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文化 >> 散文随笔 >> 内容阅读

武夷山茶韵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3年08月06日   作者::蔡镇楚   来源:   浏览次数:

    一个神奇的世界,岩石的世界,碧水丹山的世界;
     一个芬香的世界,岩茶的世界,茶艺精湛的世界。
     武夷山??
    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壬午之夏,我随同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组专家一行,对武夷山茶业进行为期几天的学术考察,有感于所见所闻,援笔而成一组富有诗情画意的武夷岩茶散文,或曰茶文化散文,奉献给古往今来为中国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
茶  缘
    从福建长乐机场到福州金山,汽车停在绿树浓荫之中,映入我们眼帘的都是蓝天白云和绿色园林,这就是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本部校区。
在专家楼的茶艺室里,茶学系的年轻老师们正忙着为我们沏茶,古色古香的桌椅,上等的乌龙茶,精致的茶具,优质的山泉水,精湛的茶艺,给人留下了第一个好感觉。
    迈步在福建农林大学的林荫道上,我们不时为其三面群山佳木葱浓、苍翠欲滴的各类树种、五颜六色的奇花异草、碧波荡漾的湖泊鱼池、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所吸引而赞叹不已。两三千多亩面积的金山校园,不啻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在全国高校都是难得的。
    中国人特别注重“茶缘”。所谓“茶缘”,就是以茶会友,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认为茶的文化义蕴在于表达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情趣、人格理想和审美境界。
“茶缘”,是中国人际关系中的最高境界。中国人论人,以人格分野,有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尚义,小人重利。中国人品茶,讲究的是“茶缘”,是人际关系中的“君子之交”。君子之尊贵,在于人格之高尚、心地之宽阔、行为之磊落;小人之卑贱,在于心胸狭隘、品行低劣、言行肮脏。茶与君子结缘,如清人杜?作《茶丘铭》者,视茶为“性命之交”,则因为茶具有君子风度。乾隆皇帝论茶,特别赞许茶所蕴涵着的君子风度和人格之美。其《虎跑泉》诗云:溯润寻源忽得泉,淡如君子洁如仙。余杭第一传佳品,便拾松枝烹雨前。茶性之清苦、淡泊、洁静、高雅,可谓“淡如君子洁如仙”者,正是中国人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完美人格。
    七月二十日,我们来到远离福州数百里之外的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山茶学科教基地参观考察。一路上,我们谈论着中国茶叶和茶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前景,大家戏称在场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组现任四位学科成员为当代“茶学四君子”。此之谓“君子”者,取义于茶以“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非阿谀是也。他们是湖南农大施兆鹏、西南农大刘勤晋、浙江大学农学院杨贤强、安徽农大宛晓春等四位著名茶学教授与茶学博士导师,故我依照古代人物并称先抑后扬的习惯把他们简称之为“施刘宛杨”。我说:“茶学专家有三福:口福,眼福,艳福。”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副教授孙云女士紧接着谦逊而又幽默地说:“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有人问:“何谓‘艳福’?”我回答道:“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学专家一生与茶叶为伍,故谓之有艳福也。”大家听了哈哈大笑。而“四君子”之一的刘勤晋教授却说:“我们搞茶学的人要有四得:一要苦得,二要饿得,三要累得,四要烫得,制茶时手特别烫。”“三福四得”,果真道出了茶学专家们共同的苦乐得失观念。我笃于茶文化研究,能与全国著名的茶学专家为友,相聚于中国茶叶胜地武夷山,也是一种“茶缘”吧!
    茶   市
    早就憧憬着,早就神往着,早就解读着,在奇异的梦里,在厚重的历史里,在古今传世书籍里。
武夷山,你的命名很特别,来源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人物彭祖。《神仙传》称彭祖生于夏,至殷末已有七八百岁。他有两个儿子,一曰彭武,一曰彭夷,于此种茶登仙,作惠于世人,因以山名之曰“武夷”。
    在神州山川形胜大家族中,武夷山的自然风光,是中国数文化的结晶,以“三三”“六六”“九九”的数学理念组合而成。以“三三”为“九曲”之水,以“六六”为三十六峰,以“九九”为八十一岩石;而武夷山岩茶,正是这数学哲学的文化生成之树。
    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武夷山》一首诗云:“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而今的武夷山,是茶树之乡,是长寿的象征,是茶山的代名词。武夷山岩茶生于天,长于地,禀承于天地自然之美。元人杜本(字伯原,清江人)有《咏武夷茶》诗云:
春从天上来,?弗通宾海。纳纳此中藏,万斛珠蓓蕾。
此诗咏叹武夷岩茶之美。茶叶,是春天的使者,是美丽动人的春姑娘的化身。春从天上来,藏于茶树中,孕育出的茶叶蓓蕾,如万斛珠玉一般美妙。武夷山市,是茶叶之都,以山水茶为立市之本,是当今中国名副其实的偌大茶市。茶市者,市以茶为中心也。
    武夷山,是绿色生命的摇篮。武夷山的茶树、茶园、茶厂、茶花女,则掩映在这碧水丹山之间,则出没在这武夷大峡谷的群峰绿海之中。久负盛名的武夷山岩茶,即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遍长于岩隙石缝之中,岩岩有茶,非岩不茶,沾溉其武夷山英水灵之气,钟情于东南岩骨花香之味,成就了举世无双的茶叶“岩韵”。
    我们下榻的宾馆,是武夷茶苑大酒店。曲水长廊,白墙兰瓦,园林式建筑,茶画、茶诗、茶联、茶艺、茶膳,以茶为业。武夷山市的所有宾馆旅店,大致皆以此为旅游风格。
武夷山的街市,以茶业为主体,以茶市为特色。我们迈步于街市,看到一间间茶叶商店遍布于街道的两旁,各色茶叶、茶具、茶制糖果、茶膳、茶叶招牌广告,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且每一家茶叶店,都设有品茶处,艺术精湛的树根雕刻茶桌、茶椅,笑容可掬的茶女,熟练的茶艺表演,雅致的茶室布置,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独具一格的特色,也许是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城镇都难以媲美的。
   我们坐在一间名为“咸亨茶庄”的茶艺根雕桌旁,女主人是陪同我们观光茶市的邹经理的熟人,特意取出上等的武夷山岩茶待客,有大红袍、水仙、肉桂。她一边烧水,一边沏茶,面色红润,举止端庄,表现出武夷山茶市一般买茶人的茶艺技巧。我环视茶店四周,名茶、茶点、茶具,陈列有致,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并不雅致却十分贴切的标语:“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落款是“鲁迅”。武夷山人“有好茶喝”,中国人“会喝好茶”,按鲁迅之见,乃是一种“清福”。
武夷山,“以茶兴市”本应是其战略决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加强武夷茶的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还必须注重茶人、茶市、茶楼、茶艺、宾馆的茶文化建设,努力发展自然生态旅游与茶文化旅游,不断提高其文化品味与艺术境界,使茶市、茶楼建设趋于规范化、典雅化、茶文化化。
武夷山的历史,是茶。武夷山的希望,也是茶。茶与武夷山,命运相济,兴衰与共。
    武夷雨霖铃
    天游峰,是武夷山最有特色的岩峰之一。整个峰峦,由一个巨大无比的裸露岩石直接生成。其岩缝土隙,都是风水浸蚀风化的结果。人们凿石为“之”字云梯,登上天游阁,一览武夷山风光秀色。
因为要去爬天游峰,同行要我在宾馆商场买了一双跑鞋。脚穿跑鞋走路爬山,确实轻快舒适多了。天上没有火红的骄阳,路上是古老的石板小径,我与施兆鹏教授等走得还算轻松愉快。浙江大学的龚琦教授与我们健谈着,说他的老师曾经说过:“一个大学教授的真正本领,就是他写的著作,一是要让学者们看不懂,二是要使老百姓一看就懂。”大家都认为这话颇富有哲理性。龚先生却戏说“这是怪话”,我说:“怪话就是真话。”不是吗?武夷山,是大自然书写的一部书;武夷山岩茶,就是这部传世佳作中的一行行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字。千百万年来,从远古彭祖二子到南宋哲人朱熹,再到当今的一队队游客,有谁真正读懂武夷山?没有。真正读懂武夷山的,仅仅只有武夷山的千载种茶人!因为他们才是武夷山的主人,才是武夷山岩茶的制作者,其他只是武夷山的匆匆过客而已。
我们走过云窝,穿过“叔圭精舍”的石门,来到天游峰下,呈现在眼前的是巨大无比的晒布岩。晒布岩的一面,如刀劈斧削,形成一个偌大的岩石平面,经雨水长期冲洗,岩石平面上出现一道道褐色的缝沟,远远看去犹如一片片凉晒在空中的布匹。我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仰望着攀登天游峰的游客,形成一个硕大的“之”字,在晒布岩脊梁的石级上爬行着,如蚂蚁一般。
    乌云密布,山雨欲来。我们鱼贯似的侧身穿过狭窄陡峻的岩缝石级,来到小鹰嘴岩下的茶洞。茶洞峥嵘深琐,是古代仙人种茶采茶之所。这里有碑刻“茶”字与“寿”字,导游解说道:“‘茶’字由廿、八十、八组成,和数等于一百零八,象征着长寿。”这里的摩崖石壁有瀑布飞流而下,石洞中为仙女沫浴池;空坪有小块天然茶园,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茶树。福建农林大学的老师说:“这叫肉桂,又称玉桂,是武夷岩茶中的新贵。绿叶红边,茶味甘醇,有桂皮香味。”
    顷刻之间,大雨倾盆而下,我们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扶摸着栏杆,沿着晒布岩脊梁上陡峻的石级艰难而上,福建农林大园艺学院的金副院长特意招呼年轻教师孙云跟在我后面,保护着我们几个年长者。在半山亭上,我俯瞰晒布岩下,游人的雨伞圈圈点点,有如色彩斑斓的蘑菇群。山崖上的流水,汇集成无数条白色瀑布和一条条银丝带,沿着晒布岩的石缝流淌而下。远处也是大雨如织,峰岩朦胧,九曲溪水陡胀,浑浊的溪水中漂浮着身穿黄色救生衣的汽垫。天游峰的这种山雨奇观,如雷霆闪电,如千军万马,如诗如画,令游人叹为观止。
    我稍作休息,继续跟着游人的脚步往上攀登。我在陡峻的石梯上爬行着,雨淋淋,汗淋淋,雨水掺和着汗水,流湿了全身衣裤鞋袜。游人前呼后应,攀援不止,自强不息,终于到达天游峰的最高处天游阁。风雨交加,游人们拥挤在天游阁的台阶上、厅堂上、阁楼上,天游阁的风铃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声响。
