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文化 >> 诗联字画 >> 内容阅读

略谈茶的历史及其有关诗文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4年03月30日   作者:陈友琴   来源:   浏览次数:

陈友琴

 

日本人提倡“茶道”,其实所谓“茶道”原是从中国学去的,他们自己也承认。我们对于“茶”真是源远流长,要追源溯流,还得从古籍中寻找。

现在我搜集了一点有关资料,略谈茶的历史及其有关的诗文。

饮茶的确实记载,始见于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武阳卖茶”、 “烹茶尽其铺”的句子。这应是较早的记载。

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云:“孙皓每餐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茶荈当酒”应是后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先声。《晋书·陆纳传》:“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安既至,但设茶果而已。”纳时为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又为吴兴太字,对于谢安这样的名流,只设茶果,不铺张筵席,这种俭朴的作风是深堪赞许的。

晋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晳。……心为茶荈剧,吹歔对鼎钅历……。”茶和荈不同,据《尔雅·释木》疏,郭云:“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荈,《韵会》:“并尺兖切,音舛,茶叶老者。”《类篇》:“茶晚取者多荈。”

《隋书》:“隋文帝微时,梦神易其脑骨,自尔脑痛,忽遇一僧,曰:山中有茗,煮而饮之,当愈。帝服之有效,由是天下竞采而饮之。”自从隋文帝这样一提倡,茶的功用及其名气就愈来愈大了。

到了唐朝,出了一个和尚叫陆羽的,他写了一部书叫《茶经》,共分十篇。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后人奉陆羽为茶神,用陶器造女象,向之礼拜,为之歌云:“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干羡万羡西方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是湖北竟陵人,由于他出了家,和尚都尊崇他,在世俗中把他当作神来供奉,更不用说了。

唐李白有《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序中有云:“……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诗云: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后世人只爱读青莲居土咏酒的诗,而不注意他也有咏茶的名作,酒店里挂“太白遗风”的招牌,而茶店里却只供陆羽,不知李白虽是酒仙也还是茶仙哩。

杜甫是诗圣,他对于茶也是很爱重的。如《巳上人茅斋》有“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之句。《重过何氏五首》之三有云:“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进艇》七律末二句云:“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甖无谢玉为缸。”……等等都是。

白居易《吟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茶因题壁上》:“冷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偶作二首》之三有云:“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 《履道新居二十韵》:“……移榻临平岸,携茶上小舟。”又《琴茶》:“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蒙山即蒙顶山,所谓“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的即是。乐天又有“药销曰宴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春风小榼三升甫,寒食深炉一碗茶”等句。

乐天《杨六尚书新授川东节度使代妻戏贺兄嫂二绝》:“觅得黔娄为妹婿,可能空寄蜀茶来。”又《新茶》:“小盏吹醅尝冷酒,深炉敲火炙新茶。”又《萧员外寄新蜀茶》: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芳丛翳湘竹。寒落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又《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诗有“劝策扶危杖,邀持当酒茶”之句。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莞然为客振衣起, 自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裴回。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木兰坠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 白泥赤印走风尘。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跂一作卧)。”又《送蕲州李郎中赴任》:有“松花满碗试新茶”之句。   

     按朱翌《猗觉寮杂记》: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則旋摘旋炒.刘梦得《试茶歌》:“自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成满室香。”又云:“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竹间茶最佳,今亦如此。唐未有碾磨,止用臼,多是煎茶。张志和婢樵青,使竹里煎茶。柳子厚《夏夜偶作》云:“山童隔竹敲茶臼。”与梦得欲保持花乳清冷于眠云跂石之人,蓬瀛侣终是蓬瀛侣者面貌微有不同。   

    杜牧《题茶山》: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众仙才。……” (按茶山在江苏宜兴)。又《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笙歌登画船,十日清明前。山秀白云腻,溪光红粉鲜。欲开未开花,半阴半晴天。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

     齐已僧有《咏茶十二韵》:“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松黄乾旋泛,云母滑随倾。颇贵高人寄,尤宜别匮盛。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又《尝茶》:“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春风霅溪上,忆傍绿丛行。”又《谢灉湖茶》: “灉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空,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灉湖在湖南岳阳县城南。

    曹邺集中有一首《故人寄茶》:“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馀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以饮茶著名的卢仝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将军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王雷)(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桔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此外,卢仝还有《忆金鹅山沉山人二首》:“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示添丁》:“日高始进一碗茶。”

韩翃《谢茶表》:“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

方干《釆茶》诗:“云岛采茶常失路。”

温庭筠有《采茶录》一卷(《唐书·艺文志》)。

唐赵璘《因话录》卷三也谈到陆羽,略云:太子陆文学鸿渐名羽,其先不知何许人。竟陵龙盖寺僧姓陆,于堤上得一初生儿,收言之,遂以陆为氏。及长,聪慧多能,学赡词逸,诙谐纵辩,盖东方曼倩之俦。……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为其象,置于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宋代茶酒坊侍应概称博士。”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

