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桑植民歌(一)
2006年1月3日,《中国文化报》公布公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桑植民歌被列入其中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千百年以来,桑植民歌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命、生产和生活,表达了理想、信念和追求,反映了征服自然的能力、智慧和力量。桑植民歌源远流长,浩若烟海,被称为湖南的“民歌之乡”、“歌的海洋”,她优美动听的旋律被音乐专家誉为“流金溢彩的金色旋律”。
桑植民歌从远古的历史中走来,是一部融入群众心底生生不息的《诗经》
桑植,一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地,是张家界的后花园。3至1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在桑植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1988年1月,在桑植县城朱家台发掘了一处400平方米的旧石器,专家确认距令已10万年的历史。在这里还发掘了5000年前的陶器。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安志敏教授和北京大学考古系邹衡教授实地鉴定,建议命名为“桑植文化”。
桑植,以土著文化为主体,又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桑植地处湘鄂川黔东部前沿,从夏代晚期开始,历代朝庭从未放弃对湘鄂川黔“西南夷”的征战,官府屯兵桑植长达3000年历史,兵源有20多个省区。从桑植文化内涵和形式看,有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高山族、蒙古族等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看到湖北、四川、江西、云南、贵州、内蒙、安徽、江苏、浙江和东北等省区的地域文化。
桑植,山高林密,全县有1万多个山头,有40万亩的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原生态森林,100年以上的古树有30万株以上,1000年以上的古树有3万株以上。一山生两水,流水湖北的是清江,流入湖南的是澧水。澧水全长378公里,桑植境内219公里,穿越9个县,浩浩荡荡汇入洞庭。人民群众吸天地之灵气,在生产生活之中,以歌传情,表达喜怒哀乐,既有高山的雄伟粗犷,又有水乡的温柔绵缠,犹如天籁之音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如痴如醉。
桑植的历史有多长,桑植民歌的历史就有多长。桑植民歌不是为歌而歌,最早同样产生于劳动,那是在艰苦拉纤中,背负不了,忍受不住抗争自然的哀嚎和呐喊,那是天底下最催人泪下的苦歌!
赤裸的膊子上深深地勒着篾编的纤绳,赤着的脚在刺骨的石头上穿行,佝偻的腰要斗过一江的水,咬着牙,拉着纤,一步一步逆水而行,春夏秋冬,或歌或哭,竭斯底里,无拘无束,仅船夫调就有80多种。这远不是我们现在欣赏的《纤夫的爱》的那种浪漫情调。
在桑植的土地上,在澧水的河边,最早有记载的文人作品就是屈原。他在《九歌》的《湘君》借湘女之口吟唱: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而在《湘夫人》中,更是如啼血杜鹃,反复咏唱,一腔深情,两次放歌: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在结尾时再次至真至诚表达心声: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澧浦。穿透历史的岁月,我们仿佛看到屈老夫子溯澧水而上,观两岸风光,且歌且舞。
到了1942年的《桑植县志》载有:雍正五年,邑人张宏在城西捐地创建武庙,有歌舞楼,白叟黄童尽歌舞。
全国解放以后,迎来了桑植民歌的春天。1957年,李德杰、彭玉翠等参加全国民族民间业余汇演大会,把《马桑树儿搭灯台》首次唱到北京;1960年,尚立顺参加全国总工会职工文艺汇演,演唱《土家唱起跃进歌》,再次把桑植民歌唱到北京;1978年,尚生武、向佐绒参加全国部分省市独唱、二重唱文艺汇演,演唱《叫我唱歌就唱歌》、《冷水泡茶慢慢浓》、《桑木扁担软溜溜》,第三次登台在北京放歌。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1987年9月,尚生武参加中国民间歌舞团赴波兰国家参加19届国际民间文艺比赛,演唱桑植民歌,全团获国际山歌演唱第一名;2000年9月,英国举行大型《水火交融》国际艺术节,桑植歌手黄道英应邀在英国皇家剧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演唱《太阳出来照白岩》、《九岭十八岗》,掌声和OK是对桑植民歌最高的赞扬。2003年11月23日19时30分,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马桑树儿搭灯台》,获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这个代表欧洲近代音乐发展史的城市,这个产生了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大师的城市,青年人在用中国话学唱桑植民歌。乘着歌声的翅膀,世界人民知道中国有个美丽的地方叫湖南桑植,那里长着青青的马桑树,马桑树上能长歌,也长爱情。