    这是怎样一种境界?我难以忘怀,借用唐明皇幸蜀,霖雨连日,过栈道闻铃声,故而曰之“武夷雨霖铃”。此“武夷雨霖铃”者,是谓霖雨也,汗水也,甘露也。
这是怎样一种精神?我无法以言语概括,也许这盘石岩韵,这凿石云梯的先民,这岩缝中生长的岩茶,正代表着武夷山的精神,一种坚如磐石的奋斗精神。
    雨过天青,我站在天游峰之巅,仰望着天游阁正堂上威严高大的金塑菩萨,放眼天游峰四周的武夷山风光,发出无限感叹。正如这天游阁厅堂上的楹联所书:“世间有石皆奴仆仙掌独秀;天下无山可兄弟武夷称雄。”我遂赋诗一绝云:峰如刀削水如练,九曲幽兰茶为先。谁教丹霞拂武夷,仙弦岩韵醉千年。
    茶园九曲
    九曲溪,是武夷山最为亮丽的自然景观,是武夷山灵动的生命之源。有一条九曲溪,千古武夷山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从星村镇的码头下水,身穿黄色的救生衣,乘坐五架竹筏,漫游这万山丛中的九曲溪。
    九曲溪,发源于闽赣边境的黄冈山,流经武夷大峡谷,至星村而名九曲溪,大凡有九曲十八湾,水势平稳,是武夷山风景区的主体部位,与属于丹霞地貌的武夷诸多山峰交相辉映,形成“碧水丹山”的奇丽风光。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我们乘坐的竹筏,在碧水丹山之间行驶。筏工一前一后的撑着蒿竿,时而向游客解说着每个景观所蕴涵着的动人故事。昨天霖雨朦胧的武夷山,今天露出了真实完全的峥嵘面貌。
    亭亭玉立的玉女峰,是武夷山的标志。今天,她掀开了神秘的面纱,笑迎四方游客。筏工手指着玉女峰的三种形态,风趣地告诉我们:“玉女峰,由三姐妹组成。传说大姐好持家,二姐爱梳妆,只有三妹有点花,挺着个大肚子要出嫁。您看小妹挺着的那个大肚子!”我们顺着手指看去,玉女峰的左侧确实显得臃肿,并不玉立,形象逼真,犹如挺着大肚子的三妹一样。
    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许多形象鲜明的自然景象,留给人们无数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人去编造各种动人的故事传说。中国民间文学和地域民俗文化,就是这样得以繁荣发展起来的。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武夷山,“六六”山峰与“九九”巨岩,则如英雄大丈夫,富有阳刚之气,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而“三三”九曲,则如闺秀美女,具有一种阴柔之美。英雄十美女,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和谐统一,这才是古典美的武夷山。因为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山,因石而富有筋骨,因水而生机盎然;水,因山而灵动自然,因石而激荡迸发;石,因水而珠圆玉润,因山而博大固守。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
    武夷山是自然的造化,是天地的气韵;武夷山又是人工的缔造,九曲茶园是千秋茶人的汗水凝固而成。
    在武夷山茶史上,御茶园确然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御茶园,就在九曲溪四曲之旁,是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最早的皇家茶园。
    武夷山贡茶,肇始于北宋时代。大诗人苏轼《荔支叹》诗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武夷溪边粟粒芽,即武夷山九曲溪边春茶,以接笋峰、天游峰、玉女峰等处岩茶为最佳,时为贡茶,系北宋丁谓、蔡襄所制作,深受朝廷宠幸。
据明人徐渤《茶考》,御茶园建于元大德年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采制充贡,始创御茶园于四曲,建第一春殿、神清堂,焙芳、浮光、燕宾、宜寂四亭,门曰仁风,井曰通仙,桥曰碧云。(嘉庆《崇安县志》卷二引)御茶园,有金鼓喊山之习。《武夷志》曰:“武夷喊山台,在四曲御茶园中,制茶为贡。”(《蔡端明别记?茶癖》)
    站在御茶园遗址的石碑之前,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历史的烟云掠过我的思维空间,那茶亭,那喊山台,那通仙井,那碧云桥,今在何处?我不由自主地吟诵着一曲《题御茶园》的新作:御茶园里喊山台,金鼓春风催芽开。九曲欢歌禅衣舞,玉人佳茗采诗来。然而,曲高则和寡。古代的御茶园早已灰飞湮灭,而今我与中国茶学界的巨头坐在御茶园的新式楼阁里,一边品尝着御茶园的新茶,一边聆听乐工弹奏仿制湖北出土楚国编钟的动人乐章,同时参观茶叶研究所的制茶工艺。此时此刻,我深深感到:历史难以复原,而茶艺却随着时代发展。当今中国的“御茶园”,自然比元明时期则更加辉煌了。
    魂兮归来
    走进九龙茗丛园的山谷,沿着岩石山峰下的小溪,我们来到了向往甚久的大红袍原产地天心岩九龙窠。站在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之下,仰望生长在岩缝间的上下五株矮小的茶树丛,凝视镌刻在茶树旁边岩石上的“大红袍”三个大字,我们很难想象这就是世人仰慕的“世界茶王”与“茶中之圣”??大红袍!
武夷山,是灵山,是仙山,是圣山。大红袍,是灵山之英,是仙山之露,是圣山之洁。
    也许是千古岩韵,也许是天地甘霖,也许是旷代茶仙,也许是山神显灵。我想,这摩岩石壁,乃是大红袍之魂,是“世界茶王”归附于武夷山的千载英灵。它集武夷山山川之灵气、土地秀粹之气与天地始和之气于一身,是绿色之精灵荟萃者,是大地的惠泽,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是绿色自然环境的骄子。
    我伫立在大红袍茶树之前,耳边回荡着久远的历史足音与神奇传说??
茶学友人告诉我:其名称由来传说有三:一曰春天茶树萌发茶芽时呈紫红色,如同一团火焰,故名;二曰崇安县令重病,饮此茶而痊愈,为感其恩德,即以红袍覆盖茶树,历久祀之,故名;三曰大红袍为皇帝所赐,以表彰茶叶泽被苍生之功。
    其实,此三种传说可以合而为一,组合而成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相传大红袍茶树为仙人所栽种,春天茶芽萌发,大红袍茶树嫩稍灵芽呈紫红色,远看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茶叶能治百病。一个秀才贫病交加,却勤奋读书;仙人感动万分,采大红袍为之煮茶治病疗饥。秀才高中状元,皇帝以大红袍衣赐予。后迁崇安县令,为感仙人与大红袍茶树救困之恩,县令亲自上山焚香祭拜,以身披红袍覆盖于茶树上,故名之曰“大红袍”。大红袍,我们心中的茶王!大红袍,中国茶中的瑰宝!
    魂兮归来!历史上的大红袍,数珠母树,产量极少,弥足珍贵,是历代朝廷皇室贡茶。据史载,每两大红袍,值银百两。1998年第五届武夷岩茶节举办的大红袍拍卖会,仅20克母树大红袍,竞拍天价为15、68万元人民币,为世界茶叶拍卖之最。
    现代大红袍茶叶,属于第二代,是福建武夷山茶叶科研工作者采用无性繁殖大力推广大红袍种植的科研成果。其茶品质地香味,与母树大红袍相差无几,使稀珍茶王的大红袍逐步成为大众化的茶饮。大红袍走出皇宫闺闱,进入平常百姓之家,显示了武夷山岩茶的现代辉煌。故而依原韵隐括唐人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九龙窠岫霓虹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我为大红袍喝彩!我为世界茶王祝福!空谷足音
这是绿色植物的海洋,这是原始森林的群山,这是神奇怪异的大峡谷。一辆白色中巴车在六十多公里崎岖小路的大峡谷中行驶,人们被这奇异非常的大峡谷所引诱着:断壁悬崖,急流险滩,青山绿水,佳木葱茏,瀑布飞流,云岚雾绕,猿猴飞禽,杜鹃滴血,石桥茅屋,茶烟袅袅……
啊,武夷大峡谷!
??广博,浩瀚,神秘,雄奇,崇高,壮美,留下了中国茶学界专家同仁融合大自然的空谷足音。
这里有“武夷山自然博物馆”,白墙红瓦,曲水画廊,一群新式洋房掩映在绿树花木之中。幽雅,宁静,秀丽,恬淡,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终南山的辋川别业,也像晋代隐士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汽车驶过大峡谷深处的溪涧小桥,停在一座新式三层楼房的水泥坪上。在绿色的崇山峻岭环抱之中,楼顶上“自然保护区元勋茶厂”大幅标语牌显得格外耀眼。陪同告诉我们,这里是九曲源??桐木关庙湾村。一关之隔,就是江西省。三十年前,昙花一现的“江西共大”就座落在桐木关那边,而电影《决裂》中的“马尾巴的功能”则早已贻笑于历史了。
    霖雨纷纷中,一个穿着朴实的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迎上来,满脸堆着憨厚的笑容,一边伸出大手,连声说道:“辛苦了!各位辛苦了!” 这就是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元勋,人们习惯称他为“江总”。
    在茶厂会议室,我们闻到扑鼻的茶香,看到“茶叶世家”的匾牌。桐木关,是中国红茶“正山小种”的发源地;抗日战争时期,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在这里与江元勋之父一道种茶,设立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
    正山小种,是中国红茶始祖。据史载,正山小种红茶早在明万历38年(1610)就出口欧洲市场,且在清康熙三年(1664)早于安徽祁门红茶而成为英国皇室的饮料珍品,被誉为“茶中皇后”。而今,元正牌“正山小种红茶”,即是元勋茶厂的独家产业,采用传统工艺,香味独特,有桂圆松香,汤色红润,如琥珀玛瑙,深受西方上层茶客喜爱,现已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原产地标记注册证”和美国OCIA、德国BCS有机茶认证。
    作为桐木关“正山小种”的第五代传人,江元勋热情地陪同我们参观正山小种红茶制作的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介绍茶厂的发展目标与长远规划。正巧,我们碰上一个在该厂从事社会实践的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汪志成。这位身材高大的安徽籍青年,跟在江总后面,时而拍照,时而记录,很少言语,引起我的关注。
    我问他:“学什么专业?”
    他说:“结构生物学。”
    我又问:“在这里从事什么研究?”
    他回答:“蛋白质分子结构。”
    我递给他一张名片,他看过后嫣然一笑。我问他:“计划呆多少时间?”
    他说:“一个月吧。”
    在这深山老林,在这武夷山大峡谷,在这小小的元勋茶厂,清华研究生的出现,宛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不但增强了元勋茶厂的文化品位,也提高了武夷山茶叶生产基地的科学价值与科研地位。我指着清华小汪对江总悄然一说:“他来给你当徒弟?”“不!”江元勋坚定地说道:“他来帮我洗脑筋。”
    这才是21世纪武夷山大峡谷的空谷足音!我和施兆鹏、刘勤晋等教授听了,感触良多。一个事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一个正山小种红茶的世代传人,愿意让一个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清华大学生物学系研究生来帮助“洗脑筋”,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呵!
    是蓝天白云,还是瀑布飞流?是虹霓丹霞,还是河岳英灵?
