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嗜茶之癖,竟然对“茶歌”的唱盘、磁带、光碟也多有收藏,平时品茶听来,感受时光,有种别样的愉悦。
一日,来两位品茶听歌的朋友,老白要品上好的茉莉花茶;老杨要听“南朱北李”的茶歌,还说给我带来了“重要信息”——先不告诉我?
朋友能有此同好,心情大好。沏上一壶福州的茉莉大白毫,打开《惠威》T200B音响,放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海歌唱家朱逢博的江西兴国山歌《请茶歌》唱盘,响起“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的悠扬“茶歌”,朋友兴味盎然!当北京李谷一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爷爷小的时候······”唱到那“谁知道(大碗茶)那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时,老杨瞪着本来就不大的眼,像发现了什么似的说:“你这‘茶歌’收藏中,怎么有这么多民歌《茉莉花》的黑胶唱盘、磁带、光碟?看,有河北的、河南的、江苏的、山西的、扬州的······这些谁是最早的发源地呀?”呷一口茶接着问,“茶歌的内容应该都有茶呀,可《茉莉花》里没茶呀,这也算‘茶歌’吗?”
“对呀!《茉莉花》哪个地方的是正根?它里面是没茶?”老白像是凑热闹,又像是在有意地随声附和着,也问。
二位朋友的真实来意,好像是为《茉莉花》而来?我关了音响。
“据我所知”我说,“《茉莉花》这首歌,原是明清俗曲的代表性曲牌,原是民歌小调。它很早就在国内外流传,有各种各样的变种。但以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一首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词曲都大同小异,显然是出于一个‘母体’。民族音乐学家冯光钰先生将这种由一个‘母体’,派生出众多‘子体’的同一宗族民歌的现象称为‘同宗’民歌。
我收藏的《茉莉花》中,词作者一栏,一般都是空缺或者写着‘佚名’,唯有‘黑鸭子’组合演唱的版本的词作者写的是‘冯梦龙’,冯梦龙是明朝著名的小说《三言二拍》的作者。‘黑鸭子’的标注很有学问,因为今天人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与《茉莉花》相似的歌词,正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收编在《挂枝儿》中的一首有词无曲谱的《茉莉花》。歌词中就有“采一朵花儿戴”,和现在的《茉莉花》一样的词句,说明茉莉花在明代就已为人们口头咏唱。
我看有关资料记载:到了清乾隆二十九至三十九年间(1764-1774),《茉莉花》收在戏曲剧本集《缀白裘》,没有曲谱,像是当时民歌流传的记载。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茉莉花》出现在国外卢梭编辑出版的《音乐辞典》中。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为乾隆祝寿,后经广州返回英国,在广州停留时,使团总管约翰·巴罗(John Barrow)听到了粤语演唱的《茉莉花》,非常喜欢,就把《茉莉花》采用五线谱记谱,收入10年之后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于是这首歌就以出版物形式传向海外。并开始在欧洲和南美等地流传。”
“可是你知道吗?这个约翰·巴罗的《中国行记》,有一本已回归国内,正在网上拍卖。这是我今天给你带来的、让你大吃一惊的‘重要信息’!”老杨很兴奋,打断了我的话说。
“谢谢你的‘重要信息’!我也在网上看到了。”我说,“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以‘最早以印刷形式介绍《茉莉花》给西方的书,1805年约翰巴罗《中国行纪》’为题。下边是,品相:八五成品相;作者:约翰巴罗;出版社:不详;出版时间: 1805-01-01;开本:32开;装订:精装;详细描述:《中国行纪》Travels in China ;约翰•巴罗John Barrow著(又译巴娄、贝罗等) ;1805年,422页,皮面精装。1000元起拍。可我看到时,早就让别人买走了。很遗憾你我都没在第一时间看到!如果我能买到入藏,何止是个‘重要信息’!?······
“来,喝茶吧!”老杨似乎察觉到我的不快,打断了我的话说,“你这里有一张上面都是外国字的唱盘是什么《茉莉花》?”有意扭转话题。
“这张唱盘是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我说,“1998年张艺谋曾导演《图兰朵》,在紫禁城的太庙上演,引起全球轰动。《茉莉花》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1920年从他的朋友、曾经出任意大利驻中国领事的法西尼(Fassini)公爵家的八音盒中听到的,他慧眼识金,将这首‘很中国的音乐’,运用在《图兰朵》歌剧里,当合唱曲《月亮出来了》时,童声合唱《在东方山顶上有鹳鸟在歌唱》其旋律就是《茉莉花》。普契尼于1924年11月29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医院因癌症与世长辞,他的手中还有36页未完成的草稿,由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推荐的作曲家阿尔法诺(Alfano)续完。张艺谋导演的《图兰朵》明年庆祝北京奥运一周年在‘鸟巢’演出。”
“ 这‘茉莉’两个字好像也是外国话,是什么意思?”老白问,他的话一出口,大家都笑了!