桑植民歌从火热的生活中走来,是滋润群众心灵的阳光雨露
桑植民歌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面镜子。桑植有3474平方公里,43万人,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6%。桑植民歌是桑植人民在封闭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抒发情感,表达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重要载体。用桑植人的话说,一天不吃饭可以,半天不唱歌受不了。唱歌使人感觉到像空气、像雨露、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桑植民歌在类别上有山歌、小调、风俗歌、劳动号子、薅草锣鼓、儿歌、红色歌谣等;演唱方式上有独唱、对唱、盘唱、联唱、串唱、合唱、赛唱等;可以自由自在地吟唱,也可以在节庆中郑重演唱;可以愉悦地歌唱,也可以哭唱丧唱,如哭嫁歌、丧事歌;可以流淌欢乐,也可以如诉如泣地抒发情感。因而有很强的普遍性和群众性。
桑植人纯朴而机灵,善于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声,又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到特殊的效果。其修辞手法是学者研究不尽的主题。
大田栽秧行对行,
芹菜韭菜种几行。
郎吃芹菜勤想姐,
姐吃韭菜久想郎。
桑植的地理环境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人们出门爬山,劳动在山,依山而居,顺水而行,弯弯的山道,纯洁的泉水渗透他们的身体和生活,相互一声问候,穿越森林流水,传递到对方,山的灵气,水的清凉,泥土的芬芳,花的鲜艳,叶的飘香,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婉转优美,充满着山音水韵泥土情。
在生产生活中,男女之间,互相爱慕,出口成歌:
送妹送到十里坡,
手捧泉水送妹喝。
今年秋天喝一口,
明年春天还不渴。
他们表达爱情,善于讲究白描,决不轻易用我爱你直述,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意味深长。
郎在河边撒鱼网,
姐在河边洗衣裳。
洗一洗来望一望,
棒棒捶在岩头上。
桑植人民,无论男女老少,尽是歌手,随口对答,应付自如。船工、木工、岩工、铁工都有高亢激越的号子;栽田种地,有山歌助兴,采茶有采茶的歌,插秧有插秧的歌,薅草有的薅草的锣鼓,随编随唱,在劳动中快乐,在快乐中劳动。唱着小调抒情,唱着灯调起舞……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岁月沧桑,日月悠悠,民歌不老。
桑植民歌也记载着民族的历史、迁徙。如700多年前因战事而定居桑植的云南白族人,现已发展到10万人,他们承上启下地传唱:
……
家住云南喜洲睑,
苍山脚下有家园。
……
另一首《十送》中唱道:
……
五送郎的鞋,
鸳鸯二面排。
我郎穿起走四海,
莫忘大理街。
……
日积月累,桑植民歌像一座高山巍然耸立,像一泓海水宽若无边。党和政府组织文艺工作者搜集的民歌有8类10000多首,已整理的有2300首多首。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后6次来到桑植采风,一次最长的达3个多月,步行3000余里,他把桑植当作第二故乡,把金色的旋律融入歌曲《小背笼》等创作歌曲中。湖南民族民间歌舞团及省艺术学院、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广州军区文工团、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等全国80多个文艺团体的专家来桑植采风,创作的歌曲进入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歌或插曲。
平民百姓爱唱桑植民歌。
专家学者研究桑植民歌。
领袖伟人赞扬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手先后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贺龙、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李岚清、李铁映、杨尚昆、朱镕基等演唱桑植民歌,受到高度的赞扬。
桑植民歌像桑植漫山遍野的马桑树一样,风吹不断,雪压不弯,火烧死了枝叶,根依然顽强活着,春风一吹,又吐新芽!
桑植民歌已成为桑植山水泥土的一部分。
桑植民歌也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文章来源: 一圈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