    武夷茶人后代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精神风貌,正是武夷茶的希望之所在。
    雨停了,大峡谷显得格外青绿,空气显得格外清爽。这里的茶人与茶园,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之中。
    我在九曲源的曲拱小石桥上徘徊流连着,放眼桐木关,山如绿色的富士山,青松翠竹,云雾缭绕,农家庭院,竹楼茅舍;九曲源,溪水奔流而下,撞击着崖壁卵石,激起白色浪花。茶厂屋宇,茶烟袅袅,茶香弥漫在空谷山野之中;茶树在何处?茶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
    离开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山茶学科教基地,我们来到号称“武夷岩茶第一镇”的星村。 
    武夷山下,九曲溪头,从田野到山坡,梯形茶叶种植基地遍布其间,一排排,一行行,随地赋形,绿波起伏,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幅美丽壮观的武夷茶山景观图画。这就是武夷山永生岩茶厂下尾洲绿色食品基地3000亩茶园。
    作为全国茶学界的专家教授,我们一行在永生岩茶厂受到总经理游玉琼女士的热情接待。她陪同我们参观茶厂的茶叶生产流程,与桐木关元勋茶厂不同,其茶叶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是这个武夷山岩茶生产明星企业的基本特点。
    游总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性,平易朴实,热情大方,学的是茶学专业,与其父母兄弟依靠勤奋合作和经营有方,成就了武夷山个体龙头企业。与众不同,永生岩茶厂打出的是文化茶的金字招牌,以“自然、健康、绿色”为发展理念,注重茶叶的生产经营与茶文化的结合,集产销科研于一体,年产茶叶380多吨,办事处遍及于北京、济南、哈尔滨、广州等地。2001年初夏,李鹏委员长特意视察了永生岩茶厂,称赞其茶叶生产工艺精湛,规模化、机械化效益具有榜样力量。
    在布置一新的茶叶陈列室,我们看到李鹏等各级领导考察该厂的大幅图片和专家学者书写的茶联题词,中间陈设有书案、笔墨、茶几、茶具、古筝,雅致,简朴,茶香和翰墨香混一,是茶艺馆,也是书法艺术馆,洋溢着一种高雅的茶文化气息。
    为欢迎茶学专家一行,游总亲自为我们以“水仙王”沏茶,又特命其茶艺小姐弹奏古筝。悠扬,飘逸,欢快,热情,一曲《渔舟唱晚》的优美旋律,在夕阳辉映的茶山星村飞扬,似乎把我们带进了一片渔舟归航、欢歌四起的江南渔村水乡。为此,我应游总之请赋诗一首:华烛琼枝草木英,云霞摇落茶山筝。东南素月芳菲地,却忆水仙玉壶情。
    此诗为游玉琼总经理而作,前二句写武夷岩茶,以古筝为茶乐;后二句写永生岩茶厂所生产的“极品水仙”名冠东南茶乡,令人长忆玉壶之情。其“极品水仙”,受地之气,吸山之精,得采之神,蝉联历届武夷岩茶茶王赛之冠。如此尊贵的水仙王,是仙女,是闺秀,是名媛,是贵妃,是菁菁美人,是黄冠皇后,然而她身上披挂着的始终是武夷山地域山川自然之美的霓裳羽衣。游总指着墙上一张标记“茶文化大观园”的效果图,向我们介绍永生岩茶厂独资创立武夷山“中国茶文化大观园”的实施计划。这个占地1300亩的“中国茶文化大观园”,选址于武夷山九曲溪上游,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游人如织,大致分为品种园、种植园、品茶园、无我茶艺馆等,以展示武夷山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中国茶文化为宗旨,推进生态茶旅游事业的发展。
    我认真聆听着,心中感到肃然起敬。一个武夷山茶乡土生土长的女民营企业家,一方面从事茶叶种植和茶叶生产经营,一方面热衷于中国茶文化的发扬光大,其心胸之开阔、眼光之远大、气派之非凡、境界之高远,在福建、在中国茶乡,实在并不多见,令我刮目相看。茶文化大观园,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的艺术缩影。
    一般来说,中国茶文化是以茶为主体的饮食文化,然而又具有与其他饮食文化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其一,茶品:以茶为中心,茶既是一种生活饮料,又是中国茶文化赖以产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唐人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茶出自于南方嘉木,是天地万物之精灵,是自然之美的荟萃。因而,自然美乃是其地理环境赋予茶的一种审美属性。
    《茶经》卷五论及茶性云:“啜苦咽甘,茶也。”茶的本性,在于“啜苦咽甘”。所以,茶“以清苦为美”。乾隆皇帝题诗《味甘书屋口号》有“即景应知苦作甘”句,自注云:“茶之美,以苦也。”茶以苦为美,“啜苦咽甘”,先苦而后甘甜,既是古今茶人品茶的一种共识,又是茶的食用价值和审美属性。
    其二,茶寿:以“茶”字和数一百零八为生命之喻,注重养生之道和饮茶产生的生理调节功能及医药效应。
    唐宋人以为茶叶得天地山川之灵气者,因而谓之曰“灵草”、“灵芽”、“灵茶”、“灵?”、“灵物”,认为其芬香如杜衡,其清香超过了椒菊,这都是天地自然的孕育和造化之功。
    古往今来,茶以养颜、养神、养生,祛病强身,嗜茶者多长寿,如乾隆皇帝88岁。而“茶”字之拆,则由“廿”、“八十”、“八”组成,其和数等于一百零八,象征着人的生命之长寿,因有“茶寿”之喻。“茶寿”乃是中国人饮茶的一种生命的原动力,是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与理性思考。
    其三,茶道:强调“茶道”必须以人为本,同时注重种茶、采茶、制茶、泡茶、饮茶
等基本原则、方法、规律性和社会人生之思。
    “茶道”一词,出自唐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与封演《封氏见闻记》。其后传至朝鲜、日本,派生出“日本茶道”一系。
    所谓“茶道”,就是品茶之道。中国茶道,注重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一般学者认为,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而中国茶道则是“美的哲学”。以其是“美的哲学”,故中国茶道特别重在“天人合一”;以天、地、人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三大理论支柱和美学基础。
    其四,茶缘: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认为茶的文化义蕴在于表达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情趣、人格理想和审美境界。
    中国人论人,以人格分野,有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尚义,小人重利。中国人品茶,讲究的是“茶缘”,是人际关系中的“君子之交”。君子之尊贵,在于人格之高尚、心地之宽阔、行为之磊落;小人之卑贱,在于心胸狭隘、品行低劣、言行肮脏。茶与君子结缘,如清人杜?作《茶丘铭》,视茶为“性命之交”,就因为茶具有君子风度。
    乾隆皇帝论茶,特别赞许茶所蕴涵着的君子风度和人格之美。其《虎跑泉》诗云:“溯润寻源忽得泉,淡如君子洁如仙。余杭第一传佳品,便拾松枝烹雨前。”茶性之清苦、淡泊、洁静、高雅,可谓“淡如君子洁如仙”者,正是中国人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完美人格。
    其五,茶禅:以茶参禅,提倡“茶禅一味”,强调饮茶过程中的文化心态和茶禅境界。这是中国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中国禅宗,有两个宁馨儿:一是诗禅,二是茶禅。诗禅者,以禅论诗、以禅喻诗者也;茶禅者,以茶参禅之谓也。“茶禅一味”之说,乃是禅门僧侣饮茶之习与文人以茶参禅的产物,是禅门释家和文人骚客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
    茶禅联姻,是中国茶文化的特殊现象。茶禅论,与“诗禅说”一样,在于一个“悟”,一个“妙悟”,所谓“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沧浪诗话》)是也。茶禅一味,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因而达到一种最高的涅?境界。茶在饮,禅在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茶禅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净的茶禅境界,一种古雅澹泊的审美情趣。
    显然,中国茶文化的实际内涵要广博、丰富而深刻得多,但其注重中国茶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心态是值得高度赞扬的。我们应该积极热情地协助这位女民营茶业主认真策划设计,使其武夷山“中国茶文化大观园”更加完善,更加丰富多彩,为中国茶业与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武夷山“中国茶文化大观园”,我们期待着你的完美与辉煌!
    源头活水
    一般人只知道《西游记》中的水帘洞,并不知晓武夷山也有一个水帘洞。沿着整齐的山涧石级,我们来到水帘洞。一面峰岩石壁高高地耸立在我的眼前,像一道巨大无比的山崖屏障,峰顶向前倾斜,像一座遮蔽风雨的偌大岩洞,摩崖底部修建的木质结构庙宇,原是南宋刘子?的隐居读书与朱熹从师问学之所。摩崖石壁,壁高万丈,一泓天水从绝顶一泻而下,流入木屋平台下面的一个半月形的水池之中,形成一道世所罕见的山水奇观,真有李白所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
这就是“源头活水”!朱熹跟着刘子?在这里读书问学,目睹水帘洞的自然景观曾经写过二首《观书有感》,其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等境界,包含着何其深邃的哲理啊!朱子以水帘洞的源头活水比喻社会生活与读书的相互关系,说明惟有不断从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思想知识不断持有“源头活水”,才能读好书,读懂书。
    蹲在清澈见底的水池边,我拿木勺瓢上一勺水,品尝水质,清凉甜美,而后一饮而尽,享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甘露琼浆。
    施兆鹏先生等早已爬到木屋前的平台,双手撑在石砌栏杆上,时而向我招手。浙江大学的留日博士何普明给我提着衣物,搀扶着我继续往上攀登。走进这座古老破旧的岩下木屋,里面仅有刘子?的塑像。我在大学主讲唐宋诗词,对这位理学家还算比较了解。刘子?(1101?1147),字彦冲,自号病翁,崇安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尚二程之学,精通《易》学,朱熹从其学《易》,可谓朱熹的老师,故尊称为屏山先生。
    我们一行茶学教授,在水帘洞岩室的一张桌子旁围坐下来,观看从天而降的泉水,像熠熠银河落地,像无数珍珠撒入水池。水珠飘洒,水沫飞扬,空气显得特别清凉。山人也真会想办法,为省去从平台下水池提水之苦,则用一根百米长的小绳索从岩峰绝顶泉水出口垂下来,让一部分泉水能够沿着绳索流进岩屋水缸。以清泉为生意经的山女,接来一碗一碗清泉水,请我们品尝。泉水清甜甘凉,爽喉润肺,沁人心脾。
    水帘洞的山崖旮旯之间,依然盛产岩茶。有人问及刘子?和朱熹对茶学的贡献,我说:“刘子?和朱熹都喜好饮茶,对建茶情有独钟,也都有茶诗存世。且朱熹以茶论学,影响很大。”朱熹是以茶喻理的学者,给弟子讲学时常以茶为喻,深入浅出地讲解社会人生的深刻道理。《朱子语类》载有四则以茶喻理的故事,其卷15云:问:“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理而无所杂。”曰:“只为一,便诚;二,便杂。‘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故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止著其善’,二故也。只要看这些便分晓。二者,为真底事物,却著些假掺放里,便成诈伪。如这一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底滋味,便是有物夹杂了,便是二。”
    宋人煎茶,多唐人遗风,常在茶里掺杂桂葱姜椒盐之类,有如大杂烩。朱熹以茶喻学,主张治学要诚意专一,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反对掺杂其他学派观点,犹如这茶之一味,不可掺杂别的滋味一样。又《语类》卷123记载:可学因问:“左氏识见如何?”曰:“左氏乃一个趋利避害之人,要置身于稳地,而不识道理,于大伦处皆错。观其议论,往往皆如此。且《大学》论所止,便只说君臣父子五件,左氏岂如此?如云‘周郑交质’,而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正如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啜茶!”学生询问如何评价《左传》作者识见,朱熹回答时,巧妙地以“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啜茶”为喻,说明左氏论事不得要领,远不如孔子《大学》论君臣父子关系精当。有如佃客状告座主,责其“不请吃茶”。这样责之细苛的比喻,把复杂的学问解释于笑谈之中,充分显示出朱熹的高人的才学。又《语类》卷138记载: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如何?”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        朱熹以茶“啜苦咽甘”的审美特性来比喻忧勤与逸乐是相辅相成的,进而说明“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的人生哲理和事物的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的普遍规律性。
    张?与朱熹评茶,一重建茶,一尚草茶,但皆不贬低一方,既崇尚天然之美,也注重人工之精。《朱子语类》卷138又载: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又曰:“《南轩集》云:‘草茶如草泽高人,腊茶如台阁胜士。’似他之说,则俗了建茶,却不如适间之说两全也。”“建茶”,是产于福建武夷山的宋代名茶、贡茶。江茶,是产于浙江江山县的名茶。据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4载:“江茶,在东南草茶内最为上品,岁产一百四十六万斤。其茶行于东南诸路,士大夫贵之。”草茶,即散茶,焙制时无须研膏,茶味短而淡。腊茶,指蜡茶,即蜡面茶,“腊”通“蜡”,属于团茶之类,如宋代的龙凤团茶、龙园胜雪等,以其制作时加入香料膏油,烹点后茶汤浮有乳油,如溶蜡一般,故名。按张?的意见,建茶是阳春白雪,草茶是下里巴人。朱熹对此说表示异议,认为张南轩之说“俗了建茶,却不如适间之说两全”。他评茶以“中庸之为德”比喻建茶,而以伯夷叔齐比喻江茶,认为建茶出于人工制作,乃中庸之道,外观之美难以掩盖其内在品质,而草茶纯属自然本色,颇有气节风度,非人工建茶媲美。其实,张?关于“草茶如草泽高人,腊茶如台阁胜士”之说,是针对苏轼贬低“章茶”之论而提出来的。《南轩集》卷七有《定叟弟频寄黄蘖仰山新芽尝口占小诗适灾患亡聊久不得遣寄今日方能写此》诗云:“集云峰顶风霜饱,黄檗洲前水石清。不入贡包供玉食,只应山泽擅高名。”张?诗后自注曰:“坡公贬章茶,未为确论。予谓建茶如台间胜地,章茶之佳者如山泽高人,各有风致,未易疵也。”
    朱熹和张?评茶,采用拟人化手法,以意象比喻茶的不同品格和审美属性,而二人之间的不同意见,正是其品茶习性和审美情趣之异的反映。
    水帘洞,以水帘著称,却因南宋著名理学家刘子?和朱熹而名世。离开水帘洞,我们都为大自然的神奇而赞叹不已,也为古代学人静赏自然的文化心态。然而,时过千年,面对这依然壮观的水帘洞,能够启迪今人者,不是这从天而降的万丈水帘,而是朱熹所称颂的“源头活水”。学问要有“源头活水”,事业要有“源头活水”,生命要有“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是智慧之源,是功业之源,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之源。让这“源头活水”如水帘洞的清泉,千载流珠,永不枯竭!
