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文化 >> 茶禅一味 >> 内容阅读

武当山简介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5年09月19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公元1417年北京紫禁城宫殿建设的第11个年头,明成祖朱棣来到了紫禁城,当他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时,内心禁不住思绪飞扬。不久,一道圣旨,便传到了1000多公里外的武当山,朱棣亲自将那儿的一处道教宫殿,命名为“大岳太和宫”。从1405年到1424年的19年间,朱棣竟有60多道圣旨发往南方的武当山。当长江奔流到中游的两湖平源地区,他的最大的支流汉水在这里与它汇合,沿汉水向西而行到达湖北十堰,在汉水之滨,一座方圆400公里的武当山,傲然而立。

 

        当公元1417年步入北京紫禁城的时候,这里已经是开工五年的建设工地。此时,整个武当山的建筑工程,已经进入高潮。相对北京而言,偏僻的武当山,为什么会受到朱棣的如此重视呢。武当山原名“太和山”相传为上古玄武神得道飞升之地,因而太和山供奉玄武,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说法,于是后来改名为武当山,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长江一结流传甚广,最终在长江流域形成了青城山、龙虎山和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不过虽然武当山,很早就有人隐居修练,但直到明朝,它才迎来了一个辉煌的顶峰。就因为真武神的原因,公元1412年春,朱棣在一个月之内连下两道圣旨,饬令对武当山“相其广峡 定其规制”一个宏大的工程就这样开始了。这并非朱棣的一时心血来潮,早在一年前,他就已经派官员进山筹措,并从四川等地,采购了十万根木材运往武当山。

 

        公元1412年农历九月十八日,武当山道教宫殿建设正式开工。朱棣从北京紫禁城调派的军民工匠以及江南各地近30万人马到达了武当山,这是大明王朝历时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国家工程,史称“北修故宫  南修武当”。这是一项巨大而艰苦的工作,来自北京紫禁城的工匠们一下子从华北平原站在了武当山的沟壑悬崖边,尽管他们手上的建筑图纸就是北京宫殿的另一个版本。但其难度不知道要高出了多少,他们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十多年的时间,甚至有些人永远没有回去。今天的武当山,已经作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而成为著名的旅游圣地。
 

        紫霄宫被称为洞天福地,走过金水河,首先进入殿门,也就是龙虎殿,过了龙虎殿往上就是几十米高的台阶,拾级而上,可以看见台阶两边对称的碑亭,上了台阶就是朝拜殿,穿门而过,眼前豁然开朗的就是紫霄广场,在三层高高的崇台之上就是巍然耸立的紫霄殿。作为武当山现存最为完好的木结榴弹建筑,紫霄殿也是整个武当山祭祀真武大帝的重要场所,在清晨阳光里,武当山道教早课颂经也开始了,这些具有南北交融特色的道教音乐,有着皇家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据说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早课的时间也是紫霄宫大门开启的时候,游客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走进了武当山。每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道教信徒,也组团来到武当山,据说在台湾的宗教里,道教和妈祖信街占到了75%。紫霄宫成了人们进入武当山,感受这座奇妙山峰重要的第一站。

 

       在大殿的屋顶两侧绘有八卦图案,而中央则是藻井浮雕双龙戏珠图,这一切都说明着皇权独有的特征,从空中俯瞰紫霄宫,一条笔直的中轴线贯串始终,这和明朝“皇权中轴”的指导思想十分吻合,显然,从北京来的施工人员带来的图纸,就是皇帝权威的旨意,宫墙台阶,院落殿堂,布局严谨对称,气势威武庄严。武当山这些宏大的建筑,大多建在山坡之上,讲求中轴对称,基本遵循一种上升的趋势。紫霄殿坐北朝南,背倚展旗峰,体现了中国古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从而形成了风水中“气场”的藏聚和回护。

 
        武当天罡拳的传人,马志富,这套古朴的武当内家拳,讲究以动作引气,内气支配动作,达到气息合一,马志富还在前人的基础上,整合编排,新的“天罡拳十二式”,希望更多人可以练习。武当功夫的代表就是太极拳,它的招式快慢结合,柔中有刚,所以全世界有将近5亿人练习太极拳,被称为强身健体的最好武术门类。这样一个具有生气的环境,武当内家拳的养生特性,也就随自然而生长。意守丹田的宁静,心、眼、手的关联,就是自然的身影,追随天际的行云流水,在山野林莽滑过的绵绵掌风,也是自然的回音。张三丰,14世纪末15世纪初武当山一位神奇的人物,正是他,创建了武当内家拳、太极。传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练过程中,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根据天地阴阳二气的原理,创建了养生为主的武当内家拳,它和少林武术一起,奠定了中华武术的“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地位。

 