江州刺史张又新《煎茶水记》: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于又新,丈人行也。为学精博,颇有风鉴。称较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略谓:“元和九年春,予初成名,与同年生期于荐福寺,余与李德垂先至,憩西厢,玄鉴室。会适有楚僧至,置囊有数编书,余偶抽一通览焉,文细密,皆杂记,卷末又一题云煮茶记。”此记即写陆羽善于茶而亦识水之优劣的具体描写。结论是“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水之等级自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至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止。次述煮茶泉品。附宋欧阳修《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李季卿,代宗朝,刺湖州,与陆羽相值于维扬。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

宋蔡襄(君谟)著《茶录》,上篇论茶之色、香、味、及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熁音胁,火气熁上,火迫也)、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铃(用以炙茶)、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宋建安道人黄儒著《茶品要录》一、总论,二、采造适时,三、白合盗叶,四、入杂,五、蒸不熟,六、过熟,七、焦釜,八、压黄,九、清膏,十、伤焙,十一、辨壑源沙溪,十二、后论。

陆树声《茶寮记》:序中论茶灶、凡瓢汲罌注濯沸之具,咸庀,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煎茶七类:一人品,二品泉,三烹点,四尝茶,五茶候,六茶侣,七茶勋。附:龙坡山子茶、圣扬花汤社等十八则。

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诗题下注云:“《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挑。”诗云:“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人情好先务取胜,百物贵早相矜夸。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建安太守急寄我,香蒻包裹封题斜。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新香嫩色如始造,不似来远从天涯。停匙侧盏试水路,试目向空看乳花。可怜俗夫把金锭,猛火炙背如虾蟆。由来真物有奇赏,坐逢诗老频咨嗟。须臾共起索酒饮,何异奏雅终淫哇。”欧阳公把茶比作“奏雅”,把酒比作“淫哇”,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大小笼茶始于丁谓而成于蔡襄(君谟)。欧阳修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耶?这又是对大臣风度发生的议论,并不是对茶的本身有什么贬意。

叶梦得《石林燕语》:建州岁贡大龙凤,团茶。仁宗时,蔡君谟择茶之精者为小龙团以献。按龙团系制茶为圆饼,上印龙凤纹,宋时专供御饮。凤饼,饼上印有凤文,故名。宋徽宗《大观茶论》:“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苏轼《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县太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钱戏书勒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又《和蒋夔寄茶》长诗,也是众所周知的,以较长,不具引。最为人爱诵的,如《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焚,(自注:唐人云:茶须缓火炙,活火煎。)自临钓石采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数荒村长短更。”又《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谢次韵答之》诗云:“缝衣付与溧阳尉,舍肉还归颍谷封。闻道平反供一笑,会须难老待千钟。火前试焙分新胯(股也),雪里头纲辍赐龙。从此升堂是兄弟,一瓯林下记相逢。”

又《虎跑泉》:“金沙泉涌雪涛香,洒作醍醐大地凉。解妒九天河影白,遥通百谷海声长。僧来汲月归灵石,人到寻源宿上方。更读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

朱熹还用茶做礼物,在他《答江宾臣书》中有云:“江茶五瓶,少见微意。”足见茶在宋代已是人们常用作礼物互相馈赠的。

最后,说一下“别茶”和“分茶”的意义。

先说“别”:辨别之意。《茶录》蔡襄云: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眎(视)人气色也。白居易诗:“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别茶人”就是辨别茶味的行家。

再说“分茶”:陆游《临安春初霁》诗,有“晴窗细乳戏分茶”之句,也就是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谓的“鉴别”或“鉴辨”。唐陆羽《茶经》里《六之饮》说:茶有九难,二曰别。陆游说“戏分茶”,表示他不过聊以消遣,并非胜任这桩“难”事的专家。参看自居易《谢李六郎寄新蜀茶》说的“别茶”;向子諲《浣溪沙》词赠赵揔自注:“赵能著棋、写字、分茶、弹琴”,可见“分茶”也是一艺,它是与弹琴、著棋、写字并称的。杨万里《诚斋集》卷一《淡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细乳”指沏茶时水面的泡沫,《茶经》“五之煮”所谓“沫饽”,《大观茶论》所谓“立作乳点勃结”,“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就是唐宋人写喝茶的诗文里常讲的 “粥面”“乳花”。沫饽,汤之华,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者曰花。

以上略谈茶的历史及其有关的诗文杂记的一小部分,偏重于唐宋,宋以后没有论及,挂一漏万,自知谫陋,敬希方家指正。

(原载北京《文献》)

【原载】 《晚晴轩文集》,巴蜀书社1985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