    茶烟梵音
    茶与禅,是一朵并蒂盛开的白莲花,静谧,高雅,圣洁,无邪。茶香,禅韵,在茶坊,在寺院,在千古武夷山!武夷山,是茶乡,又是梵天,是东南茶禅胜地。
    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程序化与艺术化。在武夷山,在所有的宾馆酒店,茶艺表演相当普及。
    为庆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组第二届六次会议在武夷山召开,福建武夷茶苑大酒店举办了一次茶艺表演。
    雅致的茶艺表演厅,五光十色的灯柱,轻盈柔美的音乐,精致根雕的表演台,品种多样的武夷山名茶,古色古香的茶具,举止优雅的茶女,组合成一个优美的茶艺境界,人品耶?茶品耶?抑或品人耶?品茶耶?
    然而有人却说:“茶艺是茶的艺术,是水的艺术,还是壶的艺术。”说的只是茶艺表演的几个物质要素而已,仍然不得要领。因为,茶艺是人的艺术,是人的品茗艺术,是人的茶道表演艺术。这种艺术,以人为本,以茶为根,以水为华,以壶为体,表现的是无言之美。茶艺是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人是其主体,茶、水、壶是其客体,也就是说,茶艺表演的中心是人,是人对茶、水、壶、火候、气氛与品茗者的全面把握;一旦离开了人这个主体,再美好的客体也毫无意义。因此,怎么能简单地说茶艺就是茶、水、壶的艺术呢?
    茶艺的程序化,是茶人的创造;施之于茶艺表演,尚须茶女的造化,既要注重表演的艺术之美,更要强调人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有些茶艺,只注重表演的技巧性,而茶女缺乏文化涵养和艺术旨趣,表演则显得娇柔做作,内涵浅薄。当晚表演的两套茶艺,相对而言后一套“禅茶茶艺”比较成功,程序自然,气氛浓郁,情趣盎然,木鱼声声,茶烟袅袅,梵音也袅袅,能引人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茶禅境界。禅为何物?禅,佛教名词,是梵文“禅那”(Dhyāna)的略称。禅家的诸多解说,起源于释慧皎的《高僧传》卷十一:“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这种“禅”,是以“妙万物”为内核、以“寂”为途径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在于“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如渊池鱼石,心澄而悟,则可凝照一切,妙观万物。禅宗主“悟”,无论是北宗的“渐悟”,还是南宗的“顿悟”,皆以“寂”为心境,以“妙悟”为基本方式。“妙悟”者,悟之高妙也,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达到“妙万物”的高妙境界。禅是一朵花,禅是一片云,禅是一溪水,禅是一杯茶,禅是一首诗。故禅又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境界,一种人文境界。茶禅者,以茶参禅之谓也。
    茶与禅宗结缘,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茶禅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以禅品茶,以茶论禅,则有所谓“茶禅说”,即“禅道惟在妙悟,茶道亦在妙悟”者云云,即茶道之通于禅道者,亦在于“妙悟”,在于“本色”。茶禅一味,首先在于“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因而达到一种最高的涅?境界。茶在饮,禅在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茶禅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净的茶禅境界,一种古雅澹泊的审美情趣。以茶参禅,提倡“茶禅一味”,强调的是茶性、茶味、茶品、茶缘、茶情、茶心、茶境,是茶蕴涵着的文化心态、人文意识、审美情趣和茶禅境界。而这茶禅境界的达到,自然在于“妙悟”。
    茶禅一味,其次在于“本色当行”。妙悟,是以茶参禅活动中的一种高妙的悟性,一种审美式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以“本色当行”为特征。所谓“本色”,是指本然之色。茶,是一种植物。茶的审美属性,来源于植物。植物的基本属性,在于植物的生命。
    禅家平日注重“茶禅一味”,或对花微笑,感悟禅门真谛;或饮茶洗心,涤尽人世尘垢。这是禅门释家和文人骚客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考察,“茶禅一味”具有三个明显的文化美学的规定性:
    一则茶性清淡自然,与禅的正法眼藏、本性自然、机缘弥勒,具有天然的契合点。茶禅一味是由于茶、禅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二则品茶讲究心境,注重文化氛围;参禅要求心灵平和宁静,万念俱灭。无论僧侣或文人,其茶禅之心与茶禅之境,皆以平和诚笃为共同的文化心态与审美特征。茶禅一味乃是由于品茶人和参禅者内在的省心要求与外在的文化品味的一致性之必然。
    三则茶禅一味,将中国茶文化的文化义蕴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美学层次上,是茶的流韵,禅的机缘,是人生的体悟,凡尘的洗涤,是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茶禅之美,在于“一味”,在于共同的审美趣味,在于茶与禅所共同追求的古雅澹泊之美,犹如山寺之肃穆,田园之宁静,如秋菊之淡雅,修竹之疏影,如月色之柔美,白云之飘逸,如钟鼎之古朴,翰墨之流香,如诗文之雅致,词赋之流丽。
    四则茶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艺术境界。唐宋时期,僧社兴盛于寺院,有所谓“法社”、“莲社”、“净社”、“香火社”等等。僧社的创建,目的在于加强诗僧、茶僧、棋僧、饭僧与文人士大夫的交往。故僧社的主要活动,在于品茶、赋诗、下棋等游艺之类,不在乎佛事。唐人牟融《游报恩寺》诗云:山房寂寂筚门开,此日相期社友来。雅兴共寻方外乐,新诗争羡郢中才。
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醉后不知明月上,狂歌直到夜深回。
    此诗描写寺院僧社活动的种种乐趣,品茶饮酒,唱和赋诗,狂歌醉吟,明月竹影,社友雅兴,乐不思归。“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这就是唐人所追求的一种茶禅境界。又如杜牧《题禅院》诗云: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落花风。鬓丝禅榻,茶烟轻?。这就是晚年杜牧的茶禅情结,也是茶人所追求的一种高雅的艺术人生境界。
    茶艺表演,就在于追求这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境界。这是衡量茶艺高下优劣的最高标准。
    沧浪之水
    从武夷山到邵武市,汽车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邵武,一个闽西北偏僻的山城,我一生为之神往的诗话圣地。
    因为,这里曾是南宋著名诗话家严羽的栖息之所,这里曾是中国古代诗话最出名的传世之作《沧浪诗话》的诞生之地。
    严羽,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南宋邵武人。著名诗人与诗学家,因其著作《沧浪诗话》而名世。像一支盛开的牡丹,像一颗腾空升起的巨星,诗话之体自欧阳修时代问世以后,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至南宋严羽撰著《沧浪诗话》,一部里程碑式的诗话巨著诞生在闽江上游支流的一座小山城。
    我从事诗话研究三十余年,代表著作有《中国诗话史》、《诗话学》、《石竹山房诗话论稿》以及东方诗话学研究系列论文《中国诗话与日本诗话》、《中国诗话与朝鲜诗话》、《中国诗话与印度梵语诗学》等,现在正主持国家课题《比较诗话学》研究,深知严羽《沧浪诗话》在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地位。能够有机会来到福建邵武市,瞻仰严羽成就诗话巨著的沧浪搁和望江亭,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7月21日下午,我们把行李寄存在邵武火车站,乘车来到溪春公园。
    云层低低地密布在山城上空,间或有稀疏的细雨飘洒着。我购了四张门票,与湖南、四川农大的三个茶学博士迈步在江边的林荫道上。穿过曲廊拱桥,到了印在门票上的望江亭。地面与凉亭靠椅,被细雨飘湿,水迹斑斑,无法坐下,我们就在亭下徘徊观赏着。修缮一新的望江亭,亭子呈现六角菱形,亭边岸下就是宽阔的富屯溪,不远处是古色古香的沧浪阁。三位茶学博士要我讲解严羽的故事,我仅仅知道,望江亭,一名“三滴水亭”,是当年严羽与南宋江湖派诗主戴复古、邵武太守王子文酬唱论诗之地。元军南下,国家多事,蒿目时艰,他曾满怀一腔爱国激情,写过《从军》《有感》《塞下》等诗篇,抒发“何日匈奴灭,中原得晏然”“济时须俊杰,愿睹中兴期”的报国之志,与戴复古成为忘年之交。《沧浪诗话》一卷,大致成书于初刻于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诗、禅、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禅与诗、茶的结合,成就了两大学说:一是“诗禅说”,二是“茶禅论”。其《沧浪诗话》的诗学宗旨,是扬唐诗而抑宋诗,主“妙悟”而以禅喻诗,是宋代“诗禅说”的集大成者。为纪念严羽《沧浪诗话》,清顺治年间,改“望江亭”而为“诗话亭”,又将一原名“八角楼”改名为“沧浪阁”。
    我站在沧浪阁的大门牌前面,仰望这明代建造的沧浪阁,一派破旧残败景象。石阶上长满杂草,白色的石灰粉墙早已剥落,露出雨水浸蚀的班驳印记,而直行书写的“沧浪阁”三个大字,却依然笔力苍劲,风骨铮铮。楼牌的后面,就是沧浪阁,背临富屯溪,掩映在绿树林中。大门紧闭,我进不去,只好请同行的湖南农大罗博士给我在其门口留个影,以寄托我对严羽《沧浪诗话》的景仰之情。
    离开公园,我们徒步在千余米长的八一桥上。伏着大桥栏杆,我向西了望,富屯溪流水涓涓,溪边垂钓的人们三五成群,西下的太阳光从云层缝隙中放射出一束束光柱,又一座大桥横卧在远处。一个姑娘告诉我们:“那是越王桥。”我又问:“知道严羽吗?”姑娘爽朗地一笑:“那还不知道!”她手指着富屯溪南岸公园里的那座翠绿的小山,如数家珍似的说:“那是玉亭山,下边的亭阁叫做‘沧浪阁’,是为纪念宋代严羽而修建的,至今有几百年了。”严羽早已深入到邵武人的心灵之中,是邵武的历史名人,也是邵武人引以自豪的。
    我知道,沧浪阁,源于严羽自号“沧浪逋客”。这个“沧浪逋客”之号,正是严羽追求乱世人格之美的一个明证。伟大诗人屈原,被楚怀王放逐湖湘时,遇见一个渔父。渔父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以沧浪之水清浊比喻世道之清明与污浊,君子隐者可以随机应变,而各得其所。严羽以屈原为榜样,以隐者之态来应对世道世俗之变,于当今身处物欲横流的我们每一个文化智者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历史的鼓励与无形的鞭策。
    从屈原到严羽,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是与其人格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今,我们要再次呼唤屈原与严羽,呼唤沧浪之水,呼唤中国茶文化中“君子之交淡如水”似的社会人生!