        复真观又叫太子坡,这组建筑,似乎违背了武当山“皇权中轴”的形制,对照其它宫观的设计发现,太子坡地势狭窄,不能完成国轴线设计,于是,便采用了左右参差的布局形式,这样的设计改变并非我们的想象,实际上,工程技术人员除了从北京带来的图纸外,他们手里还有朱棣的一道圣旨“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太子坡位于半山腰,步入山门,一道曲折回环的长廊,紧贴山坡地势而行,可以想见,当年施工技术人员,在改变中轴结布局的同时,也肯定有意改变了这座建筑的入口和通道。令人称奇的是,这条曲折的夹墙复道,竟有着北京天坛回音壁的相同的效果,人们给它起了个特殊的名字叫九曲黄河墙。从山门进来,经过二宫门便到了龙虎殿,透过龙虎殿的大门就可以看见太子坡的主体建筑。而从这个院落进到另一外院落,必须转过好几个门,于是有了“一里四道门”的说法。五云楼有五层,但走进云就直接了最高一层,有一步登顶的感觉,在屋宇的一端,一根直立的木柱上,重叠交叉着十二根横梁,这就是太子坡著名的“一柱十二梁”,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结构是施工难度要求,还是别的原因?原来五云楼所处的位置,正是一个斜坡,如果开挖山体或填平斜坡,都不符合“其山本身公毫不要修动”的原则,于是施工人员想出了“一柱十二梁”的办法。建筑服从地形地貌的自然特征,它们依山就势,据峰设点,形成了武当山一种独特的建筑标志。


        也许传说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这样融合在了武当山的山峰悬崖,沟壑峭壁之间。

        南岩是一处绝壁,据说是武当山36岩中景色最美的地方,山体的断层,成就了险峻,而更为神奇的是南岩宫竟然构筑在绝壁之上,好像它就是挂在岩壁上的一幅画。一处奇特的地质环境,岩壁上的小道,显然是吸引人们冒险的最初大原因,而身边就是深达百米的峭壁,当朱棣的施工队伍开过来时,他们又是怎么思考着这里的建筑设计,那些建筑材料,又是如何镶嵌到这坚实的岩壁之中呢,在给后人留下惊叹的同时,也留下了它们的建筑之谜。在从北就来的庞大施工队伍中公别设有15个工种,“搭材”就是其中之一,就是现在所说的架子工,正是靠他们搭起来的脚手架,南岩宫才能建成。在南岩绝壁之上有一龙头石雕,下临深渊十分险峻,过去有虔诚信徒冒险到龙头之上焚香而坠崖身亡,因为这些人相信,在这儿敬香,似乎可以上达天庭通晓神灵。在这个被人们俗称为龙头香的建筑上云敬一柱香,却有可能搭上一条性命,显然不是当年工程设计者的初衷。从龙头香抬眼而望,答案也就出现了,原来这里恰好正对着武当山的最高峰天柱峰金顶。从南岩宫到天柱峰金顶,有10公里的登山距离,这里的工程,建设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登上云遮雾绕的山峰,遥望四周群山,那些远离家乡的工匠,会是怎样一种神秘莫测的精神体验。为了上山,除了一些山谷里的栈道,工匠们还修建了这条被称作神道的石板路。层层台阶顺垫而上,大小建筑依山而立,它们与山体结合而构成了险峻挺拔的独特景观。

 

         武当山的金顶位于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之上,明代的营造,以天柱峰为中心,呈四周放射状布局,天柱峰山势陡峭,从山腰到山顶,设计为真武册封坐镇天下之所,这一空间,再现的就是神仙天都,可以说,这是朱棣安排的天庭高度,也是施工人员面临的最大难度。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山脚下的材料场到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工匠民夫或树梁架屋,或炼铜冶铁,在这些特殊环境下的建筑,既显示着宗教的力量,也深沉了更大的感召力。金殿为铜铸镏金的,坐落在面积约16平方米的平台上,全部由纯铜和黄金铸造,金殿也因此而得名,这座现存,中国最大的铜铸镏金建筑,到底是在何处铸造,是整体铸造还是拼装而成的呢。这个谜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解开。

        公元1416年农历九月初九,在北京铸好后的金殿构件,经过京杭大运河、沿长江、汉水最后运抵武当山。工匠们按照木建筑的榫卯结构方式拼接安装,然后再用金片和水银,熔炼成的金泥涂在构件上并架起炭火烘烤,这样水银挥发,只留下纯金,一个铜铸镏金大殿就在天柱峰的山顶上拔地而起了。今天,盘恒在由纯金属构成的建筑面前,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它拼接的痕迹。由于金殿是金属导体,遇有雷击屋顶上一片电光石火,这一奇观被称作“雷火炼殿”,500多年过去了,金殿依然完好如初,光彩夺目。为了保护金殿,朱棣下旨伪造北京紫禁城,围绕金顶修建了这道城墙—紫金城。公元1417年,朱棣颁下圣旨“大顶金殿名大岳太和宫”。至此武当山完成了真武得道飞升、琼台受封、坐镇天下的布局。金殿的规格等同于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只不过坐在里面的是真武大帝,传说这里的真武神像原型就是朱棣。因此民间流传着“真武帝永乐像”的说法。到公元1424年历经12年武当山的九宫八观33处建筑全部完工,形成了以金殿为中心,以九宫八观为主体,以70公里神道为轴线的160万平方米的皇家道场。这样,有明一代,武当山升格到“天下第一仙山”的地位,朱棣也以真武神作为代言人,统领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天上人间。

 

        武当山脚下的丹江口水库,号称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1958年兴建时,汉水边一个千年古镇均州被淹没在了水底,它是明朝武当山道教宫观的起始点,也是当年武当山连接北京紫禁城的起始点。时间过去了将近600年,当年船帆竞流的这一江清水,又将随着中国启动的南水北调工程流向北京。历史,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