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文化 >> 诗联字画 >> 内容阅读

谢作文:读吴獬诗联 品乡土文化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6年01月20日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浏览次数:

    乡土题材,历来是我国诗家联家吟诗作联的主要创作元素。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和温馨的乡土意识凝聚了中国诗联文化诸多的博爱思想和情感依附,并构成了唯一一个以题材冠名的山水田园派诗家词人。


    近些时日,我苦心研读了吴獬老先生的一些诗词楹联,感觉到先生的诗词楹联中深深地渗透着乡土文化,字里行间中有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很值得吴獬文化的继承者们追随者们去发扬去光大。


    吴獬(1841-1918),字凤荪,湖南临湘人。老先生清朝咸丰九年中秀才,同治十二年选拔贡,光绪二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中进士。历任广西来宾、荔浦知县等职。先生辞官后忙碌于教育事业,先后出任沅州府学教授,衡阳石鼓、研经,岳阳金鹗、通城青阳、临湘莼湖等书院主讲和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教师。1903年与人创办岳郡联中,并任校长。中秀才后,入岳麓书院从徐山长授业,文本颇显,深得徐的器重。吴老先生一生著述甚多,曾出版的专著有《不易心堂集》三卷、《一法通》三卷等。亦擅作诗擅制联。湖南大学教授李滑聃在《湘学略》中称:“临湘吴獬凤荪,少以文章著声,潘祖荫伯寅喜收名士,称为湖南才子。”时到今日,我等细细品来,总感到这些评价十分中肯。我们知道,平民文学就是乡土文学。吴獬老先生的乡土情结确实令人钦佩,他的诗联作品通常是通过各种乡土元素表现出来的。


    贴切,吴獬老先生的楹联作品地域性强,很贴近生活,故深受民众喜爱。地域性,是乡土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地域性,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包括地域的界限;地域内部表现出来的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地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等等。这种地域的优势、特色和功能相互融合在一起,一旦打上了地域的烙印,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人们习惯把它称之为地域文化。吴獬老先生的楹联作品充满了地域文化的特色,有着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同时它特别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当代需人才,正望着峋嵝峰七十二般云气;自家定功课,莫等他清凉寺一百八下钟声”。这是吴老先生为勉励衡山书院的学子们刻苦攻读、奋发上进所撰写的一副楹联。峋嵝峰,衡岳七十二峰之一;清凉寺在南京。意思是说,当下,国家需要人才,多指望我们衡山书院的学子们哟,希望大家好学求上,自觉勤奋,以备国家之大用,不要像清凉寺的和尚一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副楹联切情切意,贴近实际,书院、学子、峋嵝峰、清凉寺等乡土元素很富有地域性,选用得恰如其分。“对云绝顶犹为麓;求道安心便是宫”。这副联是吴老先生为云麓宫所题。云麓宫位于长沙岳麓山右峰顶上,游人至此,可领略“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道家称云麓宫为“洞真虚福地”。联语利用云、麓、道、宫四种乡土元素巧嵌其间,释解准确,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此联悬于云麓宫宫门,多少年来无不博得香客游人之赞誉。


    通俗,吴獬老先生的楹联作品简洁明了,特易懂易记,能让人千古传唱。通俗是乡土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我们知道,通俗文学又称大众文学。它是相对严肃文学、高雅文学而言的。通俗文学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在世界文学史上,许多经典名作,当其问世之初,都被广大读者视为不可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如我国的古典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当初都被人们认为是通俗文学。如何来评判一件作品的通俗性呢?不少文学艺术评论家往往是从其美学的特征方面来进行评述的。大致而言,通俗文学有着明显的三大美学特征,这便是它的通俗性、传奇性和娱乐性。吴獬老先生的楹联作品,基本都具备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我们不妨来赏析一二。“树老成精,莫怪独行难识我;谁吟不朗,只惭飞渡弗如君”。这是吴獬老先生为君山朗吟亭所题写的一副楹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富有传奇色彩。“乱世需才,何不教南霁云、雷万春几位将官,救末劫投胎下界;逢场作戏,切莫演尹子奇、令狐潮一班反贼,使吾神怒发冲冠”。这是吴老先生为岳阳县南岳庙戏台所撰写的一副楹联。联中所言的南霁云、雷万春均是唐朝之大将,却死于安史之乱中的叛军之手;尹子奇、令狐潮均是安禄山的部将,那当儿,他们曾残杀百姓无数。联语对忠奸爱憎分明,借用戏台,借用历史人物,借用演戏这种场景等乡土元素来抒发情怀,既有传奇色彩,又有娱乐趣味,还具有醒世惊心之教育意义。这样的联对不世代相传才怪。


    古朴,吴獬老先生的楹联作品风格特别,很赏心悦目,故使人情操陶冶。古朴,是乡土文学的根本特征之一。这里所言之古朴,系指古老的乡土艺术和古朴的乡土风情。这种艺术、这种风情,它植入在乡土诸元素之中。这种元素是在自然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它始终与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它又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乡村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让人赏心悦目。读吴獬老先生的楹联,能让人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他的楹联像是从这些古朴的乡土元素中长出来的一样。“每眼前望吴楚东南,辄忧防海;祗胸中吞云梦八九,未许回澜”。这是吴老先生一九0二年应时任巴陵郡守李丙荣之请为岳阳楼所撰写的一副楹联。楼上悬挂着杜甫的诗匾,诗中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佳句,岳阳有孟浩然游楼的绝唱,其中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之丽词。吴老先生用古人之诗意,写自己之心境,用“辄忧防海”、“未许回澜”这种合符时代特点的朴实无华的句子来表达自己先忧后乐、爱国忧时之心。“楼阁莫便登,先看文正记中,某条似我;江山只如故,试问燕公去后,得助何人?”这也是吴老先生为岳阳楼所撰写的一副楹联。上联“文正”,即范仲淹,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列举不同对象不同心境登楼时的不同感慨。上联提醒游人不要随意登楼,先要弄明白为何到此。下联“燕公”,即唐代中书令张说,他谪守岳州时修建岳阳楼。“燕公去后,得助何人”句,系指滕子京。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索范仲淹名文后,使得扬名天下。寓含后人要珍惜岳阳楼并为之增光添彩之意。又如老先生为临湘关帝庙的撰联,“忠肝得汉主同盟,魏不敢死,吴不敢生,六旬历史三知己;庙食与尼山并盛,作者重文,读者重武,一部春秋两圣人。”这些联语,不落窠臼,另辟蹊径,极大限度地显现了先生楹联创作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吴獬文化生命力强,彪炳千秋。我们弘扬吴獬文化,传承吴獬精神,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吴獬文化遗产,使吴獬文化深深植入每一个的心灵,使其成为实现全面发展腾飞的文化支撑,成为追寻中国梦、岳阳梦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