武夷山茶韵 作者:蔡镇楚 授权刊载
一个神奇的世界,岩石的世界,碧水丹山的世界;
一个芬香的世界,岩茶的世界,茶艺精湛的世界。
武夷山??
    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壬午之夏,我随同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组专家一行,对武夷山茶业进行为期几天的学术考察,有感于所见所闻,援笔而成一组富有诗情画意的武夷岩茶散文,或曰茶文化散文,奉献给古往今来为中国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
茶  缘
    从福建长乐机场到福州金山,汽车停在绿树浓荫之中,映入我们眼帘的都是蓝天白云和绿色园林,这就是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本部校区。
在专家楼的茶艺室里,茶学系的年轻老师们正忙着为我们沏茶,古色古香的桌椅,上等的乌龙茶,精致的茶具,优质的山泉水,精湛的茶艺,给人留下了第一个好感觉。
    迈步在福建农林大学的林荫道上,我们不时为其三面群山佳木葱浓、苍翠欲滴的各类树种、五颜六色的奇花异草、碧波荡漾的湖泊鱼池、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所吸引而赞叹不已。两三千多亩面积的金山校园,不啻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在全国高校都是难得的。
    中国人特别注重“茶缘”。所谓“茶缘”,就是以茶会友,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认为茶的文化义蕴在于表达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情趣、人格理想和审美境界。
“茶缘”,是中国人际关系中的最高境界。中国人论人,以人格分野,有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尚义,小人重利。中国人品茶,讲究的是“茶缘”,是人际关系中的“君子之交”。君子之尊贵,在于人格之高尚、心地之宽阔、行为之磊落;小人之卑贱,在于心胸狭隘、品行低劣、言行肮脏。茶与君子结缘,如清人杜?作《茶丘铭》者,视茶为“性命之交”,则因为茶具有君子风度。乾隆皇帝论茶,特别赞许茶所蕴涵着的君子风度和人格之美。其《虎跑泉》诗云:溯润寻源忽得泉,淡如君子洁如仙。余杭第一传佳品,便拾松枝烹雨前。茶性之清苦、淡泊、洁静、高雅,可谓“淡如君子洁如仙”者,正是中国人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完美人格。
    七月二十日,我们来到远离福州数百里之外的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山茶学科教基地参观考察。一路上,我们谈论着中国茶叶和茶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前景,大家戏称在场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组现任四位学科成员为当代“茶学四君子”。此之谓“君子”者,取义于茶以“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非阿谀是也。他们是湖南农大施兆鹏、西南农大刘勤晋、浙江大学农学院杨贤强、安徽农大宛晓春等四位著名茶学教授与茶学博士导师,故我依照古代人物并称先抑后扬的习惯把他们简称之为“施刘宛杨”。我说:“茶学专家有三福:口福,眼福,艳福。”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副教授孙云女士紧接着谦逊而又幽默地说:“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有人问:“何谓‘艳福’?”我回答道:“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学专家一生与茶叶为伍,故谓之有艳福也。”大家听了哈哈大笑。而“四君子”之一的刘勤晋教授却说:“我们搞茶学的人要有四得:一要苦得,二要饿得,三要累得,四要烫得,制茶时手特别烫。”“三福四得”,果真道出了茶学专家们共同的苦乐得失观念。我笃于茶文化研究,能与全国著名的茶学专家为友,相聚于中国茶叶胜地武夷山,也是一种“茶缘”吧!
    茶   市
    早就憧憬着,早就神往着,早就解读着,在奇异的梦里,在厚重的历史里,在古今传世书籍里。
武夷山,你的命名很特别,来源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人物彭祖。《神仙传》称彭祖生于夏,至殷末已有七八百岁。他有两个儿子,一曰彭武,一曰彭夷,于此种茶登仙,作惠于世人,因以山名之曰“武夷”。
    在神州山川形胜大家族中,武夷山的自然风光,是中国数文化的结晶,以“三三”“六六”“九九”的数学理念组合而成。以“三三”为“九曲”之水,以“六六”为三十六峰,以“九九”为八十一岩石;而武夷山岩茶,正是这数学哲学的文化生成之树。
    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武夷山》一首诗云:“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而今的武夷山,是茶树之乡,是长寿的象征,是茶山的代名词。武夷山岩茶生于天,长于地,禀承于天地自然之美。元人杜本(字伯原,清江人)有《咏武夷茶》诗云:
春从天上来,?弗通宾海。纳纳此中藏,万斛珠蓓蕾。
此诗咏叹武夷岩茶之美。茶叶,是春天的使者,是美丽动人的春姑娘的化身。春从天上来,藏于茶树中,孕育出的茶叶蓓蕾,如万斛珠玉一般美妙。武夷山市,是茶叶之都,以山水茶为立市之本,是当今中国名副其实的偌大茶市。茶市者,市以茶为中心也。
    武夷山,是绿色生命的摇篮。武夷山的茶树、茶园、茶厂、茶花女,则掩映在这碧水丹山之间,则出没在这武夷大峡谷的群峰绿海之中。久负盛名的武夷山岩茶,即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遍长于岩隙石缝之中,岩岩有茶,非岩不茶,沾溉其武夷山英水灵之气,钟情于东南岩骨花香之味,成就了举世无双的茶叶“岩韵”。
    我们下榻的宾馆,是武夷茶苑大酒店。曲水长廊,白墙兰瓦,园林式建筑,茶画、茶诗、茶联、茶艺、茶膳,以茶为业。武夷山市的所有宾馆旅店,大致皆以此为旅游风格。
武夷山的街市,以茶业为主体,以茶市为特色。我们迈步于街市,看到一间间茶叶商店遍布于街道的两旁,各色茶叶、茶具、茶制糖果、茶膳、茶叶招牌广告,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且每一家茶叶店,都设有品茶处,艺术精湛的树根雕刻茶桌、茶椅,笑容可掬的茶女,熟练的茶艺表演,雅致的茶室布置,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独具一格的特色,也许是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城镇都难以媲美的。
   我们坐在一间名为“咸亨茶庄”的茶艺根雕桌旁,女主人是陪同我们观光茶市的邹经理的熟人,特意取出上等的武夷山岩茶待客,有大红袍、水仙、肉桂。她一边烧水,一边沏茶,面色红润,举止端庄,表现出武夷山茶市一般买茶人的茶艺技巧。我环视茶店四周,名茶、茶点、茶具,陈列有致,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并不雅致却十分贴切的标语:“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落款是“鲁迅”。武夷山人“有好茶喝”,中国人“会喝好茶”,按鲁迅之见,乃是一种“清福”。
武夷山,“以茶兴市”本应是其战略决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加强武夷茶的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还必须注重茶人、茶市、茶楼、茶艺、宾馆的茶文化建设,努力发展自然生态旅游与茶文化旅游,不断提高其文化品味与艺术境界,使茶市、茶楼建设趋于规范化、典雅化、茶文化化。
武夷山的历史,是茶。武夷山的希望,也是茶。茶与武夷山,命运相济,兴衰与共。
    武夷雨霖铃
    天游峰,是武夷山最有特色的岩峰之一。整个峰峦,由一个巨大无比的裸露岩石直接生成。其岩缝土隙,都是风水浸蚀风化的结果。人们凿石为“之”字云梯,登上天游阁,一览武夷山风光秀色。
因为要去爬天游峰,同行要我在宾馆商场买了一双跑鞋。脚穿跑鞋走路爬山,确实轻快舒适多了。天上没有火红的骄阳,路上是古老的石板小径,我与施兆鹏教授等走得还算轻松愉快。浙江大学的龚琦教授与我们健谈着,说他的老师曾经说过:“一个大学教授的真正本领,就是他写的著作,一是要让学者们看不懂,二是要使老百姓一看就懂。”大家都认为这话颇富有哲理性。龚先生却戏说“这是怪话”,我说:“怪话就是真话。”不是吗?武夷山,是大自然书写的一部书;武夷山岩茶,就是这部传世佳作中的一行行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字。千百万年来,从远古彭祖二子到南宋哲人朱熹,再到当今的一队队游客,有谁真正读懂武夷山?没有。真正读懂武夷山的,仅仅只有武夷山的千载种茶人!因为他们才是武夷山的主人,才是武夷山岩茶的制作者,其他只是武夷山的匆匆过客而已。
我们走过云窝,穿过“叔圭精舍”的石门,来到天游峰下,呈现在眼前的是巨大无比的晒布岩。晒布岩的一面,如刀劈斧削,形成一个偌大的岩石平面,经雨水长期冲洗,岩石平面上出现一道道褐色的缝沟,远远看去犹如一片片凉晒在空中的布匹。我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仰望着攀登天游峰的游客,形成一个硕大的“之”字,在晒布岩脊梁的石级上爬行着,如蚂蚁一般。
    乌云密布,山雨欲来。我们鱼贯似的侧身穿过狭窄陡峻的岩缝石级,来到小鹰嘴岩下的茶洞。茶洞峥嵘深琐,是古代仙人种茶采茶之所。这里有碑刻“茶”字与“寿”字,导游解说道:“‘茶’字由廿、八十、八组成,和数等于一百零八,象征着长寿。”这里的摩崖石壁有瀑布飞流而下,石洞中为仙女沫浴池;空坪有小块天然茶园,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茶树。福建农林大学的老师说:“这叫肉桂,又称玉桂,是武夷岩茶中的新贵。绿叶红边,茶味甘醇,有桂皮香味。”
    顷刻之间,大雨倾盆而下,我们一手撑着雨伞,一手扶摸着栏杆,沿着晒布岩脊梁上陡峻的石级艰难而上,福建农林大园艺学院的金副院长特意招呼年轻教师孙云跟在我后面,保护着我们几个年长者。在半山亭上,我俯瞰晒布岩下,游人的雨伞圈圈点点,有如色彩斑斓的蘑菇群。山崖上的流水,汇集成无数条白色瀑布和一条条银丝带,沿着晒布岩的石缝流淌而下。远处也是大雨如织,峰岩朦胧,九曲溪水陡胀,浑浊的溪水中漂浮着身穿黄色救生衣的汽垫。天游峰的这种山雨奇观,如雷霆闪电,如千军万马,如诗如画,令游人叹为观止。
    我稍作休息,继续跟着游人的脚步往上攀登。我在陡峻的石梯上爬行着,雨淋淋,汗淋淋,雨水掺和着汗水,流湿了全身衣裤鞋袜。游人前呼后应,攀援不止,自强不息,终于到达天游峰的最高处天游阁。风雨交加,游人们拥挤在天游阁的台阶上、厅堂上、阁楼上,天游阁的风铃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声响。
    这是怎样一种境界?我难以忘怀,借用唐明皇幸蜀,霖雨连日,过栈道闻铃声,故而曰之“武夷雨霖铃”。此“武夷雨霖铃”者,是谓霖雨也,汗水也,甘露也。
这是怎样一种精神?我无法以言语概括,也许这盘石岩韵,这凿石云梯的先民,这岩缝中生长的岩茶,正代表着武夷山的精神,一种坚如磐石的奋斗精神。
