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震江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明月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种寄托。当中秋明月普照大地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追寻那圆圆的朗月和团聚的欢乐。皎洁的明月当空高悬,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古往今来,涉月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绘画等文艺作品,数不胜数。唐朝的大诗人没有不寄情月亮的,一本唐诗,处处是月,虽然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个个身上沐浴着月亮的光辉。其中,咏月的“绝句”,流传更为广泛。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王维的《竹里馆》,诗中三种景物用了六个字:“幽篁”、“深林”、“明月”;三个动作也用了六个字:“独坐”、“弹琴”、“长啸”。全诗分明是一幅在月光之下,有林、有竹、有声、有色、有人、有物的绝妙的人物风景画,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两句,则显然使画图陡增了诗意,非同凡响。再看牧童的《答钟弱翁》:“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簑衣卧月明。”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其中最后一句,人物安卧在如洗的月光之下,何等潇洒!与王维的“明月来相照”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还反映了人物淡泊名利的情操。
写月最为脍炙人口的当然还数李白。酒与月,是李白的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侣伴。无论他身处何方,都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酣畅作品。如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中前十七个字写月冷霜寒,但主题含而不露,到最后一笔,才平静地抖出:之所以感到月冷霜寒,皆因思念故乡。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可以说是他的《月下独酌》,全诗一共十四句,诗的开始,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大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这花丛美酒却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原来是因为“独酌无相亲”。眼下无人做伴,奈何?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举杯,明月相伴,一回头,身影相陪。“月既不能饮,影徒随我身。”说的是月亮虽然能做伴,可她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自己同酌共饮,身影虽然近在咫尺,但又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有声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不免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但是李白即写道:“暂伴月将饮,行乐须及春。”说是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远离世俗,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何不就连这美好的夜晚,与天上的明月、地上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后六句,情结显得更加激昂了。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入佳境。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这首诗,除了表露出李白情感跌宕之外,另一个独到之处就是他率性纯真,毫无做作。的确,李之后,多少文人墨客竞相模仿,不过都无法达到他的水平,而只能对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叹!
有些绝句,写月亮仅仅是渲染意境,使之有助于烘托主题。苏轼的《海棠》就是这样:“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这里所咏的红妆,是诗人所喜爱与怜惜的海棠,诗人并未花力气去描绘海棠,而是写了东风、月光、云雾、回廊,营造了一个美丽幽静的夜环境,然后才一口气点明主题,圆满地完成了一幅秉烛夜探海棠图。而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点出了鸟鸣的原因是“月出惊山鸟”,如果不是“月出”,那么,除了“闲、落、静、空”之外,山鸟将继续安睡,又何来“时鸣”?可见“月出”一句,实在是画龙点睛之笔。
咏月的绝句,还有很多。时逢中秋,我以人类共同的语言——月亮,奉献给朋友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