“算让你说对了。”我说,“‘茉莉’早在汉代就从古波斯传入我国。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说 :‘那悉茗花(即素馨)与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域移植南海,南人爱其香,竞植之。’也有不少记载说它来自印度,‘因系西来之种,名取译音,梵语称末利’,这‘茉莉’还真不是中国话。宋代诗人王十朋的《茉莉》诗中记有:‘茉莉名佳花亦佳,远从佛国到中华’茉莉的叶圆而带尖,很像茶叶,俗名‘茶叶花’。
茉莉花好像是在冥冥之中,专为‘了却尘缘’,以身相许,与中国的茶叶结缘而来,人们采摘含苞欲放的茉莉花朵,将其掺入用春茶制成的烘青绿茶中窨制,寺院中的出家人,用这样制成的茉莉花茶饮用,以‘坐禅破睡’,更富禅意。许多佛香也用它作制香的香料,在佛乐中就有以茉莉花为原型的《八段锦》佛乐,以示对茉莉花的赞颂。
众所周知,茉莉花茶是用茉莉鲜花吐香、茶叶吸香的一吐一吸的物理、化学变化,茶味花香兼具,融为一体窨制的,既保持了绿茶浓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饱含茉莉花的鲜香,这是我们祖先巧用鲜花这一天然资源,创造出的茶叶又一品类,也是至今世界上只有中国所独有的茶类。事实上早在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茶叶中加入‘珍茉香草’就很普遍。明代顾元庆《茶谱》中有鲜花窨茶的详细记载。如今,我国茉莉花的种植已经占到世界种植面积的 65%,年产量居世界首位。种这么多的茉莉花,绝大部分,是窨制茶叶。
你们做为我的品茶听歌的朋友,都知道我收藏的这些《茉莉花》的唱盘、磁带、光碟,约有二分之一是改革开放后蒐集的,我现在闲时品茶,听《茉莉花》时,会觉得无论是什么地方产的茉莉花茶,都会很好喝。甚至是因为《茉莉花》,而更喜欢喝茉莉花茶。喜欢品茶,就喜欢听《茉莉花》。可能就像奥地利人听《蓝色多瑙河》,已经不太在意她们都在歌唱的内容了!她们只会让人产生有共性的遐想,歌颂春天的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春天鲜花在开放,处处是茉莉花和紫罗兰的花香,洋溢着田园诗境。
而茉莉花与茶联姻,如幸福美好的‘婚姻’,‘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们北方的祖祖辈辈,所以爱喝茉莉花茶,是与茉莉花的这样的气质,不无关系的!我不知道你们二位,反正我现在是一听《茉莉花》就想喝茶。”
老杨说,“对,我现在品茉莉花茶时,就听萨克斯风演奏的《茉莉花》。我看你也有我的这张美国著名的萨克斯风演奏家肯尼基演奏的《茉莉花》光碟,还有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茉莉花》,我也有。我每当品茶听《茉莉花》时,她的美妙的旋律,飘逸、轻盈、宁静、和谐的声音,让我联想,茉莉的高雅脱俗,端庄清丽;美丽温柔,羞涩委婉;清香四溢,不卑不亢。喝着这样的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这时我才理解鲁迅先生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含意。”
“你还真罗曼蒂克!”老白抢过话题说,“显摆什么?我有天津已故笛子演奏家刘管乐演奏的《茉莉花》唱盘,你甭说有,恐怕你听都没听过!”怕对方说他显摆,似自嘲又似玩笑,赶紧站起来接着说,“我现在品茶时不听茶歌,就睡不着觉!品茉莉花茶,不听《茉莉花》,就不叫喝茶。昨夜晚,品着茉莉花茶,听张也唱的《茉莉花》,如“时有惠风徐至,赢得嫩香盈抱,绿唾上衣妍”之感,那叫一个爽!”
我说,“这样看来,由喝茶理念而来的《茉莉花》,有着深刻的人性关照,不但做‘茶歌’当之无愧,而且可以做‘茶歌’之歌了!”
我高兴地又打开音响,让朋友听一首最新最新的歌:“东方的茉莉温柔美丽,芬芳的气质令人心怡,这娇艳的花能傲凌冬霜也沐浴春雨,即使你在天涯相隔万里,清新的花香都会把爱传递。 送你一朵东方茉莉,给你一份吉祥如意,当你在花丛中与我相遇,我把这幸福托茉莉带给你。 东方的茉莉幸福甜蜜,浪漫的情怀始终如一,这纯洁的花能增添锦绣也绽放魅力,我愿用她唱出和谐欢歌,在激情时刻与你共舞美丽。送你一朵东方茉莉,给你一份真挚情谊,茉莉的歌谣让你我牵手,这浪漫至少会铭刻一世纪。”
这是宋祖英在2009年春节晚会上,演唱的《送你一朵东方茉莉》。歌中又在歌唱《茉莉花》,这是新时代的“茶歌”。
参考文献:鞠靖:《中国民歌<茉莉花>流传史》·《男人文摘》
作者:王学铭 文章来源:东方茶文化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