    雨过天青,我站在天游峰之巅,仰望着天游阁正堂上威严高大的金塑菩萨,放眼天游峰四周的武夷山风光,发出无限感叹。正如这天游阁厅堂上的楹联所书:“世间有石皆奴仆仙掌独秀;天下无山可兄弟武夷称雄。”我遂赋诗一绝云:峰如刀削水如练,九曲幽兰茶为先。谁教丹霞拂武夷,仙弦岩韵醉千年。
    茶园九曲
    九曲溪,是武夷山最为亮丽的自然景观,是武夷山灵动的生命之源。有一条九曲溪,千古武夷山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从星村镇的码头下水,身穿黄色的救生衣,乘坐五架竹筏,漫游这万山丛中的九曲溪。
    九曲溪,发源于闽赣边境的黄冈山,流经武夷大峡谷,至星村而名九曲溪,大凡有九曲十八湾,水势平稳,是武夷山风景区的主体部位,与属于丹霞地貌的武夷诸多山峰交相辉映,形成“碧水丹山”的奇丽风光。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我们乘坐的竹筏,在碧水丹山之间行驶。筏工一前一后的撑着蒿竿,时而向游客解说着每个景观所蕴涵着的动人故事。昨天霖雨朦胧的武夷山,今天露出了真实完全的峥嵘面貌。
    亭亭玉立的玉女峰,是武夷山的标志。今天,她掀开了神秘的面纱,笑迎四方游客。筏工手指着玉女峰的三种形态,风趣地告诉我们:“玉女峰,由三姐妹组成。传说大姐好持家,二姐爱梳妆,只有三妹有点花,挺着个大肚子要出嫁。您看小妹挺着的那个大肚子!”我们顺着手指看去,玉女峰的左侧确实显得臃肿,并不玉立,形象逼真,犹如挺着大肚子的三妹一样。
    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许多形象鲜明的自然景象,留给人们无数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人去编造各种动人的故事传说。中国民间文学和地域民俗文化,就是这样得以繁荣发展起来的。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武夷山,“六六”山峰与“九九”巨岩,则如英雄大丈夫,富有阳刚之气,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而“三三”九曲,则如闺秀美女,具有一种阴柔之美。英雄十美女,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和谐统一,这才是古典美的武夷山。因为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山,因石而富有筋骨,因水而生机盎然;水,因山而灵动自然,因石而激荡迸发;石,因水而珠圆玉润,因山而博大固守。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
    武夷山是自然的造化,是天地的气韵;武夷山又是人工的缔造,九曲茶园是千秋茶人的汗水凝固而成。
    在武夷山茶史上,御茶园确然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御茶园,就在九曲溪四曲之旁,是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最早的皇家茶园。
    武夷山贡茶,肇始于北宋时代。大诗人苏轼《荔支叹》诗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武夷溪边粟粒芽,即武夷山九曲溪边春茶,以接笋峰、天游峰、玉女峰等处岩茶为最佳,时为贡茶,系北宋丁谓、蔡襄所制作,深受朝廷宠幸。
据明人徐渤《茶考》,御茶园建于元大德年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采制充贡,始创御茶园于四曲,建第一春殿、神清堂,焙芳、浮光、燕宾、宜寂四亭,门曰仁风,井曰通仙,桥曰碧云。(嘉庆《崇安县志》卷二引)御茶园,有金鼓喊山之习。《武夷志》曰:“武夷喊山台,在四曲御茶园中,制茶为贡。”(《蔡端明别记?茶癖》)
    站在御茶园遗址的石碑之前,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历史的烟云掠过我的思维空间,那茶亭,那喊山台,那通仙井,那碧云桥,今在何处?我不由自主地吟诵着一曲《题御茶园》的新作:御茶园里喊山台,金鼓春风催芽开。九曲欢歌禅衣舞,玉人佳茗采诗来。然而,曲高则和寡。古代的御茶园早已灰飞湮灭,而今我与中国茶学界的巨头坐在御茶园的新式楼阁里,一边品尝着御茶园的新茶,一边聆听乐工弹奏仿制湖北出土楚国编钟的动人乐章,同时参观茶叶研究所的制茶工艺。此时此刻,我深深感到:历史难以复原,而茶艺却随着时代发展。当今中国的“御茶园”,自然比元明时期则更加辉煌了。
    魂兮归来
    走进九龙茗丛园的山谷,沿着岩石山峰下的小溪,我们来到了向往甚久的大红袍原产地天心岩九龙窠。站在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之下,仰望生长在岩缝间的上下五株矮小的茶树丛,凝视镌刻在茶树旁边岩石上的“大红袍”三个大字,我们很难想象这就是世人仰慕的“世界茶王”与“茶中之圣”??大红袍!
武夷山,是灵山,是仙山,是圣山。大红袍,是灵山之英,是仙山之露,是圣山之洁。
    也许是千古岩韵,也许是天地甘霖,也许是旷代茶仙,也许是山神显灵。我想,这摩岩石壁,乃是大红袍之魂,是“世界茶王”归附于武夷山的千载英灵。它集武夷山山川之灵气、土地秀粹之气与天地始和之气于一身,是绿色之精灵荟萃者,是大地的惠泽,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是绿色自然环境的骄子。
    我伫立在大红袍茶树之前,耳边回荡着久远的历史足音与神奇传说??
茶学友人告诉我:其名称由来传说有三:一曰春天茶树萌发茶芽时呈紫红色,如同一团火焰,故名;二曰崇安县令重病,饮此茶而痊愈,为感其恩德,即以红袍覆盖茶树,历久祀之,故名;三曰大红袍为皇帝所赐,以表彰茶叶泽被苍生之功。
    其实,此三种传说可以合而为一,组合而成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相传大红袍茶树为仙人所栽种,春天茶芽萌发,大红袍茶树嫩稍灵芽呈紫红色,远看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茶叶能治百病。一个秀才贫病交加,却勤奋读书;仙人感动万分,采大红袍为之煮茶治病疗饥。秀才高中状元,皇帝以大红袍衣赐予。后迁崇安县令,为感仙人与大红袍茶树救困之恩,县令亲自上山焚香祭拜,以身披红袍覆盖于茶树上,故名之曰“大红袍”。大红袍,我们心中的茶王!大红袍,中国茶中的瑰宝!
    魂兮归来!历史上的大红袍,数珠母树,产量极少,弥足珍贵,是历代朝廷皇室贡茶。据史载,每两大红袍,值银百两。1998年第五届武夷岩茶节举办的大红袍拍卖会,仅20克母树大红袍,竞拍天价为15、68万元人民币,为世界茶叶拍卖之最。
    现代大红袍茶叶,属于第二代,是福建武夷山茶叶科研工作者采用无性繁殖大力推广大红袍种植的科研成果。其茶品质地香味,与母树大红袍相差无几,使稀珍茶王的大红袍逐步成为大众化的茶饮。大红袍走出皇宫闺闱,进入平常百姓之家,显示了武夷山岩茶的现代辉煌。故而依原韵隐括唐人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九龙窠岫霓虹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我为大红袍喝彩!我为世界茶王祝福!空谷足音
这是绿色植物的海洋,这是原始森林的群山,这是神奇怪异的大峡谷。一辆白色中巴车在六十多公里崎岖小路的大峡谷中行驶,人们被这奇异非常的大峡谷所引诱着:断壁悬崖,急流险滩,青山绿水,佳木葱茏,瀑布飞流,云岚雾绕,猿猴飞禽,杜鹃滴血,石桥茅屋,茶烟袅袅……
啊,武夷大峡谷!
??广博,浩瀚,神秘,雄奇,崇高,壮美,留下了中国茶学界专家同仁融合大自然的空谷足音。
这里有“武夷山自然博物馆”,白墙红瓦,曲水画廊,一群新式洋房掩映在绿树花木之中。幽雅,宁静,秀丽,恬淡,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终南山的辋川别业,也像晋代隐士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汽车驶过大峡谷深处的溪涧小桥,停在一座新式三层楼房的水泥坪上。在绿色的崇山峻岭环抱之中,楼顶上“自然保护区元勋茶厂”大幅标语牌显得格外耀眼。陪同告诉我们,这里是九曲源??桐木关庙湾村。一关之隔,就是江西省。三十年前,昙花一现的“江西共大”就座落在桐木关那边,而电影《决裂》中的“马尾巴的功能”则早已贻笑于历史了。
    霖雨纷纷中,一个穿着朴实的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迎上来,满脸堆着憨厚的笑容,一边伸出大手,连声说道:“辛苦了!各位辛苦了!” 这就是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元勋,人们习惯称他为“江总”。
    在茶厂会议室,我们闻到扑鼻的茶香,看到“茶叶世家”的匾牌。桐木关,是中国红茶“正山小种”的发源地;抗日战争时期,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曾在这里与江元勋之父一道种茶,设立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
    正山小种,是中国红茶始祖。据史载,正山小种红茶早在明万历38年(1610)就出口欧洲市场,且在清康熙三年(1664)早于安徽祁门红茶而成为英国皇室的饮料珍品,被誉为“茶中皇后”。而今,元正牌“正山小种红茶”,即是元勋茶厂的独家产业,采用传统工艺,香味独特,有桂圆松香,汤色红润,如琥珀玛瑙,深受西方上层茶客喜爱,现已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原产地标记注册证”和美国OCIA、德国BCS有机茶认证。
    作为桐木关“正山小种”的第五代传人,江元勋热情地陪同我们参观正山小种红茶制作的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介绍茶厂的发展目标与长远规划。正巧,我们碰上一个在该厂从事社会实践的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汪志成。这位身材高大的安徽籍青年,跟在江总后面,时而拍照,时而记录,很少言语,引起我的关注。
    我问他:“学什么专业?”
    他说:“结构生物学。”
    我又问:“在这里从事什么研究?”
    他回答:“蛋白质分子结构。”
    我递给他一张名片,他看过后嫣然一笑。我问他:“计划呆多少时间?”
    他说:“一个月吧。”
    在这深山老林,在这武夷山大峡谷,在这小小的元勋茶厂,清华研究生的出现,宛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不但增强了元勋茶厂的文化品位,也提高了武夷山茶叶生产基地的科学价值与科研地位。我指着清华小汪对江总悄然一说:“他来给你当徒弟?”“不!”江元勋坚定地说道:“他来帮我洗脑筋。”
    这才是21世纪武夷山大峡谷的空谷足音!我和施兆鹏、刘勤晋等教授听了,感触良多。一个事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一个正山小种红茶的世代传人,愿意让一个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清华大学生物学系研究生来帮助“洗脑筋”,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呵!
    是蓝天白云,还是瀑布飞流?是虹霓丹霞,还是河岳英灵?
