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茶网欢迎您!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黄茶节会

当前位置:中国黄茶网 >> 黄茶文化 >> 诗联字画 >> 内容阅读

[茶与书法]茶墨俱香——怀素与茶书法《苦笋帖》
中国黄茶网(yyzzt.com)    2011年04月02日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怀素书法《苦笋帖》
  
       茶何时进入书法家的创作视野,目前能见到的我国现存较早的一帧茶事书法(或谓茶书法,或谓茶书帖)是唐代怀素的佛门手札《苦笋帖》。
       怀素(725—785)俗姓钱,字藏真。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墨。”(怀素《自叙帖》)他刻苦学习,以蕉叶、漆盘练字,秃笔成塚。但自学了几年,却无大的进步,所作字肉多于骨,遭时人调侃云:“憨肥和尚岂能作清劲字!”(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他深感自己见识太浅,需要纵览前代书家墨宝。于是他肩挑书箱,手拄锡杖,从家乡西游到京城长安,拜见了当时的书法大师颜真卿等人;目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及二张(张芝、张旭)草书,多方面分析和学习他们的书法艺术。顿悟了个中三昧,心胸大为开阔,书艺猛进。其草书,诗圣李白在《草书歌行》中赞为“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宣和书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与草圣张旭并称“颠张醉素”。
     有趣的是,这个怀素和尚又偏偏耽于杯酒,这是佛门所禁忌的。但在怀素看来,酒耶茶耶皆为友,在其生命中同样重要,并使他在前人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里,找到了适宜于表现自我的艺术灵感和个性的光彩,这就是书法,尤其是书法中的草书。好一个怀素,他饮酒,“醉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陆羽《怀素别传》)“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醒后却书书不得”(许瑶《题怀素上人草书》)。一天,他煮饮朋友送的新茶,看着流霞般的茶汤与上下翻滚的翠叶,天然清醇,香气四溢。怀素先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又轻轻地呷了一口茶。任清清淡淡的苦涩在舌间荡漾,继而肚腹疏香、甘甜鲜爽。“好茶,好茶!真是上等佳茗。”怀素喝着,啜着,似觉“腋下习习风生”,仿佛那细烟茶晕轻扬佛前袈裟,寺院的两声茶鼓、三杵钟声犹在耳边回荡……他完全沉醉在茶韵之中。寺院环境与茶浸透心脾、涤荡身心的一种精神享受与审美快感,令他久久回味,挥之不去,不书不足兴尽,一件感惠徇知的惬意之作——《苦笋帖》(因帖首有“苦笋”注二字,故名)诞生了:“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尽管没有醉酒时挥毫的那种戏剧性场面,却是乘兴偕茶醉,拈得神来笔,情深味厚。
      《苦笋帖》绢本,纵25.1厘米,宽12厘米,字径约3.3厘米。草书,通篇“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外畴”(明·项元卞跋语)。点画粗细浓淡,结字大小正斜,线条柔中寓刚,神采飞动。而挥写时的动作犹清晰可按,如“茗”字,草头逆势起笔,取险成势;“名”字果敢铺毫,尤表示“口”的两个点,神完气足,可闻金石之声。于不经意中体现了书家功力之深厚。寥寥十四字,在钩连拗铁、简洁惊绝的笔画中,给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跳动流淌的旋律,以及非凡的气势,还译读到了书家是那么地知茶、爱茗,又是多么的需要茶(难怪有人把斯帖戏称为怀素的“乞茶帖”)。书伴茶香,怡然自得。
       随着岁月流逝,怀素真迹散失殆尽。据北宋《宣和书谱》记载,当时宫廷中珍藏的怀素手迹有101件。而如今所能见的只有几件,《苦笋帖》便是其中一件。或许是因为怀素的书法作品大多挥洒在“粉壁绢裳”,时间一长不复能见,《苦笋帖》也就成了书家传世书迹中唯一的一帧茶书帖,堪称书林、茶界的一大鸿宝。此帖比起怀素的其他书作,少了些“狂诡”,增添了几分清逸与淡泊。斯帖曾入宋内府,有“宣和”、“绍兴”印记。元明清以来,历经欧阳玄、项元汴、安歧等名家鉴藏。乾隆时曾入清宫,后又为永瑆、载滢等递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苦笋帖》,沿着历史的河床流淌了1000多年,其墨迹始终未干,至今仍在散发着墨香与茶香。
       注:苦笋。苦笋是一种蔬菜。古时湘一带多有生长。笋肉色白,一般做法为炒、拌、泡。清香微苦,回口爽甜(这种口感倒与喝茶很相似),是上选的下酒菜。今广东肇庆的广宁地区还产有苦笋。[来源:劳动午报社www.ldw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