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 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作者介绍】
潘阆(làng)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潘阆在太宗和真宗两朝做过几任小官。太宗时,因言行“狂妄”得罪权贵,被撵出汴京,飘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落到杭州。
【说明】
北宋,观潮胜地在杭州(现在在浙江海宁)。海宁观潮是明朝钱塘江改道以后的事。潘阆在杭州可能住过几年,涨潮的盛况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解释】
1、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他用《酒泉子》这词牌写过十首词,其一、二忆钱塘,其三、四忆西湖,其五至其十分别忆孤山、西山、高峰、吴山、龙山、观潮。每首起句均冠以“长忆”二字,后半阕第三句俱冠以“别来”二字。十首中以这第十首写得最好,最为后人所传诵。尤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两句,使那些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钱江健儿的神韵跃然纸上。
2、长忆——老是回想起。
3、满郭——满城。郭——城的外墙。
4、沧海——大海。
5、鼓声——比喻潮水的澎湃声。
6、弄潮儿——在潮头游泳、嬉戏的人。
7、几——几回。
8、梦中看——梦见观潮。看,读平声kān.
9、梦觉尚心寒——醒来还觉得胆寒。
【鉴赏】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结尾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尾言梦醒后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白话文】
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倒空了,潮声像万面锣鼓齐发,声势震人。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技艺真是高超),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本文鉴赏部分参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08999.htm)
【资料来源:中国名茶网http://www.zgmcw.cn/】