    武夷茶人后代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精神风貌,正是武夷茶的希望之所在。
    雨停了,大峡谷显得格外青绿,空气显得格外清爽。这里的茶人与茶园,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之中。
    我在九曲源的曲拱小石桥上徘徊流连着,放眼桐木关,山如绿色的富士山,青松翠竹,云雾缭绕,农家庭院,竹楼茅舍;九曲源,溪水奔流而下,撞击着崖壁卵石,激起白色浪花。茶厂屋宇,茶烟袅袅,茶香弥漫在空谷山野之中;茶树在何处?茶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
    离开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山茶学科教基地,我们来到号称“武夷岩茶第一镇”的星村。 
    武夷山下,九曲溪头,从田野到山坡,梯形茶叶种植基地遍布其间,一排排,一行行,随地赋形,绿波起伏,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幅美丽壮观的武夷茶山景观图画。这就是武夷山永生岩茶厂下尾洲绿色食品基地3000亩茶园。
    作为全国茶学界的专家教授,我们一行在永生岩茶厂受到总经理游玉琼女士的热情接待。她陪同我们参观茶厂的茶叶生产流程,与桐木关元勋茶厂不同,其茶叶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是这个武夷山岩茶生产明星企业的基本特点。
    游总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性,平易朴实,热情大方,学的是茶学专业,与其父母兄弟依靠勤奋合作和经营有方,成就了武夷山个体龙头企业。与众不同,永生岩茶厂打出的是文化茶的金字招牌,以“自然、健康、绿色”为发展理念,注重茶叶的生产经营与茶文化的结合,集产销科研于一体,年产茶叶380多吨,办事处遍及于北京、济南、哈尔滨、广州等地。2001年初夏,李鹏委员长特意视察了永生岩茶厂,称赞其茶叶生产工艺精湛,规模化、机械化效益具有榜样力量。
    在布置一新的茶叶陈列室,我们看到李鹏等各级领导考察该厂的大幅图片和专家学者书写的茶联题词,中间陈设有书案、笔墨、茶几、茶具、古筝,雅致,简朴,茶香和翰墨香混一,是茶艺馆,也是书法艺术馆,洋溢着一种高雅的茶文化气息。
    为欢迎茶学专家一行,游总亲自为我们以“水仙王”沏茶,又特命其茶艺小姐弹奏古筝。悠扬,飘逸,欢快,热情,一曲《渔舟唱晚》的优美旋律,在夕阳辉映的茶山星村飞扬,似乎把我们带进了一片渔舟归航、欢歌四起的江南渔村水乡。为此,我应游总之请赋诗一首:华烛琼枝草木英,云霞摇落茶山筝。东南素月芳菲地,却忆水仙玉壶情。
    此诗为游玉琼总经理而作,前二句写武夷岩茶,以古筝为茶乐;后二句写永生岩茶厂所生产的“极品水仙”名冠东南茶乡,令人长忆玉壶之情。其“极品水仙”,受地之气,吸山之精,得采之神,蝉联历届武夷岩茶茶王赛之冠。如此尊贵的水仙王,是仙女,是闺秀,是名媛,是贵妃,是菁菁美人,是黄冠皇后,然而她身上披挂着的始终是武夷山地域山川自然之美的霓裳羽衣。游总指着墙上一张标记“茶文化大观园”的效果图,向我们介绍永生岩茶厂独资创立武夷山“中国茶文化大观园”的实施计划。这个占地1300亩的“中国茶文化大观园”,选址于武夷山九曲溪上游,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游人如织,大致分为品种园、种植园、品茶园、无我茶艺馆等,以展示武夷山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中国茶文化为宗旨,推进生态茶旅游事业的发展。
    我认真聆听着,心中感到肃然起敬。一个武夷山茶乡土生土长的女民营企业家,一方面从事茶叶种植和茶叶生产经营,一方面热衷于中国茶文化的发扬光大,其心胸之开阔、眼光之远大、气派之非凡、境界之高远,在福建、在中国茶乡,实在并不多见,令我刮目相看。茶文化大观园,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的艺术缩影。
    一般来说,中国茶文化是以茶为主体的饮食文化,然而又具有与其他饮食文化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其一,茶品:以茶为中心,茶既是一种生活饮料,又是中国茶文化赖以产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唐人陆羽《茶经》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茶出自于南方嘉木,是天地万物之精灵,是自然之美的荟萃。因而,自然美乃是其地理环境赋予茶的一种审美属性。
    《茶经》卷五论及茶性云:“啜苦咽甘,茶也。”茶的本性,在于“啜苦咽甘”。所以,茶“以清苦为美”。乾隆皇帝题诗《味甘书屋口号》有“即景应知苦作甘”句,自注云:“茶之美,以苦也。”茶以苦为美,“啜苦咽甘”,先苦而后甘甜,既是古今茶人品茶的一种共识,又是茶的食用价值和审美属性。
    其二,茶寿:以“茶”字和数一百零八为生命之喻,注重养生之道和饮茶产生的生理调节功能及医药效应。
    唐宋人以为茶叶得天地山川之灵气者,因而谓之曰“灵草”、“灵芽”、“灵茶”、“灵?”、“灵物”,认为其芬香如杜衡,其清香超过了椒菊,这都是天地自然的孕育和造化之功。
    古往今来,茶以养颜、养神、养生,祛病强身,嗜茶者多长寿,如乾隆皇帝88岁。而“茶”字之拆,则由“廿”、“八十”、“八”组成,其和数等于一百零八,象征着人的生命之长寿,因有“茶寿”之喻。“茶寿”乃是中国人饮茶的一种生命的原动力,是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与理性思考。
    其三,茶道:强调“茶道”必须以人为本,同时注重种茶、采茶、制茶、泡茶、饮茶
等基本原则、方法、规律性和社会人生之思。
    “茶道”一词,出自唐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与封演《封氏见闻记》。其后传至朝鲜、日本,派生出“日本茶道”一系。
    所谓“茶道”,就是品茶之道。中国茶道,注重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一般学者认为,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而中国茶道则是“美的哲学”。以其是“美的哲学”,故中国茶道特别重在“天人合一”;以天、地、人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三大理论支柱和美学基础。
    其四,茶缘: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认为茶的文化义蕴在于表达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情趣、人格理想和审美境界。
    中国人论人,以人格分野,有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尚义,小人重利。中国人品茶,讲究的是“茶缘”,是人际关系中的“君子之交”。君子之尊贵,在于人格之高尚、心地之宽阔、行为之磊落;小人之卑贱,在于心胸狭隘、品行低劣、言行肮脏。茶与君子结缘,如清人杜?作《茶丘铭》,视茶为“性命之交”,就因为茶具有君子风度。
    乾隆皇帝论茶,特别赞许茶所蕴涵着的君子风度和人格之美。其《虎跑泉》诗云:“溯润寻源忽得泉,淡如君子洁如仙。余杭第一传佳品,便拾松枝烹雨前。”茶性之清苦、淡泊、洁静、高雅,可谓“淡如君子洁如仙”者,正是中国人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完美人格。
    其五,茶禅:以茶参禅,提倡“茶禅一味”,强调饮茶过程中的文化心态和茶禅境界。这是中国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中国禅宗,有两个宁馨儿:一是诗禅,二是茶禅。诗禅者,以禅论诗、以禅喻诗者也;茶禅者,以茶参禅之谓也。“茶禅一味”之说,乃是禅门僧侣饮茶之习与文人以茶参禅的产物,是禅门释家和文人骚客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
    茶禅联姻,是中国茶文化的特殊现象。茶禅论,与“诗禅说”一样,在于一个“悟”,一个“妙悟”,所谓“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沧浪诗话》)是也。茶禅一味,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因而达到一种最高的涅?境界。茶在饮,禅在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茶禅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净的茶禅境界,一种古雅澹泊的审美情趣。
    显然,中国茶文化的实际内涵要广博、丰富而深刻得多,但其注重中国茶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心态是值得高度赞扬的。我们应该积极热情地协助这位女民营茶业主认真策划设计,使其武夷山“中国茶文化大观园”更加完善,更加丰富多彩,为中国茶业与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武夷山“中国茶文化大观园”,我们期待着你的完美与辉煌!
    源头活水
    一般人只知道《西游记》中的水帘洞,并不知晓武夷山也有一个水帘洞。沿着整齐的山涧石级,我们来到水帘洞。一面峰岩石壁高高地耸立在我的眼前,像一道巨大无比的山崖屏障,峰顶向前倾斜,像一座遮蔽风雨的偌大岩洞,摩崖底部修建的木质结构庙宇,原是南宋刘子?的隐居读书与朱熹从师问学之所。摩崖石壁,壁高万丈,一泓天水从绝顶一泻而下,流入木屋平台下面的一个半月形的水池之中,形成一道世所罕见的山水奇观,真有李白所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
这就是“源头活水”!朱熹跟着刘子?在这里读书问学,目睹水帘洞的自然景观曾经写过二首《观书有感》,其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等境界,包含着何其深邃的哲理啊!朱子以水帘洞的源头活水比喻社会生活与读书的相互关系,说明惟有不断从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思想知识不断持有“源头活水”,才能读好书,读懂书。
    蹲在清澈见底的水池边,我拿木勺瓢上一勺水,品尝水质,清凉甜美,而后一饮而尽,享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甘露琼浆。
    施兆鹏先生等早已爬到木屋前的平台,双手撑在石砌栏杆上,时而向我招手。浙江大学的留日博士何普明给我提着衣物,搀扶着我继续往上攀登。走进这座古老破旧的岩下木屋,里面仅有刘子?的塑像。我在大学主讲唐宋诗词,对这位理学家还算比较了解。刘子?(1101?1147),字彦冲,自号病翁,崇安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尚二程之学,精通《易》学,朱熹从其学《易》,可谓朱熹的老师,故尊称为屏山先生。
    我们一行茶学教授,在水帘洞岩室的一张桌子旁围坐下来,观看从天而降的泉水,像熠熠银河落地,像无数珍珠撒入水池。水珠飘洒,水沫飞扬,空气显得特别清凉。山人也真会想办法,为省去从平台下水池提水之苦,则用一根百米长的小绳索从岩峰绝顶泉水出口垂下来,让一部分泉水能够沿着绳索流进岩屋水缸。以清泉为生意经的山女,接来一碗一碗清泉水,请我们品尝。泉水清甜甘凉,爽喉润肺,沁人心脾。
    水帘洞的山崖旮旯之间,依然盛产岩茶。有人问及刘子?和朱熹对茶学的贡献,我说:“刘子?和朱熹都喜好饮茶,对建茶情有独钟,也都有茶诗存世。且朱熹以茶论学,影响很大。”朱熹是以茶喻理的学者,给弟子讲学时常以茶为喻,深入浅出地讲解社会人生的深刻道理。《朱子语类》载有四则以茶喻理的故事,其卷15云:问:“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理而无所杂。”曰:“只为一,便诚;二,便杂。‘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故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止著其善’,二故也。只要看这些便分晓。二者,为真底事物,却著些假掺放里,便成诈伪。如这一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底滋味,便是有物夹杂了,便是二。”
    宋人煎茶,多唐人遗风,常在茶里掺杂桂葱姜椒盐之类,有如大杂烩。朱熹以茶喻学,主张治学要诚意专一,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反对掺杂其他学派观点,犹如这茶之一味,不可掺杂别的滋味一样。又《语类》卷123记载:可学因问:“左氏识见如何?”曰:“左氏乃一个趋利避害之人,要置身于稳地,而不识道理,于大伦处皆错。观其议论,往往皆如此。且《大学》论所止,便只说君臣父子五件,左氏岂如此?如云‘周郑交质’,而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正如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啜茶!”学生询问如何评价《左传》作者识见,朱熹回答时,巧妙地以“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啜茶”为喻,说明左氏论事不得要领,远不如孔子《大学》论君臣父子关系精当。有如佃客状告座主,责其“不请吃茶”。这样责之细苛的比喻,把复杂的学问解释于笑谈之中,充分显示出朱熹的高人的才学。又《语类》卷138记载: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如何?”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        朱熹以茶“啜苦咽甘”的审美特性来比喻忧勤与逸乐是相辅相成的,进而说明“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的人生哲理和事物的矛盾双方相反相成的普遍规律性。
    张?与朱熹评茶,一重建茶,一尚草茶,但皆不贬低一方,既崇尚天然之美,也注重人工之精。《朱子语类》卷138又载: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又曰:“《南轩集》云:‘草茶如草泽高人,腊茶如台阁胜士。’似他之说,则俗了建茶,却不如适间之说两全也。”“建茶”,是产于福建武夷山的宋代名茶、贡茶。江茶,是产于浙江江山县的名茶。据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4载:“江茶,在东南草茶内最为上品,岁产一百四十六万斤。其茶行于东南诸路,士大夫贵之。”草茶,即散茶,焙制时无须研膏,茶味短而淡。腊茶,指蜡茶,即蜡面茶,“腊”通“蜡”,属于团茶之类,如宋代的龙凤团茶、龙园胜雪等,以其制作时加入香料膏油,烹点后茶汤浮有乳油,如溶蜡一般,故名。按张?的意见,建茶是阳春白雪,草茶是下里巴人。朱熹对此说表示异议,认为张南轩之说“俗了建茶,却不如适间之说两全”。他评茶以“中庸之为德”比喻建茶,而以伯夷叔齐比喻江茶,认为建茶出于人工制作,乃中庸之道,外观之美难以掩盖其内在品质,而草茶纯属自然本色,颇有气节风度,非人工建茶媲美。其实,张?关于“草茶如草泽高人,腊茶如台阁胜士”之说,是针对苏轼贬低“章茶”之论而提出来的。《南轩集》卷七有《定叟弟频寄黄蘖仰山新芽尝口占小诗适灾患亡聊久不得遣寄今日方能写此》诗云:“集云峰顶风霜饱,黄檗洲前水石清。不入贡包供玉食,只应山泽擅高名。”张?诗后自注曰:“坡公贬章茶,未为确论。予谓建茶如台间胜地,章茶之佳者如山泽高人,各有风致,未易疵也。”
    朱熹和张?评茶,采用拟人化手法,以意象比喻茶的不同品格和审美属性,而二人之间的不同意见,正是其品茶习性和审美情趣之异的反映。
    水帘洞,以水帘著称,却因南宋著名理学家刘子?和朱熹而名世。离开水帘洞,我们都为大自然的神奇而赞叹不已,也为古代学人静赏自然的文化心态。然而,时过千年,面对这依然壮观的水帘洞,能够启迪今人者,不是这从天而降的万丈水帘,而是朱熹所称颂的“源头活水”。学问要有“源头活水”,事业要有“源头活水”,生命要有“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是智慧之源,是功业之源,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之源。让这“源头活水”如水帘洞的清泉,千载流珠,永不枯竭!
