时代变迁,山上的茶树被逐渐毁弃,如同童山无鬃毛,故后世山民又戏称为无鬃山。至今,苗民仍直呼枯蔎山、无鬃山为“辛女山”,山有辛女庙,已毁弃,庙前有石碑,已遗失。盘瓠与辛女,是远古犬戎之国的国父国母。古往今来,湘西之苗族、土家族,特别是辰州沅陵的乡话人,一直顶礼膜拜着自己的祖先,广为传颂盘瓠与辛女的故事。沅陵、泸溪、辰溪地域,尚存辛女溪、辛女石、辛女岩、辛女崖、辛女桥、辛女潭、辛女祠、辛女庵、辛女宫等。乡话人又称出嫁的新女为辛女(xin niu),即“新妞”。
2012年秋,受沅陵县政府之邀,蔡镇楚与施兆鹏、黄仲先、陈晓阳、尹钟等湖南茶界专家,前往沅陵县田坳村考察无射山,蔡镇楚教授撰写有《无射山考察记》,却将枯蔎山误解为“五城山”。而后,沅陵县锁定辛女山,再次组织地方文史专家,从历史文献、地域风俗、地方乡话等对无射山进行综合性考察,以乡话枯蔎山(无鬃山)为无射山,写成《寻找无射山》一书稿送审。2015年湖南茶叶学会与沅陵县政府在长沙组织《寻找无射山》茶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经过认真商讨,以其史料翔实,论据充分,最终通过结论,正式确定沅陵辛女山就是陆羽《茶经》所引的无射山,终于解开《茶经》无射山之千年谜团。这是湖南茶人对中华茶文化的又一大贡献。
第十七,湖南是中国茶具最早的出产地之一。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陆羽《茶经》四之器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1953 年经考古挖掘始知岳州窑系湘阴城南铁角嘴窑头山一带,发现裸露在窑地的大量文物。此后,相继有多次考古发现,证明此地即为岳州窑产地的旧址。
李唐时代,湖南长沙铜官窑出产的陶器、瓷器就相当精美,赵宋时代的长沙白金茶具就已经妙甲天下。据嘉庆《长沙县志》卷二十八《拾遗》记载,早在宋代,“长沙茶具有砧、椎、铃、碾、匙、瓶等目,精妙甲天下。一具用白金三百两或五百两,又以大镂银合贮之”。
湘瓷,即湘茶茶具,最早出现在中唐时代。中唐诗人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因作《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诗云: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
恐乘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越笋芽:即越茶。指下春:犹言自己亲自采摘的春茶。湘瓷:唐代长沙铜官窑出产的陶瓷碗。刘言史此诗写作者与诗人孟郊在洛阳北边山野之泉上亲自煎茶饮茶之乐。前十句写在洛北寒溪之滨亲手煎越茶的情况,后八句写与孟郊畅饮自煎茶之惬意心境。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此诗创造了两个“第一”:一是第一次以“灵草”称誉茶叶;二是第一次提到“湘瓷”,为宋代长沙茶具之精妙天下找到了历史渊源。
第十八,湖广行省的聂市、羊楼司、赵李桥,是中国茶叶最早的品牌商标之发祥地。
湖南临湘和湖北赵李桥交界处,是中国黑茶青砖茶的主产地。元明清时期,湖广行省赵李桥、羊楼司和聂市镇出品的青砖茶,曾是万里茶路销往蒙古大草原和俄罗斯的主要黑茶品牌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清朝咸丰年间的1865年,就使用蒙文好字和满文川字、洞字商标。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叶最早的品牌商标,比英国立顿要早26年,比中茶商标要早近一个世纪。
临湘永巨茶业至今保存的满文商标印版模具
湖南是清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集散地之一,对中国茶叶贸易作出了一定贡献。其中的湘潭与临湘聂市,是被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史遗忘的一个角落。在清代茶叶出口中,湘潭是内地丝绸与茶叶的集散地。容闳(1828—1912),字纯甫,广东香山人,留学美国。1855年回国,曾为上海宝顺洋行采购丝茶,在丝茶产区实地考察半年,其中考察湖南茶叶则两个月之久。其《西学东渐记·产茶区之初次调查》指出:“湘潭亦中国内地商埠之举者,凡外国运来货物,至广州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又非独进口货为然,中国丝茶之运入外国者,必先在湘潭装厢,然后再运广东放洋。以故湘潭及广州间,商务异常繁盛。交通皆以陆,劳动工人肩货往来于南风岭者,不下十万人。南风岭,地处湘潭与广州之中央,为往来必经之孔道。”聂市,原名聂家市。容闳说:“聂家市属长沙,亦产茶区域也。”容闳亲自到此地考察月余,对聂家市与杨楼司的黑茶制造与装运出口,“知之甚悉,其法简而易学”。清代咸丰年间,晋商乔致庸南下湖湘收购并远销俄罗斯的砖茶,就出自于临湘县聂市镇。
而今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主人公乔致庸曾使用其“好”字牌商标青砖茶为道具,实则出自于湖南临湘的聂市和湖北赵李桥青砖茶(图片),却误以为“武夷山茶”,结果引发该剧商标侵权的诉讼官司,临湘永巨茶业胜诉。
文章来源:新茶网 http://www.xincha.com/(作者:蔡镇楚,连载完,感谢蔡镇楚教授为湘茶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所有转载均需注明作者“蔡镇楚”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