    茶烟梵音
    茶与禅,是一朵并蒂盛开的白莲花,静谧,高雅,圣洁,无邪。茶香,禅韵,在茶坊,在寺院,在千古武夷山!武夷山,是茶乡,又是梵天,是东南茶禅胜地。
    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程序化与艺术化。在武夷山,在所有的宾馆酒店,茶艺表演相当普及。
    为庆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组第二届六次会议在武夷山召开,福建武夷茶苑大酒店举办了一次茶艺表演。
    雅致的茶艺表演厅,五光十色的灯柱,轻盈柔美的音乐,精致根雕的表演台,品种多样的武夷山名茶,古色古香的茶具,举止优雅的茶女,组合成一个优美的茶艺境界,人品耶?茶品耶?抑或品人耶?品茶耶?
    然而有人却说:“茶艺是茶的艺术,是水的艺术,还是壶的艺术。”说的只是茶艺表演的几个物质要素而已,仍然不得要领。因为,茶艺是人的艺术,是人的品茗艺术,是人的茶道表演艺术。这种艺术,以人为本,以茶为根,以水为华,以壶为体,表现的是无言之美。茶艺是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人是其主体,茶、水、壶是其客体,也就是说,茶艺表演的中心是人,是人对茶、水、壶、火候、气氛与品茗者的全面把握;一旦离开了人这个主体,再美好的客体也毫无意义。因此,怎么能简单地说茶艺就是茶、水、壶的艺术呢?
    茶艺的程序化,是茶人的创造;施之于茶艺表演,尚须茶女的造化,既要注重表演的艺术之美,更要强调人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有些茶艺,只注重表演的技巧性,而茶女缺乏文化涵养和艺术旨趣,表演则显得娇柔做作,内涵浅薄。当晚表演的两套茶艺,相对而言后一套“禅茶茶艺”比较成功,程序自然,气氛浓郁,情趣盎然,木鱼声声,茶烟袅袅,梵音也袅袅,能引人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茶禅境界。禅为何物?禅,佛教名词,是梵文“禅那”(Dhyāna)的略称。禅家的诸多解说,起源于释慧皎的《高僧传》卷十一:“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这种“禅”,是以“妙万物”为内核、以“寂”为途径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在于“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如渊池鱼石,心澄而悟,则可凝照一切,妙观万物。禅宗主“悟”,无论是北宗的“渐悟”,还是南宗的“顿悟”,皆以“寂”为心境,以“妙悟”为基本方式。“妙悟”者,悟之高妙也,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达到“妙万物”的高妙境界。禅是一朵花,禅是一片云,禅是一溪水,禅是一杯茶,禅是一首诗。故禅又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境界,一种人文境界。茶禅者,以茶参禅之谓也。
    茶与禅宗结缘,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茶禅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以禅品茶,以茶论禅,则有所谓“茶禅说”,即“禅道惟在妙悟,茶道亦在妙悟”者云云,即茶道之通于禅道者,亦在于“妙悟”,在于“本色”。茶禅一味,首先在于“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因而达到一种最高的涅?境界。茶在饮,禅在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茶禅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净的茶禅境界,一种古雅澹泊的审美情趣。以茶参禅,提倡“茶禅一味”,强调的是茶性、茶味、茶品、茶缘、茶情、茶心、茶境,是茶蕴涵着的文化心态、人文意识、审美情趣和茶禅境界。而这茶禅境界的达到,自然在于“妙悟”。
    茶禅一味,其次在于“本色当行”。妙悟,是以茶参禅活动中的一种高妙的悟性,一种审美式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以“本色当行”为特征。所谓“本色”,是指本然之色。茶,是一种植物。茶的审美属性,来源于植物。植物的基本属性,在于植物的生命。
    禅家平日注重“茶禅一味”,或对花微笑,感悟禅门真谛;或饮茶洗心,涤尽人世尘垢。这是禅门释家和文人骚客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考察,“茶禅一味”具有三个明显的文化美学的规定性:
    一则茶性清淡自然,与禅的正法眼藏、本性自然、机缘弥勒,具有天然的契合点。茶禅一味是由于茶、禅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二则品茶讲究心境,注重文化氛围;参禅要求心灵平和宁静,万念俱灭。无论僧侣或文人,其茶禅之心与茶禅之境,皆以平和诚笃为共同的文化心态与审美特征。茶禅一味乃是由于品茶人和参禅者内在的省心要求与外在的文化品味的一致性之必然。
    三则茶禅一味,将中国茶文化的文化义蕴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美学层次上,是茶的流韵,禅的机缘,是人生的体悟,凡尘的洗涤,是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茶禅之美,在于“一味”,在于共同的审美趣味,在于茶与禅所共同追求的古雅澹泊之美,犹如山寺之肃穆,田园之宁静,如秋菊之淡雅,修竹之疏影,如月色之柔美,白云之飘逸,如钟鼎之古朴,翰墨之流香,如诗文之雅致,词赋之流丽。
    四则茶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艺术境界。唐宋时期,僧社兴盛于寺院,有所谓“法社”、“莲社”、“净社”、“香火社”等等。僧社的创建,目的在于加强诗僧、茶僧、棋僧、饭僧与文人士大夫的交往。故僧社的主要活动,在于品茶、赋诗、下棋等游艺之类,不在乎佛事。唐人牟融《游报恩寺》诗云:山房寂寂筚门开,此日相期社友来。雅兴共寻方外乐,新诗争羡郢中才。
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醉后不知明月上,狂歌直到夜深回。
    此诗描写寺院僧社活动的种种乐趣,品茶饮酒,唱和赋诗,狂歌醉吟,明月竹影,社友雅兴,乐不思归。“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这就是唐人所追求的一种茶禅境界。又如杜牧《题禅院》诗云: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落花风。鬓丝禅榻,茶烟轻?。这就是晚年杜牧的茶禅情结,也是茶人所追求的一种高雅的艺术人生境界。
    茶艺表演,就在于追求这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境界。这是衡量茶艺高下优劣的最高标准。
    沧浪之水
    从武夷山到邵武市,汽车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邵武,一个闽西北偏僻的山城,我一生为之神往的诗话圣地。
    因为,这里曾是南宋著名诗话家严羽的栖息之所,这里曾是中国古代诗话最出名的传世之作《沧浪诗话》的诞生之地。
    严羽,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南宋邵武人。著名诗人与诗学家,因其著作《沧浪诗话》而名世。像一支盛开的牡丹,像一颗腾空升起的巨星,诗话之体自欧阳修时代问世以后,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至南宋严羽撰著《沧浪诗话》,一部里程碑式的诗话巨著诞生在闽江上游支流的一座小山城。
    我从事诗话研究三十余年,代表著作有《中国诗话史》、《诗话学》、《石竹山房诗话论稿》以及东方诗话学研究系列论文《中国诗话与日本诗话》、《中国诗话与朝鲜诗话》、《中国诗话与印度梵语诗学》等,现在正主持国家课题《比较诗话学》研究,深知严羽《沧浪诗话》在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地位。能够有机会来到福建邵武市,瞻仰严羽成就诗话巨著的沧浪搁和望江亭,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7月21日下午,我们把行李寄存在邵武火车站,乘车来到溪春公园。
    云层低低地密布在山城上空,间或有稀疏的细雨飘洒着。我购了四张门票,与湖南、四川农大的三个茶学博士迈步在江边的林荫道上。穿过曲廊拱桥,到了印在门票上的望江亭。地面与凉亭靠椅,被细雨飘湿,水迹斑斑,无法坐下,我们就在亭下徘徊观赏着。修缮一新的望江亭,亭子呈现六角菱形,亭边岸下就是宽阔的富屯溪,不远处是古色古香的沧浪阁。三位茶学博士要我讲解严羽的故事,我仅仅知道,望江亭,一名“三滴水亭”,是当年严羽与南宋江湖派诗主戴复古、邵武太守王子文酬唱论诗之地。元军南下,国家多事,蒿目时艰,他曾满怀一腔爱国激情,写过《从军》《有感》《塞下》等诗篇,抒发“何日匈奴灭,中原得晏然”“济时须俊杰,愿睹中兴期”的报国之志,与戴复古成为忘年之交。《沧浪诗话》一卷,大致成书于初刻于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诗、禅、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禅与诗、茶的结合,成就了两大学说:一是“诗禅说”,二是“茶禅论”。其《沧浪诗话》的诗学宗旨,是扬唐诗而抑宋诗,主“妙悟”而以禅喻诗,是宋代“诗禅说”的集大成者。为纪念严羽《沧浪诗话》,清顺治年间,改“望江亭”而为“诗话亭”,又将一原名“八角楼”改名为“沧浪阁”。
    我站在沧浪阁的大门牌前面,仰望这明代建造的沧浪阁,一派破旧残败景象。石阶上长满杂草,白色的石灰粉墙早已剥落,露出雨水浸蚀的班驳印记,而直行书写的“沧浪阁”三个大字,却依然笔力苍劲,风骨铮铮。楼牌的后面,就是沧浪阁,背临富屯溪,掩映在绿树林中。大门紧闭,我进不去,只好请同行的湖南农大罗博士给我在其门口留个影,以寄托我对严羽《沧浪诗话》的景仰之情。
    离开公园,我们徒步在千余米长的八一桥上。伏着大桥栏杆,我向西了望,富屯溪流水涓涓,溪边垂钓的人们三五成群,西下的太阳光从云层缝隙中放射出一束束光柱,又一座大桥横卧在远处。一个姑娘告诉我们:“那是越王桥。”我又问:“知道严羽吗?”姑娘爽朗地一笑:“那还不知道!”她手指着富屯溪南岸公园里的那座翠绿的小山,如数家珍似的说:“那是玉亭山,下边的亭阁叫做‘沧浪阁’,是为纪念宋代严羽而修建的,至今有几百年了。”严羽早已深入到邵武人的心灵之中,是邵武的历史名人,也是邵武人引以自豪的。
    我知道,沧浪阁,源于严羽自号“沧浪逋客”。这个“沧浪逋客”之号,正是严羽追求乱世人格之美的一个明证。伟大诗人屈原,被楚怀王放逐湖湘时,遇见一个渔父。渔父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以沧浪之水清浊比喻世道之清明与污浊,君子隐者可以随机应变,而各得其所。严羽以屈原为榜样,以隐者之态来应对世道世俗之变,于当今身处物欲横流的我们每一个文化智者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历史的鼓励与无形的鞭策。
    从屈原到严羽,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是与其人格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今,我们要再次呼唤屈原与严羽,呼唤沧浪之水,呼唤中国茶文化中“君子之交淡如水”似的社会人生!

      文章来源://blog.t0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